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炎症)
- 格式:ppt
- 大小:8.73 MB
- 文档页数:45
化脓性骨髓炎护理相关知识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骨髓组织的炎症。
感染主要源于3个方面:①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感染病灶的细菌经血行扩散;如上呼吸道感染、毛囊炎等。
②创伤后感染:开放性创伤或手术后引起;③临近感染灶:周围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直接蔓延。
急性骨髓炎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0日即进入慢性骨髓炎,两者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一般认为死骨形成是慢性骨髓炎的标志死骨出现约需要6周。
一、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一)病因: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β溶血性链球菌。
发病部位:儿童长骨干骺端骨滋养血管为终末血管,血流缓慢,易细菌滞留。
(胫骨、股骨、肱骨等长骨的干骺端)。
(二)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是脓肿、骨质破坏、骨吸收、死骨形成,同时出现反应性骨质增生。
早期主要以骨质破坏为主,晚期主要以死骨形成为主。
(三)临床表现1.全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39℃以上。
烦躁、惊厥,严重时休克或昏迷。
2.局部:患处持续性剧痛及深压痛,肌肉保护性痉挛、肢体半屈曲状。
患肢局部红、肿、热、痛或波动感,活动受限,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四)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90%);血沉加快;血细菌培养(寒战、高热时取血);局部脓肿穿刺脓液细菌培养。
2.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无改变,2周后层状骨膜反应和干骺端稀疏,继之出现干骺断散在虫蚀样骨质破坏,骨皮质表面形成葱皮状、花边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2)CT:可见脓肿。
(3)核素骨显像:发病48小时内发现感染灶核素浓聚,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在肿胀和压痛最明显处穿刺,逐层抽吸,不可一次穿入骨内,以免将软组织内的细菌带入骨内。
(五)处理原则: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是关键。
1.非手术(1)全身支持治疗:降温、补液、营养、白蛋白、输血等。
(2)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一种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一种选广谱抗生素。
药敏后用敏感抗生素,至少使用3周。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临床表现:1)、发病急、高热和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2)、患肢活动障碍和深部疼痛。
3)、局部红、肿和压痛2.X线表现:(1)2周以内:无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其特点:1、软组织密度增高。
2、软组织肿胀,是从内到外依次肿胀。
3、肌间隔模糊、消失、皮下脂肪与肌肉分界不清。
4、皮下脂肪层呈条纹状、网格状影。
(2)2周以后:1)骨质呈大片状溶骨性破坏;表现为骨小梁破坏、中断、消失;骨皮质中断;病变范围广。
2)死骨形成;表现为小片状或长条状高密影。
3)骨膜增生;呈葱皮状、日光状、Codmas三角形成、或花边状等。
4)骨质增生:表示新生骨形成(一般10天后出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原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引流不畅或治疗不彻底;骨内留有死骨或死腔所致2.X线表现:1)、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髓腔变窄、消失;髓腔内有死骨及死腔形成。
死腔的特点为: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光滑、清晰有明显的硬化缘。
2)、骨皮质增厚。
3)、骨膜增生与骨皮质融合,使骨干增粗、变形;骨膜增生常呈花边状、层状改变4)、软组织弥漫性肿胀。
二、骨肉瘤:为起源于间叶组织以瘤骨形成为特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以11~20岁,男性最为多见。
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局部可皮肤通常较热并静脉怒张。
病变进展快。
病理:外观表现不一,多呈鱼肉状,镜下可见明显的间变的瘤细胞、肿瘤性骨组织信骨组织。
2.骨肉瘤分型:成骨性骨肉瘤,溶骨性骨肉瘤,混合性骨肉3.X线表现:骨质呈不规则的溶骨发生破坏,边界不清晰,破坏区可突破骨皮质进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同时可见形态不的骨膜反应或Codmams氏三角,骨质破坏区内或软组织肿块内可见肿瘤骨形成;肿瘤骨可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
肿瘤骨的形成是诊断骨肉瘤最为主要的依据。
儿童时期,骺软骨板对骨质的破坏有一相对的屏障作用。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可以初步判断骨骼是否受累。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1. 骨骼破坏:可见局部骨骼疏松、骨质破坏、骨质腐蚀等表现。
2. 脓肿形成:可见骨质膨胀、骨皮质的膨胀性破坏。
3. 骨髓炎带:周围有增生性骨硬化的骨髓炎带。
CT扫描表现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更详细地观察骨髓和软组织情况。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CT扫描表现:1. 骨骼破坏:可见明显的骨质破坏、骨膨胀、骨质硬化等表现。
2. 脓肿形成:可以清楚地显示脓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3. 骨膜反应:可见骨膜增厚和骨膜新生等表现。
MRI表现MRI是一种较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和骨髓情况。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MRI表现:1. 骨髓信号异常:可见骨髓信号异常,呈现低信号或中低混杂信号。
2. 脓肿形成:可以清楚地显示脓肿的信号特征,如高信号或低信号。
3. 骨膜反应:可见骨膜增厚、骨膜下积液等表现。
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
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骨骼受累情况,但对早期病变不敏感。
2. CT扫描:高分辨率,可观察骨髓和软组织的详细情况。
3. MRI:较为敏感,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和骨髓情况。
细菌培养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认感染的病原体,以辅助治疗和用药的选择。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X线、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
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得出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早地发现病变,促进早期治疗。
骨科诊疗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史采集】1. 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的采集应包括:(1)全身表现:本病以儿童多见,通常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驰张热常达到39°至40°,脉快、乏力、纳差,可有寒战,严重者呈败血症表现。
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2)局部症状:胫骨和股骨是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肱骨、桡骨次之。
早期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至四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皮温明显升高,肿胀明显,皮肤潮红、水肿,邻近关节可出现反应性积液,随着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疼痛减轻而压痛加重,可有波动。
若脓肿穿破皮肤,肿痛减轻而伤口难愈。
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3)有无并发症、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体格检查】胫骨和股骨是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肱骨、桡骨次之。
早期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至四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皮温明显升高,肿胀明显,皮肤潮红、水肿,邻近关节可出现反应性积液,随着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疼痛减轻而压痛加重,可有波动。
若脓肿穿破皮肤,肿痛减轻而伤口难愈。
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辅助检查】1. 化验: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等值增高,常有贫血,血沉增快,脓液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阳性。
2. X线平片:早期骨质无明显改变、起病两周后可见骨质小斑片状改变,随后出现骨膜反应及层状新骨形成,骨坏死的密度高于正常骨影。
3. 骨显像诊断: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常用作骨显像剂,•其扫描阳性可作为早期骨髓炎的重要诊断依据。
4. 骨穿刺:骨穿刺抽得脓液、混浊液、血性液体而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
【诊断标准】1. 临床上如患儿出现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较严重,而又伴有肢体疼痛,肿胀及深压痛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化验、骨穿刺及骨显像诊断,一般可明确诊断。
近年CT与放射性核素检查相结合,对早期诊断极有价值。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骨髓感染性病变,通常由细菌感染导致。
影像学诊断在骨髓炎的早期识别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临床表现1.疼痛:疼痛是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受感染骨骺区域。
2.发热: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多数伴有发热。
3.局部炎症征象:局部红、肿、热、触痛等炎症征象常见于患者的受感染部位。
三、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检查:X线检查是一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初步发现骨骼的病变,如骨质破坏、骨骺溶解、骨膜反应等。
2.CT扫描: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断层图像,可以发现更细小的骨髓炎病灶。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骨髓炎的范围和程度非常有帮助,能够提供更详细的骨髓病变信息。
四、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多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和骨骺溶解等。
2.CT表现:CT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对于细小的骨髓炎灶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3.MRI表现: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程度和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情况。
五、诊断准确性和局限性1.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骨髓炎的准确性较高,但在病变早期可能无特异性表现。
2.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需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六、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影像学诊断在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识别、治疗和随访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和便捷的方法。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第六十八章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第一节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组织的炎症。
感染途径有三种:①血源性感染:致病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肿、毛囊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部位,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称血源性骨髓炎;②创伤后感染:如开放性骨折或骨折手术后出现了感染,称为创伤后骨髓炎;③邻近感染灶;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引起胫骨骨髓炎,糖尿病引起的足部骨髓炎,也称为外来性骨髓炎。
本章主要叙述血源性骨髓炎。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占第二位,其他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亦可是肺炎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本病的致病菌系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一般位于皮肤或黏膜处,如疖、痈、扁桃体炎和中耳炎。
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菌血症或诱发脓毒症。
菌栓进人骨营养动脉后往往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原因是该处血流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
儿童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而成为血管袢,该处血流丰富而流动缓慢,使细菌更易沉积,因此儿童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图68-1)。
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
儿童常会发生磕碰,因此创伤的真实意义不详,可能局部外伤后因组织创伤、出血而易于发病。
外伤可能是本病诱因。
【病理】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大量的菌栓停滞在长骨的干髓端,阻塞了小血管,迅速发生骨坏死,并有充血、渗出与白细胞浸润。
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破坏了细菌、坏死的骨组织与邻近的骨髓组织。
渗出物和破坏的碎屑成为小型脓肿并逐渐增大,使容量不能扩张的坚硬骨腔内的压力更高。
脓肿不断扩大并与邻近的脓肿合并成更大的脓肿。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诊疗指南1.临床表现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红肿、颌部活动受限、局部温度升高,有时还伴随患侧淋巴结肿大和疼痛。
患者常有发热、畏寒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骨髓炎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骨髓坏死和颌骨死骨形成。
2.诊断方法2.1临床病史和症状分析: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感染的发生过程和严重程度。
还需注意与其他颌骨疾病相鉴别,如颌骨肿瘤、颌骨囊肿等。
2.2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口腔正、侧位X线片、颅颌面CT、MRI等检查,明确骨髓炎的范围、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2.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3.治疗原则3.1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来更好地控制感染。
治疗原则是使用足够剂量、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3.2骨髓炎引流:对于有脓液积聚的患者,需要进行引流排脓。
一般通过手术或穿刺途径进行,以确保骨髓腔内的脓液能够完全排除,减少感染的范围。
3.3对症治疗:可以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应注意避免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免影响骨髓的修复。
3.4并发症处理:对于有颌骨坏死、死骨形成、脓肿形成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可能需要进行局部切除、死骨清除、防感染治疗等。
4.随访和预防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随访中要注意细菌培养的结果,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和检查,减少口腔感染的发生。
以上是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诊疗指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早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免进一步加重感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