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运用-ULIS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15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比较及其教学法作者:巴科提·凯丽木库罗娃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9期巴科提·凯丽木库罗娃内容摘要: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外国学生使用这些否定副词出错的例子有很多。
本文对比分析否定副词“不”与“没(有)”的语义表达功能,比较“不”和“没”在用法上的区别,研究外国学生言语中常见否定副词应用问题,解析这两个否定副词的否定意义和用法。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有) 偏误分析否定副词教学法1.引言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区分和用法是多样和复杂的。
外国人学汉语否定副词令许多人头疼。
在日常教学或中介语的语料库中,外国学生使用这些否定副词出错的例子很多。
另外,外国人学汉语用教材以及有关论文中关于“不”和“没(有)”的意义、用法以及对此二者区别的说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留学生使用否定副词时产生偏误。
2.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意义和用法否定副词“不”和“没(有)”使用频率很高。
《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6]中用“不”来否定的句子有551句,用“没”否定的句子148例。
可见正确使用“不”和“没(有)”之重要。
关于二者区别有很多书和论文,但如何将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涉及到的论文仍较少。
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中仍有问题,许多老师不知怎么教学,学生学习时不能区分。
否定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2]。
“不”多用于主观叙述,可以否定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动作行为。
“没(有)”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用于否定现在和过去,也能否定将来。
例子:(1)我不吃早饭。
-主观、现在我没吃早饭呢。
-客观、现在(2)你昨天怎么没去看电影?-过去我明天不去看电影了。
-主观,将来(3)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况或非动作性动词,要用“不”。
他从来不迟到。
他不抽烟、不喝酒。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的否定,要用“不”。
否定副词的定义:对行为或状态进行否定的副词主要有:不、没、未、别、非、休、莫、甭否定副词的主要用法:1、否定副词作为一种副词,它的基本用法和一般副词一样,如下:(1)否定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做状语,所以一般情况下位于谓语前。
如:他不是中国人小李没去上学。
你的病没好。
(修饰形容词)她不小了,可以上学了。
(修饰形容词)(2)少数否定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如“不”“没有”“别”——你做作业了吗?——没有。
——我要把这件事告诉老师。
——别!3、极少情况下否定副词能放在句子开头表示祈使、禁止等语气,如“别”“甭”,表示“不要”的意思。
例句:别干出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甭管他了,你们走吧。
此外,“别”还有表示揣测的意思,多指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例句:别到时候你来了,他却走了。
约定的时间都过了,别是不来了吧!留学生主要偏误类型1、“不”和“没有”的混淆。
(有的语言,如越南语,没有“没”这个词)*上次、这次他都没有来,听说下次还没想来。
(将来)(1)“不”和“没有”都表示否定,但是否定的范围不同。
“不”——断定性否定;主观意愿;现在将来“没有”——过程性否定:客观叙述;现在以前。
“不”主要用于否定判断人与事物,说明属性,表现人的意志行为,它跟时间过程一般没有必然联系,过去、现在、将来都可能存在,但是由于表达意愿的事情主要会发生在现在和将来,所以“不”主要用于现在和将来。
“没”主要用于否定过去某时间或到说话位置时动作、状态的发生、完成,因此“没”只用于现在以前的时间,即过去,不能用于将来。
说话人是客观地叙述过去时段过程中的情况,所以“没”的否定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上次、这次他都没来,听说下次还不想来。
(客观、过去)(主观、将来)我不买衣服了。
我没买衣服呢。
(主观、现在)(客观,到现在为止)表示性质、突出说话人意愿的情况下,也会把“不”用在过去时间里。
三十年前,人们还不富裕,买不起这样的首饰。
你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我的好朋友。
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教学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
鼓励学生表达肯定观点,培养积极态度。
提供积极引导和激励,引导学生转变消极思维。
接着,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进行错误分析和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避免错误。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否定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有)”,教学策略,消极情绪,肯定观点,积极引导,激励,奖励机制,错误分析,纠正。
1. 引言1.1 引言在教学中,否定副词“不”“没(有)”的使用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和挫折。
学生常常会因为遇到困难或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使用否定副词来表达自己的否定观点或情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用肯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鼓励学生表达肯定观点、提供积极引导和激励、设立奖励机制、进行错误分析和及时纠正等方面,探讨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解决学生在否定副词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教学策略一: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让他们意识到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断尝试和努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否定词“不”和“没(有)”作者:齐琛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9期内容摘要:“不”和“没(有)”是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否定词,也是留学生使用中出现错误最多的否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偏误出现的类型、原因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就能有所重点的进行讲解,同时能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法规则,减少偏误,提高正确率。
文章从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本体区别进行分析,找出留学生习得“不”和“没(有)”时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研究其原因,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不没(有)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相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即使他说不清不和没有的区别也可以准确运用“不”和“没(有)”,这是因为他们凭借的是语感和平时的积累,但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母语与汉语有着千差万别,本身学习起来就很吃力,再加上“不”和“没(有)”又属于语法范畴,想要准确区分更是难上加难。
一.“不”和“没(有)”的区别1.从意愿层次上来说现代汉语“不”和“没(有)”在主客观的表达上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不”是对主观评价和看法的否定,对动作发出者的主观行为产生的客观事实的否定;“没(有)”是对动作的发生或完成的否定,是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解释或客观陈述i。
郭锐(1977)指出了“不”否定主观意愿和“没”否定客观现实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不”是对非过程时状的否定,“没(有)”是对过程时状的否定。
所谓对主观意愿或客观事实的否定只是用“不”或“没(有)”否定后产生的外层意思,与过程和非过程的划分并不完全对应。
ii对于主客观区别的研究是出现最早也是影响较为广泛的一种观点,也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例如,(1)我不喜欢游泳。
(2)我不懂你的意思。
(3)我想吃麻辣香锅,可是没有钱。
(4)我的作业还没写完,妈妈不允许我出去玩。
可以看出来1-2用“不”时,都是用来表达自己主观上的一种想法和意愿。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习得偏误研究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人们用它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现在世界上已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
其中汉语的学习难度之大是全世界公认的。
在现代汉语中,“不”和“没”是否定句中最常见的否定副词,这对否定副词有其内在的复杂性,使得它们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这也是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否定副词时出错最多的地方之一。
由于汉语和蒙语语系不同,分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因此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法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法偏误。
其中否定副词“不”和“没”是蒙古学生使用偏误率比较高的语法项目之一。
在蒙语否定句当中,大部分动词后面加否定式附加成分表示否定,对应汉语即为“不”和“没”,所以蒙古国中学生在使用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时常会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偏误。
本文对蒙语否定附加成分“-г?й”与其对应的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进行研究,对其语用及语义进行历时的研究总结,并将其进行对比。
以蒙古国“彩虹SF”高中学校为例,有针对性地探讨蒙古中学生使用“不”和“没”产生的偏误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蒙古中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关于中学生习得否定副词的针对性教学建议,为蒙古中学生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论在内,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主要原因、研究对象和范围,阐述了关于否定副词“不”和“没”语料来源以及对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比较分析了蒙语附加成分“-г?й”与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异同点。
第三章主要分析在“彩虹SF”高中学校进行的调查问卷及其结果。
第四章通过分析整理的偏误,总结蒙古中学生常出现的偏误类型。
第五章分析了蒙古高中学生习得“不”和“没”的偏误来源分析。
第六章是教学建议,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教学方面,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提出建议。
第七章是结论,归纳全文的重点。
“不”和“没”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会遇到许多的学生对于“不”和“没”这两个语法点经常会混淆,所以我整合了以及查找里一下,总结一下他们的区别。
“不”和“没”都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具体用法不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与“不”表示现在未来,并且用于主观意愿:而“没”表示过去,用于客观叙述。
“不”and “没”are both used to negate, but they are used differently: “不”is used to negate action at the moment or in the future .and used for subjective will “没”is used to negate action in the past and used for objective.1、“不”用来否定:(1)表示思想活动的动词。
例如: Verb expressing mental activity, For example: 我w ǒ 不b ù 了li ǎo 解ji ě 这zh è 个ge 情q íng 况ku àng 她t ā 不b ù 认r èn 识shi 这zh è 个g è 人r én他t ā 不b ù 知zh ī 道d ào(2)经常的习惯动作。
例如:Frequent or habitual actions . For example:他t ā 从c óng 来l ái 不b ù 喝h ē 酒ji ǔ 我w ǒ 们men 常ch áng 常ch áng 不b ù 睡shu ì 午w ǔ 觉ji ào 那n à 个g è 商sh āng 店di àn 不b ù 卖m ài 衣y ī 服fu(3)现在或未来的动作。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用法辨析作者:贺倩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1期作者简介:贺倩(1988-),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摘要: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否定句的学习是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否定句的构成常常需要否定词,现代汉语中“不”和“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副词,近些年对此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但各家所持意见不一,因此造成了汉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困难。
本文将从分析“不”和“没”研究误区上入手,解析这两个否定副词的否定意义和用法。
以往的研究往往是从时间限制和主客观的视角去讨论“不”和“没”的区别,经过论证发现仍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而本文将从静态否定、动态否定的角度去探讨“不”和“没”在用法上的区别。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静态;动态一、“不”和“没”在认识上的误区“不”和“没”是现代汉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否定副词,使用频率也很高,在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前人对其的研究很多,但是近些年来通过教学实践的论证发现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同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关于“不”和“没”的用法无法解释,从而导致了教学中老师讲不清、学生容易混淆的情况。
本文就先来谈谈关于“不”和“没”的用法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1.从时间限制去分析“不”和“没”存在的误区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不”和“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时间上,认为“不”限于否定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没”限于否定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
包括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上也指出,“没有”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但是我们只要注意总结汉语语言事实,不难发现这个观点很容易就被推翻。
例如:(1)你下午走来福士商场经过,怎么不进去看看那件衣服打折没有?(2)下个月的旅行计划取消了,因为那个时候她可能还没放假呢。
显而易见,例句(1)中“不”用于否定了过去(下午)发生的事情;例句(2)中“没”用于否定了将来(下个月)发生的事情。
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翻译对比研究作者:肖桂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最重要的否定副词,都可以用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都极高。
本文试从“不”和“没有”的用法和句式上分析“不”和“没有”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不;没有;否定[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一、否定动词1.凡属主观上不愿意做或不准做的事,即否定表示主观意愿、安排的动词,包括心理感觉动词(状态类心理动词)和主观评价性动词,一般都用“不”,不用“没有”。
We shall not always expect to find them supporting our views.(肯尼迪就职演说)我们并不期望这些国家总是支持我们的观点。
显然只能用“不”,用“没有”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2.对表示“情理上需要或能力上可以做到”这类意义能愿动词如:应该、应当、可以、能等的否定,只能用“不”,不能用“没有”。
“不”可以放在所有的能愿动词前,“没有”只限于放在“能、能够、要”等少数几个能愿动词前。
The King’s English is a model——a rich and instructive one——but it ought not to be an ultimatum.(高级英语)译文:标准英语是一种典范——一种丰富而有指导作用的典范——但并不应当是一种最高的典表示的是一种社会规则或是为人处世的法则,同样不能用“没有”。
3.属性、判断、关系类动词如:等于、是、符合、姓、在、包含、具有、相等……一般用“不”,不用“没有”。
例:China does not meet any of those criteria.中国不符合这些标准中的任何一项。
总结性或者判断性地指出中国不符合这些标准中的一项,按照汉语使用习惯,只能用“不”。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作者:郭蕾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7期摘要:否定副词“不”和“没”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这两个词语也是难以掌握的。
文章中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不”和“没”,也分析了这两个否定副词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从而突出这两个否定副词的重要性。
关键词:“不”和“没” 认知学生汉语教学一、引论1.选题缘由关于“不”和“没”这一对词语都表示否定,并且意思比较相近,但在用法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二者语法相对比较复杂,目前也没有很明确指出二者的关系。
绝大多数是对其进行传统的词性辨析、语义描写和语义特征分析,理论上的概括性和解释力不足。
认知语义学的发展为我们审视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一套新方法对“不”和“没(有)”的语义特点和差别进行分析。
2.文献综述在语法意义上,《现代汉语词典》第二项释义:“不”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在形容词及动词前加“不”字都可表示否定。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不”可用在形容词、动词及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刘月华编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提到,汉语的否定副词“不”多用于现在、将来,同时也可用于过去,是对主观愿望和性质状态的否定。
否定副词“没”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汉语否定副词系统内部重做调整,从此与“不”形成否定副词二分天下的格局。
有关否定副词“没”的产生,徐时仪(2003)指出,“没”在唐宋时期由具体义趋于抽象义,后来逐渐取代了读音相近的“无”的“没有”义而成为否定动词。
综上所述,在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前人都对这两个词做了大量的讨论、归纳总结,但是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向更深的方向研究这两个词语。
二、关于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历时演变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历时演变汉语否定词在古代多且杂,缺乏系统性,同义现象比较常见,但是否定副词在中古时期就单纯化了。
表示否定的词
汉语中的否定词有:不、没、无、莫、非
1、不:
意思: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
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
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
2、没:
意思: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对过去的行为、动作或状态的否定。
如:没谱(没有标准);没根蒂(没有根据);没脚手(没有雨具);没个了局(没有了结;没完没了);没个道理(没有办法);没仁没义(没有一点情义);没事(无端;无缘无故);没对(无敌;无与匹敌);没来历(无缘由)。
3、无:
意思: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如: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虞(无误)
4、莫:
意思:做副词,表示否定。
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5、非:
意思:相当于“不”、“不是”
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教学策略否定副词“不”和“没(有)”使用频率颇高。
《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中用“不”来否定的句子有551句,用“没”否定的句子148例。
可见正确使用“不”和“没(有)”之重要。
关于二者区别很多书和论文均有提及。
但如何将理论实际到教学中,涉及到的论文仍较少。
故教师在教授和学生在学习中仍有问题,许多老师不知怎么教授,学生学习时不能区分。
因老舍作品是比较标准的北京官话,《茶馆》中多对话,口语性强,故本文以《茶馆》为语料来源,仅就动词前做状语的“不”和“没(有)”讨论。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二者的语言学本体解释,第二部分基于一般认知策略,讲述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策略。
一、动词前做状语的“不”和“没(有)”的区别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不”和“没”区别在于时间,“不”否定“现在或以后”,“没”否定“以往”。
后来吕叔湘指出“不”用于主观意愿,“没有”用于客观叙述。
解释更进一步,但仍有不当。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明确二者区别在于时间的认识错误。
当前主要观点是:二者区别非时间,实质为主客观之分。
为验证以时间作为区分是否正确,笔者将《茶馆》中含有“不”“没(有)”在动词前做状语的句子进行。
(一)动词前做状语的“没(有)”。
《茶馆》中此类38例,否定过去行为动作的23例,占一半以上。
如: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可是不好办,我没办过!剩下18例,11例为“还+没+动词”,表本来可能要发生,但事实上未发生。
可描述过去,也可描述当前。
即描述现实,与时间关系不大。
如: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
(过去)我还没想好呢!(当前)文中还有4例为旁白动作说明,对动作进行客观叙述。
如:没给钱即走。
没等回答,往外走。
由此可看出,“没”确可否定将来,但不可忽视否定过去的占多数,且用于将来的都是“还+没”。
再来看白荃在《“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中的“没”用于将来的例子,均为“还+没”,如:如果明天晚上10点她还没回来,你就给我打电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不”的用法一、基本用法1. “不”是表示否定的常用副词,在句子中起着否定的作用。
比如:“我不会说英语。
”“他不去学校。
”2. “不”可以与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词语构成否定结构,形成否定句子。
比如:“他不喜欢吃辣的食物。
”“这个问题他不懂。
”3. “不”还可以用在某些疑问句中,表示不确定或否定的语气。
比如:“他不来吗?”“你不知道吗?”二、特殊用法1. “不”+动词+了这种结构表示动作的否定,强调动作没有发生或者不会发生。
比如:“他不来了。
”“我不去了。
”2. “不”+动词+完这种结构表示动作没有做完或者不会做完。
比如:“他不吃完饭就走了。
”“我不打完篮球就回家了。
”3. “不”+动词+得了这种结构表示某种情况或者结果是不能接受的,具有反感的情绪。
比如:“你们不要打得了吧。
”“他们不要笑得了。
”4. “不”+动词+着这种结构表示某种动作不能持续进行,一般和方位动词一起使用。
比如:“他真不着套。
”“孩子们跳不着。
”5. “不得不”这是一个固定搭配,表示不得已,不再有其他选择的意思。
比如:“我不得不去上班。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总结回顾: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不”的用法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不”这个简单的副词,在实际运用中有着丰富的变化和用法。
它不仅可以构成否定句子,还可以和动词结合,表达出更为丰富的语境和情感。
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好“不”的用法,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结构中“不”的用法,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加深对这些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观点看来,“不”的用法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汉语否定的基本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的搭配,表达出更为丰富的语言信息。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这些用法,使他们能够在实际交流中更加准确、流利地应用“不”的各种结构。
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区别再考作者:刘均国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1期摘要: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
韩语的语序虽然和中国不尽相同,但韩文的汉字和语法却与汉语极为类似。
通过多年在韩国的汉语教学经验,当把韩国语翻译为汉语时,会发现韩国语中否定副词的使用对汉语否定副词的使用有参照作用,即“不”和“没(有)”的使用上可以以“时间点”和“时间段”来界定。
具体来说,“不”否定的是一个“时间段”的持续情况,而“没有”否定的是一个“时间点”的情况变化。
关键词:否定副词;韩语;时间段;时间点一、韩语中的否定副词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西方语言里边用形态成分连表示的概念,汉语里边或者不做表示,或者用半独立的词来表示[1](P1)。
韩语里的否定副词最主要的是“안”和“---하지않다”。
“안”用在动词、形容词前,“---하지않다”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相当于汉语中的“不”。
如:“去”的否定,根据时态不同,韩语可以翻译为“现在时”的“안갑니다. 가지않습니다.”;过去时“안갔습니다.가지않았습니다.”;将来时“안가겠습니다.가지않겠습니다.”[2](P112)类似的还有:“못或是---하지못하다”,它相当于汉语的“不能”。
根据时态不同,韩语可以翻译为“现在时”的“못갑니다.가지못합니다.”;过去时“못갔습니다.가지못했습니다.”;将来时“못가겠습니다.가지못하겠습니다.”同时,在韩语中,也有相当于汉语“没(有)”的否定副词:“없다”。
它一般会用“动词/形容词+을/를수없다.”相当于汉语的“不能做……,不可以做……”。
如:“不能走”在韩语中就是“갈수없다”,这个用法和上面提到的“못”“---하지못하다”是一样的。
另一个用法是“动词/形容词+ㄴ/는적이없다”,相当于汉语的“没有……过”。
如:“没(有)去过”在韩语中就是“간적이없다”,这个用法也是固定的。
前言1. 选题理由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和“没(有)”使用频率特高, 在各种文体中以及社会交际中都可以找到带有“不”或“没(有)”的短语或句子。
虽然这两个副词都用来表示否定, 但是它们的用法不相同。
因为对“不”和“没(有)”这两个副词的用法没有掌握, 许多汉语学习者使用“不”和“没(有)”时犯了错误。
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也需要把这些问题给学生交代清楚。
因此, 对“不”和“没(有)”进行比较是我们汉语语法研究者以及使用汉语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研究目的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靠邓守信对汉语否定副词研究的观点,从语义功能对二者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比较分析;再与越南语相应形式做个比较,通过越南学习者使用“不”和“没(有)”这两个副词的偏误分析找出越南学习者使用“不”和“没(有)”的偏误成因;从而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越南学习者对否定副词的掌握情况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教学提出个人的看法与意见。
3. 研究范围为便于集中讨论问题, 本论文只针对含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陈述句,讨论处于谓语位置上的谓词前的“不”和“没(有)”的用法, 暂不涉及其他句法位置上的情况, 以及固定格式中和独立使用的情况。
4.研究方法通过考察使用“不”和“没(有)”的大量实例(大多数是北语语料库的;有一部分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大家都公认的句子), 分析说明这两个副词的语义功能。
为能达到这一目的, 我已采取了例证法、引证法、分析法、比较法和翻译法。
本论文涉及到一个新概念——语言的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可以解决那些例外现象,一方面仍然坚持已总结出来的规则,另一方面为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的规范化起着重要的意义。
结合研究汉语语法与针对越南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特点来写出这篇论文,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虽然已经为论文的实用价值尽心尽力了,但是由于我个人还缺乏研究经验,汉语水平有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学习得还很不够,所以本论文遗留的问题仍然很多,缺点甚至错误更是在所难免。
在此,我希望得到各位学者、各位老师和研究生的批评指正,以弥补缺陷,进一步修改、提高论文的质量。
同时,也希望本论文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总结能够继续在课堂教学中经受考验,并通过课堂教学改掉它里边未能避免的缺点。
第一章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1.有关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若干问题及其研究范围此部分探讨“不”和“没”的词性问题及其主要特征。
对于这两个词的词性问题,也有争议,但不是很激烈。
一般人都把“不”看做副词。
对“没”的词性,笔者认为,还是将“没(有)”分为两类,动词和副词,即名词前的是动词;动词、形容词前的是副词。
将否定副词“不”和否定副词“没(有)”(即作为动词的“没(有)”排除在外)作为本论文所研究的范围之内。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否定副词“没(有)”简写为“没”。
对于例句中,原文写什么就写什么。
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都具有副词的主要特征, 但与其他副词也有一定的差异。
“不”和“没”都表示否定; 都充当状语; 都能放在谓词性词语的后边或两个谓词性词语中间形成选择问句; 都能单说; 在陈述句里,如果否定的是奇数,都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果是偶数,都表示肯定的意思等。
“不”、“没”后面所组合的词类主要是谓词(动词和形容词),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它们还可以用来否定介词、副词、代词等词类。
2.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相关研究2.1.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包括“不”和“没”的比较研究及汉语的“不”和“没”与其他语种的否定形式的比较研究。
目前,与越南语具有相似性的否定副词“kh«ng”和“ch-a”进行对比是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2.2.各家研究者对区分“不”和“没”的不同观点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不”和“没”的意义和用法的认识不断丰富。
笔者搜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不”和“没”的用法,各家研究者还是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该部分总结各家研究者对区分“不”和“没”的不同观点, 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如邓守信(1974)、吕叔湘(1980)、刘月华(1983)、李铁根(2003)等学家的观点, 并对每一观点都提出笔者的见解。
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 人们还是把“不”和“没”的用法与时制联系在一起,就是不少学者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不”和“没”在时间上的对立。
把一般的观点概括起来即:“没”限于否定现在和现在以前的事件、“不”限于否定现在和现在以后的事情。
笔者认为, 汉语里不存在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制概念,只存在着与动作的发生与否相连的时态。
汉语里的“时态”不同于“时制”,两者应该区分开来。
第二, 有些研究从深层关系中指出了“不”和“没”的另一种对立是在于主观客观上。
“不”否定的是主观意愿或主观意志;“没”否定的是客观叙述。
这种解释能解决一些表示主观客观比较明显的句子, 如“我不吃”和“我没吃”,看来还是可以讲得通的。
然而,事实上证明,除了否定那些表示主观意愿的否定,“不”还可以用来否定客观事实。
主观意愿涵盖不了“不”的全部意义。
此部分也尤其强调邓守信(1974)的动词分类以及“不”和“没”与动词搭配规律。
邓守信的理论将传统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归为动词, 包括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和变化动词等三类。
依邓守信, 各类动词与这两个否定副词的配合整理如下:邓守信指出三类动词与否定Array副词的搭配情况,在最高层次上,对“不”和“没”的选择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这两个否定副词与动词搭配情况下产生哪些语义功能,邓守信的理论并没有谈到。
3.小结第一,对于“不”和“没”的词性及其特征这些问题, 语法学界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许多语法研究者对“不”和“没”已作过不少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这两个否定副词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者的差异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找出其本质的区别。
明确“没”与时态相连的问题为我们把“不”和“没”的语义阐述更富于启发性。
第二章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比较1.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与谓词的语义关系“不”和“没”并不是能否定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
下面都是病句:a. *这个人不活。
b. *这个人没活。
可见,这一限制就在于动词“活”与“不”和“没”的语义关系。
语义搭配是否通顺这一原则对于判断“不”和“没”能不能直接否定一个词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不”和“没”进行比较,本文先从动词(传统的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分类着手,探讨这两个否定副词与动词搭配时所产生的不同语义功能。
2.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与谓词组合的语义功能邓守信的三类动词与“不”和“没”的配合使用是有规律的,但没有具体的,充分地通过带“不”和“没”的句子得到客观性的证明。
再说,该规律只是在最高层次上选用“不”和“没”的规律,二者与每一类动词配合使用情况下产生的是什么语义功能,邓守信的理论没有涉及到。
该部分将通过考察大量的实例来探讨二者与谓词组合时所产生的语义功能,即状态动词、变化动词、动作动词等三类动词与“不”和“没”搭配情况下的语义功能。
2.1.状态动词:[+状态]状态动词是说明某种性质、状态的动词。
大量实例证明,“不”都能否(22)我没爱过她,她也没爱过我。
从结构来看,这些动词后面都出现时态助词“过”。
在这里,否定副词的选用严格受到时态的限制,动词后加时态助词“过”,必须用“没”否定。
[+已然]之语义决定“没”的使用。
这种情况不多见,限于少数一些心理状态的动词。
2.2.变化动词:[+状态的变化]变化动词是由某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的动词。
否定变化动词,一般都用“没”。
用“没”否定这种状态变化时隐含有事物的这一状态是逐渐变化形成的,有一个发展过程。
“没”指事物状态在某一过程结点尚未发展到某2.3.动作动词2.3.1.[+意志]“不”和“没”一般都能否定动作动词,即表示活动的动作动词,包括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
用“不”否定时反映说话者或句中主语的主观意志上不想、不肯做某事,行为发出者对动词所表的动作行为是能够掌控的。
[+意志]有时是弱化的,有时是强化的。
有些句子所否定的是自然界的现象,笔者认为既然是自然现象就不可能由人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对这些事件是无法掌控的。
因此,“不”除了表示句中主语的意志之外,还表示对自然现象的判断性的否定,即“不”否定动作动词还可以表示某种习惯。
这类句子都不是对一次性的动作行为的否定,而是对一种具有规律性的事件的否定。
如果出现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这些时间词语只是用来指明该句所表示的规律、习惯存在的时间而不是指明该句中动词所表动作的具体发生时间。
当此类句子的动词后带上表示已然的动态助词“过”时,由于增强了已然性就不能用“不”而只能用“没”了,如:没上过课。
上小学时星期天我们从来除了那些特殊情况如表示假设、条件之外,否定[+已然]的事件都用“没”而不用“不”。
“没”与动作动词搭配之后产生 [+已然]之语义,所谓已然就是相对于保证现实性的参照时间而言事件是已经发生的或完成的,不管背景时间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例(72c): 他没有吃冰淇淋。
例(72c)的参照时间可以理解为“现在”,说话时间与“现在”重合;也可以理解为“现在以前的某一时间点”,这个参照时间在说话时间之前;或“现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这个参照时间在说话时间之后。
相对于这个参照时间而言,“吃”这一事件已经实现,即句子否定的是“吃了”,也就是“吃”的实现。
例(72c)的语义内容在时间轴上可作如下图示:“吃冰淇淋”这一事件包括“实现”、“持续”、“结束”三个阶段。
图示中的参照时间放在“吃冰淇淋”这一事件的结束这一位置,并不是直到“结束”这一位置,“吃冰淇淋”这一事件才算是“已然”的事件。
实际上,在“实现”这一位置上,“吃冰淇淋”已经是已然的事件了。
因此,参照时间可以在这三个不同的位置。
也就是说,“没”否定的是已然的事件,相对于某个参照时间是已然发生或已然结束的事件。
否定[-已然]的活动用“不”,同时一般具有[+意志]或[+习惯]之语义。
否定副词“不”和“没”与动词组合所起的[+已然] 义项可以概括为下一图表:3.含否定副词“不”和“没”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区域性问题本文一贯遵循的是“不”和“没”这两个否定副词与邓守信三类动词的搭配规律。
汉语作为母语的人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这两个否定副词都是这样表达的。
不过,在考察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一些例外现象。
笔者选用22个用“不”和“没”不遵循规则的句子(详见本论文第88页)将北京、广州和台北等三个地区的汉语母语者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汉语母语者对这些句子有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与分析”请详见本论文第45页)。
有的人会这么说,有的人则不会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