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生活》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7.38 MB
- 文档页数:68
《人间生活》第1课时教案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林平一、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分析,使学生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世俗生活的。
2:使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中国唐、五代以及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几幅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从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中探寻作品的历史文献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着重鉴赏分析《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三幅作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理解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难点: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三、教具与学具教具:教学课件、学生漫画作品、多媒体、投影仪学具:作业纸、笔四、课时安排本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鉴赏中国古代唐宋时期人物画和风俗画,第2课时鉴赏欧洲世俗画和日本浮世绘,本教案为第1课时用.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导入新课启发式教学(1):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霓裳羽衣舞和微之》中的诗句:“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让学生想象唐代女子的形象。
(2)展示影视作品中唐代美女图片(如武则天、杨贵妃、太平公主等),提问:唐代美女长得是这样的吗?导入课题欣赏、思考、讨论用学生熟悉的屏幕形象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知道:无论是诗词描述还是影视形象,都不能最真实的反映历史,只有记录当时人间生活的美术作品,才能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新课捣练图合作探究学习展示作品,提问:作品传递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从动作、体态、发型、化妆、服饰等方面分析。
)分小组讨论,完成图表《捣练图》部分思考与交流学习对画面中的人物动态进行分析:情景:让五个学生分别以画中人的身份演绎画中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画家对不同人物动态的传神刻画。
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观察并体会。
学生情境参与,得出结论:作者对人物生活中的动态细节逼真的再现,使画面极富生活情趣。
教学问题情境鉴赏比较图表分析面中的人物体态进行分析:情景:展示胖瘦美人图片,提问:假设你是古代人——胖美人与瘦美人选美pk,你会选择谁?对画面中的人物装扮进行分析:分别点击放大展示人物发型、化妆、服饰局部图,并与日本、韩国、现代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各自发表不同见解。
人间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比两张作品所描绘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生:一幅是描绘神,一副是描绘日常生活的普通的人师:上节课所讲的作品都是围绕宗教的题材展开的,但是当人们的生活热情不再全部寄托在宗教上的时候,画家们也开始面临新的任务,美术也不再蒙上神圣的色彩,而是转向描绘人间生活本生,以变现人们的世俗生活为主题。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画家是如何通过画笔来描绘人间生活的多彩。
二、讲授新课1、问:大家以前有没有看过《天仙配》、《新白良子传奇》、《白蛇传》、《牛郎织女的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仙女和人间的爱情师:为什么天上的仙女喜欢我们人间的生活?生:人间生活自由;仙女寂寞空虚师:仙女之所以留恋我们人间的生活,不仅是因为她们与凡人的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吸引她们的是人间这种有血有肉,有喜有怒,富有感情而又自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迷恋着她们。
2、师:不仅天上的仙女喜欢人间生活,连地下过世的人也对我们人间的生活有所留恋。
例如出示《汉代的画像石》问:是放在哪里的?生:墓地师:对,是作为上等人陪葬用的。
希望人死了还能享有生前一切美好的事物。
上面都描绘了哪些生活的场景?生:打猎、种田、砍柴师:这些画面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就是希望他们在死后还能享有生前的权力、地位、金钱等等。
这个画像砖大多是模制而成的,同一个砖模可以复制很多图像完全相同的画像砖,所以在不同的墓葬往往会出土完全相同的画像砖。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心态,感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和了解了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后,继而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感到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些,会比较有兴趣。
但教材中都是历史上流传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也同样会丧失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变通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人间生活”的。
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3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高中美术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人间生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出现的原因,以及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
2.使学生了解中国隋唐、五代、宋代及当代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创作观念的演变以及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与风俗画作品。
3.使学生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 17、18 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以及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4.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中外美术发展过程中“人间生活”所表现的对象及创作动因和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学会分析与鉴赏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学习用图像学的方法探讨这些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在表现世俗生活的经典美术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结合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表现世俗生活的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如何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认识和思考自己所经历的当代生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导入教师展示作品图片《养鸡女》、《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比较哪一幅作品是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的主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问题驱动,揭示主题。
总结:《养鸡女》是,佛教——地狱经变故事;《洛神赋图》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描绘;《虢国夫人游春图》,唐朝贵妇踏青出游,才是真正的描绘了人间生活的本身。
展开教学互动探究一、中国隋唐、五代及宋代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人间生活。
(1)教师播放视频,展示《捣练图》。
提问1.画面的节奏美表现在哪些地方?提问2.有人说,捣练图是唐朝纺织业最有名的广告,我们找一找,画面的哪些方面体现了唐朝丝绸制造业的一骑绝尘?提问3.在熨烫这一片段中,哪些细节的描绘反映出画家对生活情趣及人物心理的细致观察?(2)展示《韩熙载夜宴图》,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
交流与思考:1.宴会场景,发生的时间是在晚上,你找到线索了吗?2.全图人物众多,哪一位/是韩熙载?怎么判断?3.你能通过人物的姿态,看出人物的性格吗?4.人物大小的处理,有什么讲究吗?5.众多宾客中,哪一位是画家顾闳中呢?(3)讲述中国人物画注重传神写照。
教案人间生活教案人间生活教案人间生活2011-01-13学科:美术鉴赏课题:《人世生活》授课教师:郭宝兰授课班级:218教学目标:1.体会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2.了解中国唐宋、五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士画、风俗作品3.了解欧罗巴洲文艺再起以及17、18百年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教学不容易处理完成的地方: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课时:2课时教具:多电视机台播放器学具: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各人回忆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美术作品主要是在为宗教崇奉服务,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敦煌艺术等。
但跟着历史的成长,宗教因素逐渐削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比叫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即描绘人世的生活。
(展示图片)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敦煌艺术等(出示课题)第四课,人世生活讲授新课:虽则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上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它不是为生人而作;而真正把表现人世生活作为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期间,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再起期间。
本课就让我们随艺术家们一起走进我国隋唐五代和宋朝的人世生活。
一、仕女生活仕女:1.宫女。
2.旧指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3.仕女,这个词代表的是我国古代那些美丽明慧的女子,也是历代画家热中描绘的对于象,中国画中另有专门的"仕女画"类别,即以美女为题材的中国画。
(展示图片)古代宫廷生活的影视照片。
提问:这个图片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期间的内容?为什么?那么剧中形象是否属实呢?我们从唐代仕女画中得到证验。
《捣练图》1.简介: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作者唐代宫廷画家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于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
什么是捣练?(古代的一种白绢)此图描绘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士形象逼真,刻画惟妙惟肖,设色艳而不俗,代表了阿谁时代人士造型的典型气焰派头。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说课稿
第一课什幺是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案例一单元3 课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
礼仪与教化(第二课【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美鉴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1课时
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湘版高中美术课美术鉴赏系列《新的实验》教案
鉴赏第三单元第8 课《不同的歌声》教学设计
《深沉雄大的秦汉雕塑与绘画》说课文稿
静物构图说课稿
湘美版美术:《战争与和平》说课教案
第一课什幺是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幺?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人间生活(逐字稿)好了,同学们,上课!在上课之前,我们一同来观看这段我们生活中最真实质朴的人间烟火气息。
在这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中,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可说到生活,到底什么是生活呢?你们怎么理解它呢?多数情况下,就是我们脱口而出的衣、食、住、行,三餐茶饭,四季衣裳,烟火人间,风味长存,可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古人又是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课程《人间生活》。
仔细想一想,我们此前接触到了很多的美术作品,从开始的绘画的起源,到如今我们看到的众多绘画,难道古人在创作艺术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所描绘的就已经是生活百态的样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美术的创作不再蒙上神圣的信仰、道仙传说,而是转向描绘人间生活本身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幅绘画,它们还是在早期古代绘画中的代表性作品。
追溯到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除了所传播的宗教信仰之外,更值得歌颂的是它所传达的教育思想,惩恶扬善一直是永恒的主题。
《洛神赋图》是人神之恋终不能相守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两幅在题材上并不属于描绘人间生活中的场景和故事。
可就是在绘画经历的多个朝代的迭变,从隋唐以后,画家逐渐的将视角转移到人间中的世俗生活,以此来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人间的生活是最迷人的且丰富的创作题材,不论是生活习惯到日常劳作,还是数不清的喜怒哀乐。
隋唐之后,在世俗画中,又主要分为仕女画、贵族生活画与平民生活画三大题材。
而我们这节课将主要讲解贵族生活画的代表,《韩熙载夜宴图》。
它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名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顾闳中采用绢本材质,重彩设色的形式,描绘了一幅歌舞升平下韩熙载为躲避朝政,将自己融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创世之作。
我们接下来通过这一段视频,来感受这此次宴会的场景和氛围。
好我们看完这段视频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幅画被分为几个部分呢?没错,这幅画被分成5个环节,分别是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客,且在这之中,韩熙载这个主人公出现了5次,每个环节与环节之间,都是通过屏风的遮挡来实现每一段的划分。
人间生活(中国部分)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一课时学生分析本科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扬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
因其作品时间较长远,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实际,理解画中的人物以及作者的用心,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出自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本单元整体是以历史顺序向大家介绍从古至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我国及世界美术文化有个纵观的认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本课《人间生活》是第四课内容,了解我国隋唐、五代、宋代的绘画风貌。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一些生动的生活动态。
课前准备PPT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课题师:大家都听说过罗丹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吧?生......总:好的。
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中国古代艺术家是怎样以不同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人间生活”。
板书:活生间人(从右写到左)。
领略古人的阅读,看图方式。
2.图片讲解PPT播放主题①从盐井,弋射收获画像砖开始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
(ppt1)②大足石窟雕像养鸡女的细节刻画讲解。
3.引导探究(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师:大家仔细看看图片、看完图片请大家回答下面这几个问题:a、从内容:这幅画描绘的什么?b、从工具材料:这幅画用的什么材料?c、从表现的方式和风格?在讲解《捣练图》之前,我们先讲解人物画的分类:从内容上我们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人间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间生活》这一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通过分析《人间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人间生活的基本概念生活的定义生活的种类生活的重要性2. 第二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法3. 第三节: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为什么要热爱生活如何热爱生活为什么要珍惜生活如何珍惜生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提高生活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间生活》相关章节。
2. 案例材料: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生活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能力和效果。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节:人间生活的基本概念(2课时)2. 第二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3课时)3. 第三节:热爱生活,珍惜生活(2课时)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
2. 讲解基本概念:详细讲解生活的定义、种类和重要性。
3. 分析案例:分享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4. 讨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种种问题。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教材内容: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
本课时主要讲述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
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世俗画《清明上河图》。
教材地位和教育功能:本课是在前面几节课介绍了主要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之后,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和了解了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后,继而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感到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些,会比较有兴趣。
但教材中都是历史上流传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也同样会丧失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变通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人间生活”的。
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三、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