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类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
《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娱乐需求的多样化,电视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如何进行创新,以保持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
二、节目内容的创新首先,节目内容的创新是电视综艺节目保持吸引力的关键。
一方面,应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和潮流趋势,及时将新元素、新话题引入节目中,使节目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和需求。
例如,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一些综艺节目开始引入短视频元素,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参与到短视频创作中,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应注重节目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
在娱乐的同时,电视综艺节目也应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目环节和嘉宾互动,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节目形式的创新除了内容上的创新,节目形式的创新也是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综艺节目模式,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和观众需求,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竞技类综艺节目,通过设置各种有趣的竞技环节,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竞技的激情和乐趣。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例如,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演出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演出现场;或者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节目中添加虚拟元素,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观赏性。
四、传播渠道的创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渠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电视播放渠道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观众的行为和喜好进行分析和预测,为节目制作和推广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从2003年钱江都市频道《范大姐帮忙》开播算起,到2020年,帮忙类电视节目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
此类节目凭借媒体的广泛传播、舆论监督等特点,能够切实地为电视观众提供各种帮助,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
帮忙类节目也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省台和地方台都乘势开播了类似节目,如陕西电视台《周姐帮忙》、扬州电视台《新闻女生帮你忙》、南京电视台《陆姐帮忙团》、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非常帮助》和安徽电视台《帮女郎帮你忙》(以下简称《帮》)等。
其中,安徽电视台的《帮》虽然出现较晚(2008年10月开播),但是节目立足本地,着力打造一支青春靓丽、热心助人的“帮女郎”团队,形成了品牌特色,使得该节目在安徽省内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曾经连续四年在同时段安徽省市网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一、新媒体时代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着17年历史的帮忙类电视节目也陷入了一些困境。
首先,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视传媒媒介关注度开始整体下滑。
根据索福瑞(CSM)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32分钟,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下降幅度达到19.02%。
只经过短短5年,人均电视收视时长就缩短了半个小时,说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加速蚕食电视媒介的阵地。
[1]新媒体时代,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借助微博、微信、头条和抖音等,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快速地获取和发布信息,电视受到制作播出条件的限制,在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等方面失去了优势。
其次,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呈井喷式爆发,观众的求助需求更多地转向互联网,通过微博、论坛等发帖求助,表达个体诉求,希望通过网际传播产生更大的舆论影响。
各级各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极大地解决了民众办事难的问题。
而《帮》等民生热线服务类节目受地方平台、播出时间等新媒体时代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帮女郎帮你忙》为例○牛犇【摘要】新媒体时代,电视帮忙类节目遇到电视受众减少、受众寻求电视帮忙的意愿降低和节目角色设定不清晰等问题。
"帮忙类"节目的创新与突围--以北京台<生活+>为例一、民生节目的困惑与机遇“民生”曾是电视频道资源过剩时代的救命稻草,他促进中国电视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走入寻常百姓生活。
然而,任何一种创新理念的滥用,最终必然演变为庸俗——近年来,题材的重复化、内容的市井化,使“民生”节目由最初的先锋时尚逐渐演变为一座座乱采滥挖的收视金矿。
尽管近年的民生节目此起彼伏,但反对声、质疑声却不绝于耳。
随着大量民生类栏目的收视率从高端走向边缘,观众对“民间影像”的新鲜感不再,逐渐显示出审美疲态。
多媒体竞争格局下,地方台的民生类栏目更需要明晰的“必视性”定位。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时事政治还是经济形势,都难以引起普通百姓的持久兴趣,无法形成必视性的欣赏效果。
与央视、省级卫视的定位不同,人们更希望在地面频道中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或离身边不远的故事、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实现民生类节目的突破必须对本地区观众的收视诉求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定位。
正当民生栏目遭遇发展瓶颈之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于2009年开办了《生活+》栏目,这个定位于“装修型真人秀”的民生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节节攀升,短时间内便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在北京市民中间引起不小的反响。
北京无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伴随着地产界持续高温的是百姓对居所装修的热衷,而家装领域的巨额投入与观众对装修知识的匮乏始终是困扰无数家庭的矛盾。
《生活+》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差异化的定位策略与央视、卫视等其它大台的民生节目相抗衡,奉献给北京本土观众具有贴近性、服务性,“帮忙性”的实用节目。
二、“帮忙类”节目的孵化与升级民生节目难以脱离市井内容,这始终困扰着制作人。
“张家厕所堵了,李家阳台年久失修;司机醉酒睡路边,马车跑到大街上;狗猫打架,邻里相骂;舞厅查到摇头丸,乞丐老人无人问”等等。
此类内容无非就是社会现象的揭露,缺乏为百姓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缺乏前因后果的深度挖掘,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与执行。
“帮忙”类电视节目:两个元素调整的创新(2008-11-26 17:48:25)标签:民生新闻新闻节目钟燕平杂谈分类:娱乐杂谈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越来越难了。
究其原因,至少有三方面:其一,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观众欣赏口味也越来越高,对新节目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新节目问世后,往往很快就引起观赏疲劳,从而在收视率上坠入低谷;其二,目前国内电视观众能够收看的频道众多,如果加上网络视频节目,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就更多,这就造成一种近乎开放的公众观看比对环境,任何节目制作上的新变化,立刻在第一时间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新的通行评判标准,后起的创新,必须首先实现对既有的超越,这就大大提高了创新的门槛;其三,电视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节目构成要素都业已存在,所有表现手段都被广泛应用,任何本体创新——例如象早期电视节目制作中没有主持人而设立主持人、没有娱乐节目而创制娱乐节目之类的创新——,都几乎成为不可能。
所以,不少业内人士在节目创新上持悲观态度,纷纷感慨创新难。
一方面是竞争带来的必须不断实施节目创新的现实压力,一方面是创新难于进行的当前困境,电视人面临尴尬的两难局面。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曾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过“结构调整创新”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要点在于,根据结构主义“结构即本质”的观点,通过对节目结构中的既有元素进行关系、数量、类型、比例等方面的调整,从而形成新“质”,催生新的节目,以此实现节目创新。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视后节目形态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看,新诞生的几乎所有节目形态,都符合这种创新思路的描述。
例如,“民生新闻”节目形态的创制,包括如下元素的调整:由传统的新闻题材元素,向市井化、市民化的题材范围转变,向“血水”(案件、灾祸)、“泪水”(悲情、苦难)、“口水”(纠纷、冲突)、“汗水”(好人好事、草根英雄)的题材性质转变;由传统的新闻报道视角,如“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视角转变;单条节目容量,由高度凝练的“平均45秒”向松散琐屑的“平均3分钟”转变;整合栏目的长度,由平均10分钟至30分钟向平均40分钟至70分钟、甚至分段占据一个频道转变;报道者由纯粹专业人员,向专业人员与业余DV拍摄者结合转变,等等。
“帮忙”类电视节目的价值与创意作者:刘磊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7期【关键词】“帮忙”类节目民生新闻“美丽帮女郎,天天帮你忙。
2008年10月18日,安徽电视台第一档直播热线帮忙节目《帮女郎帮你忙》正式开播。
《帮女郎帮你忙》专注“热线帮忙”,在内容定位上和《第一时间》《夜线60分》既错位发展,又形成互补。
这档以“帮忙”为独特定位,以热线直播为播报方式,以7位靓丽的“帮女郎”为节目主持人的帮忙服务类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收视率上有不俗的表现,市民对其也颇有好评。
目前国内一些电视台也创办了像这样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帮忙类节目,如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的《帮忙》、河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楠楠帮你办》、石家庄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的《小吴帮忙》等,并在当地取得不俗的成绩。
这类节目通过记者参与民生急事、难事、烦心事,引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新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帮忙”类电视节目兴起之因“帮忙”类电视节目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延伸与创新,是媒体贴近群众,展现人文关怀,体现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四川电视台的《帮忙》节目是省台创办“帮忙”类电视节目的先驱之一。
这个节目原来是文化旅游频道于2007年1月29日在《非常新闻》中推出的一个版块,取名为“胖姐帮忙”。
对节目将主持人与提供“帮忙”这两个元素进行调整,催生了新的节目形态——“帮忙”类新闻节目。
“胖姐”钟燕平,巴蜀著名笑星,如今变为新闻节目主持人。
“帮忙”,概括了节目的特征:节目提供“帮忙”,而不仅仅只提供信息。
安徽经视的《帮女郎帮你忙》则在形式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加入了直播热线,以及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更新等元素。
直播热线整合到“帮忙”类节目中来,一方面增加了节目新闻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体现了“帮忙”类电视节目立足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功能。
帮忙类节目成功浅析作者:余红仙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0期近年来,帮忙类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非常活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理念,大都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出发点,结合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借助主持人品牌力量,在不断的创新中赢得受众的喜爱。
本文以安徽经视的《帮女郎帮你忙》为例,分析此栏目创办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性的对帮忙类节目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帮忙类节目;特征;创新;发展一、帮忙类节目的兴起帮忙类节目发展的如此迅猛,与社会层面提供的现实基础相关,也离不开媒体自身的尝试和转变。
当然,此类节目发展的动力是观众的趣味。
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组织、机构、群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出不可避免,这给新闻节目的制作带来了鲜活的素材。
媒体发展的需要,众多矛盾需要解决,各种帮忙类栏目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二、《帮女郎帮你忙》的创新之处(一)美女当家——吸引观众眼球提到《帮女郎帮你忙》,首先想到的就是“帮女郎”,“帮女郎”不单指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是由吴薇这位“帮主”,宋博雅,梅兆卿,饶辛欣,常怡秋,方倩,李志灵,张靖涵七位年轻貌美、聪明善良的女记者组成。
“帮女郎”如今成为安徽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和栏目的大力推广和后期造势有着重要的联系。
采取尽可能多样的宣传手法,把握好好新闻传播的特点,制定明确统一的标识,加深观众朋友对她们的辨识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帮女郎”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有加深观众对节目的认识度。
栏目成就了美丽的帮女郎,帮女郎也扩大了节目的知名度,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
在栏目刚开播时就坚持对新闻有所选择,对繁杂的新闻素材进行删选,始终坚持“帮忙”原则,使“帮女郎”更好的融入百姓的生活。
(二)直播过程全开放——增加真实性,透明度《帮女郎帮你忙》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演播室内除了女主播外,还别出心裁的安排三个帮女郎和观众时实互动。
这种新颖的演播室形态给人以新鲜感,成功地吸引观众眼球。
《帮女郎》栏目在合肥市的百盛广场设置了一个固定的自动录像场所--说吧,市民都可以在“说吧”里一抒胸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