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分析报告(DOC)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分析报告(DOC)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分析报告(DOC)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分析报告(DOC)

有限公司作业文件

文件编号:版号:A/0

(MSA)测量系统分析

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

作业指导书

批准:吕春刚

审核:尹宝永

编制:邹国臣

受控状态:分发号:

2010年11月15日发布2010年11月15日实施

量具的稳定性、偏移、线性研究作业指导书JT/C-7.6J-003

1目的

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的五个特性进行分析,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使用的所有测量仪器的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的测量分析。3职责

3.1检验科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分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3.2工会负责根据需要组织和安排测量系统技术应用的培训。

3.3生产科配合对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术语

4.1偏倚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标准值)的差值。

4.2稳定性(飘移)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3线性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变差。

4.4重复性

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准备

5.1确定测量过程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a)控制计划有要求的工序所使用的测量仪器;

b)有SPC控制要求的过程,特别是有关键/特殊特性的产品及过程;

c)新产品、新过程;

d)新增的测量仪器;

e)已经作过测量系统分析,重新修理后。

5.2公司按GB/T10012标准要求,建立公司计量管理体系,确保建立的测

JT/C -7.6J -003

量系统的可靠性。 6分析研究过程 6.1稳定性分析研究

1)取一样件,并建立其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如果无法取得这样的样件,则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范围中间的生产零件,指定它为基准样件进行稳定性分析。对于追踪测量系统稳定性,不要求已知的参考值。

建议对每个标准样件分别进行测量和画控制图。

2)以一定的周期基础(每天、每周)测量基准件三到五次,抽样的数量和频率应取决于对测量系统的认识。可能考虑的因素可以包括要求重新校准和维修的频率如何、使用测量系统的频率,以及操作条件的重要性等。应该在不同的时间下取得多次读值,以代表测量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以便说明在一天中预热、周围环境和 其他因素发

生的变化。

3)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 &R 控制图上

4)建立控制限并用标准化控制图分析评价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范例-稳定性

为了确定某一新的测量仪器的稳定性是否可接受,过程小组选取了生产过程 输出范围中接近中间值的一个零件。该零件被送到了测量实验室,经测量其参考 值确定为6.01.。小组每班测量该零件5次,共测量了4周(20个子组);收集 所有数据以后,画出了X&R 图(见图1)

用于分析稳定性的均值-极差图

0 10 20 样本均值

UCL=6.297 6.021

LCL=5.746 6.3 6.2 6.1 6.0 5.9 5.8 5.7

样本极差

UCL=1.010 0.4779

5)从以上控制图分析显示,测量过程是稳定的,因为没有出现明显可见

的特殊原因影响。

6.2偏移的分析研究 6.2.1进行研究-控制图法

1)如果均值-极差图用于测量稳定性,其

偏倚 据可以用来进行偏倚评价。在偏倚被评价之前,

控制图分析应该表明测量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2)取得一个样件,并且建立其与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如果不能得到这个参考值,选择一个落在生产测量范围中间的的生产件,

并将它指定为偏倚分析的基准件。在工具室测量

这个零件n≥10次,并计算这n 个数据的平均值。把将平均值视为―参考值‖。

3)从控制图上获取平均值X

4)用平均值X 减去参考值,计算得到偏倚

偏倚 = X – 基准值

5)用极差的平均值来计算重复性标准差

σ重复性 =

公式中d*2取决于子组容量(m)多少和控制图中子组数量(g)。(见附录一)

6)确定对偏倚的统计t 值:

σ b = σ r /g

t =

7)如果0落在偏倚值附近的1-a 置信区间内,则偏倚在这a 水准上可被接受。

偏倚

σb R d 2

偏倚—[σb(t v,1-a/2)]≤0≤偏倚+ [σb(t v,1-a/2)]

公式中,V可以在附录1中查到

T v,1-a/2在标准t分布表中查到。

8)所使用的a水准取决于敏感度的水准,而敏感度水平是用来评价/控制一过程是必要的,并且与产品/过程的损失函数(敏感度曲线)

有关。如果a置信度水准不是用预设值0.05(95%置信度),则必

须得到顾客的同意。

范例-偏倚

参见图1、图2,对一个参考值6.01的零件进行稳定性研究,所有样本(20 个组)的整体平均值为6.021;因此偏倚值的计算值为0.011。

使用了散布图和统计软件,质检员得到了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9)因为0落在偏倚的置信度区间内(-0.0299,0.0519),该过程小组可以假设这测量系统的偏倚是可以接受的,即在实际使用中不会带来

额外的变差来源。

6.2.2偏倚研究的分析:

1)如果偏倚从统计上不等于零,检查是否存在以下原因:

★基准件或参考值有误差,检查确定标准件的程序。

★仪器磨损。这问题会在稳定性分析中呈现出来,建议进行维修或重新整修计划。

★仪器产生尺寸的误差。

★仪器测量的特性有误。

★仪器没有经过适当的校准。对校准程序进行评审。

JT/C-7.6J-003

★评价人使用仪器方法不正确。对测量指导书进行评审。

★仪器纠正的指令错误。

2)如果测量系统偏倚不等于0,若有可能,应该采用硬件修正法、软件修正法或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来对量具进行重新校准已达到零偏

移。如果偏倚不能调整到零,通过改更程序(如对每个读值根据偏

倚进行修正),还可以继续使用该测量系统。由于存在评价人误差

这一高度风险,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在取得顾客同意后方能使用。

6.3线性的分析研究

6.3.1进行研究

可以用以下指南进行线性评价:

1)由于存在过程变差,选择g ≥ 5个零件,

使这些测量涵盖这量具的整个工作量程。

2)对每一个零件进行全尺寸测量,从而线性确定其参考值,并且涵盖了这量具的工作量程。

3)让经常使用该量具的操作者中测量每个零件m≥ 10次。

√要随机地选择零件,从而减少评价人对测量中偏倚的―记忆‖。6.3.2结果分析- 图示法

1)计算零件每次测量的偏倚,以及每隔零件的偏倚的平均值。

偏倚I,j= x I,j—(基准值)I

偏倚I=

m

2)在线性图上画出相对于参考值的每一个偏倚及偏倚的平均值(见图2)。

3)应用以下公式,计算并画出最最适合的线和该线的自信度区间置信间。

对最适合的线,用公式:Y i = ax i + b

式中

JT/C-7.6J-003

m

∑偏倚I,j

j=1

x i = 参考值 Y i = 偏倚平均值

并且

公式: a = = 斜率(siope )

b= y — a x = 中心(intercept )

对于一个已知的x 0,a 置信度区间为:

式中

s =

上限:b + ax 0 —

[t gm — 2,1—a/2{ + } s

]

下限:b + ax 0 —

[

t gm — 2,1—a/2

{

+ } s ]

4)画出―偏倚=0‖的线,并对该图进行评审,以观察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和线性是否可接受(见图3)

5)如果 ―偏倚=0‖的整个直线完全都在置信度区间以内,则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

6.3.3结果分析(数值法)

1)如果图示法分析表示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则以下假设就应改为真:

JT/C -7.6J -003

∑xy – { ∑x ∑y }

1

gm ∑x 2

(∑x )2 1 gm ∑y i 2 —b ∑y i —a ∑x i y i

gm — 2

1 gm (x 0—x )

2 ∑(x i —x )2

1

/2

1 gm (x 0—x )

2 ∑(

x i

—x )2 1

/2

H 0:a=0 斜率=0

如果下式成立,则不能被否定

t = ≤t gm ——

2,1——a /2

2)如果以上的假设为真,则测量系统对所有的参考值有相同的偏倚。这个偏倚必须为0,该线性才可被接受。

H 0:b=0 截距(偏倚)=0

如果下式成立,则不能被否定

t = ≤t gm

——

2,1——a /2

范例-线性

某工厂质检员对某过程引进了一套新测量系统。作为PPAP 的一部分,需要对测量系统的线性进行评价。根据已文件化的过程变差描述,在测量系统的全部工作量程范围内选择了5个零件。通过对每个零件进行全尺寸检验,从而确定它们的参考值。然后由主要操作者对每个零件测量12次。在分析零件是随机抽取的。

见表2线性研究数据表

JT/C -7.6J -003

[

√ ]

Σ(x i —x )2

a

s

b

[√ ]

s 1 x 2 gm i —x 2

+

见表3线性研究-中途的结果

线性例子

Y=0.736667 – 0.131667X

R-Sq = 71.4%

JT/C-7.6J-003

使用散布图和统计软件,质检员画出了线性图,进行作图分析(见图2)

1

偏移0偏移0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归95%置信区间*偏移平均值

★以上图示法分析指出特殊原因可能会影响这测量系统。参考值4的数据呈现两种统计模式(可能是双峰)。

★即使不考虑参考值为4的数据,图示分析也明显地表示该测量系统存有一些线性问题。R2值指出有一些线性模型不是这些数据的适当模型。即使该线性模式是可接受的,这“偏倚=0”的直线置信度区间相交,而不是包含在置信度区间内。

★此时,这位质检员要开始分析并解决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因为数据分析不能提供任何进一步有价值的线索和方向。然而,为确保不能半途而废,质检员对斜率和中心(截距)计算统计的t值(t-statistic):

公式:

t a =-12.043

t b =-10.158

JT/C-7.6J-003

取预设a =0 .05,t-分布表,取(gm –2)=58个自由度,并取概率为0.975,该督导者得出关键值:

t58,..975 =2.00172

因为t a> t58,..975,从图示法分析获得到的结论经过数值法分析得到证实-本测量系统存在一线性问题。

★如果测量系统存在一线性问题,需要通过硬体修正、软件修正或对两者同时修正的方法,对该测量系统进行重新校准,使其达到零偏倚。

★如果不能将整个测量系统范围内的偏倚调整到零偏移,它还是被用为产品/过程的控制,只要这测量系统依旧稳定,可以不加分析。

★但是,由于评价人误差的较高风险,该测量系统应该仅在得到顾客同意的情况下使用。

7测量体统分析中软件的使用

7.1对于稳定性、偏移、线性的分析,应该在完成该项分析所需数据的采集后,采用相应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7.2分析所用的软件应采用最新版本,并经过培训后使用。

7.3分析过程形成的资料,由进行统计分析的部门妥善保管。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MSA

1.目的 评估测量系统的正确性和能力来加强生产工序和控制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 凡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均适用之。 3.权责 3.1.品质部对工厂所有必要的测量系统和量具进行分析和鉴定。 3.2.APQP小组负责对能力不足量具及适用性重新评估并确定对策。 3.3.管理代表负责核准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4.名词解释 4.1.R&R分析: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分析。重复性是指同一种量具同一位作业 者,当多次量测相同零件的指定特性时所得的变异。再现性是指不同作 业者以相同量具量测相同产品的特性时量测平均值的变异。 4.2.准确度:重复量测的平均值与设定值的差。 4.3精密度:重复量测时,其量测数据差异的程度。 4.4.MSA:指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的简称。 4.5.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4.6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 述,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量型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用定性的 数据来表述,如用通过或不能通过塞规的方式来描述一只圆棒直径尺寸, 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数型测量系统。计量型测量系统和计数型测量 系统的分析将用到不同的方法。 4.7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 力。 4.8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 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9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 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 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 计值为1.41PV/GR&R。 4.10.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 差的。 4.11.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测量系统分析第三版测试题答案

测量系统分析第三版测试题 一、判断题(共10 X 2分) 1. 准确度就是指测量系统的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异;(F) 2. 稳定性是偏移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漂移;(T) 3. 线性是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分量;(F) 4. 灵敏度是指测量系统对被测量特性改变的响应;(T) 5. 测量系统性能就是测量系统的能力;(F) 6. 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包含了MSA;(T) 7. 测量系统分析的样品必须是选自于过程并且代表整个的生产的范围;(T) 8. GR&R分析可接受的最小分级数为5;(F) 9. ANOVA分析中的方差被分解成零件、评价人、量具,以及评价人与量具的交 互作用所造成的重复误差4部份;(F) 10. 测量系统分析要求必须要用到图解法;(F) 二、选择题(10 X 2分) 1. 重复性是由A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 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 A 1 B 2 C 3 D 4 2. 位置误差通常是通过分析 A和线形来确定。 A 偏倚 B 精密度 C 重复性 D 再现性 3. 以下哪种分析方法不是用于基本计量型的测量系统 C 。 A 极差法 B 均值和极差法 C 假设检验分析 D ANOVA 4. 测量仪器分辨力的第一准则应该至少是: B 。 A 公差的1/5 B 公差的1/10 C 过程变差的1/5 D 过程变差的1/10 5. A 是指重复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 A 、稳定性 B、一致性 C、均一性 D、线性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www.doczj.com/doc/ae10487635.html,好好学习社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www.doczj.com/doc/ae10487635.html, 好好学习社区 6. 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不能通过 D 控制图来实现的。 A 、平均值极差 B 、P C 、单值移动极差图 D 、U 7. a 随机误差就是由于普通原因造成的误差;b 系统误差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误差;a 和b 中 D 。 A 、只有a 正确 B 、只有b 正确 C 、a\ b 均正确 D 、a\b 均不正确 8.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相对于公差的百分比可以接受的标准是 A 。 A 、必须小于10%; B 、必须小于5%; C 、可以大于30%; D 、必须小于30% 9. 破坏性测量系统的分析可通过稳定过程的大量取样来进行,其原理 其中若控制图出现失控,说明 B 。 A 、过程不稳定; B 、测量系统异常; C 、过程和测量系统均异常; D 、过程和测量系统均正常 10. C 是指重复性随测量的预期量程的变化程度; A 、稳定性 B 、一致性 C 、均一性 D 、线性 三、计算题( 3 X 20分 ) 1. 下表为分析测量系统的偏倚所收集的数据,请确定该测量系统的偏倚可否 接受: 2 system t measuremen 22σσσ+=process total

强夯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强夯桩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

强夯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施工范围的强夯桩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 工艺性试夯试验。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每个连续施工区段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区,根据强夯量大小配备一定数量的强夯机械。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试桩→确定工艺→测量放样→夯击→检验验收 4.2 工艺流程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5.1.2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5.1.3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5.1.4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工艺性试夯试验。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 5.2施工工艺 5.2.1确定施工参数 5.2.1.1机械设备的确定 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 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锤重及夯锤底面面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单击夯击能确定。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对于粘性土、砂质土、碎石土,锤底面积为3-6㎡,对于淤泥及淤泥质砂等,锤底面积大于等于6㎡。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5.2.1.2夯锤落距确定 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锤重(kN)×落距(m )=单击夯击能(kN·m) 5.2.1.3夯击遍数的确定 夯击遍数设计为2~3遍,具体工程根据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要求,以试验结果确定。一般第Ⅰ遍隔1点跳夯,第Ⅱ遍补第Ⅰ遍空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82638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GR&R。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 标题: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控制程序文件编号: 版本: 页数: 生效日期: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分发编号:受控印章: 分发日期:

1 目的 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职责 3.1 品管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品管部计量室做好MSA工作。 4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4.1.1 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 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重新提交PPAP时; (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4.2.1 制定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 (5)对于破坏性测量,对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做MSA分析); (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 (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 量具准备 (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 MSA分析; (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 (3)仪器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差T的1/10,既I 小于T/10。在仪器读数中,如果可能,读数应取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 测试操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 (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彬变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 (2)应优先选择通常情况下实际使用所选定的量具实施测试的操作工/检验员作为测试操作人员,以确保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与日后的正式生产或过程更改的实 际情况相符; (3)应选择熟悉测试和MSA分析方法的人员作为分析人员。

强夯机使用安全作业指导书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2164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强夯机使用安全作业指导 书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强夯机使用安全作业指导书详细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吊装措施 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操作证上岗。 2、参加吊装作业人员应培训合格后方可作业。 3、施工现场设吊装作业专职安全员,对吊装现场进行安全防护。 4、起吊前须由专职安全员对现场进行巡视,检查现场是否有高压线、低压线、临时用电线及对起重机、人工吊装作业有安全隐患的障碍物。并向现场施工负责人报告,如存在安全隐患,决不允许起。 5、起重机、人工吊装作业,要有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护。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6、起吊前所有人员都必须远离吊机回转半径和

吊物的下方。 7、在雨天、风力等于或大于五级时,严禁进行吊装作业。 8、吊装零星材料、小件工具等,须用结实的工具袋装好后捆绑吊运。 9、吊装作业时不得随意抛掷材料物体、工具,防止滑脱伤人等意外事故。 10、起吊构件时,速度不应太快,不得在高空停留过久,严禁猛升猛降,以防构件脱落。 二、使用措施 1、担任强夯作业的主机,应按照强夯等级的要求经过计算选用。用履带式起重机作主机的,应执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一2001)第4.2节规定。

量测系统分析MSA

量测系统分析M S A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量测系统分析(MSA) 目录 第1章量测系统介绍 1.1 概述、目的、术语 1 1.2 量测系统之统计特性 2 1.3 量测系统的标准 3 1.4 量测系统的通则 3 1.5 选择/制定检定方法 3 第2章量测系统之评价 2.1概述 5 鉴别力 5 量测系统变异的类型 7 量测系统分析 8 再现性 8 再生性 9

零性间变异 10 偏性 10 稳定性 11 线性 13 范例说明 15 量测系统研究之准备 20 计量值量测系统之研究 21 稳定性之准则 21 偏性之准则 21 独立取样法 21 图表法 22 分析 23 再现性与再生性之准则23 全距法 23

平均值与全距法 23 .1执行研究 24 .2图表分析 26 .3计算及研究 34 变异数分析法 38 量具绩效曲线 43 计数值量具研究 47 短期法 47 长期法 48 第3章附录 标准常态分配表 52 常数表 54 如何适当的选用量测系统分析流程 55 表格 56

量测系统分析版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第1章量测系统介绍 1.1概述、目的、术语 概述 我们知道,一个制程的状况必须经由量测来获取相关信息,因此量测数据将会决定制程是否应被调整,如果统计结果,制程超出管制界限,即制程能力不足时,则须对制程作某些调整,否则,制程将会在无调节的状态下运作。 量测数据的另一用途是可以检视二个或更多变异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性,如塑料件的尺寸将与进料温度有关。 因此,量测数据的品质对于制程分析结果占有相当重要的因素,为了确保分析结果不致对制程误判,就必须重视数据的品质。 量测数据品质与制程是否在稳定状况下所获得的多种量测有关,若在稳定状况下所获得某一特性的量测数据,其结果”近似于”该特性的标准值,则数据品质可谓”高”;若某些或全部数据偏离标准值甚远,则数据品质可谓” 低”。常用于表示数据品质高低的统计特性有偏差与方差,所谓偏差是指量测数据平均值与标准值之差异;所谓方差则是指量测数据本身之间差异。如果数据品质是不可接受,则必须加以改进,然而这常常应改进量测系统本身,而非改进数据。 因此,对于量测系统品质的评估,是极其重要的,其评价程序应包括 设计及验证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计划流程

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操纵程序 文件编号:MSA-01001 版本:A 生效日期: 2002-10-04

编写人:日期: (副治理者代表) 审批人:日期: (厂长)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

<受控文件>印章 1.0目的 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能满足测量要求。 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 1.3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及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 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 1.3.2是否可供使用; 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 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及频率。 2.0适用范围 2.1适用于公司车载产品量测设备及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3.0定义 3.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

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 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 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要紧变差缘故。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 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4.0职责 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打算。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要紧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 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 5.0内容 4. 1 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

常用量具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参考操纵打算): 5.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5.2.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 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 差的1/10,报告采纳附录中MSA-01001-03B;对 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 变差的1/10。报告采纳附录中MSA-01001-04B。 5.2.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5.2.1.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

强夯作业指导书

强夯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年月日

目录 强夯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路建工程强夯施工。 2.作业准备 配置可靠的架子队及合理的机械种类、数量。在开工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和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建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施工场地征地应完成,场地应平整。生活、生产房屋应修建完成,生活、办公设施应配齐,并能够满足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1)清表并换填掺合土(黄土掺砾类土),平整施工场地; (2)测量放点; (3)设备检测; (4)平整场地,并测量垫层标高,同时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 (5)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6)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7)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8)重复步骤(7),按设计规定的夯击击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夯击; (9)重复步骤(6)-(8),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施工; (10)在达到规定时间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 (11)标出第二遍夯点位置;

(12)重复步骤(6)-(8),完成第二遍全部夯点的施工;(13)在满足间隔时间后,用推土机进行平整,进行满夯;(14)在满足间隔时间后,用推土机进行平整,并测量标高;(15)在到规定间隔时间后,现场进行压实度检测等试验;(16)提交竣工资料。 附强夯平面布置图:

4.施工工艺与工艺流程 强夯施工工艺框图见下图 施工准备 测量 清表换填 夯点布设 夯机就位 试夯 强夯施工检验签证检验签证 是 是否否

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 1目得与范围 规范测量系统分析,明确实施方法、步骤及对数据得处理、分析。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定义 3.1测量系统:用来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得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得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得集合;也就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得整个过程。 3.2稳定性:就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得单一特性时获得得测量值总变差。 稳定性就是整个时间得偏倚得变化。 3.3分辨率: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得最小测量单位。别名:最小读数单位、刻度限度、或探测度、分辨力;要求低于过程变差或允许偏差(tolerance)得十分之一。Minitab中常用得分辨率指标:可区分得类别数ndc=(零件得标准偏差/ 总得量具偏差)* 1、41,一般要求它大于等于5才可接受,10以上更理想。 3.4过程总波动TV=6σ。σ——过程总得标准差 3.5准确性(准确度):测量得平均值就是否偏离了真值,一般通过量具计量鉴定或校准来保证。 3.5.1真值:理论正确值,又称为:参考值。 3.5.2偏倚:就是指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得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得差异。%偏倚=偏倚得平均绝对值/TV。 3.5.3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得工作量程内,偏倚值得差值。用线性度、线性百分率表示。 3.6精确性(精密度):测量数据得波动。测量系统分析得重点,包括:重复性与再现性 3.6.1重复性:就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得同一特性时获得得测量值变差。重复性又被称为设备波动(equipment variation,EV)。 3.6.2再现性:就是由不同得评价人,采用相同得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得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得变差。再现性又被称为“评价人之间”得波动(appraiser waration,AV)。 3.6.3精确性%公差(SV/Toler),又称为%P/T:就是测量系统得重复性与再现性波动与被测对象质量 σ/ (USL-LSL) *100%。 特性公差之比,%P/T=R&R/(USL-LSL)*100%=6 MS σ/6σ*100%。 3.6.4精确性%研究变异(%Gage R&R、%SV)= R&R/TV*100%=6 MS 线性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 目的 明确测量系统的评价方法,从而确定测量系统变差,并利用研究结果采取措施,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差,确保测量系统始终处于可接受状态。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対产品控制计划所渋及到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评定的管理。 3 基本职责 3.1品管部门负责测量系统稳定性、偏倚、线性、重复性、再现性数据的采集、分析、评 定。 4 工作程序 4.1测量系统分析対象范围 4.1.1在如下情况下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新产品的试生产阶段、采用了新的量具的分析。 4.2 测量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统计特性 a)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変差只能由普通原因产生而不是特殊原因产生; b)测量系统的変异小于制造过程的変异,并小于制品公差带(设定界限値); c)测量系统精度是过程変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d)测量系统的最大変差是小于过程変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4.3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的要求 4.3.1能正确反映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4.3.2评定并确认测量系统是否在测量正确的変量。 4.4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4.4.1偏倚:

4.4.1.1 在精密测量设备上获得被测样件或标准器件的基准値。 4.4.1.2 使用被研究的测量系统测量该样件或标准器件,次数应≧10,求出观测平均値。 4.4.1.3 计算公式: 偏倚=观测平均値-基准値 偏倚占过程変差百分比= ×100% 4.4.1.4 如果偏倚相对比较大,应分析其可能原因并作相应措施,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a)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应检讨校准程序; b) 仪器磨损,应制定维护或重新修理计划; c)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対时,应更换仪器; d) 测量了错误的特性时,应变更测量对象; e) 仪器校准不正确时,应复查校准方法; f) 评价人操作不当时,应复查检验说明书; g)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时,应重新计算。 4.4.1.5 偏倚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偏倚分析》(FM-6-1102-06)。 4.4.2 稳定性 4.4.2.1由同一评价人在不同的时间内(时间间隔由品管部主管根据不同的测量系统而定) 测量同一标准或标准样件来获取平均值和极差值。 4.4.2.2 应用X-R 控制图技朮画出标准或标准样件重复读数的平均值和极差图,看其是否有 失去控制的信号,并通过估计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差,定量表示过程的稳定性。 4.4.2.3 若X-R 图失控则表明测量系统不稳定,其原因可能是:量具松动、磨损,这时,须 対量具进行修理、校准。 4.4.2.4 穏定性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穏定性分析》(FM-6-1102-05)。 4.4.3 线性 4.4.3.1 在量具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组(5个以上)标准或标准样件,用此量具测每个标准 或标准样件(10次以上)得均值,均值与标准或标准样件值(基准值X1、X2...Xn ) 之差为相应的偏移(Y1、Y2、...Yn ),拟合方程式为:y=b+ax ,在用偏移与不同基 准值所求得的拟合直线斜率乘以标准或标准样件的过程变差代表量具的线性指数, 线性指数=斜率a ×过程变差,显然斜率a 越小,量具的线性越好。 4.4.3.2 若出现线性过大或非线性,其原因可能为:在工作范围上限和下限内量具没正 偏倚 过程変差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前些日子,我在回复一个坛友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问题时作了简单的答复,现重新整理了一下,单独作为一个主题发表,就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MSA手册(第三版)中,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作为复杂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只在第四章中作了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像简单测量系统分析一样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因此,当我们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时往往无所适从。 根据手册的要求,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一般要做稳定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可分为S3和S4两种情况。S3是从稳定过程中的大量样本,S4是分割样本(一般),每次采用单一样本。变异性分析可分为V3和V4两种情况。V3是分割样本(m=2),V4是分割样本(一般)。大家可以根据取样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下面,我结合大家用得较多的拉力试验机测量系统分析对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的S3分析法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分析方案: 根据拉力试验机的特点,一般是从稳定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因此,对拉力试验机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一般只要采用S3分析法进行稳定性分析,而不必做变异性分析。 考虑到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检测时对样本的破坏性,一般要化费较高的成本,故推荐用需要较少样本的单值移动极差图进行分析。 二、取样问题: 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时,要求过程是受控的,而要判断过程是否受控,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就不用我多说了吧。问题在于,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必须要由可靠的测量系统来保证,这也正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所在。这就产生了循环论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其实,MSA手册(第三版)中对此也作了解释。 先看看手册147页中的这段话:“通过对n≥30个零件的能力研究,以确定总变差(这种初步研究也应该被用来验证样本的一致性,即所有零件(样本)来自单边形式的分布)”。也就是说,在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时候,我们先假定测量系统是可靠的(或者使用原有的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测量系统),并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经过对过程能力的初步研究,如果过程是稳定的,也就可以进行取样做测量系统的分析了。当然,已经证明是稳定的过程可以不再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的研究。 为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要求,取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整个取样过程最好是一次性完成; 2.保证所有样件来自同一个操作者、同一时间段、同一环境、同一原材料、同一生产设备连续生产的产品; 3.可以根据经验或用其他检测手段先剔除异常产品; 4.妥善保存样本,保证在预定的分析周期内被测特性不发生改变(如有发生改变的样本必须剔除); 5.一般需保证有25至30个的有效样本。 另外,手册中提到:“因为这些零件(样本)不会变化(一个隔离样本),任何不稳定性迹象将归因于该测量系统的变化”。即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是把所有的样本作为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能来考虑的(这与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中的稳定性分析采用单一的样本相类似)。因此,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不从实际生产的产品中去取样,而是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制作一批与实际产品性能相同或相近的专用样本来替代进行分析(如我司对铝合金材料进行拉力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 目的 应用“均值——极差法”和“比较限值法”来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于新产品和三大公司配套产品加工过程所使用计量器具的评估。 3 引用标准 3.1 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 3.2QG/LB-2001《质量手册》第二版 3.3 术语解释 3.3.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3.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3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3.4 重复性: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3.5 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6 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某连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

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3.7 线性:是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 职责 4.1 品保部是测量系统分析、评定的归口管理部门。 4.2 品保部技术人员的职责 4.2.1 负责对选择样品(量具)、数量及评价人重复读数的次数预先确定。 4.2.2 负责检查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4.2.3 负责做好记录,并进行计算。 4.2.4 负责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4.3 评价人的职责 4.3.1 如果量具在使用前需要校准,由评价人负责事先提出。 4.3.2 评价人负责正确使用量具,并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4.3.3 负责正确读数。 5 管理程序 5.1 测量系统分析前的准备 a按MSA参考手册和控制计划的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提交技术部一份; b确定采用哪一级的计量标准,是否可以追溯到国家标准; c选择“盲测”,即在操作者不知道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

强夯施工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强夯加固地基施工的工程。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必须采用时应采取防振措施。 2 施工准备 2.1 主要施工机具 2.1.1 夯锤 强夯锤锤重可取10~40t,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用钢板壳内填混凝土。夯锤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φ250~300mm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的吸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土和碎石填土,采用底面积为2~4m2较为合适;对于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3~4m2;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6m2为宜。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 2.1.2 起重机具 宜选用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腿的方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2.1.3 脱钩器: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方便、迅速。 2.1.4 推土机: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2.1.5 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2.2 作业条件 2.2.1 应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2.2 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2.2.3 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2.2.4 已选定检验区做强夯试验,通过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2.2.5 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2.2.6 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钉木桩或点白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处所,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2.3 作业人员 2.3.1 主要作业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壮工。 2.3.2 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主要作业人员已经过安全培训,并接受了施工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MSA测量系统分析与结果解释

量具R&R 研究(交叉): 摘要: 每次测量过程结果时都会发现某些变异。产生这样的变异的变异源有两个:一是任何按照过程制造的部件都会存在差别,二是任何测量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重复测量同一部件不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测量结果。 使用量具R&R 可以确定测量产生的变异性中哪一部分是由测量系统本身引起的。测量系统变异性包括由量具本身和操作员之间的变异性引起的变异。 此方法适用于非破坏性试验。当满足下列假定条件时它也可用于进行破坏性实验: (1)同一批内的所有部件都极为相似,以至于可以认为是同一种部件; (2)所有操作员都测量同一批部件。 可使用方差分析法、均值和R 法进行交叉量具R&R 研究。其中使用均值和R 法时计算更为简单,而方差分析法则更为准确。 在进行量具R&R 研究时,测量应按随机顺序进行,所选部件在可能的响应范围内提供了代表性样本,这一点非常重要。 1.1.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1.1.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1.1.3 量具R&R 的破坏性实验 量具R&R 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查看同一个操作员或多个操作员对同一个部件的重复测量结果是否相似。如果要进行破坏性实验,则无法进行重复测量。 要对破坏性测试应用Minitab 的量具R&R 研究,则需要假定某些部件“完全相同”,可视为同一个部件。如果假定是合理的,则可将同一批产品中的部件当作同一个部件。 如果上述情形满足该条件,则可以根据部件具体的测试方法选择使用交叉量具R&R 研究或嵌套量具R&R 研究。 如果每个操作员都要对每批部件进行检验,则使用交叉量具R&R 研究比较适合。 如果仅由一名操作员检验每批部件,则可使用嵌套量具R&R 研究。 2. 方差分析法 包含交互作用的双因子方差分析 通过双因子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可以知道两个不同水平的因子是否可产生不同的响应变量平均值。 双因子方差分析表中列出了以下产生变异性的变异源: (1)部件,它表示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2)操作员,它表示由于进行测量的操作员不同而产生的变异性。 (3)操作员*部件,它表示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员和部件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变异性。如果操作员*部件项的p 值大于0.25,方差分析将在无交互作用项的情况下重新运行。 (4)误差或重复性,它表示在测量过程中不是由部件、操作员或者操作员与部件交互作用产生的变异性。

强夯机使用安全作业指导书(标准版)

强夯机使用安全作业指导书 (标准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44

强夯机使用安全作业指导书(标准版) 一、吊装措施 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操作证上岗。 2、参加吊装作业人员应培训合格后方可作业。 3、施工现场设吊装作业专职安全员,对吊装现场进行安全防护。 4、起吊前须由专职安全员对现场进行巡视,检查现场是否有高压线、低压线、临时用电线及对起重机、人工吊装作业有安全隐患的障碍物。并向现场施工负责人报告,如存在安全隐患,决不允许起。 5、起重机、人工吊装作业,要有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护。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6、起吊前所有人员都必须远离吊机回转半径和吊物的下方。 7、在雨天、风力等于或大于五级时,严禁进行吊装作业。

8、吊装零星材料、小件工具等,须用结实的工具袋装好后捆绑吊运。 9、吊装作业时不得随意抛掷材料物体、工具,防止滑脱伤人等意外事故。 10、起吊构件时,速度不应太快,不得在高空停留过久,严禁猛升猛降,以防构件脱落。 二、使用措施 1、担任强夯作业的主机,应按照强夯等级的要求经过计算选用。用履带式起重机作主机的,应执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一2001)第4.2节规定。 2、夯机的作业场地应平整,门架底座与夯机着地部位应保持水平,当下沉超过100mm时,应重新垫高。 3、强夯机械的门架、横梁、脱钩器等主要结构和部件的材料及制作质量,应经过严格检查,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得使用。 4、夯机在工作状态时,起重臂仰角应置于70°。 5、梯形门架支腿不得前后错位,门架支腿在未支稳垫实前,不

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及格式要求

关于规范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的要求 根据《西成铁路管理制度标准化》相关要求,现对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要求如下: 一、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 国家和铁道部颁布的规范、验收标准和施工指南; 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合同及相关协议; 国家级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 二、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明确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工程类别、地质、环境等作业条件。对特殊地质等条件有不合适情况时,应予说明。 作业准备:说明作业开始应具备的条件和应完成的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及施工器具配备、材料、试验等。 技术要求:明确工程类别和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相应的技术标准。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说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内部施工阶段划分,各组成部分的作业顺序和先后顺序。(可绘制施工流程图、工艺流程图) 施工要求:分解说明作业方法、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控制的内容和参数。

劳动组织:说明建设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完成施工项目需要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 材料要求:说明完成施工项目的材料总类、型号、数量、和使用计划,相关技术要求。 设备机具配置:说明施工项目需要的设备、机具的型号、性能和数量。 质量控制及检验:明确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检查方法、验收程序及指标、 安全及环保要求: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按照级别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卡控措施;按照文明施工要求,对施工现场和作业环节进行分析,提出控制要点,指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对设计既有线、公路、航道、高空作业等安全重点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重要的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必须都编制作业指导书。 根据我项目特点,现将需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的项目汇总如下:桥梁: 基坑开挖、砌体工程、钻孔桩、桩基钢筋笼、水下灌注砼、承台、大体积承台、墩身、空心墩身、翻模、施工脚手架、托架施工、0#块施工、挂篮施工(安、运行、拆)、线型控制、合拢、综合接地、桥面系、钢筋施工、模板施工、砼施工、预应力施工(孔道、张拉、注浆)、支座施工。 路基:

测量系统分析

附件:测量系统分析 7.1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简称%R&R或%GR&R) 工序量具、产品和质量特性; 7.1.2 选择使用极差法,均值和极差法中的其中一种方法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分析。 7.1.3 从代表整个工作范围的过程中随机抽取样品进行。 7.1.4 %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时,必须先对被分析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同时所分析的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之结果必须均受控方可进行被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工作;否则该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不能检查出零件间的变差且不能将其用于过程控制中。 7.1.5 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 选择2-3个操作员(至少2人)在全然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校准合格的量具对随机抽取的5-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性在盲测的情况下重复测量2-3次。 A)、被测量的产品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编号,但这些编号不能让进行测量工作的操作员知道和看到。 B)、让操作员A以随机盲测的顺序测量5-10个样品,等操作员A把5-10个样品第一次测量完后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重新混合,再让操作员A 以随机盲测的顺序进行第二次测量5-10个样品,第三次随机盲测则以此类推;在操作员A把5-10个样品共2-3次全部测量完后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重新混合,然后让操作员B和/或C在不互相看对方的数据下测量这5-10个样品,操作员B和/或C的2-3次随机盲测同操作员A的随机盲测方法。 操作员或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所测量的结果记录于“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上。 ,依据“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上的数据和产品质量特性规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其分析的结果记录于“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上。 结果分析: A)、如果所有的极差都受控(即:均在控制限内),那么评价人是一致的,则方可进行下一步骤(即B);如果所有的极差都不受控,那么可能是由于评价人技术,位置误差或仪器的一致性不好所造成,则在进行下一步骤(即:B)之前应先纠正这些特殊原因,并使极差图进入控制中,方可进行下一步骤(即:B)。 B)、如果有一半以上或更多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足以检查出零件间变差,并且该测量系统可以提供控制该过程的有用数据;如果有一半以下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不足以检查出零件间变差,并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同时不能进行该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工作。 选择2-3个操作员(至少2人)在全然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校准合格的量具对随机抽取的5-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性重复测量2-3次。A)、被测量的产品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编号,但这些编号不能让进行测量工作的操作员知道和看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