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导读
- 格式:pdf
- 大小:96.69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一书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编写的一部教材,由著名学者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担任主编,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包括绪论和正编两部分,正编又分上、中、下三编,共十九章,三十五万余字。
现对各章分别评介,并提取其中的要点,供同学们阅读时参考。
一、《绪论》部分这是全书的“纲”,必须认真细读。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应予注意:1 “文化”一词的汉语源流:始见于战国末期的《易传・系辞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终由西汉刘向在其所著《说苑・指武篇》中组合成“文化”一词。
文是文饰、文采,延伸为人文、文治之义;化是化生、化成、教化之义。
中国的“文化”从开始即专注于精神领域,作为国家“文治教化”的缩略语。
2 “文化”一词在拉丁语中本作种植、居住、练习之义;在英文、法文中本为栽培、种植之义。
西方从一开始即兼有精神、物质两个领域的内涵。
3 “文化一词”与“文明”一词的比较,见书第3~4页。
概括地说,两者从广义上看,可通用;但作为和“野蛮”相对的概念,文明则指脱离野蛮阶段的文化,其内涵小于“文化”;但有时只是一种习惯用法。
(附注:“国家”出现,即脱离了野蛮阶段,进入文明阶段;考古学上以城墙、宫殿、专门武器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
)4 “大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小文化”(狭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社会实践”几个字指出了文化的社会性、群体的实践性。
(个别人的思想意识、特殊行为不属文化范畴。
)文化的主体是人的群体,是民族。
“小文化”具体指哲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文化”,大抵是指这些内容。
)5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既有强烈的历史性、传承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
6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书中归纳了三点(见书第10~11页),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补充。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一书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编写的一部教材,由著名学者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担任主编,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包括绪论和正编两部分,正编又分上、中、下三编,共十九章,三十五万余字。
现对各章分别评介,并提取其中的要点,供同学们阅读时参考。
一、《绪论》部分这是全书的“纲”,必须认真细读。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应予注意:1 “文化”一词的汉语源流:始见于战国末期的《易传・系辞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终由西汉刘向在其所著《说苑・指武篇》中组合成“文化”一词。
文是文饰、文采,延伸为人文、文治之义;化是化生、化成、教化之义。
中国的“文化”从开始即专注于精神领域,作为国家“文治教化”的缩略语。
2 “文化”一词在拉丁语中本作种植、居住、练习之义;在英文、法文中本为栽培、种植之义。
西方从一开始即兼有精神、物质两个领域的内涵。
3 “文化一词”与“文明”一词的比较,见书第3~4页。
概括地说,两者从广义上看,可通用;但作为和“野蛮”相对的概念,文明则指脱离野蛮阶段的文化,其内涵小于“文化”;但有时只是一种习惯用法。
(附注:“国家”出现,即脱离了野蛮阶段,进入文明阶段;考古学上以城墙、宫殿、专门武器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
)4 “大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小文化”(狭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社会实践”几个字指出了文化的社会性、群体的实践性。
(个别人的思想意识、特殊行为不属文化范畴。
)文化的主体是人的群体,是民族。
“小文化”具体指哲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文化”,大抵是指这些内容。
)5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既有强烈的历史性、传承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
6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书中归纳了三点(见书第10~11页),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补充。
7 学习方法,书中也讲了三点: (1)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 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3)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这个方法应是正确的、可行的。
同学们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出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上编”部分上编共有五章。
介绍中国文化形成的基础。
第一章介绍中国历代疆域、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历代疆域、行政区划,可作一般了解;其中所引各种数据(历代人口、疆域、行政区划等)具有权威性。
中国古来是多部族国家,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部族)。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具有决定意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
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否决定中国文化的“开放”或“封闭”?不应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见书第31页)这个认识是科学的。
因为决定“开放”、“封闭”的因素有多种,地理环境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
第二章介绍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有几个重要的观点需注意:中国的农耕文化起源很早,它是多元的。
七八千年到四五千年前,主要有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中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屈家岭文化,钱塘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书本上讲的不够全面,也不大准确,这里作了补充、修正。
特别是增加了磁山—裴李岗文化。
注意:这里只是讲古老的“农耕文化区”。
还有“游牧文化区”未列出。
) 商代及西周时,土地国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授受;东周之后,土地逐步私有化。
秦汉后,经济呈周期性兴衰,主要由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双重失调造成。
建立在个体家庭经济基础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是一种没有民主、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
所以,中国历代王朝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成了周而复始的规律。
秦汉后,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剥削; (2) 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崇古)特征; (3) 政治布局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因素成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大一统政体的“一道同风”)。
第三章介绍中国文化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请关注两个问题:(一) 中国的宗法制:它是氏族社会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
宗法制确立于西周初。
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等内容。
(二) 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书中还归纳了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但不尽如人意,不作重点。
第四章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请注意:(一) 中国大地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大量发现,据人类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至今已发现七八千处,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大汶口文化(前4500—前2500,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同期,1935年发现于辽宁),良渚文化(前3300—前2250,1936发现于浙江),马家窑文化(前3000—前2600,1923年发现于甘肃),龙山文化(前2800—前2300,1928年发现于山东),屈家岭文化(前2750—前2650,发现于湖北)。
以上是据书本抄录,但书本上有重大遗漏,如:距今75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7500年以上(早于仰韶文化)、分布于河南河北广大地区的磁山—裴李岗文化(过去误将其归于仰韶文化,不妥),湖北境内早于屈家岭的大溪文化等,无论如何是不能遗漏的。
(三) 原始文化。
原始的宗教崇拜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三大类。
它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这个见解十分精辟。
请注意:书第78~79页所讲的古代一些传说中的“人”名不可视为真实的历史;尤其是“华夏族”发源于黄土高原的说法,既无文献依据,也无考古学依据。
与下文(书第87页)春秋战国时华夏族“最终形成”的结论也互相矛盾。
(应当说,华夏族是多部族融会而成,不是发源于某处、古来就有的某一部族。
)(四) 殷商“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支配下,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书第80页)。
(这个观点精辟,殷墟卜辞已证明了它的科学性。
)周人进行文化维新,渐次向人本文化演进。
周人的文化维新表现在建立宗法制,制定“礼乐制度”等方面。
(所谓“礼乐制度”是指维护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体现在贵族的衣、食、住、行、祭祀等各个方面。
)(五)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文化重组。
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春秋中期,人本文化确立,从此人处于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人事、轻神事的精神)是指从此以后形成的文化精神。
(不是从古就有、一以贯之的。
) 战国时诸子兴起,百家争鸣。
各家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救时之弊”。
书中介绍了当时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特征等:儒家学派,孔丘开创。
特征: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重道德修养;哲学上,信天命,崇古。
道家学派,以老、庄为代表。
特征:崇“道”(宇宙本体);向往“自然”;主张“无为”;政治上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特征:重法度,主张君主集权,主张严刑峻法;文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墨家学派,创立者为墨翟,信徒皆下层民众。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是其主要主张。
墨子既重义又重利,其价值观是全面的。
(六) 秦王朝致力于文化统一、思想统一的工作,主要包括:书同文(统一文字),车同轨(定车宽、车形,修驰道),度同制(统一度量衡),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文化心理),地同域(废分封,立郡县,政令、军令一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的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作为统一思想的指针。
(六经中的《乐经》失传,西汉事实上只用五经。
)汉武帝后,儒学占统治地位,但汉代之儒学,实为“今文经学”。
所谓今文经,即以“今天”(指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儒学经典,以区别于以先秦古文写成的经书(古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主张为现实服务,学风活泼,但往往流于空疏荒诞,以致造成了东汉时儒学的衰微。
(七) 魏晋玄学:它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它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造就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
(八) 唐代的文化繁荣表现在:三教并行;以博大的气魄广为吸取外域文化;诗歌、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绘画艺术盛极一时;散文有丰硕成就。
(唐代诗人以李、杜、王、白为代表,绘画以吴道子、阎立本为代表,草书以张旭、怀素为代表,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散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
)(九) 宋明理学:将儒家的伦理纲常视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称为“天理”;并强调个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备、最精致的儒学体系。
宋词、宋画、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
(十) 宋代产生了固定游艺场所——瓦舍;瓦舍中分多个专供演出的场所,叫“勾栏”,分别上演杂剧、杂技、讲史、说书、皮影、傀儡、诸宫调、花鼓、舞刀剑等,作为市民文化,跻身于中国文化系统中。
(十一) 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突出的成就。
(十二) 元朝时,中外文化大融合,西方宗教纷纷传入中国,13世纪中后期,南欧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各地,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从此,美丽富饶的中国就成了西方人心中的梦。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发展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阿拉伯天文学成果,制定了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当今使用的公历完全相同。
元杂剧成就辉煌,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其代表。
(十三) 明清文化专制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清乾隆时,借编撰《四库全书》之机,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
中国文化遭到一次巨大浩劫。
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明清之际的重要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程朱理学”展开论战,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清代出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
在图书典籍方面,编撰了《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书籍。
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是公认的,世界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
在学术方面,乾嘉学者对中国古籍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考据,其直接效果是:注释了一批难解难读的古书,清理出一批伪书,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