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机理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75.54 KB
- 文档页数:2
2008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河南中医
HENANTRADIJrIoNALCHINESEⅣ匝DICINE
October2008
Vd.28No.10
・针灸与推拿・
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机理探讨
李芳琴’.张卫华2。赵阳1。杨斌1
(1.陕西中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陕西成阳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成阳712046)
摘要:急性腰扭伤时应用腕踝针治疗,常可快速镇痛。其作用机理为:腕踝针下4、5、6区(含1区)与腰部经气相通;此刺激区(点)即为足太阳经和督脉穴位的泛化;在应用腕踝针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主动、被动活动可促进损伤移位之肌肉、韧带的恢复;治疗本病是机体在接受针刺刺激后,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参与下共同完成的复杂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的神经系统及化学递质都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腕踝针;急性腰扭伤;镇痛;机理
中图分类号:R24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08)10—0068—02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的腰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属于中医“筋伤”范畴。多因起居不慎、闪挫撞击等,致腰部经络筋脉受损,瘀血阻滞,引起腰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可转为慢性,常因劳累或气候突变诱发或加重,缠绵难愈。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治疗均可获效,其中针灸疗法中的腕踝针以其见效快、病程短、疗效高而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可。温木生…总结10年来用腕踝针治疗的45个病种4000余病例中,平均有效率达89.3%,其中以疼痛性疾病效果最好;沈蓉蓉旧。应用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60例,有效率96.7%,治愈率88.3%;宋旭明b3应用腕踝针治疗该病,病程在半小时至1天者1次
收稿日期:2008—05—23
作者简介:李芳琴(1981一),女,陕西宝鸡人,学士学位,在读硕士研究生。治愈率100%。由此表明,腕踝针治疗本病是目前各疗法中最优之法,然而对其治疗机理进行探究者较少,笔者对此略述己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下4、5、6刺激区(点)与腰部经气相通
腕踝针疗法是在腕踝部针刺以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它是经络学说尤其是十二皮部理论在I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十二皮部居人体最外层,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急性腰扭伤所伤之处为腰部,与腕踝针下4、5、6区相对应,而下4、5、6刺激区(点)分别指双踝关节上3寸外侧前、中、后各1/3的皮部区域。腰部指后胸部第12肋骨以下的腰椎及其两侧附属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所在的部位,其分布的经脉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其体表皮肤为该经分布之所在,即该经皮部。
下4、5、6刺激区(点)分布有足三阳经,其体表为各经相
三维电脑牵引是将中医学牵引、斜扳、旋转三种传统手法连贯起来,同时完成,克服了以往力量难以控制的缺点。瞬时牵拉使椎间隙加宽,椎间盘内压力迅速降低甚至形成负压,使得突出的椎I’日J盘得以复位,改变了突出物与神经根、马尾神经的相对位置关系,避免或减轻神经根、马尾神经的压迫‘“。
《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说:“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急,故腰脚痛。”腰椎问盘突出症典型症状之一是放射性下肢疼痛,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符。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除极少数表现为单纯的腰痛外,基本上都表现有下肢疼痛,《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外感风、湿之邪有关。风湿痹阻,血运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瘀血,表现为腰部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故腰椎间盘突出症当从风、从湿、从瘀辨治。
乌蛇汤中重用乌梢蛇为君,辅以威灵仙、木瓜、白术、秦・68・艽,以祛风化湿,通络止痛;以苏木、酒当归、川芎、丹参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以桂枝温经通络,使湿邪得化,瘀血得行;“腰为。肾之府”,方中以补骨脂补肾壮腰,强筋健骨;同时以一味牛膝引药下行,共建奇功。
三维电脑牵引侧重于解除神经根、马尾神经的机械压迫,中药内服则侧重于消除神经根、马尾神经周围的化学刺激,使神经水肿消退,二者互为补益,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缺点,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9.[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08.
[4]任永霞,王万华.三维电脑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0例[J].河南中医。2005,25(7):45—46.(编辑:魏群)
万方数据
第28卷第10期李芳琴等: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机理探讨Vd.28No.10
应的皮部,其中,下6区为足太阳经皮部,隶属足太阳经脉,而腰部为该经经脉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急性腰扭伤时针刺下6区可疏通瘀阻之气血。下4区为足阳明经皮部,该经经脉“起于鼻,交频中,旁纳(足)太阳之脉”(《灵枢・经脉》,此“旁纳”即交会之意;又足阳明经筋“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灵枢・经筋》。下5区为足少阳经皮部,足少阳经“下颈,合缺盆”(《灵枢・经脉》,其经筋“支者结于目外眦”(《灵枢・经筋》,而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其经筋“上出缺盆”,“支者为目上纲”。可见,足阳明经(经筋)、足少阳经(经筋)均与足太阳经及其经筋相通。因此,前二者之皮部必与足太阳经脉所布的区域相通。故刺激足三阳经踝部皮部,即腕踝针下4、5、6刺激区(点)可有效治疗足太阳经病证——急性腰扭伤。
另外,急性腰扭伤损伤在腰部后正中线时,应用腕踝针治疗也常取下1区,下1区为足少阴经皮部,该经“贯脊”而行,而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难经・二十八难》),即行于腰部正中,二脉在脊里相通,故取之效佳。
2腕踝针刺激区(点)是传统腧穴的泛化
腕踝针的刺激点是根据其分区而定,就急性腰扭伤而言,所对应的下4、5、6区各区内均有多个刺激点。其中一部分刺激点与传统腧穴相对应,如下5区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悬钟穴相同,而4、6区刺激点则不属于传统腧穴,但均与相应经脉、皮部关系密切。因此町将每个区内的刺激点看作是隶属于该条经脉的特定腧穴,与今之“以经定点,以点带经”,“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论相同。需强调的是,这些刺激点是分布于该经脉上的穴位,但有别于传统腧穴(十二经穴、奇穴和阿是穴),它们均为一个固定的刺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这些踝部刺激点称为“踝部腧穴”,即内外踝上3寸一圈处6个区的任意穴,它们均是传统腧穴功能的体现,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可在伤之同侧或双侧相应的下4、5、6区各区内取一穴或多穴。因此,“踝部腧穴”可看作是传统腧穴的泛化与发展。
3纠正损伤肌肉、韧带之移位
急性腰扭伤是因外力或自身用力不当而引起的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尤菌性炎症反应。损伤时,肌肉、韧带除撕裂外,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严重时可出现断裂或附着点的撕脱,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烈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腕踝针治疗时均要求患者配合屈伸、侧弯和旋转等腰部活动,此活动可使损伤移位的肌肉、韧带重新复位;同时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有资料表明,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有重要影响,在急性腰扭伤时配合腰部运动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活动哺]。因此,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4神经信号传导的干扰作用
形态学研究证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一个以脑干结构为中心的调制痛觉的神经网络系统(包括许多中枢结构及其递质)。急性腰扭伤后,痛觉信息沿周围神经传人纤维(主要为舢类和C类纤维的游离神经末梢)进入脊髓,然后由新、旧脊髓丘脑束传人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如脊髓、脑干、丘脑等),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整合作用,引起局部疼痛的感觉"]。腕踝针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而此皮下富含神经末梢、化学及牵张感受器、血管和淋巴管等,针刺这一区域后,刺激信号沿脊神经及脑神经进入中枢,可激活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的许多中枢结构(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其递质,在中枢系统的不同水平与伤害性传人信息相互作用,抑制后者的异常兴奋和传递,从而产生镇痛效应旧1。
5针刺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研究认为,腕踝针镇痛即刻效应的取得归功于神经调节,而持久效应的取得不能排除体液因素的参与归l。针刺传入信息可激活许多内源性阿片肽,如脑啡肽、强啡肽等,从而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同时也可促进许多单胺类递质(5一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合成与释放,多种递质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针刺镇痛过程。研究表明,电针大白鼠有关穴位可提高痛阈,I.-j时皮层内乙酰胆碱含量也有所增加;而针刺它穴则使血中的脑内吗啡样物质增加,但组织胺并不升高¨引。针刺下4、5、6区(含1区)治疗本病可能与此机理相同或相近。
综卜所述,腕踝针下4、5、6区(含1区)与腰部经气相通;此刺激区(点)即为足太阳经和督脉穴位的泛化;在应用腕踝针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主动、被动活动可促进损伤移位之肌肉、韧带的恢复;治疗本病是机体在接受针刺刺激后,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参与下共同完成的复杂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的神经系统及化学递质都发生了改变。但体内乙酰月哇碱、5一羟色胺等与疼痛和镇痛有关的物质含量如何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温木生.腕踝针疗法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8):474.
[2]沈蓉蓉.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60例[J].中医药研究,1999,95(2):13.
[3]宋旭明.腕踝针配合腰部活动治疗急性腰扭伤48例[J].‘I匹l/II中医.1996,14(1):53.
[4]李鼎.经络学[M].卜海:一卜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3—91.[5]蕈亦明,宋一同.软组织损伤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02.
[6]何广新,曲延华.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J].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9.
[7]米晓峰。于维峰.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J].山西中医,2005,21(4):42.
[8]施丐筠.牛理学[M].北京:IfJ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4—316.[9]符仲华.腕躁针镇痛机理的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2一13.
[10]罗永芬.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0.
(编辑:蒋士卿)
・69・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