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定义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重要性:
普通话,之所以这么称它,因为它是大众语言,它能使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融洽地交流。
如果没有它,后果不堪设想。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树立“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的形象,形成说普通话和用规范字的良好风气,使普通话和规范字成为班级语言,共同为创建特色班级而努力奋斗。
普通话学习培训资料一、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普通话。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为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普通话的内涵。
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
同时,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的,并非北京话中的每一个音都是规范的、标准的。
在词汇方面,普通话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而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也不是以北京话为标准。
因为词汇的流动性大,相互渗透力强,系统性不如语音那么严整,所以它不能用一个地点的方言为标准或基础,若那样就太狭窄。
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现代优秀作家、理论家的优秀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论著)和国家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二、容易读错的字【(统)为统一读音;(多)为多音字】白桦—huà(统)如:桦树。
包庇—bì(统)如:庇护。
背包—bèi (多)比较—jiào (统)如:较为。
秘鲁—bì(多)除“秘鲁”外,其他读mì。
蝙蝠—biān (统)编篡—zuǎn (统)如:篡修。
濒于—bīn (统)如:濒危、濒临。
摈除—bìn (统)如:摈弃。
不禁—jīn (多)刹那—chà(多)如:古刹。
参与—yù(多)如:与会。
单于—chán (多)指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
抄袭—xí(统)如:空袭。
关于普通话的知识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以下是关于普通话的一些基本知识:
1. 定义:普通话,即标准汉语,是中国大陆通用的语音文字规范。
它以北京话为基础,吸收了其他方言的特点,经过规范化、统一化处理而形成。
2. 发展历程:普通话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普通话规范是在1920年代形成,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语音特点,最
终在1955年由中国政府推广普通话,并在1982年正式将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写入宪法。
3. 发音特点:普通话的发音基本上是以北方话音为准,因为北京话是普通话的标准发音。
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相比,较为平舌、轻舌,音调比较规整。
4. 普及程度: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系统都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够听懂和使用普通话。
5.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国每年都会举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用于评定个人的普通话水平。
测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多个等级,测试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理解和口语等。
6. 地方方言:中国有众多地方方言,包括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
尽管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通过普通话
作为共同的语言,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经过规范化处理而形成。
它在中国的教育系统、媒体和公共场合中被广泛使用。
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特点是简单、清楚、表现力强。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
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