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地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GDP总量、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角度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1. GDP总量从GDP总量上看,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东部地区的GDP总量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四个省份的GDP总量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GDP总量。
2. 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以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为主导产业不同,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但相对于东部地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3. 人口密度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高,这导致了该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瓶颈。
相反,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存在着较多的开发空间。
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投资不足、科技落后等问题,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第二部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1. 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沿海地带拥有天然良港,交通便利,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
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受限制。
2. 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储备丰富,市场环境优越。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技术条件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外来资本的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3. 不同地区政策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
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历史较长,政策环境相对较为成熟。
例如,外资吸引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政策等相继出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11年高考地理强化复习训练题 9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①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15分)(2)城市②为_________,除了纬度因素外,导致②城市夏季气温偏高的原因还有哪些?(3)水利枢纽③为____________,对Q河下游的有利影响和对P河的不利影响分别是什么?2.读下图(图甲:“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图乙:“中国贫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丙为“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若此关联性发生在图乙中的H处,则图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若此关联性发生在图乙中的C处,则图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
(2)导致图甲F处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3)图甲G处生态破坏后比D处更难恢复,其原因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态,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许多地区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
图丁为我国某果品(苹果)企业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4)企业总部选址北京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5)生产基地①是欧洲市场最为走俏的某苹果品种的全世界第四块优生区,该区域发展苹果种植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基地①相对于基地②不利的条件有哪些?(6分)(7)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打破绿色壁垒。
(6分)[来源:学#科#网]3.分析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市8月份的两条街道昼夜温度变化曲线图材料二:北京市绿化方面,全部按照适地适树和植树多样性原则,注重了高大乔木、亚乔木、花灌木的空间配置,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合理搭配和植物色彩的季相变化,并选取用了40多种树种,使绿化隔离地区和“五路十河”绿化通道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优美景观。
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生版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3)分类①依据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划分类型包括的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一般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交通运输、第三产业通信及旅游等①依据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划分①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采矿业;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林业、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①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①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主要表现(1)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原产业结构升级后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为主以重化学工业为主以原材料为主 以加工组装为主 以低附加值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 集型产业结构为主 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2.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升级原因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①区域管理者实施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为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管理者因地制宜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①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提示]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三区一高地典型经验和材料-回复三区一高地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区域,其中“三区”指西部大开发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区,“一高地”指以北京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
这些区域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各自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积累了大量的发展材料。
本文将以这些区域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经验1. 三区一高地的特殊性三区一高地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上。
西部大开发区地处国家边疆,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曾是我国重工业的核心地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中部地区崛起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市场潜力大;而以北京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则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2. 强化政策支持为了推动三区一高地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政府的强力支持为这些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提升竞争力,三区一高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西部大开发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则致力于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区加强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 创新驱动发展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三区一高地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他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材料1. 经济数据根据统计数据,三区一高地经济发展迅速,较大程度上缩小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
例如,西部大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1094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4386.7亿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5600.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100.7亿元;中部地区崛起区的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2000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5100亿元;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54621.3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941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