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5
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学法指导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可请老师作点拨。
2.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3.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及知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作者),名______,字____,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________”。
2、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作者希望人们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二、预习成果展示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____________ 夹岸:__________ 杂: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穷:________ 平旷:_________ 属:_________ 悉:_____________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从来:_________ 咸:_____________ 问讯:_________ 先世:_________ 邑人:_________ 不复出焉:_________间隔:_________ 皆:______ 语云:_________ 不足:________既:_________ 诣:_________ 遣:_________ 欣然:_________3、古今词义辨析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缘: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辨析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5、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知识链接】4、了解“记”这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和感慨。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
2、了解作者。
见《同步》83页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将翻译有困难的文言文写在下面,小组集中后在课堂上提出。
二、了解本课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结合课后第四题)(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此处为;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把已经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舍: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③退避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作的标记,名词)③《三国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4、文言句式。
21、桃花源记陶渊明(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使用说明】1、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新课交流合作、展示、总结本节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1、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2、如何找到线索: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自主学习】认真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2、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又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哪些句子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3、★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合作探究】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3、★本文叙述的故事“奇”在什么地方?【课堂小结】1、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2、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
3、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1、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
2、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与学方法1、阅读领悟法; 2。
互动研讨法;3、练习提升法.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了解作者陶渊明;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意思,并能译句大意.教与学过程:一、记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预习反馈(一)读准字音并注意汉字结构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二)口述课文内容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展示、评议四、课后强化读文、记词类知识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重点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第_____单元第_____课时授课人________时间_______签字________ 教与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二、合作探究:(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1、鲜美古义:今义:2、交通古义:今义:3、妻子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5、无论古义:今义6、不足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通假字便邀还家通,。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测。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5)延至其家()(6)此中人语云()(7)诣太守()(8)欣然规往()(9)未果()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字: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便扶向路()寻病终()寻向所志()4、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2一、《桃花源记》学习目标一、积存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二、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3、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学习进程:第一课时前置作业一、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梳通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一、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二、对照注释,说明以下词语。
为业:夹岸:杂:异:穷:平旷:属:悉:怡然自乐:所从来:咸:问讯:先世:邑人:不复出焉:距离:皆:语云:不足:既:诣:遣:欣然:课堂探讨3、古今词义辨析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不管:古义()今义()如此:古义()今义()缘:古义()今义()延:古义()今义()津: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辨析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5、了解作者6、翻译以下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⑨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疑问,以便在下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
温馨提示:将你以为子难以明白得词语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擅长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第二课时一、小组交流预习情形,并选代表展现预习功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应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语感。
还要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四、问题导引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叫“世外桃源”的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有怎样的景致?其中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填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从此,“躬耕自资”,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初读课文,解决读音。
垂髫(tiáo)豁然(huò)俨然(yǎn)怡然(y í)邑人(yì)骥(jì)阡陌(qiān mò)诣太守(y ì)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逐段逐句疏通文意。
完成以下3个小题。
例:(1)通假字解释。
①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细)(2)一词多义解释。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其:①欲穷其林(这、那)②得其船(他,代渔人)乃:①乃大惊(就,于是)②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3)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1)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
(2)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3)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一、诵读课文1、读一读给下列字的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及郡下()诣太守()与外人间隔()刘子骥()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2、学生自读课文(二读)要求:自由朗读,放开声音,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读出节奏。
3、全班齐读课文(三读),尝试背诵课文。
二、掌握以下重点的字词句意思。
(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通假字便邀还家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根据故事的线索,可把本文分成几个层次?思考每层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二部分(第2~3段):写第三部分(第4段):写第四部分(第5段):写二.合作探究 . 展示反馈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林?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渔人在桃花源中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归纳总结 . 训练检1 小结。
21、《桃花源记》学案八年级上主备人:潘莉审查:王晓芳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课前自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
(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2.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3.通假字要:通,。
4.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交通:古义:今义:今义:妻子:古义:无论:古义:今义:今义:绝境:古义:不足:古义:今义:今义:如此: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舍:乃:具:志:遂:寻:5.同义词具、悉、咸、皆:云、道:乃、遂:缘、扶:6.课文翻译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线索--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故事的开端)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1 桃花源记【导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章语言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授课,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茂盛的桃林中,一位诗人迎面走来,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心系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济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3.背景介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学法指导一:针对步骤二中的指导朗读【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等。
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如:当/先主/屯新野。
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学法指导二:针对步骤二中的难以翻译的句子【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⑨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指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②不足为外人道(对,向,介词) (3)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
2.指导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2)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1自然段读出平缓的语气,第2自然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4、5自然段读出感慨的语气。
)3.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拨。
4.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交流点拨】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2~3段):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课文精读 问题研讨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步骤四领悟主旨探究写法(一)领悟主旨1.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交流点拨】(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说说“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交流点拨】(1)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繁,“烽火连三月”。
(2)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民生活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
(3)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祥和愉快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的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写法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交流点拨】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而真实的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耐人寻味之笔。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附: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 景色奇丽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访问桃花林⎩⎪⎨⎪⎧环境优美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风俗淳朴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安居乐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 欲再探访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似有似无 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如真似幻 欣然归往 未果病终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