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 格式:pdf
- 大小:248.82 KB
- 文档页数:2
同文馆英语教育是我国学校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它的开办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英语人才。
如果从同文馆算起,中国学校英语教育的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当今学校英语教育虽已今非昔比,但改革仍是主旋律。
研究同文馆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代英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和繁荣我国的英语教育。
一、同文馆成立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清廷在被迫与英、法等国不断地商谈、签定和修改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过程中,均需翻译官员参与传译,而清廷的会同四译馆及已经名存实亡的俄罗斯文馆自然无法提供懂得英语的翻译官员。
除林则徐为了解敌情设法雇佣多名中国人作翻译外,在许多谈判中,清廷干脆直接依赖英、法、美等国使节所带的翻译进行传译。
但当时,英、法、美等国也还没有经过正规培养通晓汉语的翻译官。
于是,他们主要雇佣在华传教士充当临时翻译。
而这些翻译人员不少已是“中国通”,他们往往在谈判前向本国的谈判代表提供大量中国政治、军事情报,并为谈判出谋画策;谈判时则竭尽恐吓与欺骗伎俩,为本国攫取更多的特权,甚至利用中方无人通晓外语之际,在外文条约的文字中弄虚作假。
因此培养多方面外交人才,特别是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但迟至19世纪60年代初,一直没什么进展。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北京条约》签订,重新认定中英《天津条约》各项条款。
中英《天津条约》中有两国交涉使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在三年内暂时配送汉文。
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以后,即停附中文。
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英文为准。
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1861年1月清廷应主持对外交涉事务的奕忻等人的奏请,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定名为同文馆。
上海同文馆和广州同文馆仿京师同文馆分别于1863年和1864年设立。
因同文馆设立最初的动因是出于中英条约,所以开办时都将英语教育摆在了首位,最先设立英文馆。
兰台世界2012·12月上旬dang'ansuyuan·档案·溯源一、创建背景自执掌中国政权以来,满清政府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然而,鸦片战争的无奈落败与《南京条约》的耻辱签署,使满清政府在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日益深感屡次与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交涉时由于语言不通、文字隔阂对国家主权利益所造成的极大伤害。
比如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按照当时惯例,朝廷大员出于身份和安全考虑,不与西人直接进行接触,而英国人坚持要与信守诺言的朝廷高级官员谈判,这就使得缺乏那些掌握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幕僚支持的朝廷高级官员在对英谈判时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只能在炮火威胁下草草签署了根本尚未予以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南京条约》条款,极大损害了中国领土、海关等政治和经济方面主权利益。
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望厦条约》(1844)、《黄埔条约》(1844)、《天津条约》(1858)、《瑷珲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利益。
在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尽管其中主要是由于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血腥的残暴武力所造成的,但也与当时满清政府缺乏卓越、足够的对外交往人才互有一定关联[1]32。
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
并且还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
面对如此境况,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兴办“洋务”和“西学”。
左宗棠是清末重臣,他之所以对世界大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坚定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勇气,概得利于阅读过魏源的《海国图志》,其云:“默深《海国图志》于岛族大概情形言之了了,物形无遁,非山经海志徒恢奇可比。
”曾国藩也是晚清时期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虽崇奉程朱理学,但他也讲究“经世致用”之学,对于魏源编著的《圣武记》、徐继畲介绍西方各国的《瀛环志略》等书籍尤为推崇,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了他兴办洋务学堂的思想基础。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及当代价值分析罗国太;杨艳君【摘要】京师同文馆对清朝的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翻译课程设置、校内外翻译实践的分析,总结其当代价值,以期指导当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5)004【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京师同文馆;翻译实践;当代价值【作者】罗国太;杨艳君【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6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是清政府外交和政治的需要。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860年在英法联军侵华以后,洋务派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认识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西方教育的模式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
同时,清政府在外事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所受外交损失极大,为了应付当时外交的迫切需要,非常有必要培养本国外交人员和翻译人员。
奕1862年上奏开设外国语学校,其他洋务派也有类似要求,同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语学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校址也设在该衙门内。
在京师同文馆的英语培育下,近代中国外交、科技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既懂西方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又能说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京师同文馆外语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翻译人才,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宗旨予以策划、安排[1]。
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懂西语、办洋务的外语人才,翻译教学在同文馆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同文馆非常重视翻译课程的设置。
综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其翻译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实践性强、布局合理。
在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计划当中,翻译课程的设置占有重要地位。
从第二学年开始设置翻译课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学年。
6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期总第787期No.2,2020Total of 7871京师同文馆建立的缘起洋务运动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与甲午战争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经济冲击,清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曾国藩、李鸿章等爱国志士意识到只有学习和引进西方列强的先进军事武器和制造技术,才能维持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而稳固封建政权。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制夷,需要先知夷,知夷,首先要懂外国语言,因此,洋务派意识到创办外语学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外语学校,在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诞生了一大批既懂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2同文馆课程设置的先进性1872年同文馆正式颁布了八年制的课程安排,第一年:学习遣词造句,第二年:练习句法与小句翻译,第三年:阅读各国历史,第四年:开设数学课程与翻译公文,第五年:学习几何与翻译各类书籍,最后三年除了不断的译书实践,还开设了航海、化学、地理、天文等课程。
由于缺乏教材,同文馆的师生便合作翻译外语书籍,在40年中,翻译的教材涉及法律、历史、地理、外交等专业领域;同时,同文馆的学生还需前往衙门处理外交事务,以此作为课外实践。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同文馆还实行月考、季考、年考以及大考四种检测形式,最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授予官职或降级、退学。
3传统意识形态桎梏下的招生限制同文馆的招生要求由恭亲王奕 拟定,《同文馆章程六条》中明确规定招收学生需是已学习满文的八旗弟子。
办学几年后,两广总督瑞麟奏称:旗人均能积极报名学习外语,学生中极少汉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平民百姓,报名学习的初衷只为学馆津贴,学习更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难以培养成才,最后京师同文馆将学生招收限制在旗人阶层。
虽然洋务派以先进的思想开办了新式学堂,但外语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困境之中,究其根源乃是受传统意识形态桎梏所影响。
1911年中国同文馆英语教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911年中国同文馆英语教材是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更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和学习的决心。
同文馆英语教材在推广英语教育,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文馆英语教材诞生于1911年,当时正值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出现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明知识,中国同文馆创办了英语学堂,编写了同文馆英语教材。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编写是在当时中国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人民意识到,学习外语是与世界接轨、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同文馆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英语的向国人介绍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和实现对外交流。
同文馆英语教材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特点,涵盖了从基础词汇、语法到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英语学习教材。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许多中国人通过学习同文馆英语教材,掌握了英语这门西方语言,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文馆英语教材在当时中国的英语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典范和标杆。
同文馆英语教材也带动了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健全。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在1911年的中国,对于当今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同文馆英语教材的编写宗旨和理念,即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这些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中国,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是中国人的基本素质,而中国的英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浅析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王艳萍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3(000)022
【摘要】在清朝的洋务运动中,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洋务派在各地开办了同文馆,用以教授英语,培养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所有的同文馆中以京师同文馆最为著名。
京师同文馆的开办,不但开创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先河,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王艳萍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外语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评析京师同文馆与福州船政学堂课程设置中的科学教育以及启示 [J], 许炎
2.浅析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模式及其特点 [J], 樊艳平;王白英
3.晚清京师新式学堂教师聘任初探——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J], 黄运红
4.试论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J], 张美平
5.京师同文馆博物馆考略 [J], 陈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特色及启示作者:蒲妍洁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9期摘要: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外国语学堂。
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
其教学模式对现代的英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本文主要介绍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外语课程设置,教材以及考试等情况。
梳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总结得失,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京师同文馆;外语;外语教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42-02一、历史背景晚清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废弛,思想文化沉闷,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导致西方列强相继入侵。
为了“与外国人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形”,而“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另一方面,要“周知各国物产、商情、疆域、政令、学术、兵械、公法、律例”,也必须通晓各国语言文字。
因此他们正式建议在京师设立同文馆,“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为学生,“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
”上述奏折得到了批准,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就这样脱胎而出了。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
二、外语教学概况1.课程设置。
京师同文馆最初创办的目的是为清政府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因此同治五年(1866)以前,课程仅限于中外语言文字,较为单一。
英文、法文以及俄文三馆相互独立,各馆都有汉教习和洋教习,负责汉语和外语的教学。
京师同文馆从同治五年(1866)起陆续增加如下课程:化学——同治五年(1866),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英国,介绍法国人毕力干来京师同文馆教化学,毕力干是将化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算学——同治七年(1868)李善兰担任教习;万国公法——同治八年(1869)丁韪良担任教习;医学生理——同治十年(1871),德贞担任教习;天文——光绪三年(1877),海灵顿、费礼饬担任教习;格致——光绪五年(1879),欧礼斐担任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