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6-《某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1

最新26-《某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1

最新26-《某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1
最新26-《某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1

26-《某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1

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图

实体物流信息流

进货作业流程图

进货作业

进货作业是指对物品实体上的接收,从货车上将物品卸下,并核对该物品的数量及状态(数量检验、品质检验、技术检验、开箱检查等),然后将必要信息书面化等。它是配送的基础环节,又是决定配送成败与否、规模大小的最基础环节。同时,它也是决定配送效益高低的关键环节。

进货作业流程图

订单处理

订单处理的含义

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到着手准备拣货之间的作业阶段,称之为订单处理。通常包括订单确认、存货查询、单据处理等内容。订单处理是与客户直接沟通的作业阶段,对后续的拣选作业、调度和配送产生直接的影响。

订单处理流程图

注:订单形态

1.一般交易订单:接单后按正常的作业程序进行拣货、出货、发送、收款的订单;

2.现销式交易订单:与客户当场交易,直接给货的交易订单;

3.间接交易订单:客户向配送中心订货,直接由供应商配送给客户的交易订单;

4.合约式交易订单:与客户签定配送合约的交易订单;处理合约式交易订单,应在约定的送货期间,将订货资料输入系统处理以便出货配送;或一开始便输入合约内容的订货资料并设定个批次送货时间,以便在约定日期系统自动产生所需的订单资料;

5.寄库式交易订单:客户因促销、降价等市场因素先行订购一定数量的商品,往后视需要再要求出货的交易订单。处理寄库式交易订单时,系统应检查客户是否确实有此项寄库商品,若有则出此商品,否则应加以拒绝;

拣货作业

拣货作业的含义

拣货作业是依据客户的订货要求或配送中心的送货计划,迅速准确地将商品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拣选出来,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集中,等待配装送货的作业过程。在配送作业的各环节中,拣货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唤,它是整个配送中心作业系统的核心工序。

拣货作业流程图

补货作业补货作业的含义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八单元 第26课学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归纳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 原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图解历史欧洲联合的过程 判断正误 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对抗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 ) 解析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是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化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必要性: 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②可能性: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2)特点 ①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③成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 (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第3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答案:A 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

3.(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4 . “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视角去回答。 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 (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247 【字体:小大】【收藏】【查看评论】接收回传【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截至2005年2月,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是168个,世界上大约有200个主权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就有168个。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7个。那么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国际形势?新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来学习27课新中国的外交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国家综合实力 线索: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多,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我把教材整理了一下。学习的时候,我们分成三大部分来学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基本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情况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两极世界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变化趋势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介绍和讨论,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应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并评价。 2.阅读材料,比较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3.阅读材料总结形成缓和与动荡局面并存的原因。 4.阅读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又重视多边合作的原因。 5.阅读材料探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6.阅读材料讨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情况的介绍和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关心政治的素质,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关。通过对当今世界动荡局势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惜现在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的观念。 2.通过讲解、讨论在多级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树立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和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积极影响。

难点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际形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新课学习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战后形成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出现“冷战”,苏美争霸,最终形成苏美两极格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向教师提交总结内容,教师则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评价) 师: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生:两极格局瓦解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内部原因。东欧剧变主义的主要原因:东欧各国自身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苏联改革的影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自身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的根本变化。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就消失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共十六大报告合作与探究: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2)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资本主义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完美版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随后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而,本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脉相承,前者主要讲这种趋势的出现,后者主要讲述这一趋势的加强。本课是对前一课的延伸与总结,也是整个单元的总结,对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变化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2)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活跃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史知识结合的“通识”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通过学习,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讲解式、启发式和谈话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与苏联由战时的盟友逐渐走向对抗,世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那么在这种两极下,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和蓬勃开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动摇着美苏两极格局。那么美苏两极格局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怎么样了呢,在世纪之交世界政治格局又有哪些新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即两极格局的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精选: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民族矛盾尖锐 2.2019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19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4.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

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6.“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B.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成为国际形势的一种特点 7.有专家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美国领导下的单极格局,这是美国一直凭借其“超强”的地位而谋求的;二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希望的多极化格局。对其最准确的解读是() A.世界格局朝“一超独霸”发展 B.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0课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 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掌握1840~1860年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 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 2.初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 影响。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西方发展: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国衰落: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鸦片走私: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英国政府决定借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深化理解鸦片战争前中英社会比较 英国中国 政治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激化,危 机四伏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思想文化活跃,近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化专制,闭目塞听,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外交推行殖民扩张政策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军事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战斗力弱 综合国力世界工业强国落后的农业国 概念辨析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入超即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 判断正误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其资本主义发展而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只是其直接原因即导火线。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2.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辨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最惠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指导教师:徐金花 地区:福建省 - 莆田市 学校:莆田哲理中学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包括“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缓和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三部分,它既承接了第24、25课的内容,又反映了冷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凸显本单元主题,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涉及的内容专业性强,较难理解,但同时这些内容和现实世界的联系较为密切,网络上这类资料非常丰富,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较好地化难为简,提高实效。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涉及,而且在前面的第24、25课的中学生对“两极格局”、“多极化”等专业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半年多的高中学习,高一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经验。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整理课文脉络。同时把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大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学习主题,引导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初步制作课件。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修改课件、汇报成果;学生展示汇报后教师以本课内容的逻辑关系为主线按照“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两级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两级格局瓦解后的世界格局”三大模块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适当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图片、文字材料,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影响的分析和对当前世界形势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

第四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 项。 2.(2018·海口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B)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故选B项。 3.(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指(A)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阶段特征的再现能力。计算时间为1514+325=1839,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被侵略的战争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以上特征。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C)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漫画中英国入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6.(2018·南京高一检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放的通商口岸是(D) A.杭州B.温州 C.镇海D.宁波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浙江的是宁波,故选D项。 7.(2018·潮州高一统考)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只有大大降低关税,才能满足其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故选C项。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硝烟 1.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有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的需要。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土地高度集中,闭关锁国 3.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西鸦片 4.白银外流,摧残身心 5.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硝烟,英借端发动侵华战争 二.鸦片战争 1. 1840年6月—1841年初,侵入广东海面,沿海北犯,后南下广东 2.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清对英宣战 3. 1841年初—1842年8月扩大侵华 4. 1842年8 月,抵达南京下关江面,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 从此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英法美提出修约以扩大侵略权益,被清政府拒绝 2. 第一阶段(1856 - 1858) 1856年英法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1858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②赔偿巨额白银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3. 第二阶段(1858 - 1860) 不满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 攻陷北京、天津,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⑤美俄乘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俄趁机抢占大量北方大量领土 4. 影响: 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前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获得生产原料,因此不断向海外扩张,1840年之前,已侵占了孟加拉,新加披,缅甸,阿富汗等地,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中国已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 总结: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变)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国家主权独立国家,享有完整主权领土、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 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对外关系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 革命任务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随堂含解析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 一、选择题 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 B )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解析]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 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 B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 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 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3.(2018·宿州高一期末)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D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即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而非1954年宪法颁布的作用,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立,C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