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材补充『史论观点』 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教材补充『史论观点』报刊的作用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巧学妙用]【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
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第一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考法1史料主旨类——近代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大街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大街新京长春大街,与现长春大街同名,曾称长春二马路。
此大街具有悠久历史,是与1910年左右成型的中国商埠地息息相关的一条大街。
从1910年开始建设,到三十年代,此街不断拓展,最终形成自大同广场(人民广场)至东大桥的一条东西向的干线大街。
1906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确认了日本割让沙俄长春以南中东铁路支线的权利。
在此条约的附约中,有一条就是要求中国政府自行在相关城市开埠通商。
在此背景下,1907年1月,长春的中国商埠地开始建设。
原中国商埠地的区域南起长春老城的北城墙,北至二道沟的沙俄附属地。
几乎于此同时,满铁先以三井公司名义秘密在头道沟购地,此后通过外交途径公开与中国政府协议划定了满铁附属地。
这样,当初商埠地的区划被满铁占去近一半,最后的区域确定在北至日本桥一带的朝日通(现上海路),南至老城北城墙,就是现在这条大街的位置处。
当时商埠地的道路框架,南北干线是商埠大马路(现大马路,最初曾称为“北门外大街”),自大马路南端(原长春老城北门处,现大马路与长春大街交汇处)依次向北,布置了六条东西向的马路与大马路交叉,分别命名为二马路、三马路……直至最北端的七马路。
除了长春大街这个曾经的二马路外,其余的那六条马路的名称从百年前至今从未变更过。
(这是1918年时的长春地图,除了实线的几条马路外,二马路甚至都没进规划)在商埠地内,最早打通的就是纵贯南北的大马路。
而这条名为“二马路”的街路,其建设时间却远远晚于三马路及往北那几条东西向的马路。
在二马路的原址上,本是一条来自黄瓜沟的小水系,当年建设老城北城墙的时候,在水系基础上扩成护城河。
商埠地开埠前,这条护城河的北边是一片旷野。
所以,当时建在此地的养正书院(现西长小学处)等院落,还是一片鸟语花香的静谧之地。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后,这条二马路修好的只不过是西部的这一段,就是现大马路以西至大庙门前的这一段。
春节,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时间怎么变,对我们的意义依旧重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
传统民俗被渐渐的遗忘,那些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旧时春节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味儿,捡起纯真年代过年的美好记忆……五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足,人们是这样欢度春节的。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春联,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但一笔一画地也毫不含糊!这样的春联,极受大家的热捧。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
下面是1953年春节,天津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场景。
▼四代同堂过春节,好不热闹。
▼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
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春节穿新衣,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
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当然,过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场能买到,妈妈的巧手也会变出一件来。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亲为此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这一刻别提多幸福了!▼ 对于男孩来说,没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捡鞭炮也是男孩儿们的“冒险行动”。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机才是人们最爱的娱乐消遣之一。
▼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央视春晚,更没有网上直播,人们要看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
以前,各市、郊、县文化宫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一到,人潮纷纷涌入会场,好不热闹!▼ 1956年春节,侯宝林、郭启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
翻看老照片心情说说翻看老照片心情说说(精选50条)翻开旧照片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想法,回忆起过去的一点一滴,心中有着太多的感想,就会用说说的形式,表达这种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翻看老照片心情说说(精选50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时间纸包不住也停不住,只有小小的相册记录了那一刻的停留。
停留在六七岁稚嫩的照片,记录了我小时候的有趣事情。
照片,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从刚开始的新照片变成了老照片。
一张一张的照片,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把时间剁的一段一段的,有条有理。
2、当初,这老照片也是新的,只是,时间湮没了它。
一天,新照片也会变成老照片,老照片越来越多。
你觉得它们是什么?它们应该是一个人成长的印记,就如,大树有你年轮记录它经历过的一样,老照片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3、四处观看,发现每位同学的每一张照片都各有特色,韵味不凡。
看,伊雪柔身着艳丽的维吾尔族服装在闭目养神;看,邵可正站在道路旁淘气的撅起了屁股,看,顾超正在为第一次戴上红领巾而笑得合不拢嘴……看着同学们一张张阳光、天真、幼稚的照片,我笑了……、我看了看旧照片,抬头看看窗外的一切,高柳林立,宽阔笔直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
三十年如惊梦,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年轮,不过是窄窄的一圈,但是,这照片见证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
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茁壮成长。
有关照片的优美句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想,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优越的物质条件,将祖国带向更美好的明天!4、看着这些昔日的新照片,心中会有一股暖流。
但我却又不能在这“过去”停留太久。
时间是不允许我停留的。
现在发现时间短了,原本觉得挺长的暑假,却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安排,上午起床时间是各暑假以来首次突破,但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
想童年时光,不由发出如此感慨,真是一种巨大的荒废呀!5、一个百天的婴儿,头戴雪白的棉帽,胖嘟嘟的小脸上嵌着溜黑的大眼睛,在白帽的陪衬下显得更可爱了。
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女明星青春岁月老照片2006-12-14 15:10:18| 分类:明星动态| 标签:娱乐八卦|字号大中小订阅汪明荃-娇悄老照片汪明荃生于1947年8月28日同样是飒爽英姿,王明荃当年的娇悄已经被沉稳所取代,30年的演阿姐的青春在观众记忆中,可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如今红颜老去留得时,回望中骤然发现,她已经端庄地站在星光道上无数年……赵雅芝-温婉老照片赵雅芝生于1954年11月15日从《京华烟云》到《青花》,岁月在美人脸上轻轻佛过,年轻也罢罢,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赵雅芝那份温婉古典的气韵,却依然令仿佛她真的是西湖畔的白娘子,可以美丽千年……刘雪华-清纯老照片刘雪华生于1959年11月12日眉如远黛,眼若秋波,刘雪华呼扇着美眸曾经出现在多少琼瑶剧,无不赚人泪水。
可惜一朝春尽红颜老,当初那个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女孩的被时间湮没了……关之琳-香艳老照片关之琳生于1962年9月24日提到关之琳,我们想到的还是当年那个“大眼妹”。
已经年过不惑的着成熟的魅力,却不再年轻。
不是皱纹泄漏了年龄,而是眼睛里的一抹我们知道,这个女人已经经历了太多……张曼玉-青涩老照片张曼玉生于1964年9月20日都说岁月无情,但岁月着实格外偏袒这个女人,年华流失,没带走她反而给她沉淀下妩媚。
如果说20年的风霜给张曼玉留下了什么痕迹,一种味道,叫“优雅”……刘嘉玲-清新老照片刘嘉玲生于1965年12月8日20年前,她端庄可人,青春萌动的眼眸里却不曾有无邪;20年后端庄可人,不惑之年的眼眸里却不曾有沧桑。
刘嘉玲折射出来的只是单变换,却没有自己的似水流年……林青霞美人迟暮那婀娜的造型与妩媚的气质,确实让人大饱眼福。
可惜岁月已过,貌似再也看不见青霞当年的潇洒秀气风范了,如今皱纹已爬满脸庞……翁美玲红颜不再她是永远不会老去的女大家心中永远的蓉儿,在事业她为一段伤怀恋情选择了抛佳人已逝,怀念永恒……叶倩文貌美如花时隔多年,当初歌坛的两位领军人物重出江湖,只不过林忆莲身边已经少了李宗盛,而叶倩文旁边却还站着林子祥!潘迎紫不老神话她演刚入宫的武则天时多岁了,但是美目顾盼的甜是18岁啊!真正叫人明白什眷顾,岁月无痕。
3000张LIFE民国34年到38年图像(三十一)3000张LIFE民国34年到38年图像(三十一)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漫画。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扶持日本的漫画。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这个闭着眼唱歌的愤青唱的应该是义勇军进行曲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情绪激动的女学生,前面是无奈的警察。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秩序大乱,警察前来维持治安并拉起人墙,这两位女生主动退出这次游行。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这是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处建筑物前,少数极端愤青抱成团,因为警察在规劝他们撤离。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这是建筑物另一面的示威游行的学生,以女生为主,更多的是围观的市民,警察们围成人墙站在她们前面以免影响交通。
1948年,上海。
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警察进驻学校维持秩序,这个地方很重要,看见有持枪的警察和装甲车。
1948年,上海。
苏联驻沪领事馆。
1948年,上海。
苏联贸易大厦。
1948年,上海。
苏联贸易大厦大门口。
1948年,上海。
苏州河,繁忙的水运。
1948年,上海。
端午节比赛划龙舟。
1948年,满洲。
冰天雪地里伏击共军的国军战士1948年,沈阳。
市区内的工厂仍然运行1948年,满洲。
冰天雪地里的国军哨位1948年,满洲。
驻守城市的国军步兵出击抵抗共军的袭击,此时的满洲南北两端中心城市大连和哈尔滨被共产党控制,国军孤军驻守长春、沈阳,而广大农村基本被共军占领,以四平街、本溪等城市是双方拉锯战的战场。
1948年,满洲。
乘飞机逃离东北的市民们。
1948年,华北。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这可能是在北平督战期间的留影。
1948年,北平。
傅作义。
1948年,华北。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和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还有?,这可能是在北平督战期间的留影。
1948年,北平。
上海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去过几个?1.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原莫利爱路29号),1918至1924年间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在此居住。
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留下《家事遗嘱》,将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了夫人宋庆龄.此后,宋庆龄继续在寓所内居住,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离沪移居香港、重庆。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寓所赠与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上海市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
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该弄于民国4年(1915年)8月下旬始申请建,约次年至民国8年前建成。
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用.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鲁迅墓位于上海市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内西北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22日,鲁迅丧仪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后遗体葬于公墓东侧 F区.1956年10月14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上海市望志路106、108号(今兴业路76、78号)。
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该楼于民国9年(1920年)夏秋间建,与左右紧邻4幢同类房屋同时建成,属贝勒路树德里(今黄陂南路374弄)一部分。
是为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此召开.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建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质蕙心意韵悠远作者:张林风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3期故事回放:2007年1月的一天,上海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因自来水管冻裂,漫出的水湿及地下室一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纸箱。
纸箱里装的,全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列于该照相馆橱窗内的精致老照片,由此发现了被人们误认作阮玲玉、实为关紫兰的老照片。
关紫兰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受国内外关注、好评的女画家。
据关紫兰的女儿梁雅雯介绍,关紫兰喜欢拍照,80%的照片是在王开照相馆拍摄,且都由首席摄影师姚国荣拍摄的。
她小时候经常跟随母亲到姚伯伯家看望他。
工作人员经过认真比对,认定了老照片上的美女不是阮玲玉,而正是梁雅雯的母亲关紫兰。
由此,关紫兰这盏“远处的明灯”,在不经意间,又被人们发现了其神奇辉煌的艺术光彩。
因编辑《虹口文史》,记者了解到关紫兰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居住在虹口区的溧阳路,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她的后半生是在这条路上的一幢灰砖小洋楼里度过的。
日前,记者专程探访了小楼现在的主人——关紫兰的女儿梁雅雯和外孙叶奇。
肤色白皙、眉目秀丽、举止优雅的梁雅雯,与照片上的关紫兰甚是相似。
从事了一辈子教师职业的梁雅雯,退休后十多年来义务从事虹口区侨联和四川北路街道侨联分会工作,才“第二次退休”不久。
记者环视底楼客厅,墙上关紫兰的油画、桌上的几本画册、橱中的书籍和摆件,令人觉得画家并未走远。
梁雅雯介绍,2010年6月30日,母亲去世的第25个纪念日,她和儿子叶奇遵从关紫兰的心愿,将其“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毕业证书、绘画作品及相关资料50余件捐赠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毕业证书上有陈望道校长的签名,是发现的唯一存世的毕业证书。
这批文物,展示了关紫兰的艺术人生,也是研究现代中国油画的珍贵史料。
有人对他们的举动不理解,也有人愿出高价收购关紫兰的作品,梁雅雯母子对此淡定从容,他们说:“我们乐意这样做,让国家保管,比我们自己保管更好。
”梁雅雯是这样介绍母亲关紫兰的:外公关康爱是当时上海的富商,经营布匹印染,在图案设计上很有造诣。
收藏小人书《地雷战》、《地道战》开始,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我整理收藏了有关革命战争史料,和中国解放军历史和有关共和国历史的书籍2000多册,这些内容包括70年前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史料,如1945年版的报纸,〈〈解放日报〉〉——“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日军挑动侵华战争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南京大屠杀”,这些报纸报道了有多少家庭被日军的铁蹄追散,有多少亲人生离死别,有多少人痛彻肺腑,生离更令人牵肠挂肚。
我凝视着收藏的五十张日军侵华照片,我国同胞在这场战争中所经受的苦难,特别是日本侵略军的杀、烧、淫、掠,其凶残野蛮令人发指。
这是20世纪三十年代惨绝人寰,举世震惊的大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京人民,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耻大辱。
父辈们经历了福州沦陷,认识“皇军”,我这代人是在“地道战”“地雷战”“两个小八路”电影和小人书中认识“皇军”的,而我们的下一代人只能零星散乱地从电视、电影、书刊上认识“皇军”,虽然只相隔50多年,但仿佛已经是遥远的传说。
我收藏从1973年开始,收藏小人书《地雷战》、《地道战》开始,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收藏了抗战文献资料、书籍、实物也将近1000多件,其中包括了地图、杂志、报纸、明信片、书籍、证章、战刀、照片、画册、钱币、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日寇英勇杀敌的资料等,特别是我收藏了民国三十二年延安出版的抗日报刊“新华日报”52份,共104张较为稀罕,该报每期报道了日军侵略历史以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发动内战的阴谋,对研究我国共产党,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历史、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还收藏50张侵华照片,金属“伪满州国”,钱币一套14枚是日军侵华的有力证据。
29册昭和七年出版的“日本音乐全集”,该书是在1931年出版是一位日本传教带入福州的,是日本文化侵略的见证,另还收藏“伪满州国”明信片一张,日军战刀9把,抗战证章10多枚,以及七十年前一本中学生日记本、日军侵华地图2张,宣传“请用国货”的瓷器十多件以及日本侵华时带进中国的古董钟一架,图案上有日军军旗的标志,我国人民抵制日货,购买国货的古董钟一架,杂志、书籍800余件,较珍贵的是1942年版的毛泽东《论持久战》,我收藏日军侵略实物与文献资料真正是从2000年4月日本士兵“东史朗日记”发表以后开始,收藏抗战文献实物见证历史,勿忘国耻,对我们青少年朋友是特殊的藏品,我收藏这个专题在国内也是位居前列,这些藏品具有收藏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我希望通过藏品,让更多人以吸取历史的教训,在收藏近千册,抗战文物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藏友,特别是黑龙江的藏友,给我帮助最大,那里曾是铁蹄下的重灾区,“伪满州国”所在地,我想收藏中通过一张报纸、一张照片、一枚证章、一件证件,了解这段历史并十分关注个人的命运,通过置身于这些历史物件中,如我收藏了侵华音乐书籍29册,我就十分关注这些书籍的来龙去脉,这些书是日本的一个传教士在1931年到福州仓前山传教带进来的,以后回国后把这些书籍寄放到我外婆家中,至今毫无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