评价中国古代史学
- 格式:docx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史学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中。
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和方法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论两方面展开探讨,带您领略中国古代史学的博大精深。
一、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源远流长,首先要提到的是史家经的思想。
《封禅书》中说:“天道运精而神明,地道载物而生长,人道应天而学问,史为王道之纪,心知神明之验也。
”这说明史学应当作为王道之纪,让人民知道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明晰天人之间的因果关系,达到心知神明之验的境界。
《左传》的思想对史学影响也很大,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说“史记列传不说长短,出于事者言之”,这说明史学应当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实,不应当有个人意愿的干预,因为这样会影响对历史的真实认识。
《易经》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比较著名的莫过于“易有八卦,无穷数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中道出了一种方法论,即天人合一,天行的是健康、成长、发展,而地势则是温顺、沉稳、凝聚。
君子应当借鉴天地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行为方向、行动方式和实践计划与天地合一起来。
二、史学方法论中国古代的史学方法论非常丰富,其中显著突出的有历书之学、地理之学和研究夫妻之义、家法之学等等。
历书之学是中国超级重要的一个学科,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天文学、气象学、历算学的高超水平,也为中国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撑。
因为历书之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推断历史上的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史家更加精准地刻画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如《左传》中的邢朴和《史记》中的司马迁就是由于掌握了计算天文气象的研究成果,所以他们的史学著作才得以呈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地理之学这一学科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典籍类书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与地理有关的书是地理志。
地理志中记载了地理信息和地方名胜史背景,其内容通常包括国家、州县、乡邑、山川、水系、田肆、墟邑、下村、亭郑、庙祠、古塚、名胜等。
中国古代史学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史书的记载,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这些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史镜鉴:史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为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得失成败,可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和决策。
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道德风范,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学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学术研究的内涵。
同时,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现代学术的发展。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推动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外宣传和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中国古代史学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指导现实生活、培养道德情操、促进学术研究、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史记的评价名言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之一,其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于史记的评价名言:
1. 史记所记述的内容,构成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厚重史诗。
2. 史记是中国史学文化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浩流。
3.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生动形象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著作。
4. 史记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搜罗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资料,为中国史学奠定了基础。
5. 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史记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中国文明的瑰宝。
6. 史记所写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记忆,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展现出来。
7. 史记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对于今天的研究者仍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8.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标志性著作之一,不仅是历史、文学的典范,也是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9. 史记作为一部通俗易懂、内涵深刻的史学巨著,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0. 史记被誉为古代历史文献之冠,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里程碑,它印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总之,史记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中国古代各期间史学的主要成就秦汉期间1、秦汉期间是中国正史的创立和新史学的产生期间,史学在大一统和先秦史学积累条件下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在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有通史、皇朝史、学术史、风俗史、历史谈论、起居注等等,在内容和撰述形式上也获取了多方面的成就。
2、作为中国史学确立作的通史巨著《史记》和作为正史格局形成标志的断代史巨著《汉书》的出现,把反响中华民族历史容颜和反响皇朝历史容颜结合起来,形成弘大的史学规模。
在正史创立的基础上,《东观汉记》和《汉纪》也各有成就。
3、王充等唯物思想家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天人感觉”、“谶讳神学”的抨击,在秦汉期间历史思想的发展上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理讨价值。
这表示中国史学在大一统的历史形势下,已经摆脱了稚嫩的容颜,开始走向成熟。
唐代期间1、唐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转折与繁荣期间,史册数量有了更大发展,其数量之多,高出过去任何期间,且正史编撰成绩斐然,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册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个期间修成的,如唐代修的八部正史《梁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
2、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渐渐摆脱经学而独立地被社会认同,历史意识、史学意识和史家主体意识也获取加强,如这一期间的史家信念、良史标准与价值看法、修史制度的反省和史学责怪的理讨价值与社会价值等。
3、官修史册制度正式确立,并成立史馆为特地修史机构,完满相应的史官制度,表示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碰到扼制。
这一做法为后辈各朝所效法,影响深远。
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和史学三长论,史学责怪趋于成熟,标志住史学的发展进入更加自觉的阶段。
如唐代出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出现了典制体史册这一新的表现形式,出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表示制度史碰到重视,也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为我国史学的发张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
如杜佑的《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特地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著作。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国古代史学后感中国古代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封建王朝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学生,吸引着我,让我有更加充足的知识融会到课堂中去,使我的课堂更加精彩,学生们会对历史科更感兴趣。
一、封建朝代从辉煌走到没落。
罗惯中在《三国演义》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
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
从秦朝开始,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到唐朝的鼎,出现过许许多多杰出的帝王将相,杰出的民族和盛世时代,直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清王朝。
人们会发现,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比如说,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
每个朝代出现盛世局面都离不开圣明的君主和勇于探索的人才,从“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
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
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使国家不断地在发展中越来越强盛。
二、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古代文化。
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
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那时候的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高峰,而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学说也在此刻诞生。
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应运而生,而史学的产生则跟文字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和政治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在不同文明的指导下撰述历史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在世界史学发展的长河中,有两支巨流,一为中国史学,一为西方史学。
除此之外,其他史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无法同中西方史学分庭抗礼。
中西方史学的发展是动态的,这里就其整体而言探讨主要特征。
一.“王者之学”和“私学”完善的制度化的官方史学是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最重要的区别。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是很早的,它的萌芽源自官方的记史制度。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必举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可以看出中国从很早就就开始记录王朝正史,此后官方修史和私人著史一直沿袭,特别是官修史书。
中国古代,官方始终予以史学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后来朝廷不断增强对史学的监控,并使史学为王朝服务。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意识的加强对史书修纂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也与汉武帝的支持密切相关。
到了东汉时期,王朝垄断了修书,班固私下编纂了史书就受到了统治者的严惩。
魏明帝时期,朝廷又设置新的官员来专门的修纂史书:著作郎。
到了唐朝则更加的完善,并设立了史馆,使王家将史学牢牢的掌控,朝廷编纂历史成为制度。
此后王朝政局分裂乃至统一,修史活动却并未停止,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朝廷编史制度沿袭下来。
正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视,促进了史学编纂的逐步发展,官方史学和私学协同发展推动史学长盛不衰。
相比而言,西方的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较少的受到统治者的控制, 更多的是神话色彩和口头叙述,没有严密的制度做支撐。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荷马史诗》就是覆盖在神话传说的层层纱幕之下的。
到了赫西俄德的诗作《工作与时日》,通过文学渲染出古希腊对历史认识的萌芽。
公元6世纪后创立了历史编纂学,但更侧重哲学,政治学的研究,在历史方面略逊一筹。
包括后来的基督神学控制下的中世纪也未推崇历史到很高的地步,凡此种种皆可以看出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像中国官修史书的制度,多以私人著述为主,官方没有过多的干预。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批评的学科,对于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史学批评主要是对史书内容的评价和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探索历史真相,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判和解读。
在古代中国,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的记载和解读对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主要是对史书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批判,他们认为史书的内容应该真实客观,不能有夸大和偏见。
其中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司马迁,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严密的论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真实地记录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史学批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方法论。
历史学家们开始注意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观。
在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宏大的历史著作,他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家杨慎《续资治通鉴》则对司马光的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他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人们的启示和教育。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西方历史学的引入,中国历史学家开始接触西方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史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评价。
他们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
例如,胡适提出了“历史的相对性”观点,认为历史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历史学研究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当代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在方法和理论上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历史学家们运用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种方法来研究和解读历史文献,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们也关注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王汝梅提出了“历史的功能”观点,认为历史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对于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价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古代史学起源中国古代史学追本溯源,萌发于古代先民对于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
黄帝、蚩尤之战是关于部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羿射九日、女娲补天是关于对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禹善治水、稷善耕稼是关于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英雄人物的传说,还有许多关于创造发明、祖先崇拜、血统承传的传说。
这是在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的原始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传播的最初形式。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等13 部"正史"的编撰,是这个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
它们占了《廿四史》的半数以上。
刘知几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唐中宗景龙四年,即公元710 年),杜佑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通典》(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 年),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传、谱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发展,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裁也都明显的增加。
中国古代史学完善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代表了编年、纪传、典制三种体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
《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7 部"正史"的编撰,以及对于当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学继续发展的势头。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
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是这个时期的史学名作。
对于历史文献的考订、整理、校勘和对于古史的考信,王鸣盛、钱大昕、赵翼、阮元、崔述等,是为名家。
封建正宗史学思想仍居统治地位,同时出现了批判和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思想。
中国古代史学评价优良传统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三,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