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侗族侗戏】侗族民俗,,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侗族有什么习俗侗族有什么习俗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那么,你知道,侗族的习俗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家斗牛节的来历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住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
第1篇一、背景侗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
侗族葬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葬礼的习俗和内涵,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现将考察结果总结如下。
二、侗族葬礼的流程1. 报丧侗族人在亲人去世后,首先需要报丧。
报丧的方式有口头报丧和书面报丧两种。
口头报丧是由死者家属通知亲朋好友,而书面报丧则是通过信件、电报等方式通知。
报丧的内容包括死者的姓名、年龄、逝世时间、逝世地点等。
2. 停尸侗族人在家中设立灵堂,将死者遗体停放于灵堂中央。
灵堂一般由死者家属搭建,布置简单而庄重。
在灵堂内,还会摆放一些祭品,如酒、肉、水果等。
3. 祭祀祭祀是侗族葬礼的重要环节。
祭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请神:由长者主持,向祖先、神灵祈祷,请求他们保佑死者安息。
(2)祭拜:祭祀者手持香烛、纸钱,向死者灵位献祭。
祭拜过程中,祭祀者需跪拜、磕头。
(3)唱丧歌:侗族人在祭祀过程中,会唱丧歌,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祝福。
4. 发丧发丧是侗族葬礼的高潮。
发丧仪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抬棺:将死者遗体抬至灵柩中,由亲友抬着灵柩前往墓地。
(2)送葬:送葬队伍中,死者家属和亲友手持香烛、纸钱,跟随灵柩前往墓地。
(3)安葬:将灵柩放入墓穴,封土掩埋。
5. 返程葬礼结束后,送葬队伍返回家中。
死者家属在家中设宴款待亲友,以示感谢。
三、侗族葬礼的特点1. 重视祖先崇拜:侗族葬礼中,祭祀祖先、神灵是核心环节。
这体现了侗族人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
2. 重视音乐和舞蹈:侗族人在葬礼过程中,会唱丧歌、跳丧舞,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祝福。
3. 简朴庄重:侗族葬礼仪式简单,不讲究奢华。
这反映了侗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敬畏。
4. 民族特色鲜明:侗族葬礼融合了侗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侗族葬礼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侗族葬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葬礼仪式的传承,使侗族文化得以延续。
贵州黔东南从江县风俗介绍800字在贵州黔东南从江县的崇山峻岭里,座落着一些古老的村庄,它们的主人分别是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因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走进这些村庄,就像走进了民俗博物馆。
森林曾经是当地少数民族索取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地,是躲避官府追剿的最好屏障。
在从江县,无论是苗族,还是侗族、瑶族,对树木都怀有同样的情感。
他们每家每户都有一片自留林,砍一棵树,就会自觉种三棵。
乡邻盖房子,最好的馈赠就是一棵砍来的大树。
但是,对树木怀有至高无上崇拜心的首推XX人。
他们头顶那束发髻象征的是一棵树,也是苗家的图腾,周边被剃掉的头发则象征被铲除的杂草。
XX人说他们的祖仙是由树心变的,尊崇树木就是尊崇祖先。
同时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尊崇树,树就能保寨子、保性命。
因此,他们在遇到节庆等重要活动时,在求子求财和家运不济时,都会提着米饭、酒和鸡鸭烧香献祭。
青年男女结婚时,会步入林中寻找一棵同根树,让树为自己证婚。
在XX人眼里,树是不能随便砍的,砍树不仅要祭祀,而且要补种。
XX人一生要为自己种三棵树。
第一棵在出生时由父母来种,这棵树叫生命树。
第二棵在结婚时由自己亲手来种,第三棵在本人去世后,由亲友们来种。
寨子里的人去世后,亲友们就将其绑在一根树干上,送往本人的生命树旁,当场砍下生命树做成棺木,将逝者下葬,并在下葬处种下一棵树。
滚寨老带我去看了他的生命树。
这是一棵木荷树,已有一抱之粗,树干上挂着一块写着他名字的铭牌。
滚寨老说,他刚懂事时,父母就告诉他,要经常来看看这棵树。
在XX,对乱伐树木者,根据乡规民约会被罚钱、罚粮、罚酒,并杀其牛,让全村人分吃。
对砍生命树的,就地活埋。
如今活埋是不行了,但砍树者也不可能在寨子里再待下去,但是,村民心里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挖树那天,村里的老人齐齐地跪在神树旁,嚎啕不已。
挖树时村里人下不了手,都是外面的人来挖的。
滚寨老说:当时挖了一米多深,树根都刨断了,树却不倒。
【民族文化】侗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引言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之一,侗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清明节俗与风俗尤为独特。
清明节是侗族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对祖先的怀念与祭奠。
本文将介绍侗族清明节的俗与风俗,以及其文化背景与意义。
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源于战国时期,当时齐国国君喜欢春游,每年农历三月,他都要率领官员和百姓到野外游玩。
然而,在春天人们饮食不慎患病的情况很常见。
因此,为了避免吃冷食而引发的疾病,寒食节正好成为了齐国国君的一个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形成了纪念祖先、祭拜祖先的节日,也就是现在所知的清明节。
对于侗族来说,清明节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对祖先的怀念与敬意的表达。
俗与风俗1. 安葬祭祀:清明节是侗族人祭扫墓园、祭奠祖先的重要时刻。
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在世界的另一端等待着子孙们的祭拜与祈福。
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家人聚集在墓地,将鲜花、食品、酒水等供品摆放在祖先墓前,烧香、燃烛,祝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2. 游山玩水:除了祭拜祖先,侗族人也会在清明节期间到山区、溪流旁边游山玩水。
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享受宁静与和谐的时刻。
这也是侗族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的一种表达。
3. 野餐祭祀:侗族人喜欢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野餐祭祀活动。
他们带着家人、亲朋好友到郊外野餐,一起聚餐、游玩、唱歌跳舞。
同时,他们也会准备一些祭祀的食品和酒水,向祖先祭奠,并将食物分享给身边的人。
这是侗族人团结友爱、互助互扶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背景与意义侗族人崇尚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清明节的俗与风俗反映了侗族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祖先的敬意,体现了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
清明节对于侗族人来说,不仅是情感寄托和家庭团聚的机会,也是加强族群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机会。
源远流长的侗戏艺术特点(你了解侗年吗)侗年是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冬至前后,在黔东南州黎平、榕江、从江等部分地区,侗族村寨都要欢度一年一度的侗年,侗族同胞们打糍粑、吃年饭,跳芦笙,热闹非凡。
过侗年当天,肇兴侗寨的每座鼓楼里都吹起芦笙,唱响侗族大歌,村民们用侗族独特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客人。
每家每户都忙碌起来,切菜、砍肉,烧火,蒸糯米饭,都准备拿出最可口的饭菜来招待紧邻和来宾。
表演场上,当地群众聚集在一起演唱侗族大歌、弹唱琵琶歌、表演侗族武术等,集中展现肇兴保护传承侗族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侗年作为侗族村寨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古朴、传统而富有特色,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也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生存状态。
虽然这些侗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传统侗年,但不同的村寨又有着相对不同的习俗和纪念意义。
以黎平县中潮镇佳所那里的侗年为例,这里的侗年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过侗年的当天,村民们跳起芦笙舞,摆起拦门酒,唱起敬酒歌,客人们刚刚走进村里,就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客和热情。
而打糍粑、炸侗果,是佳所人过侗年必不可少的。
据了解,被誉为“飞山太公”的杨再思就曾经生活在佳所,因而佳所也有“天下杨家”的称号。
当年,杨再思率领各州的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芙党侯等。
村民们为了感激杨再思的恩情,举行了祭拜杨再思仪式。
寨佬们身着民族传统服饰,向先人祭供品,行跪拜礼仪。
当天,佳所村各个村寨无论杨姓还是其他姓氏群众都邀请亲朋好友来过年,游客也加入其中,大家一起笙歌耶舞,手拉手,共度侗年佳节。
过侗年,就是相聚,就是欢乐。
附近村寨和各乡镇一些侗寨群众都聚集到佳所,大家走上戏台,唱侗歌、演侗戏、弹琵琶,特色的表演为侗年增添了特色的韵味。
通过黎平的侗年,我们看到侗年已经由民间传统节日逐渐过渡成为侗族地区之间增进团结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侗族的民俗文化一、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
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从江有什么著名的当地传统舞台艺术表演?以下是从江著名的当地传统舞台艺术表演的介绍:1. 侗族花儿戏侗族花儿戏是从江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它通常在春节期间表演,以纪念年年有丰收。
在表演中,演员们身穿精美的侗族传统服装,配以生动的舞蹈动作和高亢激昂的台词,向观众展示了侗族民间故事和传统的文化元素。
花儿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吸引了无数观众。
2. 苗族大歌苗族大歌是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从江,苗族大歌表演常常可见于各种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表演中,歌手们以豪放激昂的歌唱方式,表达了苗族人民的豪迈情怀和对生活的向往。
大歌的表演舞台非常大,在舞台上,歌手们经过精心编排的合唱和舞蹈动作,展示了苗族的独特文化艺术。
3. 纳西古乐舞蹈纳西族是从江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
纳西古乐舞蹈是纳西族传统舞蹈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舞蹈中,舞者们身穿古代纳西族传统服装,配以古乐器的演奏,展示了纳西族特有的舞蹈风格和艺术魅力。
纳西古乐舞蹈常常出现在各种庆典、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享受。
4. 瑶族歌舞瑶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他们以其独特的歌舞文化而闻名。
瑶族歌舞通常由男女分开表演,男歌女舞。
男子表演时以嘹亮的歌声和夸张的舞步展示男性的豪迈和威武,女子则以柔美的舞姿和婉转的歌声展示女性的温柔和美丽。
瑶族歌舞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
5. 壮族田园舞蹈壮族是从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田园舞蹈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田园舞蹈通常在农闲时节表演,是壮族人民传承和发扬壮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田园舞蹈中,舞者们穿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舞动着起伏有致的舞姿,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与祝福。
总结起来,从江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舞台艺术表演。
无论是侗族花儿戏、苗族大歌,还是纳西古乐舞蹈、瑶族歌舞,以及壮族田园舞蹈,每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那么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侗族民族的饮食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
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
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侗族的葬礼风俗(2)
侗族的葬礼风俗
”侗族人认为,对死者只要虔诚崇敬和经常地祭祀,死者就会保佑子孙幸福,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
(四)祖先崇拜思想
侗族在丧葬仪式中还体现了浓重的祖先崇拜的观念。
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除了全民族共同信奉的女祖先——“萨神”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
如侗族人家的堂屋都修有一个神龛,以祭奠祖先之用,而丧礼中屋堂神龛上祖先的牌位用纸贴上,表示死者的灵魂不与祖先神灵冲撞,这就是祖先崇拜的直接体现。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易·乾》则提出了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侗族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难以全面把握和认识,但汉文化对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侗族人认为,入土为安、叶落归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土“(《礼运》)。
”人死日鬼,鬼者归也。
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韩诗外传》)笔者认为,这是侗族实行土葬的认识论根源。
(六)其他宗教的影响
”道士“这一职业,是道教传入侗族地区后与侗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黔东南侗族地区丧葬礼仪受道教的影响比较大,丧葬礼仪中开路、超度亡灵等丧葬仪式都是道士在组织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江县侗族侗戏】侗族民俗,,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
之处
侗族丧葬习俗
侗族也算是我们所了解的民族里不同的丧葬习俗最多的一个了。
对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丧葬习俗,现在这个时代入土为安也大都是化为骨灰的。
上祭。
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
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乐穴。
侗族葬礼。
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挂葬。
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
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
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
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停丧传葬。
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
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
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
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
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
目前在于避开“饿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