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卫生署组织法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论我国中央卫生行政机构的变迁袁国铭;陈新利;张乐;樊波【摘要】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dependently since 1928,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ministry of health.With time series metho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a nation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legal system have been researched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At the end of words, the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that the higher status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 is helpful to construct health legal system.%在我国卫生法制史上,中央政府独立设置卫生行政部门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院卫生部。
本文以时间为序列,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细致地梳理出我国不同时期中央卫生行政机构的发展沿革与历史路径,并在考察不同时期的卫生法制建设情况之后,得出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地位越高,卫生法制建设越活跃的结论。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13-14,18)【关键词】卫生法制史;卫生制度史;卫生行政机构【作者】袁国铭;陈新利;张乐;樊波【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四川省大竹县中医院,达州,635100;煤炭总医院,北京,100028;煤炭总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6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将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部分职能予以合并,新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
20世纪初中西医学术地位的演变3郝先中(皖西学院政法系 安徽六安 237012)摘 要:中西医学在20世纪初全面接触,至30年代,虽然西医在人数上仍处于劣势,但双方的学术地位发生了转变和置换,其重要表征是:西医取代了传统的太医院全面进入国家卫生行政系统,西医的文化优势逐步确立和巩固,市民阶层的西医观念日益形成,西医在临床诊疗上的技术优势逐渐凸显。
这些变化不仅揭示出中西医在近代中国的学术流变和发展方向,还在客观上颠覆了旧有的医界状况,即传统中医一统天下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西医呈强势发展并与中医一起构成中国近代医学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西医 中医 学术地位〔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8)05-0086-06鸦片战争以后,西洋医学开始登陆中国。
起初,只有少数教会医师在民间施医问药,清末民初,西医主要由中国人充任而渐趋本土化,近代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形成。
几十年间,西医上升为政府行政部门和卫生事务中的主管角色,并取得了对中医的学术优势。
李约瑟提出,19世纪下半叶或者在20世纪之前,是西医对中医的“超越点”。
(〔1〕,p.206)笔者认为,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西医在技术层面上才完成了真正的超越。
虽然此时西医在数量上仍无法与庞大的中医相提并论,但双方学术地位却发生了演变。
一、西医取代中医掌控国家卫生行政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病逝,太医院难辞其咎,自院使张仲元以下全部革职,戴罪立功。
从此,作为旧时代中医界在中央政府的象征及代言机构,太医院一蹶不振。
这一医界背景为西医最终确立对全国医界的统管地位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反,失去了政治权力的护驾,中医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也日益走向衰微。
从晚清政府开始,医疗行政的衍变就逐渐呈现明显的西化倾向。
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其中卫生司的职责就是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卫生司是中国近代中央卫生行政机构的雏形。
1912年,民国建元,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设立卫生司。
卫生法律法规正文开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规范卫生工作,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卫生行为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的追究。
第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提高保健、抢救、诊疗和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条保护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是国家的重要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二章公共卫生第五条国家支持和组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采取预防为主、综合干预、应急处理等措施,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
第六条国家鼓励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环境治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卫生监测和卫生宣传等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履行和工作协调,规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第八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授权和规定,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认真处理卫生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九条国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第三章医疗卫生第十条国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提供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得违反医疗纪律和伦理规范。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落实各项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优质医疗资源。
第四章药品和医疗器械第十四条国家实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制度,保障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国家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效果。
第十六条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处方和购销等行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
第五章卫生监督第十七条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助理机构,担负卫生监督和监察责任。
第十八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卫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6.09•【文号】卫监督发[2005]233号•【施行日期】2005.06.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监督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2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将《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五年六月九日附件: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水平,保障各项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全面正确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为核心,以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合法、规范、高效为基本要求,以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
卫生行政执法的内容应当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卫生监督检查、卫生行政强制措施及卫生行政处罚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实行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建立卫生行政执法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并组织实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职能调整及时进行修订。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明确执法范围和工作任务;(二)划分执法责任,具体内容有:1、明确法定职责和权限范围;2、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3、执法的目标和要求;4、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根据卫生行政执法范围和工作任务建立卫生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分别落实到各级负责人、各处室(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
卫生部门行政规章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卫生部门行政管理,规范卫生部门工作人员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便民高效、廉洁奉公的原则。
第四条卫生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组织机构第五条卫生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第六条卫生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组织实施卫生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二)负责卫生行政部门的文件收发、资料管理、保密工作;(三)组织协调卫生行政部门的会议和活动;(四)负责卫生行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工作;(五)组织实施卫生行政部门的人事管理、劳动工资、福利保障等工作;(六)负责卫生行政部门的安全生产、保卫工作;(七)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人员管理第七条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二)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三)具备健康条件,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四)具备其他履行职责所需的条件。
第八条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晋升、奖惩等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按时上下班,遵守工作纪律,不得迟到、早退、旷工。
第十条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和单位的机密信息。
四、财务管理第十一条卫生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第十二条卫生部门财务支出应当按照国家财政和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十三条卫生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监管,确保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
五、公文管理第十四条卫生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文管理制度,规范公文的收发、传递、归档等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98.06.22•【文号】国办发[1998]74号•【施行日期】1998.06.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998年6月22日国办发〔1998〕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卫生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卫生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5号),设置卫生部。
卫生部是主管卫生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一、职能调整根据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对卫生部的主要职能做以下调整:(一)划出的职能。
1.交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政、药检职能:(1)制订药品管理法规并监督实施职能;(2)制订和颁布药品、医用生物制品和生物材料的法定标准职能;(3)审批新药、进口药品;负责药品的再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职能;(4)核发药品、医用生物制品和生物材料的生产、经营、医疗制剂的许可证职能;(5)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职能;2.将国境卫生检疫、进口食品口岸卫生监督检验的职能,交给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的制定、调整职能,委托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拟定以及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的发布仍由卫生部负责。
3.医疗保险职能,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转变的职能。
将卫生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质量控制规范的认证、教材的编写、专业技术培训及考试和卫生机构、科研成果、相关产品的评审等辅助性与技术性及服务性的具体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1921到1949年的事件医学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成立。
江西医学专科学校成立。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1922学制”或“新学制”颁布,医科规定至少5年。
中国教育委员会报告指出:“促进女子医学教育,不但保持固有之女子医学院,而使女子在男女同学之医学校有同等机会”。
在瑞士的日内瓦国际护士会召开会议,正式接纳中华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将“Nurse”一词译定为“护士”。
1919-1924年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1923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改为六年制的医学校。
兰安生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主任,这是中国医学教育历史上第一次有专为医学院本科学生教授现代公共卫生学的开端。
1924年上海女子医学院成立。
陈克恢肯定麻黄素的止喘功能,并小量提取。
1925年林可胜由美国回国,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成为该校第一位生理学教授。
兰安生教授在北京成市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卫生事务所——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
1926年中国生理学会成立。
伍连德肺鼠疫论文发表。
中山大学医学院成立。
东南医学院成立。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成立。
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医校课程,更定新制,废去在大学两年的预科。
1927年广州第一中山大学医学院成立。
中央大学医学院在上海成立。
北平大学医学院成立。
192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成立。
192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组织医学教育委员会。
公布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部组织法,同时公布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药师暂行条例及医院、药商,麻醉品等管理规则等。
上海中法大学及济南齐鲁大学医学校、药学校开学。
12月2日,在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1930年中国海港检疫处建立。
政府公布中央防疫处组织条例等。
医学教育委员会决议:医学院为高中毕业后6年;医学专科学校为高中毕业后学习4年。
私立同德医学院成立1931年云南军医学校成立。
上海医学院创办学术性刊物《医学》(季刊),后因战事而停刊。
1936年4月,重新创办了《国立上海医学院季刊》。
机关卫生管理制度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机关卫生管理工作,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机关环境卫生整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机关及其所属的各种部门、单位。
第三条机关卫生管理应当依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机关卫生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证机关卫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五条机关应当加强对卫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素质和工作效率。
第二章机关卫生管理组织和领导第六条机关应当设立卫生管理委员会或者专门的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关的卫生管理工作。
第七条机关卫生管理委员会应当由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领导负责人担任主任,机关卫生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成员包括机关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卫生管理工作专家、职工代表等。
第八条机关卫生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卫生管理工作计划、工作进展情况、安全卫生状况等,及时解决卫生管理领域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机关应当配备专门的卫生管理人员,依法履行卫生管理职责,参与机关安全工作,保障机关职工健康。
第三章机关卫生管理工作内容第十条机关应当制定卫生管理年度计划,明确卫生管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内容,确保卫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第十一条机关应当建立统一的卫生档案系统,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开展职工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保密制度。
第十二条机关应当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机关办公场所、食堂、环境设施等进行检查,及时清理卫生死角,保持环境整洁。
第十三条机关应当加强对职工饮食卫生的管理,指导机关食堂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十四条机关应当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职工卫生意识和卫生素质。
第十五条机关应当建立应急卫生管理机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章机关卫生管理监督和评价第十六条机关应当建立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对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卫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第一章卫生行政管理第一节卫生行政组织第一条本法所称卫生行政组织,是指依法履行卫生行政职能的组织,包括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县级以上人民的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条卫生行政组织的职责是制定卫生行政工作方针、政策和计划,组织实施卫生行政工作,监督和管理卫生行业,开展卫生信息统计和卫生监测,协调卫生行业的工作。
第二节卫生监督管理第三条卫生行政组织应当加强对单位和个人卫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预防、控制和处理疾病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第四条卫生行政组织应当组织和开展对单位和个人落实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第五条卫生行政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卫生行业的监督体系,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经营单位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卫生行政组织应当及时发布卫生预警信息,组织应急响应和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章卫生机构管理第七节医疗机构管理第七条医疗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和许可,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过卫生行政组织批准。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医疗行业的良好秩序,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条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资格,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诊疗工作。
第八节食品安全管理第十一条食品经营单位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第十二条食品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风险评估,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三条食品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经过食品安全培训,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附件】1、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2、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卫生行政组织:指依法履行卫生行政职能的组织,包括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县级以上人民的卫生行政部门。
2、医疗机构:指开展医学活动,为保护人体健康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科研和教育等服务的单位。
行政单位卫生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单位的卫生管理,提高全员卫生意识,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促进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行政单位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
第三条行政单位内的卫生管理包括个人卫生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两个方面。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由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经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本行政单位的领导班子应当带头执行本规章制度,起到表率作用。
第二章个人卫生管理第六条所有工作人员应当按时进行体检,并及时处理体检报告中的问题。
第七条工作人员应当遵循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第八条工作人员不得患有传染病或其他不宜在单位工作的疾病,一旦发现应当请假治疗,直至康复。
第九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饮食卫生规定,饮食应当均衡,食品应当新鲜卫生。
第十条工作人员在单位内应当保持整洁,不得随地吐痰或乱丢垃圾。
第十一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交通安全规定,保持个人安全,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第三章环境卫生管理第十二条行政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卫生清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第十三条行政单位应当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第十四条行政单位应当对办公用具、设备等定期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第十五条行政单位应当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定期对自来水进行检测。
第十六条行政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卫生检查人员,定期对各项卫生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卫生管理档案,记录卫生检查情况,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第四章处罚第十八条工作人员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甚至开除。
第十九条行政单位违反本规章制度的,相关责任人将会受到惩处,包括经济赔偿、停职检查、行政处罚等。
第二十条如果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并具有制定人员说明权。
第二十二条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属于本行政单位。
【法规名称】行政院卫生署组织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4-06-23
【效力属性】已修正
【正文】
行政院卫生署组织法
第 1 条
行政院卫生署 (以下简称本署) 掌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务。
第 2 条
本署对于直辖市及县 (市) 卫生机关执行本署主管事务有指示、监督之责。
第 3 条
本署就主管事务,对于直辖市及县 (市) 政府之命令或处分,认为有违背法令或逾越权限者,得报请行政院废止或撤销之。
第 4 条
本署设左列各处、室:
一、医事处。
二、护理及健康照护处。
三、药政处。
四、食品卫生处。
五、企划处。
六、国际合作处。
七、秘书室。
第 5 条
(删除)
第 6 条
医事处掌理左列事项:
一、关于医事法令之研拟、解释及督导执行事项。
二、关于医事人力之规划、控制及协调事项。
三、关于医事人员资格之认定、给证事项。
四、关于医事人员管理、辅导、奖惩及继续教育督导事项。
五、关于各类医事专科分科、甄审事项。
六、关于医事团体目的事业之监督、辅导事项。
七、关于医事机构设置许可之调节事项。
八、关于各类医事业务之管理、辅导及奖惩事项。
九、关于医事品质、医事伦理之促进事项。
十、关于医事技术之促进、管制及辅导事项。
十一、关于紧急医疗救护制度之规划、推动事项。
十二、关于精神医疗、心理卫生与药瘾戒治之规划、推动事项。
十三、其他有关医事管理事项。
第 7 条
药政处掌理左列事项:
一关于药品之查验、登记、给证及管理事项。
二关于药商之管理事项。
三关于麻醉药品、毒剂药品之管理事项。
四关于生物学制品之管理事项。
五关于化妆品之卫生管理事项。
六关于医疗器材、卫生材料及用品之管理事项。
七关于中华药典之修订及编纂事项。
八关于药物安全之管制事项。
九其他有关药政事项。
第 8 条
食品卫生处掌理左列事项:
一关于食品卫生有关法令之研拟事项。
二关于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及容器包装之查验、登记及给证事项。
三关于食品卫生管理之指导及监督事项。
四关于食品安全之管制事项。
五关于输入食品卫生之管理事项。
六关于玩具卫生之管理事项。
七关于食品卫生广告之管理事项。
八关于食品业者卫生之训练、辅导及管理事项。
九关于食品中毒等事件之处理事项。
一○关于食品卫生教育及宣传事项。
一一关于食品卫生资料之搜集及研究事项。
一二其他有关食品卫生事项。
第 9 条
(删除)
第 10 条
(删除)
第 11 条
企划处掌理左列事项:
一、关于年度施政方针、年度施政计划之研订、编制事项。
二、关于医学及公共卫生之研究、发展事项。
三、关于各项卫生技术之研究、改进事项。
四、关于综合性医疗保健计划之研究、策划事项。
五、关于医药保健之科技发展、研究事项。
六、关于国民健康保险之配合、策划事项。
七、关于医药卫生资料之搜集、建档及评估事项。
八、关于本署行政效率与为民服务工作之规划、协调及推动事项。
九、关于卫生业务研究、发展、管制及考核事项。
十、关于卫生人员专业培训之督导、策划事项。
十一、其他有关卫生企划事项。
第 12 条
秘书室掌理左列事项:
一关于文书之收发、缮校及保管事项。
二关于印信之典守事项。
三关于经费之出纳及保管事项。
四关于财产及物品之保管事项。
五关于庶务及其他不属各处、室事项。
第 13 条
本署置署长一人,特任,综理署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及机关;副署长三人,其中二人职务比照简任第十四职等,另一人职务列简任第十四职等,辅助署长处理署务。
第 14 条
本署置主任秘书一人,技监二人,参事五人,处长六人,职务均列简任第十二职等;副处长六人,职务列简任第十一职等;室主任一人,专门委员五人至七人,职务均列简任第十职等至第十一职等;秘书八人至十人,技正三十二人至三十六人,视察十二人至十四人,职务均列荐任第八职等至第九职等,其中秘书五人,技正十八人,视察七人,职务得列简任第十职等至第十一职等;科长三十四人至四十人,职务列荐任第九职等;专员三十二人至三十四人,职务列荐任第七职等至第九职等;技士六十二人至六十八人,科员五十七人至七十一人,职务均列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技佐十八人至二十人,职务列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其中十人,职务得列荐任第六职等;办事员十三人至十五人,职务列委任第三职等至第五职等;书记二十二人至二十八人,职务列委任第一职等至第三职等。
前项员额中专员三人,科员五人,办事员四人,书记六人,由原台湾省政府公务人员随业务移拨者,出缺不补。
本署原依雇员管理规则进用之现职雇员,其未具公务人员任用资格者,得占用第一项书记职缺,继续雇用至离职时为止。
第一项处长及副处长职务,各处其中一人,必要时得依医事人员人事条例规定,由师 (一) 级之医事人员担任。
第 15 条
本署设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职务列简任第十职等至第十一职等,依法办理人事管理事项;其余所需工作人员,就本法所定员额内派充之。
第 16 条
第十三条至第十五条之三所定列有官等职等人员,其职务所适用之职系,依公务人员任用法第八条之规定,就有关职系选用之。
本署医事人员,依医事人员人事条例规定进用之。
第 17 条
本署得设疾病管制局、药物食品检验局、管制药品管理局、中央健康保险局、中医药委员会、卫生人员训练所及国民健康局;其组织另以法律定之。
本署为办理民众卫生医疗保健、医务人员实习训练及医学研究业务需要,得于各地区设医院。
第 18 条
本署于必要时,经行政院核准,得设各种专门委员会,委员为无给职;所需工作人员,应就本法所定员额内调用之。
第 19 条
本署因业务需要,经行政院核准,得聘用专家五人至七人为顾问。
第 20 条
本署办事细则,由署拟订,报请行政院核定之。
第 21 条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条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