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30 KB
- 文档页数:5
大庆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千年一叹读韩愈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
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
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
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
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
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
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
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
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
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
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
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
材料一第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
2.【答案】A【解析】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3.【答案】B【解析】A项“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C项无中生有,“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D项“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不准确,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
4.【参考答案】①客观真实。
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②形象生动。
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
(每点2分,共4分)5.【参考答案】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
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
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每点2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答案】D【解析】A项无中生有;B项曲解文意,“他们在漫长的隐匿中,学会各种藏身之术”而非“本能反应”;C项曲解文意,“作为游戏的开启者,乌仲汗没有按规则去找那些隐藏者,而是在一半人都藏起来后,把空出的辽阔草原据为己有,建立了本巴国度”而非“遵循规则”。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
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
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
比如灰太狼这个形象,本应是个反面形象,片中对它人格化的塑造却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妻管严”,经常挨老婆平底锅的痛打,总想抓个小羊来巴结老婆;比如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中,极其张扬、自作高傲、不可一世的唐老鸭,总是被可爱、温和、智慧的米老鼠捉弄,二者性格对比非常强烈;《西游记》的成功也是因为师兄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差异,孙悟空虽能上天入地,却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师徒四人皆优缺点共存,不是完人和超人,以上的这些成功形象都能和现实中的人物找到对应的人物性格。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题答案.doc》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yuedudaan/1106508.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定位】《师说》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学习这两篇文章时, 要通过熟读课文, 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 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 脉络贯通的论说文, 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 以及韩愈的文学主张, 进而更清楚地明白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气。
了解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 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 批驳错误的观点, 并对中晚唐儒学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 还要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 结合当下, 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素养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 了解时代背景, 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疏通文意, 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魏晋时期到唐朝中期, 却兴起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尚。
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 韩愈站了出来, 以笔墨来讨伐这个时代的错误。
让我们一起走近《师说》。
二、知人论世1.了解韩愈韩愈(768—824),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 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题答案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题答案这篇《千年一叹读韩愈》写了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
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材料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
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
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
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
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
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
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
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
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
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
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南阳一中2019年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
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
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
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
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
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这些全部知易行难。
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
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
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
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苏东坡突围》《读韩愈》□王淦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作者简介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1992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1995年,出版散文集《山居笔记》;2000年,出版散文集《千年一叹》《千禧之旅》;2012年,出版散文集《何谓文化》。
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冰河》;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空岛》;2017年,出版散文集《泥步修行》《门孔》;2019年,出版文集《中国文化课》、散文集《雨夜短文》。
作品介绍《苏东坡突围》一文是余秋雨散文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敌人们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精神突围的故事。
苏东坡“在寂寞中反省过去”,与山水对话,与古人交谈,向文学领域进军,成就了文学史上一代“大文豪”的美名,完成他精神上的突围与跃升,同时也成就了余秋雨的这篇《苏东坡突围》。
片段摘录1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适用主题:成熟;从容与大气;豁达与圆通……运用示例成熟是一种很难用一两个词语作贴切描绘的人生状态。
就像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形容的那样,成熟是一种从容与大气,是一种豁达与圆通,是一种淡漠与宽厚。
成熟褪尽了幼稚者的冒失与冲动,又不是世故者的圆滑与冷漠;是一种易于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社会无缝对接的人生状态。
高考作文素材:主题阅读之“历史人物品评”历史,是一条不可逆转的河流;历史,又是一叶可以回溯的扁舟。
我们可以徜徉在前人留下的书籍的海洋中,荡起感悟与想象的双桨,重回历史的深处,去咀嚼那一件件给后世留下悠悠回味的往事,去品评一个个给后辈留下袅袅余韵的人物。
培根云:读史使人明智。
读懂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对历史的精华与糟粕充分扬弃;研究前人,是为了让我们对前人的功绩与过失深深记取。
让我们在文字的殿堂里与先贤相会,听其言,观其行,品其神!一选择苏轼的《留侯论》作为这则“群文阅读”的第一篇,不仅因为它是我最欣赏的由古人撰写的“人物述评”之一,还因为它是一篇苏轼同学年轻时撰写的“高考作文”。
苏轼靠这篇《留侯论》成就科举之路,堪称最佳科考范文。
它到底好在哪里?还请你赏鉴。
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①。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②,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③,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④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⑤,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⑥,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⑦,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⑧。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⑨,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⑩,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021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①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③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
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围剿。
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
俗雅两条路,一条被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
无形中,文字的两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
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2500个,这2500个常用字对现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97.97%!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
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3500个汉字,覆盖率为99.48%。
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掌握6000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
当然汉语的“字”与外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但无论如何,3000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去,以供作者选用。
我的希望落空了。
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
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进退失据,狼狈不堪。
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字代之。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阅读训练及答案说明:本份资料整合了多套中考试题中有关本诗的试题及答案,故有7个小题,一般中考试题中有两个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
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7.“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分)答案:。
2.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
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千年一叹,如此悲壮的词语,一般只会用在对国家历史、天时、地利等巨大意义的时候。
但是,在诗人韩愈的诗中,这样一个词汇被用来表达对自己不幸和生命繁华短暂的慨叹。
这首名为《春日忆李白》的诗,可以说是韩愈诗歌中的一首代表作,泛指了多种主题,寓意深刻而且意味深长。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首诗的故事背景。
韩愈是唐朝末期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是敬畏的。
在年轻的时候,他一度经历了很多的挫败和困拚,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并且在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自己的身体。
他患了卒中,同时,在他的时代,医疗条件极其恶劣,所以他病势加重,生命不久。
他写下这首《春日忆李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诗的开头,他用“碧天”、“黄叶”等词来描绘春天,随着一幅幅自然画面的细节,我们开始开启了这首诗的篇章。
但是,即使是那样美好的春天景色,韩愈依然有所感慨:他的年龄、他的体力,都已经无法和春天和它的生机竞争了。
诗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一句,显然是对过去岁月的慨叹,并感觉这样的岁月转眼即逝,自己跟随时间逝去的日子已经越来越多了。
这首诗不仅仅是韩愈对年龄、健康、时间等等个人身份的沉思,也是对这个时代和政治局势的回应。
正和李白的诗歌一样,在这个时候写诗被认为是发达文化和申明不可改变夜期制度的一起手段,所以诗人们写下的东西不仅代表了他们自己的心态,也代表了他们维护文化和道德的努力。
随着诗的走向,韩愈的思考又逐渐激发出对“短暂”的感叹。
在这个春天,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在不断消失,这种感觉对他很刻骨铭心,然而,他并没有沉溺在自己的个人痛苦之中。
相反,他把自己看成一个小动物,感受着古井和大山,看到这些自然常态的变化,“千年一叹”泛起了心头。
总体而言,这首《春日忆李白》具有思考人生、叙述种族和阶级历史及其演变的全面性。
从韩愈自己的感受到和自然四季的交替变化,再到社会和国家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的哲学深度和情感魅力。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
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
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
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
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
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
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
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
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
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
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
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
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
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
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
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
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
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
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
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
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
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
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
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
”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
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
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
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
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
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
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
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
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
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
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1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3分)12.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3分)
13.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
(4分)
14.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4分)
15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
(6分)
参考答案:
11、本题共3分。
用“仙”和“泉”烘托出了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分)为下文写韩愈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他的赞颂作铺垫。
(2分,写出铺垫给1分)
12、本题共3分。
写被贬官者大多心灰意冷、悲悯自怜,(1分)反衬出韩愈被贬官时的与众不同,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
(2分,写出反衬给1分)
13、本题共4个要点,每点1分。
①诗文磅礴隽永。
(1分)②宣扬正统儒理,主张孔孟之道。
(1分)③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
修水利。
(1分)④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
(1分)
14、本题共4分。
用大量的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对他的评价烘托出韩愈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2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无比敬仰和崇敬之情。
(2分)
15、本题共6分。
文章最后一句再一次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2分)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2分)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
(2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