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区起步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
- 格式:doc
- 大小:30.82 KB
- 文档页数:6
寿环审字〔2017〕29号关于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120万吨/年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受潍坊市环保局委托,你公司《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120万吨/年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项目位于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新厂区内,包括:120万t/a轻烃综合利用装置、45万t/a裂解汽油加氢、35万t/a三苯分离装置、22万t/a丁烯联合装置、35万t/aHDPE 装置、40万t/aLLDPE装置及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86684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3591万元。
项目已经潍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登记备案号:1607000053),选址符合羊口镇规划和渤海化工园二期规划等规划要求,在认真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各项污染物在达标排放并能满足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我局同意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该项目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应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和本批复的要求:l、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落实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减轻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做好施工期间的水土保持工作,工程开挖应避开雨季;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施工扬尘,施工场地应进行围挡并及时进行洒水抑尘,运输车辆应采取防止物料洒落的措施;及时对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
施工期间噪声应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的标准;施工扬尘严格执行《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8号)规定。
2、项目排水应实行雨污分流,污污分流,污水分质处理。
项目产生的含硫废水送入现有酸性水汽提装置(l20m³/h,产生的H2S、NH3酸性气进入硫磺回收装置)处理后与含油废水、含盐废水、生活废水等混合送入公司污水处理站(依托现有,400m³/d,采用隔油+气浮+二级生化+工艺)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31962-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31570-2015)、《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寿光市清源水务有限公司接管标准后,部分进入中水回用系统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 GBT 19923-2005)后回用于循环水系统,其余部分汇合清净下水排入寿光市清源水务有限公司进一步处理。
生态环境部关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18.11.27•【文号】环审〔2018〕122号•【施行日期】2018.1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18〕122号青岛海业摩科瑞仓储有限公司:你公司《关于上报〈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请示》(青摩科瑞综字〔2018〕17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该工程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青岛港董家口嘴作业区,紧邻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一期工程。
码头性质为原油码头,设计年吞吐量合计2400万吨。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码头工程、基槽开挖及疏浚工程、公用及辅助工程。
其中,码头工程包括1个30万吨级(水工结构按靠泊45万吨船舶设计)和1个10万吨级(水工结构按靠泊12万吨船舶设计)油品泊位。
本工程主要依托青岛海业摩科瑞油品罐区工程、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一期工程及青岛港董家口污水处理厂。
该工程建设总体符合《董家口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订)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审查意见等要求。
工程建设将对工程区生态环境、水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
我部原则同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结论和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工程建设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一)环境风险。
船舶风险事故泄漏、操作性溢油污染事故将污染港区及相关区域水环境。
原油接卸及输油管道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产生的污染物等将对周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为此,应在码头和原油接卸输送环节设置漏油监测报警系统,输油臂配置紧急脱离装置(ERC),应急阀门应同时设置电动、气动和手动关停装置,同步建成满足工程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要求的10万立方米以上的环境应急事故池。
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时间:二零零九年四月前言山东省是我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大致介于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北纬34°22′52″至38°15′02″(岛屿达38°23′)。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计跨经度8°23′07″,纬度3°52′10″。
南北最宽处距离约420公里,东西最长处距离约700公里。
山东省现辖17个市,139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
境内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
境内平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5%,山地约占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其他占7.8%。
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4400万亩,林木蓄积量8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3.44%。
在全国各省中位次靠后。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在82,384km2的水土保持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森林覆盖。
由于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效益脆弱,工业又不断发展,致使部分区域土壤流失、干旱、沙化和涝灾经常发生。
这不仅严重降低了农业的生产力、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而且降低了自然资源质量。
虽然省委、省政府历来对造林绿化工作高度重视,并逐年对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状况有所改善,但这些造林地多集中在条件较好的立地上,发展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经济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工作重点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要求在生产力较低的立地上发展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并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完善和提高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拟建项目将在省内多处地区营建生态林,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符合省委、省政府规划目标。
目 录第一章 总论 ............................................................................................................................................................................. 1.1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 1.2规划依据 ............................................................................................................................................................................. 1.3规划范围和期限 ................................................................................................................................................................. 1.4 规划目标 ............................................................................................................................................................................ 第二章 城市基本概况 ............................................................................................................................................................. 2.1自然条件 ............................................................................................................................................................................. 2.2城市现状与规划 ................................................................................................................................................................. 2.3城市相关规划分析 ............................................................................................................................................................. 第三章 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污水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雨水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排水体制与排放标准 ................................................................................................................................................. 4.1排水工程系统的体制 ......................................................................................................................................................... 4.2排水体制的选择 ................................................................................................................................................................. 4.3 污水排放标准 .................................................................................................................................................................... 第五章 污水系统规划 ............................................................................................................................................................. 5.1城市污水量预测 ................................................................................................................................................................. 5.2污水排放标准 ..................................................................................................................................................................... 5.3 城市污水排放分区 ............................................................................................................................................................ 5.4污水地下管网系统布局 ..................................................................................................................................................... 5.5污水地上管网系统布局 ..................................................................................................................................................... 5.6污水泵站规划 ..................................................................................................................................................................... 5.7污水处理厂规划 ................................................................................................................................................................. 5.8污水资源化利用 ................................................................................................................................................................. 第六章 雨水系统规划 ............................................................................................................................................................. 6.1雨水排放条件分析 ............................................................................................................................................................. 6.2雨水排放分区 ..................................................................................................................................................................... 6.3雨水管网系统布局 ............................................................................................................................................................. 6.4雨水泵站规划 ..................................................................................................................................................................... 6.5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与排放 ............................................................................................................................................. 6.6雨水资源化利用规划 ......................................................................................................................................................... 第七章 排水管材 ..................................................................................................................................................................... 7.1地下敷设的排水管材 ......................................................................................................................................................... 7.2地上敷设的排水管材 ......................................................................................................................................................... 第八章 港城排涝措施 ........................................................................................................................................................... 8.1港城水系概况 ..................................................................................................................................................................... 8.2港城防涝设施概况 ............................................................................................................................................................. 8.3港城防涝措施 ..................................................................................................................................................................... 8.3.1管理措施 .......................................................................................................................................................................... 8.3.2信息建设措施 .................................................................................................................................................................. 8.3.3排水及防汛调度 .............................................................................................................................................................. 8.3.4事故分析专家系统及档案管理 ...................................................................................................................................... 8.4 超标准洪、涝、潮灾害应对策略 .................................................................................................................................... 8.4.1管理策略 .......................................................................................................................................................................... 8.4.2技术策略 .......................................................................................................................................................................... 第九章 排水系统的管理维护 ................................................................................................................................................. 9.1管理体制 ............................................................................................................................................................................. 9.2排水系统的运行要求 ......................................................................................................................................................... 9.3洪峰调蓄池的运行管理 ..................................................................................................................................................... 9.4管网的维护和控制 .............................................................................................................................................................9.5防灾的措施及必要准备 ...............................................................9.6服务保障系统 ...............................................................................第十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附图 .....................................................................................................第一章总论1.1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1.2.1排水规划总体指导思想1、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河道污染,力求通过工程措施,控制水污染,改善港城水环境质量。
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投资热点。
为了确保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区域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
下面是一份关于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的报告书,旨在全面分析开发区的环境现状和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项目概述二、环境影响评估1.土地资源及利用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化进程快速,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应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
2.水环境开发区的工厂和工业废水可能对河流和地下水质量产生影响。
应建立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废水得到适当处理和排放。
3.大气环境工业区的排放物和车辆尾气可能导致大气污染。
应严格遵循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推行清洁生产和减排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4.生物多样性开发区建设可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应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活动,促进生态平衡和恢复。
5.社会影响开发区建设带来的人口迁徙、就业机会和社区建设等会对当地社会产生影响。
应重视社会居民的权益保护,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环境保护建议1.强化环境管理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开发区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
定期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评估,以确保其达到国家环境标准。
2.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环保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废水处理对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建立完善的处理系统,确保出水符合相关环境标准,并禁止非法排放。
4.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开发区周围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5.关注社会问题注重人口迁徙、劳动力就业和社区建设等社会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总结。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项目概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项目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总投资额为X万元。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建设用地面积为xxxx平方米。
二、环境背景分析1.地理位置: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南濒长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气候条件: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生态环境: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的生态环境为该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环境影响评价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项目将产生X种大气污染物X,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X的影响。
为减轻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项目将采取X措施,如安装尾气处理设备、合理控制燃煤污染等。
2.水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将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并产生X种水污染物。
为减少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项目将采取X措施,如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增加水资源利用率等。
3.土壤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将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为减少占用土地,并保护土壤环境,项目将采取X措施,如进行土地复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等。
4.生物多样性影响:项目建设可能对周边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破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将采取X措施,如开展生态保护区建设、植树造林等。
四、环境保护措施1.大气污染防控措施:项目将安装先进的污染物排放处理设备,合理控制燃煤污染,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减少大气排放。
2.水污染防控措施:项目将建设废水处理设施,采取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
3.土壤污染防控措施:项目将进行土地复垦,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4.生态保护措施:项目将开展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增加周边的绿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环境风险评估对项目建设及运营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提出具体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云环审〔2019〕6号关于福建澳林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福建澳林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你单位报送的《福建澳林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一、福建澳林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选址于福建省云霄县陈岱镇竹港村324线国道旁,系租用福建顺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厂房及用地,总占地面积98亩。
设计年处理30万吨废旧轮胎,年产4.5万吨燃料油,9.0万吨钢丝,4.5万吨炭黑,10.5万吨橡胶粒(粉)。
项目分四期建设,一期、二期、三期建设裂解废旧轮胎生产线各5万吨,四期建设15万吨橡胶粒生产线,共建设24套裂解装置及配套6条破碎- 1 -设施、6套为橡胶粒(粉)加工线。
项目总投资5.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3.92%。
根据南京向天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的《报告书》的评价结论,结合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论证会专家组意见,项目在满足防护距离要求,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原则同意该项目按照《报告书》所列地点、性质、规模、采用的工艺及环境保护措施建设。
二、在工程设计、建设和环境管理中要认真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并达到以下要求:(一)制定施工期污染防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期扬尘、噪声等达标排放,避免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二)项目废气采用喷淋塔+不凝气体脱硫及燃烧炉脱硫洗涤塔+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一体化设施处理,双碱法脱硫工艺,处理后的废气经不低于15米高的排气筒排放,共设置3根排气筒。
裂解不凝气体经可燃气净化装置处理,炭黑尘采取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橡胶破碎工序产生的粉尘经旋风布袋除尘器处理。
项目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启动燃油炉废气排放浓度须满足《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标准限值要求。
如东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目录1概述 (1)1.1项目由来 (1)1.2项目特点 (2)1.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4)1.4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5)1.5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36)1.6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37)2 总则 (38)2.1编制依据 (38)2.2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45)2.3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57)2.4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66)2.5相关规划和功能区划 (67)2.6环境功能区划 (83)3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84)3.1拟建项目基本情况 (84)3.2全厂总体规划、总平面图布置及周边状况 (84)3.3外部依托工程基本情况(均不纳入本次环评) (87)3.4项目建设内容 (90)3.5主要工艺流程 (97)3.6原辅材料消耗及储运 (98)3.7给排水系统 (104)3.8污染物源强核算 (106)3.9风险因素识别 (126)3.10供热情况 (131)3.11清洁生产指标分析 (136)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46)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46)4.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52)4.3区域污染源调查 (165)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67)如东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5.2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1)6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245)6.1废气防治措施评述 (245)6.2废水防治措施评述 (267)6.3固体废物防治措施评述 (276)6.4噪声防治措施评述 (281)6.5地下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82)6.6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83)6.7“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290)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94)7.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94)7.2环境保护措施费用效益分析 (294)8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96)8.1环境管理要求 (296)8.2污染物排放清单 (301)8.3环境监测计划 (304)8.4总量控制 (305)8.5煤炭减量替代方案 (308)9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0)9.1项目概况 (310)9.2政策规划相符性 (310)9.3环境质量现状 (311)9.4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治理措施 (311)9.5主要环境影响 (313)9.6公众意见采纳情况 (315)9.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316)9.8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316)9.9 总结论 (316)1概述1.1项目由来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位于如东县东北部,分为海上作业区、临港工业区、现代物流园区及港口新城区4 大功能区,与如东县长沙镇实施区镇一体化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年生产PVDF中空纤维膜3万平方米环评报告报告表编号2017 年编号:(项目名称:中山朗清膜业有限公司新建项目建设单位(盖章):中山朗清膜业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7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中山朗清膜业有限公司新建项目建设单位中山朗清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胡茂华联系人刘克利通讯地址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炬业路11号第8栋4楼5-8卡/ 528400 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炬业路11号第8栋4楼5-8卡立项审 / 批准文号批部门行业类别 C3591 环境保护专用设建设性质新建? 扩建技改及代码备制造用地面积绿化面积 964 / (平方米) (平方米)环保投资总投资其中:环保投资 100 8 8% 占总投资(万元) (万元) 比例评价经费 1.0 预期投产日期 2017年12月 (万元)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概况及任务来源中山朗清膜业有限公司拟建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炬业路11号第8栋4楼5-8卡,项目所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24.92",北纬22?33'28.59"。
目录1概述 (1)1.1任务由来 (1)1.2建设项目特点 (2)1.3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2)1.4 项目情况判定 (3)1.5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8)1.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8)2 总则 (9)2.1 评价目的及工作原则 (9)2.2 编制依据 (9)2.3评价标准 (11)2.4 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 (16)2.5 评价因子、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9)2.6评价专题及评价重点 (23)3建设项目概况 (25)3.1项目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25)3.2项目占地面积及总图布置 (25)3.3项目总投资、劳动定员及工作时间 (26)3.4本项目处理规模及产品方案 (26)3.5项目组成 (28)3.6物料包装、运输及储存方式和储存量 (31)3.7公用工程 (31)4工程分析 (35)4.1 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现有工程概况 (35)4.2 改扩建项目工程分析 (56)4.3扩建前后“三本帐”分析 (99)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1)5.1自然环境概况 (101)5.2社会经济概况 (102)5.3永修县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星火工业园概况 (104)5.4区域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105)5.5环境质量现状 (113)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7)6.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7)6.2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 (127)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162)7.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162)7.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166)7.3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176)7.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77)7.5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防治措施 (178)7.6 “三同时”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 (182)8 环境风险评价 (187)8.1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187)8.2 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 (187)8.3 风险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识别 (188)8.4 风险识别 (190)8.5 源项分析 (200)8.6后果计算 (205)8.7 风险计算和评价 (208)8.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210)8.7 泄漏事故的应急对策 (214)8.8 环保设施事故排放的应急对策 (216)8.9人身事故的现场急救 (216)8.10 强化管理及安全生产措施 (217)8.11 贮罐区应急措施 (217)8.12 风险应急预案 (218)9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30)9.1工程环保措施投资分析 (230)9.2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230)9.3 损益分析结论 (231)10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32)10.1环境管理 (232)10.2监测制度 (235)10.3 排污口规范 (237)10.4 环境监理 (238)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40)11.1 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240)11.2 环境影响结论 (240)11.3 污染防治措施 (242)11.4 总量控制 (243)14.5 清洁生产 (243)11.6公众参与 (243)11.7选址可行性结论 (244)11.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44)11.9建议 (244)11.9总结论 (245)附图: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及监测布点示意图附图二: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上游装置平面布置图附图三:云山片区扩区污水排水规划图附图四:项目废水排放路径示意图附图五:土地利用规划图附图六:周围水系图附图七:180kt/a氯甲烷合成车间卫生防护距离保络线图附图八:70kt/a和100kt/a氯甲烷合成车间卫生防护距离保络线图附图九:地下水水文地质图附图十: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雨、污水走向图附件:附件一:项目委托书附件二:项目备案通知书附件三:项目标准函附件四:关于确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批复附件五:现有项目部分批复文件和验收文件附件六:九江市环保局关于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附件七:关于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废水排放口下游饮用水源取水口分布距离的证明附件八:环境现状监测报告附件九: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证明文件附件十:现有工程焚烧炉烟气中二噁英检测报告及急冷后烟气温度自动监测情况附件十一:建设单位承诺函附件十二:建设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责任书附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1概述1.1任务由来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前身为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以下简称“星火公司”),位于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星火工业园,始建于1968年,其装备经30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占地面积6724亩,是国家高新技术与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大型企业。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武汉市大车都板块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6.09.21•【字号】武环管〔2016〕104号•【施行日期】2016.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武汉市环保局关于武汉市大车都板块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武环管〔2016〕104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召开了《武汉市大车都板块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查会。
审查小组由6名专家及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经信委、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环保局等部门有关人员共11人组成。
会后规划编制单位组织对《报告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根据修改后的《报告书》及审查小组审查结论,提出审查意见如下:一、《武汉市大车都板块综合规划》范围为北至汉江,东接长江,西、南至武汉市域边界,总面积约1491平方公里,包括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汉阳区、蔡甸区,在产业发展上统筹考虑通用产业园。
规划时段近期到2019年,近期规划面积562平方公里。
规划目标是:规划到近期2019年,大车都板块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整车产能达到300万辆(包括通用汽车产业园500亿元工业总产值,60万辆汽车产能)。
二、《报告书》在对大车都板块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识别规划实施各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影响和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了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预测了规划实施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生态环境及主要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对规划实施提出了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和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
《报告书》引用的基础资料较详实,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方法可行,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和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或减缓对策措施具有可行性,评价结论总体可信。
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规划跟踪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委托单位:江苏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编制单位: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二〇一九年七月目录1 总论 (1)1.1任务由来 (1)1.2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评价因子 (1)1.3环境保护目标 (2)1.4评价技术路线 (4)2 园区规划、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要点 (5)2.1发展历程 (5)2.2产业定位 (7)2.3基础设施 (7)2.4总量控制 (9)2.5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要点执行情况 (9)3规划实施与国家、地方最新规划政策文件要求及协调性分析 (12)3.1相关规划 (12)3.2相关政策 (13)4 园区自然生态与资源能源利用 (16)5环境质量现状与跟踪影响分析 (17)6园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9)6.1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9)6.2建议 (22)7跟踪评价结论 (26)1 总论1.1 任务由来2012年3月,大丰市政府向盐城市政府提出申请,在原大丰港临港工业区南区一期的基础上规划调整,并设立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
2012年4月,盐城市政府做出《关于同意大丰港临港工业区南区一期规划调整并设立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的批复》(盐政复〔2012〕5号),同意在原“南区一期”基础上,调整规划并设立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园区面积38.5平方公里。
园区及时组织开展了《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规划》。
2013年4月,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做出《关于对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请示的复函》(苏环便管〔2013〕59号),原则同意大丰港临港工业区南区一期规划进行区域部分调整用于发展大型石化产业,申请扩区面积不得超过原园区面积的50%,扩区后的总面积不得超过26平方公里。
随后,园区按照省环保厅复函对《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园区南部四至边界为:青岛港路-横十七路-纵二十三路以西150米-华丰大道-宁波港路-王竹海堤复河及其延伸线-大丰港路-三港河路-纵二十三路以西150米-八中沟以北800米;园区北部四至边界为:大丰港路-王港西路-王港东路-港一路-环港大道-宁波港路-南港大道。
惠州港东马港区东联作业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化工码头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环评单位:中山大学2016 年1 月目录(一)建设项目概况 (1)1.1项目建设背景 (1)1.2现有工程回顾 (3)1.3改扩建工程 (7)(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18)2.1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 (18)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1)(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22)3.1主要污染源及产排情况 (22)3.2环境保护目标 (32)3.3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33)3.4环境风险分析 (36)3.5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 (40)3.6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41)3.7环境管理与监测 (42)(四)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结论 (43)(五)联系方式 (44)附图 (45)i(一)建设项目概况1.1项目建设背景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CNOOC and Shell petrochemical company limited,简称“中海壳牌”)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50:50中外合资石油化工企业,外方投资方是壳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它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成员之一;中方投资方为中海石油化工投资有限公司。
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并运营一世界级规模的石化联合工厂。
中海壳牌石化联合工厂每年生产270万吨石化产品,主要是乙烯和丙烯的衍生产品,供应中国国内市场。
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工程包括1000 万吨/年炼油与100 万吨/年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工程计划新建3 个成品油泊位,包括1 个3 万吨级泊位(8#泊位)和2 个5千吨级泊位(9#、10#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370 万吨),其中100 万吨乙烯项目原计划由中海炼化独立运作。
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的专家评估中,专家建议二期化工项目按照能够达到120 万吨/年能力规划设计。
关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区起步区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你单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区起步区(现防潮堤以内)环境影响报告书》收悉。
经我局建设项目联席会(2016年第2次专题会议)研究,提出审查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位置与规划范围。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产业区起步区(现防潮堤以内)(下简称园区)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2014年12月26日设立(东开管发〔2014〕125号)。
园区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四至范围:南以现状防潮堤路为界,北抵纬一路,东临现状防潮堤,西至滨海路。
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78.74公顷。
园区规划以2013年为基准年,规划期近期至2017年,规划远期至2020年。
(二)园区定位。
园区的功能定位为: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区域资源,以高端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为主导产业,建设成为东营市的临港产业组团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产业功能片区。
(三)环境可行性。
园区报告书编制依据齐全,环境因素分析和评价范围适当,评价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评价方法正确,
—1 —
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基本可行,评价结论总体可信。
通过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相应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园区的建设是可行的。
二、关于环境基础设施要求
(一)水资源节约利用。
园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由东营市自来水厂和东营市第二自来水厂提供,水源分别来自南郊水库和垦利县永镇水库,入园企业禁止开采地下水。
按照“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等原则,合理开发、节约用水,优先使用中水。
(二)排水及污水处理。
要严格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
加快污水管网及泵站的建设,确保区内污水送污水集中处理厂处理。
规划在临海二号路东、疏港路北建设10000m3/d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为6000m3/d,2017年底前建成投产运行;二期建设规模为4000m3/d,2020年底前建成运行。
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后排至广利河,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入园工业企业必须建设污水预处理设施,污水预处理后符合《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标准且满足污水处理厂进水要求后排入污水管网。
(三)集中供热。
园区供热依托东营市滨海热力有限公司,园区内新建项目实行集中供热,不得单独建设燃煤锅炉,因工艺需要配套炉窑、导热油炉等燃烧设施的,必须燃用天然气。
(四)固体废物。
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落实各类固
体废弃物的收集、处置和综合利用措施,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委托有处理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转移必须执行转移联单制度,防止流失、扩散。
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清运至东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
三、关于规划的建议
培训服务区调整至生活服务区周边(生活综合服务区北侧)。
园区西侧设置300米隔离带,包括绿地以及水系,以减少滨海新材料园与该园区相互影响。
高端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及清洁能源产业中以设备制造为主企业设置100m的噪声防护距离。
四、关于环境保护管理
(一)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指导园区开发、建设,形成完善的工业生态产业链,促进能量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产业结构向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减量化、生产无害化方向发展。
(二)园区入驻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均在规划的功能区内建设,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及先进的技术装备。
严格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引进项目,其中,高端海洋产业主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装备及服务、海洋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清洁能源产业:主要发展风电零部件组装、整机组
—3 —
装及风电研发和服务等。
高端海洋产业中涉及的海洋生物医药项目易产生气味且难以控制,不得建设。
园区限制和禁止引进的项目和行业包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不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污染排放较大、对外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高水耗、高物耗、高能耗的项目,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的行业;废水含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物及盐份含量较高的项目;废水经预处理达不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的项目;工艺废气中含有难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采用落后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清洁生产水平达不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
园区禁止建设化工、炼油、氯碱、冶炼等重污染项目,严格控制有一类重金属排放的企业入驻。
入驻园区项目建设必须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对特征化学污染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排放,重点企业应按照要求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动态监督污染物治理与排放情况。
(三)重视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及处理。
根据园区自身特点,制定园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明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并定期演练。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加强危险化学品贮运等过程管理,制定防范措施。
建立企业、园区和周边水系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禁事故废水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四)对园区内现有的6个油井设施,每个保护范围为50米×50米,在规划区西侧的生态廊道内预留一处100米×200米的集中采油用地。
统筹协调园区开发与油井开发建设。
各类油气管道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14号《山东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的有关规定,管道穿越的人口密集地段和人员活动频繁的地区、车辆、机械频繁穿越管道线路的地段、易被车辆碰撞和人畜破坏的管道沿线地段、管道穿(跨)越河流的地段、管道经过的路口、村庄等均需设置永久性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标识。
(五)建立健全园区环保管理机构,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总则,应不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确保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环保工作。
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监测计划,每年将园区环境管理情况报告报送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五、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负责园区及园区内建设项目的日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六、该审查意见下发后园区定位、范围、布局、结构、规模等发生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应当重新报批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园区规划实施五年后要开展跟踪评价,编制跟踪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我局审核。
—5 —
东营市环境保护局
2016年1月18日
抄送:市环境监察支队,东营开发区环保局。
东营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16年1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