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教育促进护理教学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19.53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学杂志2021年5月第36卷第10期・71・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践及效果王双杨丹许娟张练徐玉兰耿力刘义兰1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方法选取120名实习护生为对象,从带教老师的人文培训、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关怀及人文关怀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为期3周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结果教学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住院患者对护生的人文关怀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教学前(均P<001%结论人文关怀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对护生的人文关怀满意度°关键词:护生;人文关怀;临床教学;护理教育;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71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humanistic mentoring in clinical nursing environment Wang Shuang#Yang Dan#Xu Juan#Zhang Lian#Xu Yulan#Geng Li#Liu Yilan.Nursing Department#Union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for practicing humanistic mentoring in clinical nursing environment.Methods A total of 120nursinginternswereenro l edandsubjectedtoa3-weekhumanistic mentoringprogram Thenurse mentorsreceivedtraining regarding theory and skills of humanistic care before the mentoring#then they were asked to practice caring for the students and implement caring-based teaching during the program.Results After the mentoring,the caring abi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humanistic care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P<0.01for both).Conclusion Hu-manisticmentoringcanenhancecaringabilityofnursingstudentsandpatientsatisfactionwiththestudentsKey words:nursing s tudent;humanistic care;clinical mentoring;nursing education;caring ability;satisfaction with humanisticcare人文关怀教学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⑴。
在护理行业,我们常常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人文护理教育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护理教育也逐渐从传统的技能培训转向了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系列的人文护理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对护理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人文护理教育的意义1. 提高护理质量人文护理教育强调的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这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人文护理教育,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2. 增强职业认同感护理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人文护理教育有助于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认同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3.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人文护理教育强调的是医患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通过人文护理教育,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人文护理教育的实践1. 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护理伦理、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护理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
2. 实践操作在临床实习中,我们亲身参与了患者的护理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如何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
这些实践经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文护理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了解了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案例,这些案例使我们认识到,在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4. 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养老院等,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护理服务。
这些活动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人文护理教育的感悟1.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高等护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德育修养,构建深层的人文教育精神。
它旨在继续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全面、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社会和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要求。
本文探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护理教育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帮助。
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文关怀热点及进展的文献资料,全面探讨护理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
结果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结论在护理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关怀;进展0引言人文关怀是高质量护理的本质和关键。
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学校的教育改革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具体来说,是指护士具有专业的护理思想和护理能力,能够持续为临床提供高水准的护理服务,包括照顾患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价值实现的概念,满足人类本性的深层需求。
医学本质上是一门具有人文属性的学科,它混杂着人类特有的情感特征,很难用独特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
然而,目前社会更多地关注医学的高科技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非人类文化,从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在治疗过程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对医学的目的和价值进行重新思考。
我们期待人文关怀在现代医疗康复中的早日应用。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已从单纯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发展到技术、德育、人文相结合。
我国护理教育行业的人文关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缺乏规范性和统筹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薄弱。
因此,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
本文总结了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现状,并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了思考。
1.国内外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晚。
数据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高等教育较早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护理课程中开设了很多人文课程,但这些人文课程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
护理在校生的人文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与国外的高层次、职业化模式相差甚远。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主任顾申介绍说,目前国内传统的“小医生”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治疗、轻护理,重生理、轻心理,重疾病护理、轻健康护理的弊病,培养的护士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康需求。
为此,该校大胆借鉴国际护理院校教学经验,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护理本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在护理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宽、新、精、军”的特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急救护理学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实施“引、问、案、演、练”五字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一词,《辞海》中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人文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的德行。
护理专业作为融知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其人文素质教育应是高等护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护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1、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从业的精神支柱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在深层次上体现知识创造和人才的素质。
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不仅包括护理工作者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护理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
对护理学生所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护理事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的理想精神基石。
护士是人道主义忠实的执行者,对护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影响并决定着护士的言行和护理质量。
2、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模式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要关注医疗护理技术,更要熟知人文知识,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学会关心病人、服务于病人,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
138人力资源管理成果导向下高职医护专业综合素质课程人文教育实施对策在我国相关的政策文件当中,我国相应的医疗机构部门提到现在高职教学要进一步深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对护理专业进行进一步规范,强化人文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素养。
此文件中我们可以真切的看到现代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中综合素质培养的高要求。
作为未来工作于一线的医护人员,笔者认为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服务意识,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学会顺应社会医疗的新模式,不断地对转型进行了解,并要尝试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护理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落实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将会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应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更能够懂得给人关怀。
所以,笔者下面将从开展主题化人文教育、营造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综合素质课程教学带来帮助。
开展主题化人文教育如上文所述,人文素质是高职医护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
对此,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结合办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化的人文教育。
具体如下:第一,人文思想方面的指导目标。
教师要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医护专业的灵魂之中;第二,人文知识方面的指导目标。
学校除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比如第二课堂,组织拓展讲座,以医患沟通的实际案例来渗透人文素养;第三,人文能力方面的指导目标。
强化医护专业学生与患者、同事的共事能力,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尝试以有效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人文情感方面的指导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体谅患者,尽量做到感同身受,具有同理心,以博爱之心来照顾患者,给他们心灵上的关怀与慰藉。
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校园文化中有效的融合人文教育,不仅要对人文课程加强学习,还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组建绘画叙事展览、创办人文护理社团等,通过采用医学小故事、插图、叙事反思等,将医学文学和艺术有效的结合,使医学生在实际医疗实践过程中能更好的分析和解读患者叙事文本,进而对患者的疾病遭遇和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叙事医学实践技巧包括有效倾听、精细阅读、解构患者故事毕子家(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6)摘 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体系正处于日渐完善之中。
高职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唐晓莉【摘要】目的:为解决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全面发展问题,进行护理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方法在我院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并调查护生对课程的态度、意见与建议。
结果大多数护生对护理人文课程教学改革总体上表示认同,但同时也认为其存在学时比重不合理、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好等问题。
结论高职护理人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学中需要多层次渗透人文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85-85,86)【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护士人文修养;人文素质【作者】唐晓莉【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0护理工作以人为服务对象,护士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1]。
高职护理教育如何解决学制短、专业科目多、护生人文素质差、学习基础薄弱等问题,使护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我院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旨在培养护生优秀的人格、气质与修养。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课程满意度进行调查,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04人,其中女生192人,男生12人。
2.1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2.1.1 教学内容按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护生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两年,以往也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受多方因素影响,没有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我院自2014年起整合多门课程,将护士人文修养作为必修课程,从提升护士职业道德素养、美学素养、人际关系素养、语言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开展教学,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2.1.2 教学方法本课程共68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为38∶30。
教学过程中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与临床案例、社会热点话题、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训教学更是方法多样、新颖别致,如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社会实践、课堂练习、病案讨论、小组讨论汇报演出等形式。
“护理心理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护理心理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背景 (3)三、教学改革与实践内容 (4)3.1 教学目标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设计原则 (5)3.2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6)3.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技能训练 (7)3.2.2 融入人文教育理念,优化护理心理学课程内容 (8)3.2.3 结合临床实践,强化人文护理实践环节 (8)3.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9)3.3.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0)3.3.2 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11)3.3.3 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12)四、人文教育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与评价 (14)4.1 实施效果分析 (15)4.2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制定 (16)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17)5.1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19)5.2 应对策略探讨与改进方向建议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教学改革成效总结与分析 (22)6.2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3)一、内容概述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将人文教育融入护理心理学课程中,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关怀能力。
在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人文教育的融入已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趋势。
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应紧密结合人文教育,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护理人才。
整合人文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护理心理学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如护理伦理、患者心理护理、人际关系沟通等,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引入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人文教育融入临床护理实践中。
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隐性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隐性课程进行研究综述,旨在探讨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首先解析了医学人文课程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强调了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在培养医护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随后探讨了医学人文课程的隐性课程与教学方法,以及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实施现状和评价与改进。
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一些研究局限性与建议,为医学人文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该研究对于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改进护理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医学人文课程、护理专业、隐性课程、研究综述、实施现状、评价与改进、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医学人文素养、护理实践、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局限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医学人文教育的热潮中,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关键内容之一备受重视。
护理专业人才作为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技术和护理知识,更需要具备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能力。
传统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偏重技术性,忽视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能力,影响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隐性课程特点及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进而深入了解这些隐性课程在护理教育中的发挥作用。
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可以为提升护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医学人文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医学人文课程的隐性课程,可以全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为提高护理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护理专业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重于泰山技精守护生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护患安全的大背景下,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根本、三个统一、四个对接”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范例。
将“人文、安全”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追求“厚德、精技”并举,搭建校院融通平台,增强院校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护理安全与防护能力,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了学校品牌专业,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背景(一)学校积淀对人才培养的促进南昌市卫生学校始创于1929年,首开江西卫生职业教育先河,是南昌市首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护理专业是学校优势专业之一,有着86年的历史,专业沉淀深厚。
多年来,学校紧贴社会需求,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已为国家培养了近7万名医疗技术人才,其中,江西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章金媛女士就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之一,为繁荣江西省医疗卫生事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社会、市场、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护理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医疗健康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护患安全”已成为护理品质的核心,建立“护患安全”的观念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普通中、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工作中护理安全相关知识教育欠缺,导致护士相关知识贫乏,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如要提升患者安全照护的品质,需从护生的养成教育开始,从职业安全文化教育开始。
通过教学帮助护生建立个人的职业计划,提高职业认同感,变工作的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以期达到在降低护生临床压力的同时,构建合理的患者安全意识,达到护患双赢。
二、主要目标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提出“护患安全文化”理念应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进一步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搭建校院融通平台,增强院校文化渗透,加强护生对自身及患者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护理安全与防护能力,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民群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守护天使,打造“白衣天使”品牌专业。
护理教育中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者:鲁国艳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16期摘要:当前我国医学及护理模式不断创新与转变,加强护生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高职高专医学护理教育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通过调查实践了解到诸多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学教师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并尝试在教学中对护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但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定不足。
为切实达到护生人文精神培养,护理教学教师要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从自身角度出发掌握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中培养护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进而探索出更加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护理教育目标。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生;人文精神;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R47-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144-02一、护理教育中护生人文精神培养必要性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简单理解人文精神就是要始终以人为本,重视人生存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完善的精神。
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本质上是在彰显“人之为人”的本质。
2.人文精神培养必要性护理学本身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中高度重视人类健康知识及技能。
在当前医学领域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护理已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护理工作不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辅助环节,而是要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护理模式的人性化、细节化和舒适化[2]。
这种护理理念与当前我国医疗护理事业整体发展需求相一致,也是未来该领域要高度重视并不断践行的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调查显示,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尚不深入,护生对护患关系、护理操作等诸多认识尚有待完善。
护理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应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护生从“整体人”视角出发对疾病、患者予以更多了解,因为本身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就是全面的,只有通过语言、表情甚至细微的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和判断,才能更好地对疾病进行治疗,所以护生不能单纯地从书本对患者疾病进行了解。
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方位护理。
这种转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护理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培养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护理人员,成为了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阐述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人文关怀的内涵、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等。
在此基础上,将详细介绍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为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做出贡献。
二、理论构建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是在深入理解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首先将人文关怀定义为在护理实践中,对患者身心需求的全面关注与满足,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保障患者的权益、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等。
我们坚信,护理人文关怀不仅是护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在理论构建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该理念强调在护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理解人性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构建了包含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人文关怀实践三个维度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
我们注重在护理教学中灌输人文关怀理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培养其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态度。
本文来自于:华夏学术传媒网提供
摘要:为培养符合新医学模式的全科性护理人才,我校每年组建一个护理实验班。
在培养过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增设人文课程,促进护理教育改革;强化人文活动的开展,培养“人的整全性”;加强实习监测,在护理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改变培养只会技术操作而忽视人文修养的“半人”护士,向科学、人文相互促进的护理“全人”迈进。
关键词:人文教育;护理实验班;护理教改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爱人”的科学。
现代医护人员没有人会否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先进性,这种模式把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重要的医学因素纳入对疾病与健康的考量,病人在医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复活。
这些变化迫使护理职业教育不仅要继续重视生物医学课程的发展与成熟,还要从教育思想上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展,努力培养更加符合新医学模式的全科性护理人才。
我校历年都从入校的新生中选拔组建一个护理实验班。
培养目标设定为既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又具有深厚人文涵养的护理战线上的“全人”。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从实验班的组建到最终毕业送出校门,整个过程贯穿着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增设人文课程,促进护理教学改革;强化人文活动的开展,培养“人的整全性”;加强实习监测,在护理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
1 树立人文理念,促整体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的条块分割,使人们一直强化专业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导致一些护生人文素质较差。
比如,有些专业知识学得较好的护生,社会适应能力却很差;或者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关注所学专业能否给自己带来个人实惠,缺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整体理解;或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个人得失,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我校从护理实验班的组建到班主任老师的选拔,以及任课教师的安排,都要考察每个人的人文素质。
班主任老师首先要求责任心强,关心学生,善于交流沟通,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善于做思想工作,办法多并具有奉献精神。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科学的人生观、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质。
任课教师在本门课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关注本门课中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和思考。
多年护理实验班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届实验班在班级工作量化考核中名列前茅;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组织得力,成绩领先;在学习成绩测试中,考试纪律好且优秀率高;在护士执业资格及其他执业资格(如保健按摩师)考试中,参加人数多且通过率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班主任的人文管理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2 增设人文课程,促进护理教改人文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护理科学知识的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具有各自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在教学中双轨并行,有机结合,在互相渗透中双向促进。
护生通过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本领,而人文教育因重视个性的完善,拓展了护生未来发展的空间,对促进护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2.1课程设置
在实验班的课程设计中,除国家指定的必修课程之外,还开展了相当多的人文课程。
如人际沟通、医学美学、心理健康、书法训练、音乐欣赏、形体训练、护士礼仪、卫生法规和医学伦理学等。
像书法、音乐、形体、礼仪等是专为实验班增设的。
这些课程一样要有教学计划、
教学监督、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
在人文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更多地运用“案例讨论”、“师生对话”、“活动实践”和“案后反省”的教学方法。
在讨论中出现了观点碰撞,在对话中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实践中感受到价值和荣誉,在反省中得到了修正和提高。
教学总结和教学成绩常常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活动来打分体现。
比如,自创自制的汇报展示、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演出、自我组织的演讲征文比赛等。
2.2 技能标准
在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突出人文因素,在技能考核中人文因素用分值体现。
技能操作需要一副“科学脑”,准确精确,同时需要一颗“人文心”———这是一个好护士不可或缺的。
尽管是在实验室,尽管针对的是模型人,但在操作过程中处处要有人文关怀的要求。
比如铺备用床的美观、舒适、实用,婴儿沐浴、抚触时的亲切叮嘱、交流,为病人测生命体征时的暖手、帮病人脱衣,绷带包扎时的轻柔体贴、言语抚慰,等等。
通过增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课门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变革了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了审美情趣,开发了活动潜力,从语言、书写、操作、思品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3强化人文活动的开展,培养“人的整全性”重视人文教育的社会化,拓展人文素质。
假期里,班级组织任务型读书活动,阅读后进行心得交流及阅读笔记,使学生从中感悟出做人的道理。
如一篇读后感叫“谁动了我的奶酪?”阅读者能从变化发展的哲学角度清醒地看待社会、看待自身所处环境的变与不变,从书中读出了人生的大道理。
节假日,我们还组织学生定期不定期地到当地敬老院去做服务,通过照顾老人起居,为老人做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在与老人交换思想时,学生对人的精神心理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城市创建活动中,实验班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参与,如植树活动、幸福新乡、献血宣传等,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释放了青春热情,得到了身心锻炼,还获得了更多的人文知识。
人文思想的培育更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里,抬眼看见的是校训、师训;教室内,张贴着励志名言;宿舍中,绽放着温馨浪漫;食堂间,流行着青春歌曲;实验室里挂着指引人生的护理前辈的照片……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使学生在“熏”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4 临床实习期间加强监测,在护理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
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病人的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重视中,这是一个优秀护士必备的素养和品质。
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都需要护士以自身的人道伦理意识加以保证。
因此,临床实习是护生人文素养的一次体现,必须加强沟通和监测,及时修正,向护理技巧的艺术化、护理风格的个性化迈进。
我校把护理实验班的学生特意安排到就近的社会评价较高的医院实习,除实习带教老师经常深入医院外,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下午,人文课教师及各实习组长都被召集到校开通报会。
对实习中的案例感知、人文收获和困惑难题,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
另外,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用手机上网的习惯,我们组建了QQ工作群,有问题随时探讨。
比如,学生到临床实习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在QQ 上流露出护士工作太“累”,有的病人难“缠”,内心好“烦”,对未来职业没有信心。
我在QQ 上跟大家讲《协和医事》,讲《疾痛的故事》,讲《医者仁心》,通过故事讲一个人的选择和坚持,通过事件讲人文护理显示出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想象,一个不包含人文体贴和关怀的护理技术操作员怎能赢得病人的满意和信赖?一个不具备人文素养的护士怎能在职业发展中有所作为?总之,护理类职业院校应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通过护理实验班的教育改革,改变培养只会技术操作而忽视人文修养的“半人”护士,向科学、人文相互促进的护理“全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