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6.57 KB
- 文档页数:9
染色织物色光偏差原因和解决办法之色光回修一、产生色光偏差的缘由1.不一样批次的前处置半制品布,因为其纤维功能白度、毛效程度等存在区别,而致使染色布色光差错。
2.不一样厂家或同一厂家不一样批次的染化料之间存在区别,而致使色差。
3.拼色染料选用不妥,没有遵从同拼色、近拼色、少拼色的准则,上染同步性较差,使色泽重演性下降,形成染色色光差错。
1.染色技术条件操控不妥是色光差错的首要缘由。
①染色温度是影响色光的关键因素,例如: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酸性染料等对染色温度非常灵敏,如染色温度偏高时,X—GN、X—BR的平衡上染百分率比其它染料相对添加,X—3B、X—2B则相对削减,从而使色光发作差错。
②染浴PH值动摇首要影响活性染料的固色率,一些含酯基、酰胺基、氰基等的分散染料在高温染色时的色光。
③浸染中浴比的动摇,色光的重演性受到影响。
活性染料染色较为显着,通常的浴比越小,得色量相对较高。
④染色后处置的影响:织物染色后过酸氧化、皂煮、加白、树脂收拾等进程,对此染色织物的色光有影响。
此外,染化料、助剂储存时刻过长或受空气中水汽、酸碱性以及氧化、复原性气体的影响,值得附致使染色色差;称量差错、染色用具、管道清洗欠好等等,也会致使必定的色差。
二、色光回修窍门和办法当染色织物色光不契合需求时,需求色光回修,以进步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
色光回修的办法首要有两大类,非染料进行色光回修及染料套印回染回修。
1.非染料进行色光回修:此类办法操作简洁,成本低,质量好。
①水洗。
这种办法适用于染色布色光略深,浮色较多和水、皂洗牢度不太好的染色布修色,是回修中最简略的办法。
经过水洗可将浮色除掉,到达看似浅淡的批改色光的意图。
能否适用此法,通常应在修色前检查物理测验中皂洗牢度与皂煮后的色光改动是不是契合修色方向,若契合即可选用此法。
别的把握单个染料在水洗、皂煮进程中色变的特色,可运用于修色中。
例如:活性黄、蓝染料拼绿染料时,关于活性翠蓝KNG、活性翠蓝KGL水洗皂煮易落色的特色,对绿色染后嫌色光差错可经过水洗,进步染色制品布的黄光,可到达修色的意图。
[转] 常用剥色及回修技术转载自思谷转载于2010年07月16日 08:39 阅读(2) 评论(0)分类:转载举报1.常用染料的剥色1.1活性染料的剥色染缸剥色工艺示例:色疵布→卷轴→热水2道→烧碱2道(20克/升) →剥色8道(保险粉15克/升,60℃)热水4道→冷水2道上卷→出布工艺示例:1.2酸性染料的剥色1.2.1尼龙剥色工艺示例:36Bé NaOH: 1%-3%(3-10g/l);平平加O: 15%-20%;合成洗涤剂: 5%-8%;浴比: 1:25-1:30;温度: 98℃;时间: 20-30min(至全部脱色为止)。
全部剥色后逐渐降温,充分水洗至净,再用0.5mL/L醋酸,30℃,10min充分中和残留在尼龙上的碱,再用清水洗净。
1.2.2间歇剥色工艺示例:平平加O: 2-4克/升;36Bé NaOH: 12-15毫升/升;保险粉: 5-6克/升;温度: 70-80℃,时间:30-60分钟,浴比:1:30-40。
1.3分散染料的剥色在聚酯上进行分散染料的剥色通常采用下列方法:次氯酸钠和蚁酸、在100℃和pH3.5下处理来完成的。
最佳结果是通过方法一处理、接着再通过方法二处理。
处理后尽可能套染黑色。
2.常用整理剂的剥除2.1硅油及柔软剂的剥除一般柔软剂可用洗涤剂清洗的方法去除,有时也采用纯碱加洗涤剂的方法;有些柔软剂须采用蚁酸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去除。
去除的方法及工艺条件须经小样试验。
硅油较难去除,但用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碱性条件下,采用沸煮的方法可去除大多数硅油。
当然这些都须经小样试验。
2.2树脂整理剂的剥除树脂整理剂一般采用轧酸蒸洗的方法去除,其典型工艺是:浸轧酸液(盐酸浓度为1.6克/升)→堆置(85℃10分钟)→热水洗→冷水洗→烘干。
用此工艺在卷染机上可剥去织物上的树脂。
3.色光修正原理及技术3.1色光修正原理及技术互为余色的几对颜色是:红一绿,橙一蓝,黄一紫。
技术涤纶或锦纶染深了,车间师傅们都是怎么回修处理?分散染色是染厂加工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染色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可能会出现颜色过深或者色光不符,染色后的涤纶或锦纶织物,一旦色泽偏深、偏暗或者色光过头,就必须先行减色(减浅)处理,而后再打样复染(修色)。
01涤纶织物的减色1、涤纶织物的减色分散染料染涤纶,染料与涤纶之间是靠多种分子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而结合。
所以,染色涤纶减色,可采用一般物理方法,即高温移染法减色。
2、减色机理染色涤纶的减色,是多种效应的综合体现。
所以,在有修色剂存在的高温(130~135℃)处理浴中,染着在涤纶上的分散染料,会产生较大的移染行为,部分染料会从涤纶上回落到水中,使涤纶的色泽变浅。
3、减色方法涤纶修色剂 3~5g/L(根据需要)冰醋酸 0.5m/L(pH=4~4.5)处理温度130℃处理时间高温高压卷染机处理6~8道;高温高压喷染机处理30~50min工艺提示:该减色法的减色率,一般为15%~25%。
减色率的高低与染料的分子结构、助剂的减色能力以及处理温度、处理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4、减色效果①涤纶染色织物,在处理温度较高(130℃)、修色剂用量较多(4~5g/L)的条件下,减色效果相对较好。
其减色率一般可达25%左右,处理温度降低或修色剂用量减少,其减色率均会随之下降。
②高温匀染剂的减色效果差,不宜采用。
02锦纶织物的减色1、锦纶通常采用分散染料、中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染色分散染料主要靠染料-锦纶之间的分子引力上染,故比较容易减色。
中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既能以染料一锦纶之间的分子引力上染,又能和锦纶中的一NH2呈离子键结合上染。
所以,中性染料、酸性染料与锦纶之间的结合牢度,相对较好,减色相对较困难。
2、锦纶对氧化剂的稳定性较差。
次氯酸钠中的有效氯能取代酰胺键上的氢,进而使锦纶水解,强力下降;双氧水也能使锦纶大分子降解,强力降低。
3、锦纶对碱的稳定性较高。
经实际经验,100%烧碱50g/L,100℃处理2h,强力下降很少。
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专业 2021-12-01 09:21:06 阅读3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剥色原理及技术 1、剥色原理:剥色,即利用化学作用,破坏纤维上的染料,使之不能发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即还原性剥色剂和氧化性剥色剂。
前者常用的有保险粉、雕白粉。
它们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退色和消色的目的。
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被还原成氨基而不能发色。
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如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因而其退色是可恢复的。
后者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
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破坏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如使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
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可导致染料褪色和消色,因而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实现完全剥色,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类剥色剂,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剥色:①活性染料的剥色:含金属离子的染料,应首先在多价金属螯合剂溶液中(2g/LEDTA)沸煮,并彻底水洗,之后进行剥色处理。
完全剥色时,通常在碱和保险分中高温处理30min,并充分清洗,然后再次氯酸钠溶液中冷漂。
连续剥色工艺:色疵布→浸轧还原液(烧碱20g/L,保险粉30g/L)→703还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染缸剥色工艺:色疵布→卷轴→热水2道→烧碱2道(20g/L)→剥色8道(保险粉15g/L,60℃)热水4道→冷水2道→上卷→常规次氯酸钠平漂工艺(NaCIO2、5g/L,堆置45min)。
②硫化染料的剥色硫化染料染色织物的修正,通常先将其置于还原剂空白溶液(6g/L全强度的硫化钠)中,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处理,使染色织物部分剥色后再重新染色。
情况严重的,需采用次氯酸钠或保险粉。
浅色织物剥色工艺:色疵布→多浸一轧(次氯酸钠5~6g/L,50℃)→703蒸箱(2min)→充分水洗→烘干深色织物剥色工艺:色疵布→轧草酸(15g/L,40℃)→烘干→轧次氯酸钠(6g/L,30℃×15s)→充分水洗→烘干间歇剥色工艺:55%结晶硫化钠5~10g/L;纯碱2~5g/L(或36°Be NaOH 2~5ml/L);温度80~100℃;时间15~30min;浴比1:30~40。
学习锦纶染色工艺、定型、瑕疵、皱痕,回修处理锦纶(聚酰胺纤维)具有许多优良特性, 如强度高、回弹性及耐磨性好和比重轻等。
用锦纶弹力纱制成的针织服装, 具有耐磨性好、穿着舒适、手感柔软、织物弹性回复性好和美观大方等特点, 深受消费者青睐。
染色工艺染料选择,锦纶属疏水性纤维,但大分子中含有大量弱亲水基团(- CONH -),分子两端还有- NH2、- COOH 亲水基团,,因而可采用多种染料进行染色。
如分散染料、中性染料、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都可作为锦纶染色的染料。
经过大小样试验发现,各种染料对锦纶织物的经柳、横档疵病的遮盖能力分别为: 分散染料> 酸性染料> 活性染料> 中性染料> 直接染料。
虽然有多种染料可对锦纶产品进行染色,但各有利弊。
目前, 锦纶染色通常以弱酸性染料为主,但弱酸性染料由于上色快、移染性差,很难获得匀染的染品,并且对操作要求高,稍有不当会造成色花、色斑等染疵。
分散染料染锦纶具有匀染性好、染色质量稳定、重现性好和染疵较少等特点。
同时, 分散染料也可与弱酸性染料或中性染料同浴染色,以调整色光,增进匀染性。
此外, 大部分分散染料在染浅色时操作方便、纤维损伤小、染料间的配伍性好、得色深和色牢度较好。
其缺点为色光萎暗、遮盖性差, 不宜染浅艳色品种。
锦纶的等电点为5 ~6 , 在低于此p H值时,有利于染料上染。
一般pH值越低, 上染速度越快, 但匀染性和疵病遮盖能力下降。
为此, 必须控制好染液的pH值。
若将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浴p H值控制在5 ~6 以下, 则既能提高上染率和色牢度, 又能减少经柳、横档色差。
分散染料在中性浴或酸性浴均可上染, 但以pH值5 ~6 时的上染效果较好。
活性染料在中性浴中染色, 染料的上染率极差, 但pH值为3 ~5 的条件下, 上染率提高、色牢度好。
锦纶的染色通常采用两种染色方案,即: 浅中色主要以分散染料染色;;中深色主要以中性染料染色, 辅以弱酸性、活性等染料, 以弥补色谱不全, 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染色效果。
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及其工艺还原染料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它能够将已经染色的织物恢复到原始的颜色。
这种染色方法常常用于修复古老的织物或艺术品,以使其恢复原有的美观和价值。
下面将介绍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及其工艺。
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还原和染色。
还原是指将已经染色的织物中的染料还原到无色或较浅的颜色。
染色是指将还原后的织物重新染色,以恢复原有的颜色或达到期望的颜色效果。
在进行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时,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工具。
这些包括还原剂、染料、盐、碱、温水、热水、容器、搅拌棒等。
还原剂是实现还原的关键,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硫代硫酸钠等。
染料的选择可以根据需要恢复的颜色来确定,可以使用天然染料或合成染料。
接下来,进行还原染料的染色工艺。
首先,将织物放入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使织物充分湿润。
然后,将织物放入含有还原剂的盐溶液中,搅拌均匀,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使还原剂充分与染料反应。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根据需要调整溶液的酸碱度,以促进染料的还原和染色效果。
完成还原后,织物就可以进行染色了。
将染料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将还原后的织物放入染料溶液中浸泡,搅拌均匀,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
在染色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染色时间和温度,以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
染色完成后,将织物取出,用清水冲洗,直至洗净为止。
最后,晾干或烘干织物,即可完成还原染料的染色过程。
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及其工艺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和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织物和染料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安全使用化学物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及其工艺是一种重要的修复和保护古老织物的手段。
它能够将已经染色的织物恢复到原始的颜色,并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通过掌握和应用还原染料的染色方法及其工艺,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事故和错误是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在染整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批量性的染疵,虽然有许多问题起源于前处理或者由于正在进行的某些操作,但染色工作者总是要负责的。
同时,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出口到欧美市场的纺织印染面料,对外观质量(色光、色差、符样)的要求更加严格。
以往按国家标准只需符样3级(光源4只40W日光灯),而现在经常采用不同的光源(如D65、TL84、U30等),符样要求4级以上,甚至4.5级。
因此染色织物不可避免地要加以修正。
修正染色疵品采用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疵病的性质,如果色差较小,布面又较均匀,通常可用涂料、活性染料等染化料对其直接进行修正处理,以达到正品之品质要求。
但多数情况下,染色疵布往往是布面不均匀、色斑或色泽完全对不上标样,这种情况下,对染色疵品进行剥色就显得非常必要。
剥色后的织物对照标样再打试验小样,然后进行重新染色。
本文对常用剥色及回修技术加以总结一下,供同行们参考。
1.剥色原理剥色就是利用化学作用,将纤维上的染料破坏,使之失去颜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还原性剥色剂,它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能被还原成氨基而失去颜色。
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因而其褪色是可以恢复的,如对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就是如此。
保险粉、雕白粉是常用的还原性剥色剂。
另一类是氧化性剥色剂,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
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破坏,如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
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导致了染料的褪色或消色,因而从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作完全剥色处理。
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剥色2.1活性染料的剥色含金属络合的任何活性染料,则应该首先在金属多价螫合剂的溶液(2克/升EDTA)中沸煮。
染色物剥色及回修技术1.剥色原理剥色就是利用化学作用,将纤维上的染料破坏,使之失去颜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还原性剥色剂,它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能被还原成氨基而失去颜色。
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因而其褪色是可以恢复的,如对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就是如此。
保险粉、雕白粉是常用的还原性剥色剂。
另一类是氧化性剥色剂,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
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破坏,如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
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导致了染料的褪色或消色,因而从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作完全剥色处理。
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剥色2.1活性染料的剥色含金属络合的任何活性染料,则应该首先在金属多价螫合剂的溶液(2克/升EDTA)中沸煮。
然后在碱性还原或氧化剥色处理前彻底水洗。
完全剥色通常在碱和保险粉中高温处理30分钟。
在还原剥色后,充分的清洗。
然后在次氯酸钠溶液中经过冷漂。
工艺示例:连续剥色工艺示例:染疵布→浸轧还原液(烧碱20克/升,保险粉3O克/升)→703还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染缸剥色工艺示例:色疵布→卷轴→热水2道→烧碱2道(20克/升) →剥色8道(保险粉15克/升,60℃)热水4道→冷水2道上卷→常规次氯酸钠平漂工艺(NaC1O2.5克/升,堆置45分钟)。
2.2硫化染料的剥色硫化染料染色织物的修正,通常是把它们在还原剂的空白溶液(6克/升全强度的硫化钠)中,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处理,在重染色泽前达到使染色物部分剥色。
严重的情况,须采用次氯酸钠或保险粉。
工艺示例:浅色示例:进布→多浸一轧(次氯酸钠5~6克升,50℃)→703蒸箱(2分钟)→充分水洗→烘干。
深色示例:色疵布→轧草酸(1 5克/升40℃)→烘干→轧次氯酸钠(6克/升,30℃l5秒)→充分水洗烘干间歇工艺示例:55%结晶硫化钠:5-10克/升;纯碱:2-5克/升(或36°BéNaOH 2-5毫升/升);温度80-100,时间15-30,浴比1:30-40。
剥色就是利用化学作用,将纤维上的染料破坏,使之失去颜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还原性剥色剂,它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能被还原成氨基而失去颜色。
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因而其褪色是可以恢复的,如对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就是如此。
保险粉、雕白粉是常用的还原性剥色剂。
另一类是氧化性剥色剂,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
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破坏,如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
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导致了染料的褪色或消色,因而从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作完全剥色处理。
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剥色2.1活性染料的剥色含金属络合的任何活性染料,则应该首先在金属多价螫合剂的溶液(2克/升EDTA)中沸煮。
然后在碱性还原或氧化剥色处理前彻底水洗。
完全剥色通常在碱和保险粉中高温处理30分钟。
在还原剥色后,充分的清洗。
然后在次氯酸钠溶液中经过冷漂。
工艺示例:连续剥色工艺示例:染疵布→浸轧还原液(烧碱20克/升,保险粉3O克/升)→703还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染缸剥色工艺示例:色疵布→卷轴→热水2道→烧碱2道(20克/升) →剥色8道(保险粉15克/升,60℃)热水4道→冷水2道上卷→常规次氯酸钠平漂工艺(NaClO 2.5克/升,堆置45分钟)。
2.2硫化染料的剥色硫化染料染色织物的修正,通常是把它们在还原剂的空白溶液(6克/升全强度的硫化钠)中,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处理,在重染色泽前达到使染色物部分剥色。
严重的情况,须采用次氯酸钠或保险粉。
工艺示例:浅色示例:进布→多浸一轧(次氯酸钠5~6克升,50℃)→703蒸箱(2分钟)→充分水洗→烘干。
深色示例:色疵布→轧草酸(1 5克/升40℃)→烘干→轧次氯酸钠(6克/升,30℃ l5秒)→充分水洗烘干间歇工艺示例:55%结晶硫化钠:5-10克/升;纯碱:2-5克/升(或36°BéNaOH 2-5毫升/升);温度80-100,时间15-30,浴比1:30-40。
废旧纺织品剥色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废旧纺织品是指被淘汰的旧纺织品以及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废弃的纺织材料及制品(废纺织品),包括在生产加工纺织材料及其制品的过程中(如纺纱、纺丝、织造、印染、裁剪等)产生的废料。
有效剥色是染色纤维疵品回修和废旧纺织纤维再利用的关键。
物理剥色操作简单,但使用范围有限。
本文对现有的剥色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发现采用氧化法和还原法为主的化学剥色方法会产生大量废水;采用物理剥色方法可以实现部分剥色剂等的回收利用,但其剥色效率低;生物、臭氧、光催化剥色方法不仅可以实现较高的剥色效率,而且剥色过程比较绿色环保,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废旧;纺织品;剥色技术引言废旧纺织品主要源于纺织品加工阶段和消费后环节。
生产过程中易产生残料和截留的边角料,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低,杂物较少,易于循环利用;消费环节产生的废旧纺织品包括使用过的服装、家用纺织品等,其机械性能下降,高值化再利用难度高。
1剥色技术剥色是染色纤维疵品回修和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关键,旨在不影响纤维再次使用的前提下,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来祛除纤维上的染料,从而实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
剥色通常分为“浅剥”和“破环性剥色”两大类,前者主要是降低附着在纤维上的染料色深,后者则通过破坏纤维上的染料结构而达到消色目的。
目前,对染色不均的纤维主要通过浅色改染成深色或经剥色复染后再利用。
对大多数废旧纺织品而言,均需进行有效剥色后方可循环利用。
近年来,关于剥色剂及剥色方法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较大关注。
然而,由于不同纤维所用的染料类型不同,难以通过单一的剥色剂或剥色方法实现染色纤维的有效剥色,且同一方法对不同染色纤维的剥色效果差异较大。
此外,传统染色纤维剥色方法添加药剂种类多,剥色浴比较大,剥色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成分复杂、难以生化处理的剥色废水。
因此,开展操作简便、低试剂消耗、少污染、剥色效果好且对织物损伤少的剥色技术研究,对废旧纺织品尤其是棉织物的再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专业2009-12-01 09:21:06 阅读3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剥色原理及技术1、剥色原理:剥色,即利用化学作用,破坏纤维上的染料,使之不能发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即还原性剥色剂和氧化性剥色剂。
前者常用的有保险粉、雕白粉。
它们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退色和消色的目的。
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被还原成氨基而不能发色。
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如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因而其退色是可恢复的。
后者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
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破坏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如使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
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可导致染料褪色和消色,因而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实现完全剥色,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类剥色剂,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剥色:①活性染料的剥色:含金属离子的染料,应首先在多价金属螯合剂溶液中(2g/LEDTA)沸煮,并彻底水洗,之后进行剥色处理。
完全剥色时,通常在碱和保险分中高温处理30min,并充分清洗,然后再次氯酸钠溶液中冷漂。
连续剥色工艺:色疵布→浸轧还原液(烧碱20g/L,保险粉30g/L)→703还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染缸剥色工艺:色疵布→卷轴→热水2道→烧碱2道(20g/L)→剥色8道(保险粉15g/L,60℃)热水4道→冷水2道→上卷→常规次氯酸钠平漂工艺(NaCIO2、5g/L,堆置45min)。
②硫化染料的剥色硫化染料染色织物的修正,通常先将其置于还原剂空白溶液(6g/L全强度的硫化钠)中,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处理,使染色织物部分剥色后再重新染色。
情况严重的,需采用次氯酸钠或保险粉。
浅色织物剥色工艺:色疵布→多浸一轧(次氯酸钠5~6g/L,50℃)→703蒸箱(2min)→充分水洗→烘干深色织物剥色工艺:色疵布→轧草酸(15g/L,40℃)→烘干→轧次氯酸钠(6g/L,30℃×15s)→充分水洗→烘干间歇剥色工艺:55%结晶硫化钠5~10g/L;纯碱2~5g/L(或36°Be NaOH 2~5ml/L);温度80~100℃;时间15~30min;浴比1:30~40。
③酸性染料的剥色:用氨水(20~30g/L)和阴离子润湿剂(1~2g/L),沸煮30~45min。
处理前,用保险粉(10~20g/L)在70℃下处理,有利于完全剥色。
亦可采用氧化剥色法。
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可有良好的剥色作用,也可采用碱性条件剥色。
真丝绸剥色工艺:还原剥色漂白(纯碱1g/L,平平加O 2g/L,保险粉2~3g/L,60℃,30~45min,浴比1:30)→预媒处理(FeSO4、7H2O 10g/L,50%次磷酸2g/L,甲酸调PH =3~3、5,80℃×60min)→漂洗(80℃×20min)→氧化剥色漂白(35%双氧水10mL/L,NaSiO3.5H2O 3~5g/L,70~80℃,45~90min,PH=8~10)→清洗羊毛剥色工艺;尼凡丁AN4%;草酸2%;30min内升温至沸,保持20~30min,然后清洗。
尼龙剥色工艺:36°NaOH 1%~3%;平平加O 15%~20%;合成洗涤剂5%~8%;浴比1:25~30;98~100℃;20~30min(至全部脱色为止)。
全部脱色后逐渐降温,充分水洗,再用0、5ml/L醋酸,30℃处理10min,充分中和残留在尼龙上的碱,再水洗。
④还原染料剥色一般在氢氧化钠和保险粉混合体系中,在较高温度下,对织物上的染料进行再还原,有时需要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例如BASF的ALigen A.连续剥色工艺:色疵布浸轧还原液(烧碱20g/L,保险粉30g/L)→703还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间歇剥色工艺:平平加O 2~4g/L;36°NaOH 12~15mL/L;保险粉5~6g/L;70~80℃;30~60min;浴比1:30~40。
⑤分散染料剥色:在聚酯纤维上进行分散染料的剥色方法有:⑪用雕白粉和载体在100℃和PH值4~5下处理,若在130℃处理,效果更显著。
⑫用亚氯酸钠和甲酸在100℃和PH 值3.5的条件下处理。
要达到最佳效果,最好的方法经⑪处理后,再进行方法⑫处理,处理后尽可能套染黑色。
⑥阳离子染料的剥色:在晴纶上进行阳离子染料剥色,通常有下列办法:在含有5ml/L单乙醇胺和5g/L氯化钠的处理浴中,沸煮1小时;清洗干净后,在含有5ml/L次氯酸钠(150g/L有效氯)、5g/L硝酸钠(腐蚀阻止剂)、PH值4~4、5的处理浴中漂白30min;最后用亚硫酸钠(3g/L)于60℃处理15min或用1~1、5g/L 保险粉于85℃处理20~30min,并清洗干净。
采用净洗剂(0、5~1g/L)和醋酸的煮沸液,在PH值为4时处理染色织物1~2小时,也可达到部分剥色效果。
⑦不溶性偶氮染料的剥色:用5~10mi/L 38°烧碱、1~2ml/L热稳定性分散剂和3~5g/L保险粉进行处理,外加0、5~1g/L蒽醌粉末作指示剂。
若保险粉和烧碱足够,蒽醌会使剥色液变红;如剥色液转变为黄色或棕色,则必须进一步加烧碱和保险粉。
剥色后的织物应充分清洗。
⑧涂料的剥色:涂料很难剥除,一般只能采用高锰酸钾予以剥浅。
工艺色疵布→轧高锰酸钾(18g/L)→水洗→轧草酸20g/L,40℃)→水洗烘干3、常用整理剂的剥除:①固色剂的剥除:固色剂Y可用少量纯碱和平平加O予以剥除;多胺阳离子型固色剂可用醋酸沸煮的方法予以剥除。
②硅油及柔软剂的剥除一般柔软剂可洗涤剂清洗的方法去除,有时也采用纯碱加洗涤剂的方法;有些柔软剂需采用甲酸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去除。
硅油较难去除,但采用特殊的表面活性剂,采用强碱性条件下沸煮的方法可以去除大多数硅油。
硅油和柔软剂的去除方法及工艺条件必须经小样试验。
③树脂整理剂的去除树脂整理剂一般采用轧酸蒸洗的方法去除,其典型的工艺是:浸轧酸液(盐酸1.6g/L)→堆置(85℃×10min)→热水洗→冷水洗→烘干。
采用此工艺在连续平板履带练漂机上可剥去织物上的树脂。
二、色光修正原理及技术1、色光修正原理染色织物色光不符合要求时,需要进行修正。
色光修正依据是余色原理。
所谓余色,即指某两种颜色有相互小件的特性,称互为余色。
例如:红-绿、橙-蓝、黄-紫。
如果某块织物红光太重,就可以加入少量的绿色染料来消减。
但是余色只能用来微量地调整色光,如果用量太大,反而会影响色泽深度及鲜艳度,一般用量在1g/L左右。
一般,活性染料染色织物较难回修;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回修方便;硫化染料染色织物回修时,色光较难控制,一般用还原染料加减色;直接染料染色织物可用加色回修,但用量应低于1g/L.2、常用色光修正方法①水洗:适用于染色成品布,其色光略深,浮色较多,水洗皂洗牢度不太理想的回修布修色;②浅剥:参照染料剥色工艺,但条要比正常剥色工艺温和;③轧碱蒸洗:适用于对碱敏感的染料,大多用于活性染料,如用活性黑KNB拼成的染色布色光偏蓝,则可通过浸轧适量的烧碱,辅以汽蒸平洗的方法达到蓝光改浅的目的;④轧增白剂:适用于染色成品布的红光,特别对还原染料所染的成品布,色泽为中、浅色时更为有效,正常的色光萎暗可考虑复漂,但应以双氧水漂白为主,以避免不必要的色变;⑤涂料套色等。
3、色光修正工艺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减色法。
①在还原皂洗机的前五格平洗槽,分别加1g/L平平加O沸煮,再进行平洗,一般可浅15%;②在还原皂洗机的前五格平洗槽,分别加1g/L平平加O和1ml/L冰醋酸,常温过机,使橙光浅10%左右。
③再还原轧槽中浸轧0、6ml/L漂水,常温过蒸箱,前二格水洗槽不放水,后二格水洗,最后一格热水洗,再皂煮,可浅20%。
漂水浓度不同,剥色深浅不同,但色光略萎。
④将27、5%双氧水10L,双氧水稳定剂3L,36°烧碱2L,209洗涤剂1L加入500L 水中,经还原机汽蒸,再经五格平平加O煮、皂煮,染色物可浅15% 。
⑤用大苏打5~10g/L,汽蒸剥色,水洗皂煮,染色物色泽可浅10%~20%,剥色后色光偏蓝。
⑥用10g/L烧碱汽蒸剥色,水洗皂煮,染色物色泽可浅20%~30%,色光偏萎暗。
⑦用过硼酸钠20g/L汽蒸剥色,染色物可浅10%~15%⑧卷染机内用27、5%双氧水1~5g/L,70℃运行2道,取样,依据深浅度来控制双氧水浓度和道数。
如墨绿色走两道,染物色泽可浅10%~50%,色光变化不大。
⑨250L水中加250mL漂水,在卷染机内常温走2道,染物可剥浅10%~15%。
⑩染物在卷染机内加平平加O及纯碱进行剥浅。
三、染疵回修工艺举例1、晴纶织物色花处理示例浅色色花:⑪工艺流程织物、1227、醋酸→30min升至100℃,保温30min→60℃热水洗→冷水洗→升温至60℃,投入染料、醋酸,保温10min→逐渐升温至98℃,保温40min→逐渐降温至60℃→出布⑫剥色配方/%1227 ——2醋酸——2、5浴比——1:10⑬复染配方/%阳离子染料(折算原工艺配方)——20醋酸——3%浴比——1:20深色色花⑪工艺流程织物、次氯酸钠、醋酸→升温至(100℃×30min)→降温水洗→亚硫酸氢钠→60℃×20min→温水洗→冷水洗→60℃投入染料、醋酸→逐渐升温至100℃,保温40min→逐渐降温至60℃→出布⑫剥色配方/%次氯酸钠——20醋酸——10浴比——1:20⑬脱氯配方/%亚硫酸氢钠——15%浴比——1:20⑭复染配方/%阳离子染料(折算原工艺配方)——120醋酸——3浴比——1:202、锦纶织物色花处理示例轻度色花当色花深浅度相差为染物本身深度20%~30%时。
可用5%~10%的平平加O 同浴染色,在80~85℃保温,待染液深度达到染色深度的20%左右时,再慢慢升温到100℃,使染料尽可能被纤维吸净。
中度色花中度色花可采用部分减色法再加染到原来深度。
配方/%NaCO3 ——5~10平平加O ——10~15浴比——1:20~1:25温度——98~100℃时间——90~120min织物减色后先用热水洗,再用冷水洗净,最后进行染色。
严重色花:工艺处方/%36°NaOH 1~3平平加O 15~20合成洗涤剂5~8浴比1:25~1:30温度98~100时间20~30(至全部脱色为止)全部剥色后逐渐降温,充分水洗,再用0、5mL醋酸、30℃×10min充分中和残留的碱,用清水洗净后重新染色。
有些颜色剥色后不宜再染原色,因为其剥色后织物底色变成浅黄色,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染其它色。
例如:驼色全剥色后,底色呈浅黄色,若再染驼色,色光灰暗;若采用普拉红10B,调以少量嫩黄,改染成妃色,色光可保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