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1)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1)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1)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1)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

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湖北自考网8月8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采访的性质,可以概括为()

A.是一种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

B.是调查研究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C.是一种充满排他性的采集新闻事实的过程

D.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通常表现在:社会活动能力,职业的敏感性,文字功底和

口才,以及()

A.分析判断能力

B.逻辑思维能力

C.随机应变能力

D.多谋善断能力

3.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讲究辩证法,就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正确选择事

实,以及()

A.全面地看待事物

B.运用“两点论”

C.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D.防止片面性

4.记者和新闻敏感,集中表现为一种()

A.创造性思维活动

B.顿悟性思维活动

C.思想认识的突破

D.思想认识的飞跃

5.《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A.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B.埃德加·斯诺

C.爱泼斯坦

D.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6.在采访的平时准备中,记者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看报,广采博取;无字“天书”

,不可忽视;以及()

A.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B.点点滴滴,积少成多

C.长期坚持,锲而不舍

D.勤于动手,随时积累

7.在采访中,记者“有采访意图”与“带框框”的原则区别集中表现在()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尊重事实

C.是否按计划行事

D.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8.同时对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叫()

A.隐性采访

B.易地采访

C.巡回采访

D.交叉采访

9.记者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

由发挥的余地。这是()

A.开放式提问

B.诱导式提问

C.迂回式提问

D.激发式提问

10.因人物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有的放矢的访问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成就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1.在采访方式中,最有利于了解各方矛盾、焦点所在,有利于各方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是()

A.个别访问

B.召开座谈会

C.新闻发布会

D.非集体采访

12.采写目击式新闻,记者一般运用()

A.同步观察

B.事前观察

C.非闯入式观察

D.侧面观察

13.采访中,必要时把被采访者的收藏品拿去请文物专家鉴定。这是()

A.间接核实

B.多方核实

C.与本人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4.我国新闻的基本体裁——消息,主要脱胎于古代文体的()

A.散文

B.小说

C.笔记文

D.记叙文

15.所谓事实决定新闻主题,指的是()

A.主题来自“头脑风暴”

B.主题与题材一致

C.主题源于客观事实

D.从事实到新闻事实

16.记者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叫做()

A.新闻调查

B.新闻选材

C.材料收集

D.采集素材

17.新闻的开头,或概括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或突出个性,强调内容特点;或开宗明义,

提出全文主旨;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这在新闻写作学上称为()

A.形象导入法

B.金字塔法

C.开篇点题法

D.三角法

18.说明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置于消息开头的文字,叫做()

A.导语

B.开头

C.电讯

D.电头

19.由党和政府授权发表的新闻,可以发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公报、决议,宣布党和政府

的重要决策、文件、声明、决定等,称为()

A.新闻公报

B.政府公告

C.新闻文告

D.新闻纪要

20.评述式导语中,对新闻事实的意义加以引申和评论时,表

述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

记者直接发表评论;二是()

A.由编辑直接发表评论

B.让新闻里的人物来议论

C.由第三人直接发表评论

D.让新闻背后的人物来议论

21.消息中,有关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等背景材料,称为()

A.家庭背景

B.人物背景

C.社会背景

D.出身背景

22.在新闻的各种体裁中,其产生、演变和发展一直同古典文学关系密切的是

A.评论

B.专访

C.通讯

D.消息

23.通讯写作中,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换为纬,或者以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

以及这两类之间的进一步交叉渗透的结构,称为()

A.时空结合式结构

B.认识和性质结合式结构

C.纵横结合式结构

D.概括和具体结合式结构

24.人物通讯要写得深刻,就应当抓住有关矛盾线索逐层展开,使人物置身于()

A.矛盾冲突之中

B.人与人的矛盾之中

C.人、自然与社会冲突之中

D.社会矛盾之中

25.新闻特写是一种描绘性现场新闻,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描写,

经常用来表现事件或刻画人

物的手法是()

A.叙述、描写

B.铺张渲染

C.白描、细描

D.刻画描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线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B.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C.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D.形态多样,真假难辨

E.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27.以下属于采访录内容的有()

A.事件发生时间

B.事件发生地点

C.事件发生经过

D.事件中的典型情景

E.采访对象的思想观点

28.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情况有()

A.把隐性采访作为采访的辅助手段

B.在批评、揭露性的报道中使用

C.在各种场合都使用

D.探听别人隐私时使用

E.某些表扬性稿件中使用

29.消息按报道内容分类,有()

A.政治新闻

B.经济新闻

C.社会新闻

D.国际新闻

E.人物新闻

30.在新闻写中,新闻要新,是指()

A.观点上的新

B.时间上的新

C.内容上的新

D.思想上的新

E.手法上的新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采访基地

32.巡回采访

33.新闻结构

34.风貌通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共性与个性?

36.采访中思考采用新闻体裁的条件是什么?

37.简述述评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0分,第39小题8分,共18分)

38.今年秋季的一天,华南某市暴雨成灾,部分街道积水,交

通中断。得知这一情况后,报

社派你前去采访,请在采访前拟定一个简要的采访方案。

39.指出下述新闻中哪些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析其主要

作用。

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

本报讯蔡伦造纸也许尽人皆知,而蔡伦时代的纸是何模样却为今人所罕见。最近在兰州出土的东汉纸,使人有幸一睹一千多年前纸的面目。

这是兰州市博物馆10月中旬在本市伏龙坪挖掘一座东汉古墓葬中发现的稀世宝物。共发现三块直径17厘米的圆形纸张,除一块破碎外,两块保存完整。

这三块纸原叠放在一面铜镜中,出土后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纸上留有文字、墨迹,书体介于隶楷之间,字迹清晰可辨,其中“妇悉履……奈何当奈何……”几字一般人都能辨认。专家认为,文字内容与死者的身份、经历无直接联系,可能是作为垫衬物而被剪成圆形留在铜镜囊中的。

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陕西、新疆等地发现过汉代麻纸。而这次兰州出土的东汉纸,在纸张质量和保存质量上,堪称一次最理想的发现;而且纸上留有大量文字,这在国内确属罕见。说明纸在当时已成为最理想的书写

工具而被广泛使用。

专家鉴定,这座墓葬是东汉中、晚期的合葬墓,内有两具尸骨。出土两千多枚“剪轮五铢”和“东汉五铢”钱币;铜盆、铜壶、铜镜等东汉铜器6件;白金饼一枚;银簪一对;漆妆奁等文物十多件。专家认为,这是我国考古界的一次重要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以及兰州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综合应用题(20分)

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以新华社驻美记者身份写作一篇新华

社电讯稿。(2005年8月9日发稿,字数700-800字。)

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飞速发展。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研制成功了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三种不同的载人航天器,将500多人送入太空,有12人登上月球,并已开始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目前,仍在轨道上或宇宙中运行的航天器大约有1300多个。7月26日升空的“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完成了3次太空行走、对航于飞机绝热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维修、为国际空间站更新了给养。按计划,“发现”号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凌晨4时46分(北京时间8日16时46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尽管美国宇航局(NASA)经过无数次检查和史无前例的“太空维修”,最终为“发现”号的返航开了绿灯,但专家们仍然为这最后也是最艰巨的考验焦虑不安。北京时间8月6日下午,“发现”号从它对接9天的国际空间站脱离,准备返回地球。在踏上“归家”旅程的前一天晚上,“发现”号的7名宇航员和驻守空间站的两名成员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互作告别。

自从7月26日发射升空以来,“发现”号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2003年“哥伦比亚”号事故后NASA航天飞机的首航,“发现”号的太空之旅依然险象环生,而且再次出现绝热材料脱落的惊险一幕。当年“哥伦比亚”号正是由于外部燃料箱脱落的绝热材料撞上飞机,才在返航时出现空中解体的悲剧。这架100吨重的飞机须以17500英里/时的速度着陆在跑道上,而且整个过程只有一次,任何正常、理智的人都不会称其为安全。曾在NASA太空行走小组担任负责人的戴维·沃夫表示,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就像一团火云,“安全返航从来就不是确凿的。”而“发现”号女机长柯林斯也承认,她“时常想起‘哥伦比亚’号”。当年“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时,散落在得州四处的碎片残骸给NASA带来很大麻烦。吸取事故教训后,NASA此次特地将“发现”号返航线路设在人口稠密区以外的大洋上空,希望尽量减少对地面人员的威胁。按照计划,“发现”号在接近地面时会从中美洲和古巴上空掠过,但其运行路线大部分是在海面上空,最终到达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着陆跑道。这样的地面轨迹不经过稠密的人口区,风险比较低。虽然NASA此举意在为平民安全考虑,但不少美国人担忧这可能预示着“发现”号存在安全问题。

8月9日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美国),在“发现”号平安降落两个多小时后,女机长柯林斯等7名宇航员走出航天飞机,就成功完成这次使命发表感言。“我们很高兴能够回来,很高兴(武汉自考)这次使命获得了成功,”柯林斯面带微笑地对在场的记者们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柯林斯指着身后的航天飞机说,“我们将状态很好的‘发现’带回来了,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妙的时刻。”在卡纳维拉尔角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宇航局官员对“发现”号安全返航的高兴之情也难以掩饰。美宇航局局长格里芬称赞宇航员的表现“超级完美”。他说,这次使命是一次成功的“团队合作”。美宇航局航天项目主管帕森斯表示:“今天是伟大的一天,今天我们对(遇难的)‘哥伦比亚’号机组表示敬意,我们安全地将‘发现’号带回了家。”格里芬同时强调,在绝热泡沫材料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美国宇航局暂时将不会发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航天飞机女机长柯林斯说,“我们在太空中有时会看到土地侵蚀现象,有时则会看到滥砍滥伐造成的恶果。环境破坏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很普遍,作为宇航员,我们希望看到人们爱护地球、珍惜资源。”柯林斯还说,“地球表面的大气层看起来就像一层很薄的鸡蛋壳。这说明大气层已经变得

十分稀薄,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自“发现”号升空的那天起,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与以前的太空飞行任务不同,“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面装有摄像机,航天飞机上发生的一切都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被放大检查,这意味着一些令人恐惧的信息会传到宇航员的家人那里。

美国东部时间7月28日7时18分(北京时间19时18分),“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发现”号航天飞机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凌晨返回地球。但是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天气状况并不理想,控制中心将“发现”号的着陆时间推迟了24小时。9日的返回过程依然是一波三折。“发现”号原定最早于美国东部时间9日5时07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但是由于佛罗里达州着陆地点天气仍然不理想,存在降雨的可能性,美国宇航局放弃了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两次降落机会。此时,“发现”号在9日只剩下4次着陆“时间窗”,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和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各有两次机会。美国宇航局最后根据天气状况做出决定,“发现”号改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发现”号着陆历经了1小时06分。这惊心动魄的66分钟牵动着世界的目光和心情。北京时间9日19时06分:“发现”号的制动发动机启动,航天飞机开始脱离环地球轨道,飞向地球大气层。19时09分:

“发现”号的发动机停止工作,开始进入滑翔阶段。19时40分:“发现”号开始进入地球大气层。19时42分:“发现”号的机翼开始摆动,方向舵开始启用。在这一阶段“发现”号由计算机操纵飞行,航天飞机连续4次做“S”形转动,机身侧滚最大80度以进一步减速。20时04分:宇航员开始控制航天飞机,“发现”号度过进入大气层后最高温阶段。20时08分:“发现”号穿越着陆点上空的大气层内层。20时11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上空传出两声连续“音爆”。20时12分:“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着陆。当太阳即将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升起时,黑色的天际出现了“发现”号闪亮的身影。驾驶员吉姆·凯利娴熟地控制着“发现”号,成功地将时速降至9公里,平稳地向跑道滑去,女机长艾琳·柯林斯完成了最后的操作。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8时12分(北京时间20时12分),100吨重的“发现”号稳稳地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控制中心掌声四起。“祝贺你们,这是一次真正精彩的试飞,欢迎回家,朋友们。”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发现”号宇航员说。“我们很高兴回家,我们也对整个团队的出色工作表示祝贺。”艾琳·柯林斯回答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