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来源地
- 格式:docx
- 大小:16.02 KB
- 文档页数:4
普通话的由来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诗词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
明清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它作为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
“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14) 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基础阵地。
简史汉代时期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
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时期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为标准音。
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但是传统上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西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他们逐渐开始和汉族交流生活,因此他们的口音也渐渐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洛阳话已经有很大差别。
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主要是当时的吴语)融合形成的。
相对而言,建康话的变化比较小,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代时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
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除了官韵外,在当时南方,经济中心城市扬州的方言——吴语也悄悄地流行开来。
扬州话是普遍认为的第一个以城市经济文化优势,自发形成的通用语。
另外,吴语也是日语吴音的来源。
唐代时期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而唐代政治中心长安的方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据说当时皇帝因为说长安方言而被谏臣指为不标准。
但是,长安话仍然比较流行。
长安话是日语汉音的来源。
宋代时期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后来由于《广韵》和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南宋时代的刘渊又著《平水韵》。
遗憾的是,《平水韵》的影响力未及《广韵》。
元代时期中国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
这样,《广韵》标准音地位丧失了。
并且,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
也有人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
说普通话演讲稿(推荐6篇)说普通话演讲稿(推荐6篇)说普通话演讲稿篇1现在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话,来源于北京,各行各业的人都倡导说普通话。
有人说:“说不说普通话都没关系,不说普通话照样能吃饭,睡觉,干活,我觉得这也不太对,因为如果不说普通话,我们就很难在一起沟通,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记得有一次上午我回到了老家,忽然听见楼下有几个小伙伴在玩,其中,有个人说:“到‘流西’咱们去‘前’玩去!”我莫名其妙,到后来才知道,他们说的是:“到下午,咱们去地里玩吧。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去街上溜达,看见两个人在谈话,其中有一个人说:“老家的那个‘冈子’现在已经建成菜棚子了。
”我不相信:山冈上也能种菜?”到后来,爸爸告诉我,“冈子”是地球较高的的土地。
还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我的鞋给弄湿了,我刚想拿去在炉子上烤时,奶奶说:“你把鞋放在‘老爷’下面就行了。
”“什么?”我听不明白。
奶奶解释了半天我才知道“老爷”的意思是太阳。
看来说普通话是多么重要!如果大家都说普通话,我们交流起来就容易了,全国各地的人就能交流了。
讲文明,树新风。
说普通话也是文明,让我们都说普通话,做个文明人吧!说普通话演讲稿篇2到底何谓普通话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呢现在,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国际交往,国际合作来发展自己。
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也需要放眼世界,吸取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东西。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尊严。
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中国语言和文字,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生动象征。
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指的是全国通用的汉语标准语,它是中国大陆普及的语言,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在中国,普通话又称为“国语”,跨越了民族、文化、地域等各种界限,成为了中国人的共同语言。
那么普通话是如何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标准语言的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演变历程与标准化中国的方言众多,而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由于官府存在的需要,官话(官方交际语言)逐渐崛起,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方言,它是各地官员与皇室成员之间的统一交流语言。
而在20世纪之前,官话还处于继承和发展的阶段。
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的1892年,首次提出了普通话的概念,不过在那个年代,它还没有达到标准的程度,只是一种类似南京官话的语言。
为了规范官话,清朝政府在1909年设立了一个组织——“京师大学堂”,并将其教学语言设定为现代汉语的中心,取代了早期的南京官话。
到了民国时期,加强普通话规范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清朝制定的《官话》和清朝拓宽的“语源”的观念逐渐落伍。
那是时候,“北京话同音字整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了对现代汉语的音、节、调、意等方面的研究,它们通过对汉语各方言的对比,严谨地将普通话的范围、要求等规定了下来。
此后,推动普通话的制定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层出不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普通话因此被称为新中华的标准口语,飞速普及。
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普通话推广方案及拼音首批规范》文件,标志着普通话的普及进入了规范和推广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逐步规范普通话的标准语调、语音、语法等方面,以保证其成为全国通用的国家语言。
普通话在现代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普通话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语言。
它不仅包含了汉语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当代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语言。
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普通话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及性、标准化的特点,成为了全华语区最基础、最关键的声音,成为了全国人民交流的桥梁。
普通话的由来和历史发展普通话,即标准汉语。
普通话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的由来和历史发展相关内容,我们大家来看看。
普通话是针对规范化来说的。
普通话同时又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
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音的语言。
之所以这样,主要由以下原因:一、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主要是考虑到新中国定都北京,而北京地区的人都说普通话,况且其作为官话有一定的推广历史和基础,北方的汉族人虽然有自己的方言,但是也能说少许普通话,因此为了稳定大局,新中国顺势就沿用普通话作为官方用语。
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字,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苏对抗,为了避免国外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新中国迫切需要一种共同语来实现不同地区的新中国国民的沟通与交流,以举全国之力对抗外敌,而普通话有清代满族人两百多年的推广历史和基础,因此继续沿用普通话作为官方用语。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的由来阅读精选(1):普通话的由来境内外各种关于汉语发展史的研究论著一致指出,汉语语音在宋元易代前后发生过一次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北方原金朝统治区内的主流语言较之北宋时的官方语言产生了如下差异:全浊音声母依据声调(原声调)转化为阿尔泰语系中相对应的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与入声有紧密关联的复杂的辅音韵尾归并转化,成为简单的元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入声在北方从此消亡;清代女真族第二轮涌入中原,进一步胡化华北官话的语音,超多清洗官话中的古汉语词汇,致使言文脱离现象日趋严重,最终奠定这天北方汉语以及日后的普通话的基础。
与它们交叉折衷,构成西南官话和江淮(下江)官话这两种分支,并凭借政治优势,深刻地影响了吴、湘、粤、赣、客、闽等南方汉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在数百年间推动着江淮官话――吴语、西南官话――湘语之间的地理界线向对方地域分别移动了数百公里和一千多公里,从而构成了这天中国汉语语种地理的基本格局。
明代先后以朱元璋故里的江淮官话和北平地区的华北官话作为官方语言;超多平舌擦音和舌头音变为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特有的翘舌擦音;部分原先的入声非重读变调音转变为新的读法――轻声;儿化音发展成熟。
这种新兴的语音结合从契丹、女真、蒙古语借用来的超多动词、形容词、代词和介词以及简化了的汉语语法,成为了一个新的语种――官话。
随着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官话方言漫过原先的宋金边界向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扩展传播,进入湘语、吴语这两种南方汉语的使用地区,入声好像音乐里的鼓点,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之后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
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此刻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
国语的名词解释国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通用的语言,也是中国的一种最主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国语以普通话(北京话)为基础,是在普通话基础上经过标准化处理、修饰、规范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国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国语一般指当时官方通用的语言,比如汉代时的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经典和古代文献的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国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在现代,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有各自的方言。
为了统一国家的语言文字,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推广普通话作为全国性的共同语言成为必要的举措。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融合了各地方言的优点,经过长期实践和改进而成为国语的基础。
国语的确立和推广,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沟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合作的桥梁。
通过学习国语,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能够彼此交流、了解、沟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国语也是中国的对外交流的主要语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文化产品和科技成果走出国门,国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学习国语也成为很多外国人士融入中国社会的必备能力。
国语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无论是在官方、学术、商务还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国语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选择。
学习国语对于提高文化素养、开拓国际视野、促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国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通用的语言,以普通话为基础,是中国最主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国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国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这个小县城2016年10月23日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滦平人咋没地方口音本报记者汪晓东杨倩温素威于洋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滦平成为中外汉语爱好者的乐园,成为天然的“普通话体验区”。
那么,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出北京,向东北,过密云,进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夏秋之交,滦河之畔,群山环抱的滦平县水草丰美。
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
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
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来学的是滦平方言!”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习惯,易于学习和推广。
滦平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今年77岁的白凤然,精神矍铄,对6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仍记忆犹新。
1953年春天,滦平第四完全小学刚刚开学。
14岁的白凤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办公室来一趟,两位陌生人坐在那里。
白凤然有些懵懂地站到两个陌生人面前。
老师介绍,这是北京来的专家,白凤然有些手足无措。
来人主动跟他打招呼:“小同学,你别紧张,我们就是想让你读几篇文章来听。
”只见他们随手拿了一张报纸,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让白凤然读。
白凤然大声朗读了一遍,中间几个陌生字不认识,也“秀才念半边”地读过去了。
专家找来白凤然的语文课本,让他朗读一篇已经学过的课文。
这回,白凤然没有停顿,一气儿读完。
听小学生读课文,两位专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记录,有的地方还让他停顿一下,把某个词重读一遍。
读完之后,两位专家夸奖他:“读得不错,你们平时在家里说话也是这个口音吗?”白凤然点点头。
文学常识普通话原本是满语文学常识普通话原本是满语。
1.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是指现代汉族的通用语言。
其具体内涵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老百姓的共同意思,是现代汉民族通用的通用交流工具。
二、汉语通用语言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共同语是在基本方言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和* *的集中逐渐形成的。
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现代和现代四个阶段。
1.早期汉族的共同语言殷商时期,汉民族共同语言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聚居区萌芽。
经过周、秦、汉、魏、金、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发展、融合和传播,汉族的共同语言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商朝迁到殷(今河南小屯附近)后,由于* *、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需要,早期的共同语言萌芽了。
夏、商、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主要流行称为“雅言”的各民族共同语言。
03010的语言是一个善良的词。
孔子讲课用的是文雅的词语,不是鲁方言。
可以说,孔子是推广各民族共同语言的先驱。
秦朝实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保证了民族共同语言的传播。
汉代各民族的共同语言叫通语,或称番禺、范统、童鸣。
西汉杨雄编著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通语”解释各地方言的方言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汉民族共同语言从中原地区向北方和河左地区传播。
003010,有一则关于北魏孝文帝下令“破无厘头”而用正音的记载。
读音是北魏都城洛阳的读音。
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后面是洛阳话。
2.中期汉族的共同语言隋唐宋时期是汉民族共同语言发展的中期阶段。
杨迪皇帝杨光以洛阳为都城,将全国各地数万富商大贾迁往洛阳,促进了以洛阳为代表的正字法和正字法的发展。
唐代,洛阳方言仍被视为汉族通用语言的基础。
如孔的经学叙事与注释,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创作活动等。
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言以文字形式的广泛传播。
唐代科举考试时,诗词作文也提出了语音要求,即要符合以洛阳音为标准音的《方言》标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标准音。
中国普通话的由来中国一般话的由来“一般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主动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
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一般话”。
他还注明:一般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当时人们又称“一般话”为“蓝青官话”。
元、明、清以来,北京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许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一般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腔调,人们就用“蓝青”比方它〔“蓝青”比方不纯粹〕。
开头,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
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的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
1931年,瞿秋白同志曾反对国语一词,并且对“一般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特别关怀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一般话”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一般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一般话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进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公平,所以经过深化讨论,我们确定不实行国语这个叫法。
假如叫国语的话,担忧会被误会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一般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辩,最终,大会确定采纳投票方法,从掩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一般话的基础方言。
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中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来源地
要说大天朝普通话最标准的,莫过于新闻联播里每天出镜的播音员了。
有谁想说好一口能和他们相媲美的普通话,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
然而,你怎么也想不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小乡村,普通话就是当地的方言。
也就是说,这里的老人小孩,不用后天刻意学习就个个能说普通话,且发音标准,
吐字清晰,圆润流畅,韵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员。
全中国通用的普通话,竟来自这个小山村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的普通话,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这个看法并不准确。北
京人的普通话与新华字典里的发音其实是有一定区别的,最明显的就是那股 “京
城味”,儿化音特别多。
而普通话最标准的发音,其实来自这个地方——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
滦平县。
这还得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1953年春,滦平第四完全小学读书的14岁同学白凤然,突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
办公室里面坐着两位来自北京的神秘人物。
神秘人物让白凤然别紧张,只要按要求读报纸中的一篇文章即可。白凤然就按照
平时在家里说话的语气,大声朗读起来。然后,他们又让他读了一篇语文课文。
读完以后,两个神秘人物连连点头,读得真好啊!
接着,还有另外3名同学被请来,给神秘人物读了几篇文章。
除了这些同学,这两位神秘人物,还先后在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和火斗山乡,
找了3名村民,也是一样的要求——说话、朗读。
这几个神秘人物就是中央政府政务院派来的语言专家,他们来滦平是为了考察采
集取音,为制定通用语言规范收集资料。
不过,让白凤然他们想不到是,他们的语音竟成为日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被大
家尊称他们为“语音七老”。
所以,滦平方言发音最接近今天普通话的标准读音。
60年后,白凤然又再次被选中成为语音采集对象之一,74岁的他每天凌晨在地
下录音室要录音四个多小时。
今天,滦平人的一口“普通话”,使很多年轻人在北京及各地都做了播音、话务
员工作。
看到这里,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普通话偏选滦平方言为普通话的发音基础呢?
与外界的隔绝,让“首都方言”得以完整保留
600年前,明朝永乐时,那个从自己侄子手里夺来的皇位的朱棣,由南京迁都北
京,大批操着南京口音官员、士兵来到北京,南京口音与元朝的老北京口音慢慢
融合,就形成明朝的北京话,这也是当时官话。
朱棣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进攻,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
所以,在长城外形成了大范围的军事隔离无人区,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
南边。
从此,滦平再没有人居住,原来的方言就消失了。
清朝建立后,满人入主北京,开始积极学习汉文化,也学说北京话,不过其中也
加入了满族语音要素。
所以,清朝的北京话实际上包括了元朝北京话、南京话及其满族三种发音的特点,
集众家之长,这种口音当然具有优势了。
康熙帝时,建了避暑山庄,滦平就成了北京与承德之间的重要通道。清政府鼓励
旗人建立“口外庄田”。于是,很多旗人来到肥沃的滦平,建起庄园。
毕竟是皇家庄园,岂是一般平民能随便出入的地方,再者,滦平地区交通不便,
相对封闭,与外界隔绝,正是这种环境上的优势,让滦平人那一口纯正的北京话,
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而相比北京,则因受到外来人口影响,加上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经过新文化运
动,北京人生活及其语言都发生变化,这时候北京话反而不如滦平口音纯正了。
建国初,国家要建立一套通用语言规范体系,经深入调研,发现滦平的北京话
最纯正,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滦平采音的故事了。
说到这里,聪明读者就明白了,所谓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官话,就是中央政府所在
地的语言。正如滦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北京的语言,所以
才被国家选入普通话。
那么,如果按这个规律来算,中国古代历朝的普通话又都是什么呢?
中国历朝“官方语言”的更迭
中国各朝代官话多次更变,因定都、政权变迁等因素在不断变化,都城在哪里,
哪的话就是当朝官方语言,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也方便于各地人的互相
交流沟通。
西周社会是古代中国文化制度的奠定时期,西周的首都洛阳话就成了当时的标准
音。
西周先秦的“洛语”,就成官语,美其名曰“雅言”,它也是以后中国各朝代国
语的基础。
秦朝后来统一全国,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据估计就是西安一带的关中话了,
至于怎么发音,可以参考陕西的秦腔。
刘邦推翻了秦朝,当然不能以“秦人之腔”为官话国语了,汉朝就承袭先秦时代
的雅言,“洛语”是两汉的普通话了。但可以想到,这发音一定有关中语的特点。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东晋迁都建康(今天的南京),承袭汉代,还以洛语为国语,
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南京话就成了国语了,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今天南京,古之金陵,六朝古都
到了隋唐,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在以南京话和洛阳话雅音为基础正音,形
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西安话“秦音”就是国语了。
唐朝的长安,十三朝先后在此建都
到了宋朝,定都河南开封,与洛阳不远,所以,国语还是“雅音”洛阳语。
元朝定都北京,定蒙古语为国语,元代的普通话恐怕是充满蒙古味道的北京话。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官话为官方的标准语。
后来,他儿子朱棣迁都北京,从此,北京话就一直成为了中国的官话了。
从整个历史看,今天的普通话可不是现在一个地方的方言,它的发音兼有洛阳话,
西安话,南京话,蒙古语,及满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元素。
滦平的方言其实就是中国主要朝代,各地方不同官语融合而成的,所以才能被全
国广大地区人接受,因含有不同地方发音特点,也容易上口。
为什么要讲普通话的历史?
因为从中我们明白了中国的文化为什么具有活力,能够绵延不绝。
就单从普通话发展历史来看,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各地方语言兼容并包的结果,因
吸引众家之长,具有各地区广泛的代表性。
整整经过了三千年,华夏各地域的人不断摒弃地方文化不足与狭隘,不断地吸收
其他地方文化精髓,才融合成一个现在这个伟大民族。
今天,这样的融合说起简单,但是有谁能知道当时不同地域和文化,经历了怎么
激烈冲突和碰撞的,也不知道经过多少血与火的洗礼……
在多灾多难中,我们文化淬炼得愈加坚韧。
这样的语言,这样民族,能不充满智慧和强大生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