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搭配合理——以浙江省初中体育区域联盟
- 格式:pdf
- 大小:98.60 KB
- 文档页数:1
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四“个关键对于新课标提出的“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应用存在着不同角度的理解,小编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观摩,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一起探讨,也希望大家能就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1、“学”——夯实基础“学”即学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第一步,要求学生不仅正确理解体育课程内容、掌握体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在“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紧扣理解不了或没有掌握的技术要点,有针对性进行动作示范、技术指导。
学生也只有在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后,才能更好地联系、开展竞赛、完善评价。
在此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转变教学观念,从单一的“教”转变成多元的“学”,充分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索与尝试,然后掌握知识与技能,打下夯实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趣味性,强调学生体验,让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掌握要点、领会新知,不能一味地讲解动作规范,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总结、体验、优化、提炼出技术要点,把课堂— 1 —真正还给学生。
例如,在“跳绳”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趣味游戏、花式挑战等教学方法,寓教与学,然后在组织学生玩“模拟直升机”小游戏;手握绳子,利用手腕的力量将绳子甩出直升机螺旋桨的运动轨迹。
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手腕甩绳的技术动作,从而学会正确的摇绳动作。
2、“练”——实践运用“”练“是对”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巩固和提高,是学生和教师在互动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练“是孤独的、机械的、枯燥的,新课标下”学、练、赛、评“一体化下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实践运用为导向,通过高质量的训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内化“,形成体育能力。
例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时,教师可将“学”与“练”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训练有目的、有针对性,提升训练效果,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初中生体育技巧身体协调体育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良好的体育素养。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协调性对其体育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身体协调性的内涵、培养策略及实践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体育技巧的身体协调性。
一、身体协调性的内涵身体协调性是指人体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完成复杂运动技能的能力。
它是体育技巧发展的重要基础,涉及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协同作用。
身体协调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觉与运动的协调:指身体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准确感知自身动作,并对动作进行适时调整,以达到预期效果。
2.视觉与运动的协调:指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准确捕捉视觉信息,并据此调整动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听觉与运动的协调:指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准确感知音乐、节奏等信息,并据此调整动作,以达到优美的运动效果。
4.情绪与运动的协调:指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运动效果。
二、培养初中生身体协调性的策略1.注重基本动作训练:基本动作是体育技巧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训练,如跳绳、跑步、投篮等,使其熟练掌握并运用。
2.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游戏、比赛、舞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身体协调性。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身体协调性。
4.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和运动能力,教师应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提高其身体协调性。
5.强化实践锻炼: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等,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身体协调性。
三、实践途径1.课堂教学:教师应将身体协调性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有趣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身体协调性。
2.课外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俱乐部、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身体协调性的机会。
体育教学中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三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优化体能组合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
下面将介绍三个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能组合练习的优化。
策略一:合理设置训练目标
在设计体能组合练习时,教师应该明确训练目标。
体能组合练习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等。
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练习组合。
对于提高力量的训练目标,可以将跳绳和深蹲结合进行训练;对于提高速度的训练目标,可以将冲刺和跳远结合进行训练。
通过合理设置训练目标,可以在体能组合练习中达到多方面的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
策略二:合理安排练习顺序
在进行体能组合练习时,练习的顺序也很重要。
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可以更好地发挥训练效果。
一般来说,可以将更容易掌握和适应的练习放在前面,逐渐增加难度。
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协调性练习,然后逐渐增加力量和速度方面的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提高,减少受伤的风险,并提高学习体能组合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策略三: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都存在差异。
在进行体能组合练习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组,将相似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练习。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练习的难度和强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体能组合练习中,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学、练、赛”推进体育一体化教学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体育类课程要提倡:“教会、勤练、常赛”,三者缺一不可。
所以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要基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练习、比赛等整合在一起,三者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体育综合能力。
一、学,掌握运动技能在“学、练、赛”一体化模式中,“学”是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有趣的学习中,促使他们逐步提升运动技能。
教师在设计“学”的环节时,要注意几点问题,一是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方案,促使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得到提升。
在指导学生学习跳高的时候,教师结合他们的学情特点进行指导,帮助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小,不敢挑战自我,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降低了难度,先用橡皮筋替代竹竿,并降低了高度,引导学生先掌握基本动作,然后再逐步提升难度。
有的学生没有控制好步伐,因此破坏了助跑的节奏,影响了成绩。
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引导他们一边数数字一边训练,借助节奏控制好脚步。
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训练中,将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相互交流。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分析能力弱的学生在动作上存在什么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如有学生敏锐地发现同学在助跑的时候没有控制好每一步的大小,所以很难掌控起跳的距离。
于是他们就结合此问题展开专门训练。
在“一帮一”的互助学习中,学生都提升了自己的运动技能。
在教学环节,教师要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学情进行引导。
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小学生擅长模仿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师示范、同伴示范等教学环节,继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
二、练,提升灵活程度“练”也是体育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训练,尝试提升其灵活运用技能的程度。
教师要注意在练习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自主训练,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置不同的训练选项,供学生自由选择。
体育教学中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三策略优化体能组合练习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之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功能能力,并为学生日后的运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体能组合练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策略:策略一:科学设置练习内容和强度科学设置练习内容和强度是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练习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注重培养基本素质,如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培养速度、力量等高级素质。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练习的兴趣和需求,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确定练习内容后,教师要合理设置练习强度。
练习强度是指练习过程中对身体产生的负荷和刺激程度,过低的强度会使学生效果不明显,过高的强度则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心率、控制练习时间和次数等方式,调节练习强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适应情况进行调整。
策略二: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方式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方式是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关键。
教师应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长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习目标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练习30分钟左右,中学生每天练习60分钟左右,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选择练习方式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体育比赛,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体能组合练习,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乐趣感。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和器械,如篮球、足球、跳绳等,进行练习。
策略三:注重个性化指导与激励注重个性化指导与激励是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和小组辅导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对于柔韧性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伸展运动;对于力量较弱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
教师还可以通过个人提高和小组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能组合练习。
体能与技能融合教案教案标题:体能与技能融合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能与技能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提高其综合运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
2. 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的技能进行训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和讨论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体能和技能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步:体能训练(20分钟)1. 分组进行体能训练,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体能项目进行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等。
2. 每个小组进行训练时,其他小组员可以观察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三步:技能训练(25分钟)1.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组进行技能训练,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技能项目进行训练。
2. 每个小组进行训练时,其他小组员可以观察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步:团队合作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体能项目和一个技能项目进行综合训练。
2. 每个小组进行综合训练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第五步: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体能和技能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2. 你觉得今天的综合训练对你有什么帮助?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中的表现。
2. 通过团队合作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其综合运动能力。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体育比赛,展示他们的体能和技能水平。
教学资源:1. 运动器材:如跳绳、篮球、足球等。
2. 讲义或PPT:介绍体能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1. 教案中的活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在体能和技能训练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指导和鼓励?3.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合作和沟通?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发展体能和技能,提高其综合运动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初中体育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的训练方法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体育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的训练方法。
一、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提高体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和爆发力。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跳绳、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加耐力,同时还能帮助控制体重。
初中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并每周坚持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提高体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帮助学生提高爆发力和耐力。
初中生可以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俯卧撑、深蹲等,每周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
此外,可以使用哑铃或弹力带进行进阶训练,但要确保学生的姿势正确,避免受伤。
三、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对于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同样重要。
通过灵活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受伤的风险,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初中生可以进行瑜伽、拉伸操等灵活性训练,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
四、技术训练除了体能,技术水平对于体育运动同样重要。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在技术训练中,学生可以通过观摩专业比赛、参加培训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同时,老师和教练的指导也是学生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帮助。
五、合理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体育锻炼同样重要。
初中生应该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
他们应该多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同时摄取足够的蔬菜水果以及碳水化合物。
此外,饮食要注意均衡,不偏食,适量饮水,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总之,初中体育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的训练方法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灵活性训练、技术训练和合理饮食。
坚持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体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希望初中生们能够重视体育锻炼,坚持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体育教学中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三策略在体育教学中,优化体能组合练习是提高学生整体体能水平和综合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下是三个优化体能组合练习的策略。
策略一:多样化的练习内容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体能组合练习内容,包括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各个方面。
在耐力训练中,可以设置长跑、徒手操和跳绳等项目的组合练习,以增加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在速度训练中,可以设置短跑、爆发力训练和传球配合等项目的组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和爆发力。
通过不同的练习内容组合,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其多方面的体能优势。
策略二: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在优化体能组合练习中,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能力进行适当的分组,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训练。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练习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在力量训练中,可以从基础的抗阻器械训练开始,逐步引入自由器械和复合动作的训练。
在柔韧性训练中,可以从简单的伸展运动开始,逐渐引入更加复杂的拉伸训练。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还可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策略三:合理安排的训练负荷在体能组合练习中,合理安排的训练负荷是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最佳训练效果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合理安排每次练习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身体反应,适时调整训练强度和负荷。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的间歇休息时间,帮助学生恢复疲劳,保持较高的训练质量和效果。
通过合理安排的训练负荷,可以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避免训练过度或负荷不足的情况发生。
优化体能组合练习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体能水平和综合技能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内容、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和合理安排的训练负荷来优化体能组合练习,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这些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如何把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搭配合理作者:沈燕芬胡明立来源:《体育教学》2015年第10期摘要:笔者结合浙江省体育课堂教学,探寻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组合的课程理念,探讨如何把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搭配得更合理。
关键词:体育课;技术练习;体能练习;搭配;合理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0-0030-01一、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的体能消耗应合理搭配近几年体育课堂实践,体育课技术+体能在体育课中广泛被采用。
浙江省初中体育区域联盟第一届研讨活动中,三节课中进行技术+体能练习的二维模式。
第一节是水平四的“蹲踞式跳远”,蹲踞式跳远动作技术练习是上一步、上三步、短距离、长距离助跑、起跳、腾空技术动作,遵循了运动发展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整节课技术练习中体能消耗大。
体能练习设计的是游戏——蜈蚣爬爬爬,整节课以技术为载体有效发展体能。
第二节课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由于技术练习体能消耗小,执教者设计了几个单项体能练习和四步助跑跨越式跳高组合,进行了专项素质体能练习和补偿性体能练习。
通过对以上两例的解读,笔者设计几种技术与体能练习搭配的方法:(1)技术练习中体能消耗大,采用游戏类、竞赛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和学生体能的发展。
(2)教材中技术练习体能消耗小,设计一些专项素质体能练习和补偿性体能练习。
(3)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消耗各占一半,在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消耗相同的体能,合理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使技能得以巩固。
二、技术练习与体能练习的组合搭配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入体能练习项目,这种教学内容体系在浙江省各市县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活动中初见成效。
这次浙江省初中区域联盟教研活动中,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诸多的教材组合方法。
以鱼跃前滚翻课为例,起先是兔跳接远撑前滚翻,再收腹跳接鱼跃越过障碍物练习,连续收腹跳过小垫子接鱼跃越过障碍物练习。
在鱼跃前滚翻后加深蹲起立、俯卧撑、鸭子步、爬行。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与教学建议作者:王德刚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第02期《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浙江省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通过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实施案例构建的课程实施体系,以获得适合浙江省乃至全国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最有效策略[1]。
通过强化学生体育学习的反馈指导、体验运用和习练密次等实施策略,《纲要》呈现出强调体育课堂教学的技术习得和技能运用的教学导向。
从“技术、体能、运用”的单元构建,到“一堂课基本要求”的课堂评价,再到“教材三个一”的流程处理,《纲要》形成了以“学、练、赛、评”一体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实施模式(表1)。
随着《纲要》的实践深入、理论创新和新版发行,在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刚性要求背景下,探寻“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学科价值和实施方略,有利于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效能,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1.利于全面认识体育课程,遏制教学变性。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层面来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赛事和学习评价构成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部分。
课堂教学以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为主,课外活动以学习巩固、体能发展和习惯养成为导向,校园赛事以促进技能运用、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体育品格为主旨,学习评价以诊断、反馈和激励学生发展为目标。
而“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构成要素,较好地对应了课堂教学的学、课外活动的练、校园赛事的赛和学习评价的评。
因此,对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客观认识,能促使教师全面审视体育课程各组成部分的价值,有利于遏制因课程组成部分的功能缺失而造成的体育教学性质改变。
例如,在体育中考的现实压力下,体育课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课倾向。
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课出现了“大强度、大密度、大负荷”的训练课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