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考前模拟历史试卷(二,高新部)
- 格式:doc
- 大小:712.50 KB
- 文档页数:6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考前模拟(二)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考前模拟(二)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公共服务的方式:民主协商对话受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体制,都是由政府举办并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
公民在向国家纳税之后,只能无条件地接受由政府设立的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他们对于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
此外,由于政府的垄断,公立学校的办学完全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而不必直接面对学习者的选择和同行的竞争,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可以置之不理。
针对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和政府漠视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的状况,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社会公众是政府顾客的理念,坚持顾客至上。
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教育服务,要尊重并赋予顾客应有的权利,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然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也认为,与政府互动的并不简单地是顾客,同时还是公民。
与政府直接交易的人的确可以被视为顾客,但从政府那里接受一种职业服务——例如教育——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之为当事人、公民。
公民不只是顾客,他们是所有者或主人。
正因为接受政府服务的人是所有者或主人,而不单纯是顾客,因此,有权参与决定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
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等等,而不单单是处于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
换言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该坚持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
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公民的要求,倾听公民呼声,方便公民选择,鼓励公民参与,部门绩效评价以公民为主体等。
教育领域的民主协商对话要求公民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让公民来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由;教育政策的回应性,建立公民表达教育利益和诉求的畅通渠道,培养公民的教育责任意识。
2017届高三普通班考前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
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书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5.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26.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
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等级限制受到冲击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C.专制制度日益衰落D.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27.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28.有学者在论述中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心态时曾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近代”,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就因此一下子大变。
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学是普遍的真理”。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 D.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9.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故今后本党在民众中,其目的为建设的组织、建设的宣传、建设的训练,不特共产党之方法应彻底湔除,即本党青年党员之幼稚行为,亦须根本纠正。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力图维护一党独裁B.全力围剿工农红军C.推进国民经济建设D.与共产党争夺民众30.由表2可以推知,当时中国A.重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轻工业发展迅速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31.1962年,中日双方由廖承志、高崎达之助(日本执政党要员)以民间形式签订发展长期易货贸易的备忘录,这种贸易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备忘录贸易”,成为当时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
高新部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24.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
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
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反映了战国时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C.分封制在不断衰落 D.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25.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设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26.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27.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
”这反映当时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8.对下表中数据(单位:万元)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B.手工业生产是近代中国工业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C.近代中国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归于手工业的发展D.近代中国社会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生产方式29.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 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 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30.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高新部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 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
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
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反映了战国时A. 宗法观念彻底崩溃B. 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C. 分封制在不断衰落D. 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但是九个诸侯国支持太子郑从而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从而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受到诸侯的威胁,不断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分封制;B项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齐国的地位。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梳理清楚题干中所述事件的关系,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的瓦解。
2.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设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C。
3. 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D.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答案】D【解析】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理所当然”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D项正确。
高新部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二)理综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Fe-56 Cu-64 Ba-137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tRNA转运B.神经递质只能通过血液运输到作用部位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内的钠离子大量外流,产生动作电位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B.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末期和间期是连续的C.细菌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DNA复制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3.关于下列生物实验相关图像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色素带IV的颜色为蓝绿色,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B.图乙所示的样方中,植物种群密度约为3株/m2C.图丙中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液体是细胞中流出的水分D.图丁中的细胞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大部分处于细胞分裂间期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幼苗的向光生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生长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艾滋病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会进行④①②③过程C.在硝化细菌体内②和③过程可同时进行D.在菠菜叶肉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均可进行①②③过程6.果蝇的翻翅和正常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Ⅱ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A基因和a基因控制,现有一只翻翅(杂合)雄果蝇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异常分离,而产生一个含有两个A基因但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
高新部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 下图是西周青铜器《史墙盘》的铭文拓片,铭文前半部分追颂了历代周王的文治武功,后半部分颂扬了作器者祖先的功德。
这表明西周时A. 成熟的文字体系开始形成B. 青铜器的功用有重大改变C. 尊祖敬宗的意识已经形成D. “家国同构”的色彩较浓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颂扬了“祖先”的功德意在强调尊祖敬宗的意识已经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成熟的文字体系开始形成商朝而非材料中的西周,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青铜器的功用仍然是祭祀并没有重大改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家国同构”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抓住关键字眼——颂扬了“祖先”的功德,然后结合文字的发展历程、青铜器的功用等知识去做题即可。
2.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
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义,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材料中“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说明当时的官僚集团对皇帝是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沿边·西汉时期中外朝3. “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这说明中国画A. 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B. 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C. 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D. 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立石刻的作用“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说明秦朝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并非仅仅针对官僚制度来说明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反映的不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所述不只是针对遏制人欲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2. 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C.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D.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答案】C【解析】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供官府使用,海昏侯墓葬出土的器皿应当大多是官营手工业产品。
故答案为C项。
印章上的字为篆书,并不表明篆书是当时主流通行字体,当时主流字体应当是隶书,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排除B项;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西汉时不可能有关于佛教思想的记载,排除D项。
点睛:后世印章大多采用篆体,不能因此断定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这是本题在正确选项之外考查的两个重要知识点。
3.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D项错误。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重点班)24.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宗法制25.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A.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B.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D.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26.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
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
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 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27.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
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
由此可见,明朝()A.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 B.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C.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 D.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28.晚清琉璃厂书贾记载,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有关这一措施说法正确的是A. 它解除了平民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B. 遗嘱法是解负令的重要内容C. 债务奴隶制废除后,奴隶制在雅典废除D. 为了有效实行“解负令”,梭伦对贵族丝毫不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解负令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
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说明①正确;“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竟至陷入绝境”说明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是在梭伦改革后。
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2017届高三重点班考前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4.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
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27.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28.图9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29.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
这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30.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高新部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二)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4、右图是西周青铜器《史墙盘》的铭文拓片,铭文前半部分追颂了历代周王的文治武功,
后半部分颂扬了作器者祖先的功德。
这表明西周时
A.成熟的文字体系开始形成
B.青铜器的功用有重大改变
C.尊祖敬宗的意识已经形成
D.“家国同构”的色彩较浓厚
25、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
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
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义,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26、“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这说明中国画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27、从1931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
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28、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
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29、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
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30、图6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
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据此可以推
知这一时期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31、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
改革开放后,
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32、《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
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B.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33、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
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34、1873年的宪法案子中,最高法院拒绝了一名芝加哥妇女的要求。
该妇女宣称:从事法律
工作的权利是美国公民权的一个标志,它受第14条修正案中优惠和豁免条款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