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96
第四课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_九年级政治教案第四课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侯各庄中学赵海涛2004.11.17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课开始学习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即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基本纲领中的纲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同时,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
如果有,则请大家回想一下以下几个问题:1.当初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发动以推翻封建政权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2.我国改革的包括哪些内容?3.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4.我国在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是“ ”。
因此,大家在回顾了上述问题后,就会明白课本上的这句话: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大家都知道,每个基本纲领都由和构成。
那么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其基本政策包括??????(你能找到吗?)现阶段只要求大家学习和了解其中的三项政策内容:第一框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坚持和完善制度;第二框题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国家;第三框题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即坚持和完善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1.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从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看:(2)从它的基本内容看:①议事原则:②人员组成:③机构性质:④主要职能:(3)从它的组成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并对人民代表大会,受人民代表大会。
请注意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①行使的职权是:、、、;②常设机关是。
部编政治九年级下册目录第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2.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3. 中国的领导作用第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2. 党的领导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第四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 小康社会的内涵和阶段性目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3. 各项事业发展对小康社会的贡献第五单元:中国的民主政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2. 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发展方向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第六单元:中国的法治道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2. 宪法的作用和地位3. 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第七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第八单元:中国的光辉历程1. 中国的创建和发展2. 党的领导的历史经验和启示3. 党的建设和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第九单元:建设美丽中国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2. 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实践3. 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以上是部编政治九年级下册的目录,共包括九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的法治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和法治精神,为建设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集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复使用。
第一章政治与我- 政治定义:政治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调和管理活动。
- 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进行政治活动的过程。
- 个人权利:个人权利是指每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力。
- 个人义务:个人义务是指每个人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 公民:公民是指在一个国家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人。
- 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依法享有的权利。
- 公民义务:公民义务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 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指与全体公民利益有关的事务。
- 民主: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 尊重个人价值:尊重个人价值是指在政治活动中,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
- 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国家行使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权力。
-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
- 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社会政治秩序相对稳定,公共事务正常运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章国家与民族- 国家定义:国家是具有一定领域、一定人口、一定政权和主权的有组织的社会。
- 国家的成立条件:国家的成立需要有自己的领土、人民和政权。
- 国家的历史进程:国家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
- 民族定义: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文化、风俗惯、历史命运和共同意识的社群。
-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国家和民族相一致的国家。
- 民族合理性:民族合理性是指民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维护民族的共同利益。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A)。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论断指出了(D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C.民主与法制的紧密联系D.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 B)。
A.人民当家作主B.依法治国C.基层群众自治D.坚持党的领导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 C)。
A.依法治国B.民族区域自治C.人民当家作主D.基层群众自治5.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法律保证是(A )。
A.依法治国B.党的领导C.基层群众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6.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称之为(B )。
A.政体B.国体C.民主D.专政7.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是(A )。
A.政体B.国体C.民主D.专政8.我国的国体是(B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是(C )。
A.无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农民阶级专政10.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A )。
A.无产阶级专政B.资产阶级专政C.农民阶级专政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我国的政体是(C )。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3.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D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 )。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时空定位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而建设社会主义I •年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年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初级阶段线提出恢济字提U的方出经八计徘御时期农村改革开始中共I •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I1~• • ~t ---~~r~-4^~- I I -- I I -- —r --- —I — • •• —r •• • • --r -. • ~r~- Il<M9 年 1953 年 I <>54 年 I95f> 年 1958 年 1959 年 年 1962 年 1<«> 年 1976 年 197« 年 1979 年 |。
《0 年 198K 年 1992 年至今华民和成 中人旋国,m W划始“汁开第社义颁国部主法<!•一会充布会义造成R主改完民化开人社动加公运始年济难.一经用M革”始『大◎开小大命结Mi 会一全等经区 圳个特立深四济建南省为济区 海建成经特方层领外局全务宽对格 成 ''的放 形位次域开框图结构I •年的曲折探索国民经济的劫难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伟大的历史选择OII •一届三中全会I改革开放I开放I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导图\M \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生产关系 时间 中共十一S TTKA的四次圜薮内容 三中全会 力'衍实行家庭联产承日责任制J5除入民公壮制度-捋中共历史上三次 工作中心的转移g 钮妇中心环节;烟 : 制改革翳业十5革呵彩企业k ___分配体*「制好役济邮的嫩沿海绶济开放区的开场 近程蹒的.开蜒炊鲂仅务稣5域.牖泗一制建内容对外开放格周的初步形成»k背器与近代中国.对 外开放"的区别持点一 翊遂义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道路经典训练“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引进来” “走出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空定位*建设践社会主义建设q 起步耕:1952年 国民绶济的恢 复和发展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治必修3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重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意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要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中共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7.怎样发展大众文化?(概括)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宣传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培养人们崇尚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