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文本
- 格式:ppt
- 大小:846.00 KB
- 文档页数:19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雪》为例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
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
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
在局部——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
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
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
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
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语境。
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义家族。
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差别。
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合”与“和”作者:温慧舒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2期[摘要]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
影片在显文本中预设的叙事立场和在潜文本中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和谐同一。
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观众对于情感的体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海角七号》显文本潜文本“合”与“和”[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6《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下近4亿新台币的票房佳绩,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一阵暖风。
这部关于青春、爱情、音乐的电影,在主题表达上一如既往地承袭着台湾电影偏爱的方式,但是影片中始终贯穿的为60年前的爱情寻找归宿的七封情书,使得影片在主题的诉求上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无论是影片中勾勒的小人物群像,还是杂和了现代乐器和民族乐器的本土乐团,都在显文本层面实现了从冲突到融合这一叙事立场的建立。
而由这一叙事立场所带来的对于一种新身份的追寻(即一种在融合之后的新身份),以及对于当下台湾文化的审美体验,使得影片在潜文本中对于“和”理念的传达自然流露于镜语之中,从而完成主题诉求上的深层次表达。
这部电影在显文本中所预设的立场,最终和潜文本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实现了从“合”到“和”的契合。
这种统一使得显文本中的预设立场显得真实、可信,因而对于潜文本中情感的体验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角七号》中小人物群像的勾勒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人物自身的身份和语言是同一的,人物之间性格的异质化描写也十分鲜明,因而使得每个人独特的性格存在具有了合理的依托。
首先,依托于人物身份的多重性。
他们中有客家人、原住民、日本人,社会地位从民代主席、国宝级月琴大师到邮递员、助理、交警再到清洁工、推销员、机车修理员等等,这样的身份定位为冲突埋下伏笔。
失意音乐青年从台北回到小镇恒春,一句开场白,一次狠狠的摔吉他,便将人物心里的浮躁、焦虑表露无遗;在台留学的日本女青年,对工作甚感失落,却又无可奈何;交警一出场就一改警察贯有的形象,故意找茬,甚至大打出手。
一小时的故事写作背景《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1894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从听闻丈夫死亡到发现丈夫活着,这中间一小时的心路历程。
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获悉丈夫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丧生,她开始放声大哭,之后感到获得了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丈夫意外归来,她却因“过于高兴”诱发心脏病发作猝死。
小说以“丈夫身亡”为线索,通过马拉德夫人一个小时中历经的多次心情突转,带领读者走进她的婚姻生活和内心世界。
在围绕“丈夫死亡”的故事发展情节中,马拉德夫人的本性被隐藏在一层层面具之下,我们看到了马拉德夫人的表演,却很难发现它背后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植入的“潜文本”就是马拉德夫人背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深入,马拉德夫人的面具被层层揭开,其本性也随“潜文本”一起浮出水面,让小说的内涵更为深刻。
读者将从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解读“潜文本”的植入方法,并探讨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说,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官表面。
潜文本是指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如麦基所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同时具有“文本”和“潜文本”。
文本是流露于小说文字表面,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外在特质,从字面上就能直接看到的内容;潜文本是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人物情感或性格真相。
两者可相互对照或相互矛盾。
当人物遇到情感冲突,内心抉择时,作者通过“潜文本”,将她的面具层层揭开,让读者看到隐藏在人物语言、行为背后的真实本性。
在小说的最后,“潜文本”的内核就会随着故事的高潮而被揭示出来。
文章中有了潜文本的应用,人物形象就会丰满立体。
读者随着故事情节前进时,透过表层现象就能很好地解读人物的真实情感。
这种透过表面看实质的过程,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马拉德夫人与马拉德夫人所隐藏起来的“身份”进行对比。
建筑和身体作为潜文本:关于《冷漠的人》里的誊写与裂痕张春晖【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5【摘要】建筑和身体作为《冷漠的人》里的潜文本为作品的深层解读提供了契机,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哈代之前作品中初露端倪的建筑和身体叙事.基于观象学由外及内、表里如一的价值理念,建筑和身体生动而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社会文化属性及人物与历史、建筑与历史、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裂痕,曲折地传递出作品的伦理选择、价值信念、文化信息、美学旨趣等丰富的内涵.同时,建筑和身体作为潜文本也折射出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誊写时突显的流动性问题.由于反复誊写和流动性的增加,对表象的解读往往又对读者期待视域里的伦理选择和价值信念构成挑战.【总页数】7页(P35-40,49)【作者】张春晖【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英语系,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论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版本修订——从“心史裂痕”到“潜反思” [J], 夏中义;何懿2.“局外人”与“冷漠的人”——论加缪《局外人》与莫拉维亚《冷漠的人》 [J],苏珊3.前文本·嵌文本·潜文本——论《我们中的一个》的景观叙事 [J], 颜红菲4.抓住文本“裂痕”,再辨人物形象——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兄”形象为例 [J], 郭跃辉;5.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专业承包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专业分包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材料采购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和《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设备采购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的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王泉
作者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系,北京100191
出版物刊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页码: 63-6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不可靠叙述 潜文本 《女勇士》 代笔
摘要:从不可靠叙述出发,修正了真实作者和隐合作者的关系,认为费伦没有考虑到跨越中西文化的隐合作者.以“无名女人”为例,从三大轴层面剖析了不可靠叙述.叙述者在事实轴上把无名姑姑错误报道为贫困的受害者,在感知轴上对通奸和乱伦进行了不充分解读,在价值轴上的女勇士结论显示了不充分判断.女勇士只是表层文本,潜文本是第一世界女性作家的代笔者心理.无形(鬼)无名的中国姑姑不能表达自我,她只能被表达一移民母亲讲述她的故事,美国女儿书写她的经历.这一理解又得到了封页仙鹤的类文本之佐证辅实.。
符号文本的三种分类文本符号学,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学。
本文建议: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讲述,就是符号文本,它包含两个主体进行的两个符号化过程:1.主体把一些符号组织进一个符号链中。
2.此符号链可以被(另一)主体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
本文的这个定义虽然短,实际上牵涉8个因素:表意主体必须把一定数量的符号放进一个媒介组成的文本中,让接受主体能够把这些文本理解成有内在时间和意义向度。
文本要如何组成才能有意义的?实际上取决于接受者的重构方式。
时间性不仅牵涉到表意的本质,而且关系到接受方式。
现象学着重讨论主体的意识行为,讨论思与所思(noetico-noematic)关联,我们可以把它推进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联方式。
利科指出关于时间的意识(conscious-ness of time),与关于意识的时间(time of consciousness),实际上不可分:时间变成人的时间,取决于时间通过文本形式表达的程度,而文本形式变成时间经验时,才取得其全部意义。
[1]文本的接受如何相应地重现意图中的时间,成为重大的理论困惑。
本文认为,符号文本的时间性,并不是单个文本独立的品质,符号文本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并不是根据每个文本单独的品质处理时间问题的,而是根据文本所属的体裁:在文化中,每种特定的体裁,都有一定的时间处理模式,接收者不可能脱离体裁的文化规约要求,来把文本时间变成“人的时间”。
我们的讨论,必须从体裁开始。
1. 第一种文本分类:虚构性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我们文化中各种体裁的符号文本,进行最基本的分类。
文本研究首先遇到的最基本分野,是虚构性/事实性(非虚构性)。
要求“事实性”文本必须基于“事实”,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这种文本期待接受者理解它是“事实性”的:“事实”指的是内容的品格,而所谓“事实性”指的是对表意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联方式,即解释者把文本发出者看作在陈述事实。
这两者的区别至关重要:内容不受文本过程控制,要走出文本才能验证,而理解方式,却是文本表意所依靠的最基本的主体间关系。
“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双重写作——解读《野草淡淡的血痕中》刘东河【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1(000)001【摘要】一、解读思路及原则首先,从字、词、句等方面入手,由词汇层进入言语编码的描绘层,再进入整体的意象结构,最后挺进"原型层",追寻作者的思维模式,把整体的意象结构呈现出来,旨在揭示文字背后巨大的心理内涵、哲学内涵、美学内涵、文化内涵、生命内涵及宇宙精神之内涵。
其次,经过语词"还原",审视作者"句法转换生成"是如何发生的,从而避免把看似简单好懂的文本简单化处理的弊端。
当我们进入由鲜活透辟的语词编织的语境中,看到那个语义空间是复调的、众声喧哗的,乃至任何一个词不断离散(造成不确定性或多义性),又不断向一处凝聚(确定性)。
第三,在上述思路演绎中,作为读者受体会感受到双重文本的存在,一个是社会——历史学的显文本;一个是文化学意义上的潜文本,其中儒、道、释文化乃至基督教文化都渗入其中。
第四,为防止任何先验的理论预设,本文阐释的原则是:作品的意图,不是作者意图,也不是读者意图。
那只能从文本开始诠释。
【总页数】2页(P8-9)【作者】刘东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4【相关文献】1.孤独者绝望中的希望——鲁迅《野草·淡淡的血痕中》文本解读 [J], 申淑艳;王学东2.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建构与解构——论《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与爱情 [J], 徐洪军3.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合"与"和"——漫评《海角七号》 [J], 温慧舒4.破解奴役的双重策略:重读《淡淡的血痕中》 [J], 朱崇科;5.破解奴役的双重策略:重读《淡淡的血痕中》 [J], 朱崇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傲慢与偏见》第⼀幕故事场景结构分析潜⽂本的作⽤可以让我们动起脑筋参与故事,也可以让我们觉得⾃⼰很聪明,能得到发现的愉悦:你看这个男⼈在求婚,哼,其实我知道这个家伙是希望在逃亡的道路上找到⼀个掩饰⾃⼰的⾝份,⼩样,我看懂了,没事献殷勤,⾮奸即盗,等这个男的过了关卡以后,这个⼥的马上就会死得很惨,哈,哈哈哈,等着瞧。
ps:如果接下来这个⼥的不但没死还把男⼈的钱偷⾛了,男⼈只好真的杀了她。
这个结果是我们隐隐预计到了的,但是中间这个曲折我们倒是没有预计到。
这个叫做鸿沟。
就是编剧要实现⼀个结果,中间要加⼀个曲折,操作原理是你所预计的结果绝不发⽣,之后需要通过主⼈公的努⼒去实现这个编剧要实现的结果,闭合这个鸿沟。
鸿沟是讲故事最基础的操作原理,故事每⼀步的讲述都要去努⼒加上鸿沟。
关于鸿沟的分析也会在以后每⼀个场景中去具体解析。
再如《⾎战钢锯岭》有⼀个场景是主⼈公在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的那个场景。
⽂本说的是他坚持原则接受审判最后成功达成以军医⾝份参军的事件。
但是这个场景男主是被动的,驱动这⼀场景的⼈物其实是他爸爸。
这个场景的⽂本是说他达成⼀个⼩⽬标,潜⽂本是主情节外的次情节重⼤转折,也就是修复与⽗亲的关系。
这个场景如果只是说他达成了⽬标,没有在潜⽂本中设置修复与⽗亲的关系这⼀次情节重⼤转折的话,这个场景不会让我们那么的感动。
⽽且这⼀场景还同时达成了次情节“爱情”的重⼤转折。
⼀个九分钟的故事场景表述了⼀个主情节的重⼤转折加上两个次情节的重⼤转折,他实现了⽬标,修复与⽗亲的关系,并与妻⼦圆房! 完美!《⾎战钢锯岭》第⼆幕幕中⾼潮场景我说这个例⼦,是想说,这⼀个场景中,男主达成⽬标让我们很激动,但是在这⼀场景中,我们还有⼀个⼀直念念不忘的情怀,就是次情节的男主与⽗亲的关系,这个内容是这个场景的潜⽂本,真正打动我们的,也是这个场景的潜⽂本,他在说出要妻⼦回家后告诉⽗亲我爱他的时候,我们才明⽩这个场景搞半天,最后要的是这个效果。
内蒙古自治区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在脱去逻辑的硬壳之后,需要的是新鲜的语言和它所呈现的极富内涵的心灵。
每一首传世的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这样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
“境界”就是心灵的状态。
后工业时代的中、西方普遍患有境界被污染病,或者作者干脆不知境界为何物。
一次当我翻阅了一本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青年诗集后,合上书,我痛苦地感到这厚厚的一本选集里只有很少的几首除外,其余都没有里尔克或华兹华斯所追求的高度。
心灵的沙漠化使得很多年轻诗人的诗充满了灼热而干燥的热风,没有意境可言。
爱情与欲望成一体,肉体的探险成为刺激的源头,或是塞满平庸的细节,如同杂货店的货架,诗不再给你飞越,而是沉重、平庸,读完这种诗后我开始怀疑诗存在的必要,因为后工业社会日常的生活早已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
也许是东方人的关系,我的文化使我理解:诗人的痛苦和欢乐能化成他诗歌中不可穷尽的艺术的美和力。
杜甫、李白从来不会让他们生活中的痛苦成为平庸的琐碎的流水账。
然而打开今天的一本美国当代诗选,有不少诗像不在意地输入计算机的记录,没有光彩,没有生命。
是不是计算机文化已经使得诗魂如此麻木?我暗暗为我们今天有些年轻诗人担忧。
“境界”是沙漠里的绿洲,它出现在沙漠的侵略与压抑中,但却代表沙漠的灵魂中暗存的力量与追求。
如果只在诗中报道沙漠的沙粒如何如何,那真是只见沙子不见绿洲,这样的诗,有的诗人辩解说它更真实,是后现代的真实。
我仍然认为诗的功能不在于统计沙子的数量,而在于点出绿洲的力量。
无尽的沙子这一存在是数也数不清的可见者,它正在遮蔽我们渴望看见的绿洲,而诗人的职责正是穿过可见的痛苦的存在,触到那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
追求表面的真实与准确的诗人,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什么时间的“昏鸦”?在追求琐碎平庸之物的“精确”描写时,却看不见那存在于这些平常之物后面的不平常,得到了琐碎与平庸,却失去了潜在的生命的、艺术的魅力。
文本的漩涡——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周靖波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0(0)12
【摘要】@@ 在主持<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的泽事时,申丹将第一部分的总标题"NewLight on Stubbom Problems"译作"顽题新解",可谓既"信"且"达";这同时也许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申丹个人的研究兴趣之所在,即对于叙事学界众说纷纭或是被忽略的问题的关注.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周靖波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独特的理论建树创新的文本阐释——评申丹新作《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2.前文本·嵌文本·潜文本——论《我们中的一个》的景观叙事
3.批判精神与批判艺术的完美结合——评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4.文本与潜文本\r——千夫长《草原记》的叙事分析
5.叙事研究的新超越——《叙事、文体与潜文本》浅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