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2.09.26•【字号】青政发[2002]145号•【施行日期】2002.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外资金管理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02]14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青海省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二年九月二十六日青海省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建立规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推进真正意义上的财政综合预算,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通过改革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方式,建立规范的预算外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调控”的收缴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政府各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为青海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改革遵循的原则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遵循以下原则:1、有利于规范管理。
通过改革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方式,取消原来对一些单位实行的预算外收入按一定比例留用、不上缴财政专户的做法,建立规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推进真正意义上的财政综合预算。
2、有利于加强管理监督。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1.08.17•【字号】青政办[2001]163号•【施行日期】2001.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监督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1〕163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了加强我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的管理,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财政厅、省监察厅、人行西宁中心支行、省审计厅关于《青海省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的实施意见》转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青海省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略)2、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审核表及清理自查情况登记表(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一年八月十七日青海省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的实施意见遵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1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省清理整顿工作,严格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的管理,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的重要意义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帐户,既是加强预算管理、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强化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按照中央的要求,我省对包括预算外资金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帐户进行了清理,取消了一批违规开设的帐户,加强了对保留帐户的规范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清理不彻底,有的部门和单位开设、变更、终止银行帐户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少数单位仍在擅自开设银行帐户。
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7.14•【字号】青政[2003]42号•【施行日期】2004.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青政[2003]4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二00三年七月十四日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根据《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2002]2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和原则(一)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进一步理顺省与州(地、市)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增强省级财政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切实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维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基本需求,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调整和完善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一是保证州(地、市)既得利益;二是在确保各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既要鼓励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也要体现对困难地区的照顾;三是规范省对州(地、市)转移支付办法,逐步增加转移支付总量,使各地区逐步达到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支出水平;四是在确保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力求简单透明,便于操作。
二、省对州(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一)省级与州(地、市)的收入划分省与州(地、市)政府间财政收入按照能够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积极性的原则,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进行重新划分。
青海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5.02.25•【字号】青财预字〔2014〕904号•【施行日期】2015.02.25•【效力等级】•【时效性】•【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通知青财预字〔2014〕904号省级各预算部门,各市(州)财政局: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和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狠抓收入组织工作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全省经济运行稳步开局。
但受经济下行影响,全省重点企业效益不高问题十分突出,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形势异常严峻。
为此,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全面把握财政收入和税源真实状况及其变动趋势,高度重视收入征缴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一)细化工作措施。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坚持按月层层分解、落实任务,量化到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逐部门、逐行业、逐税种、逐企业、逐环节分析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和新的增长点,堵塞征管漏洞,努力把经济发展成果切实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加强税费征管。
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税源监控和征管力度,抓好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的征缴管理,加大清欠力度,努力实现收入均衡入库。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加强减免税审批管理,坚决杜绝违规批准减免税,坚决制止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坚决制止有税不收和人为调节收入进度,坚持杜绝弄虚作假、虚收空转或收过头税。
同时,要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全面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提高营业税和小微企业所得税起征点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收。
青海省政府关于省级行政事业经费包干管理办法正文:---------------------------------------------------------------------------------------------------------------------------------------------------- 青海省政府关于省级行政事业经费包干管理办法为了加强省级行政事业经费管理,有效地控制行政事业经费支出的过快增长,充分调动各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政权机关的正常运转,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零基预算编制办法》和财政部对省本级经费支出管理的有关要求,在总结上一轮经费包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包干范围与形式包干范围:凡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政府机关、党派团体等省级行政机关和主要从事全社会服务,各项支出全部或主要依靠财政预算拨款的省级事业单位,均属行政事业经费包干的范围。
包干形式:全部实行行政事业经费支出总额包干。
包干单位的行政事业经费在省财厅核定下达的预算指标内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二、包干内容(一)支出预算指标。
按照《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零基预算编制办法》核定的单位正常经费预算,即为单位全年行政事业经费支出总额,也就是单位的包干经费总额。
(二)行政事业定员数。
行政机关按照“三定方案”核定的编制数与实有人数比较,凡满编的单位按编制数核定定员数;凡超编的单位按编制数核定定员数后,还要下达超编人员每年分流人员数;凡空编单位由省财政厅与单位协商后核定定员数。
对已经定编的事业单位,比照行政机关办法核定定员数;对尚未定编的事业单位,暂不核定定员数,待编制下达后再行核定。
三、考核内容对各部门和单位除考核以上包干指标外,还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主要包括:(一)领导重视财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财务开支“一支笔”审批,大项开支集体研究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5.04•【字号】青政办[2009]85号•【施行日期】2009.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务制度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青政办〔2009〕8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〇九年五月四日青海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省财政厅二〇〇九年四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和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推进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集约化管理,建立配置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的国有资产有效运行机制,根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9〕11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6〕134号)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青海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以下简称公物仓)是指省财政厅委托相关机构,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不需用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作平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省级单位)。
第二章公物仓运作原则第四条公物仓运作遵循以下原则:(一)受托管理,接受监督。
(二)短期储备,调剂余缺。
(三)循环使用,厉行节约。
(四)公开透明,处置规范。
第五条受省财政厅委托管理公物仓的机构在省财政厅的指导下制定公物仓资产管理制度。
(一)建立公物仓仓储管理制度。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三个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1997.01.02•【字号】青政办[1997]1号•【施行日期】1997.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务制度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三个办法的通知青政办〔1997〕1号省财政厅关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零基预算编制办法》、《省级行政事业经费包干管理办法》、《省级党政群机关车辆编制与经费挂钩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省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各州(地、市)可参照制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预算支出管理,抓好增收节支工作,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零基预算编制办法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分配职能。
根据我省实际,从1997年起,对省级文教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预算实行零基预算编制办法。
即以零为基点,重新核定单位的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
一、基本原则贯彻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预算;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在保证正常经费供给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教育、科技和公检法办案经费等重点支出;综合平衡预算内外资金,实行收支统管,统筹安排各项支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制定配套支出管理措施,调动各预算单位节约支出的积极性。
二、基本方法根据单位性质和现行财务收支状况,在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的基础上,将单位经费支出预算分为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分别进行安排。
(一)正常经费预算的编制。
正常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
1、人员经费。
主要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人民助学金、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等。
按照《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与经费挂钩办法》逐单位核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2.09.12•【字号】青政办[2002]138号•【施行日期】2002.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02]138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财政厅《青海省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二年九月十二日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01]142号)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现就省级事业单位财政经费管理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原则(一)坚持按照单位职能、性质的变化调整财政补助形式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后重新界定的单位性质,确定相应的财政补助形式。
(二)坚持改革方向以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经费改革。
(三)坚持综合预算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经费和单位预算外收入相结合,根据单位取得服务收入和经营收入的能力,确定财政补助比例,不搞一刀切。
二、经费调整的范围凡国家举办的省级党政群机关直属、所属的事业单位均纳入财政预算资金调整的范围。
三、经费调整的标准按照经费管理改革的原则,在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过程中,既要加大力度,又要积极稳妥,推进有条件的全额事业单位逐步向差额补助过渡,并为差额补助的事业单位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进一步创造条件。
(一)行政性、公益性事业单位对行政性、公益性事业单位,省财政按标准全额核定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2003年7月1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发文字号】青政办[2003]169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03.11.30【实施日期】2003.11.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2003年7月1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03]169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意见》、《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三年十一月三十日青海省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省人事厅、省财政厅二00三年十一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从2003年7月1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高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3]9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调整工资标准的范围2003年6月30日在编的机关工作人员,列入调整工资标准的范围。
二、调整工资标准办法机关行政人员按本人现执行的职务工资档次执行调整后的工资标准(见附表一)。
机关工勤人员按本人现执行的岗位工资档次执行调整后的工资标准(见附表二),其奖金按原比例作相应调整。
三、有关政策问题(一)随着工资标准的调整,相应调整机关直接从各类学校录用人员的工资标准(见附表三)和机关新参加工作工人的工资标准(见附表四)。
(二)事业单位中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执行职级工资制的人员按本方案执行。
(三)中央国家机关驻青单位可参照执行。
四、执行时间此次调整工资标准从2003年7月1日起执行。
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青海省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0.11.13•【字号】•【施行日期】2000.11.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正文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青海省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各州地委和人民政府、行政公署,西宁市委、市政府,省军区,省委各部门,省直各机关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青海省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0年11月13日青海省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促进我省社会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党的十五大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通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对我省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遵循政事分开和推进事业单位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使部分事业单位企业化,部分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化,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切实减轻财政负担;通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发文字号】青政办[2002]138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2.09.12
【实施日期】2002.09.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
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政办[2002]138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财政厅《青海省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二年九月十二日
省级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省财政厅2002年9月)
为贯彻落实《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01]142号)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现就省级事业单位财政经费管理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按照单位职能、性质的变化调整财政补助形式
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后重新界定的单位性质,确定相应的财政补助形式。
(二)坚持改革方向
以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经费改革。
(三)坚持综合预算
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经费和单位预算外收入相结合,根据单位取得服务收入和经营收入的能力,确定财政补助比例,不搞一刀切。
二、经费调整的范围
凡国家举办的省级党政群机关直属、所属的事业单位均纳入财政预算资金调整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