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学典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格式:doc
- 大小:170.51 KB
- 文档页数:6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氧、臭氧、二氧化碳等。
2.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各分层的特点和主要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垂直分层。
2. 教学难点:不同分层的特点和现象,以及各分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教学器械,如投影仪、放大镜、地球仪等。
3. 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诠释不同分层的现象和影响。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分层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讨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地球上生物得以生存的必需条件,教师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观看动画短片来深入学习这一内容。
起首,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基本观点。
大气是我们周围的空间环境,它包抄着地球并给予我们温暖和珍爱。
地球上的生物都依靠于大气中的某些元素才能生存。
那么,大气主要由哪些成分构成?它又是如何分层的呢?2. 新课学习(1)大气的组成教师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氩气等。
并介绍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引入二氧化碳的话题,讲解其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现象,即从地面到高空,大气的组成和密度会发生变化。
教师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不同高度的大气特点。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大气各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大气环境。
(2)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如雾霾、臭氧层空洞等),讨论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珍爱大气环境。
5. 作业安置(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调查内地的大气环境状况,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球的大气是由气体、固体和液体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氢气、氩气、氖气、氦气、甲烷等组成。
其中,氮气是最主要的成分,占据大气的约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只占据很小的比例。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根据大气的温度变化来划分的。
从地球表面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空间。
每一层的特点和功能各不相同。
对流层是地球最接近表面的一层大气,它的厚度约为10-15公里。
这一层大气的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对流层中的气体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后,会产生对流运动,形成云、风、雨等天气现象。
对流层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15-50公里。
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平流层中的气流呈现水平流动,没有明显的垂直对流。
平流层的上层是平流层顶,下层是平流层底。
平流层中的氧气和臭氧层对地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减少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跳跃层位于平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80公里。
跳跃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在这一层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垂直尺度,不同层之间的气体不会发生混合,形成了稳定的层状结构。
跳跃层中的气体密度很低,几乎没有空气流动。
这一层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没有直接影响。
外层空间是大气的最外层,位于跳跃层之上。
外层空间中的气体密度非常低,接近于真空。
这一层中几乎没有气体分子,只有极少量的气体原子和离子。
外层空间中的气体与地球的大气没有直接接触,是太阳风和星际空间的一部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的生物和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层中的气体组成和温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人类通过研究和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一、自我介绍各位师兄师姐、老师、领导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型是新授课,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以及教学过程分析等几个环节来说课。
首先我们来进行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二、说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并说明对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大气垂直分层。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不同大气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各种大气成分与大气层,发挥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积极影响。
4.地理实践力:个人参与减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的生活实践。
三、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1)地位:本节课是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部分,它既联系了第一章学习的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大气圈,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受热状况、大气运动状况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
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内容:本节课分为2部分内容,分别是:1)第一部分是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其中干洁空气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了解各低层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
2)第二部分是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分别从大气厚度、大气组成、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联系来学习。
四、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围绕问题自主思考,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大部分学生求知欲强,乐于探究,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缺乏较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6)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25千米以下)下图。读图回答1-3题。
1.干洁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稀有气体
3.干洁空气中有极少的二氧化碳和臭氧,下列关于两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
C.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D.近些年来,高纬地区易出现“臭氧空洞”现象
2、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乘坐太空舱从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读大
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题。
1.下列大气垂直分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一对流层 B.②一电离层 C.③一平流层 D.④一臭氧层
2.鲍姆加特纳起跳时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鲍姆加特纳在降落过程中,气温(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3、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
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
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据此读下
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中所示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 )
A.①——湿度大,降水多 B.②——气压高,气温低
C.③——逆温层,风力小 D.④——风力小,湿度大
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4、下图为某气象观测站释放的探空气球。读图,回答下面1~2小题。
1.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5、 地面上空的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从而导致大气层结构稳定,称之为
“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下图是我国武夷山1月份不同坡向平均
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可知( )
A.①为武夷山北坡
B.此季节②坡降水比①坡多
C.山麓到山顶的冬季温差①<②
D.两坡温差随高度升高逐渐变大
2. ①曲线近地面附近出现逆温的原因可能是( )
A.冷空气密度大下沉
B.近地面空气升温慢
C.近地面附近太阳辐射弱
D.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
6、读地球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臭氧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外层大气
2.近几十年来,局部地区的臭氧浓度逐年下降,该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B.地面辐射减弱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大气逆辐射增强
7、下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
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完成下
列问题。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上升到______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
时间约为__________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
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__________时以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C; 3.B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B; 3.C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和④为高层大气。臭氧位于平流层,电离
层位于高层大气。故选 A项
2.读材料得知,鲍姆加特纳乘坐太空舱从39千米的高空跳下,39千米位于②层
3.读图分析可知,从39千米的平流层垂直跳下,主要经历平流层和对流层,结合图示温度变
化可知,温度先降低、后升高.故选C项。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①图是降雨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较少,不易出现雾霾天气,A错。②图显示某
地不同气压状况的天数,不是某一天的天气状况,B错。③图中气温变化表示垂直方向上有逆
温现象,可能出现雾霾天气,C对。④图表示这一天的风速较大,雾霾形成是在静风天气,D错。
2.雾霾天气时能见度降低,看不清景物和道路,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B对。对果
林园艺及乳畜业、钢铁及汽车制造业、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影响较小,且不能直接严重影
响,A、C、D错。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解析:1.根据大气垂直分层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对流层,气流随海拔升高降低。在平流层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地球上几乎全部的水气、
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底部。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对流层,气流随海拔升高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
化的规律可能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对。A、B、C错。
2.地球上水汽、杂质主要来自于地表,几乎全部的水气、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底部。探空气
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对流层,A对。其它大气分层距地表远,水汽含量少,B、C、D错。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A
解析:1.武夷山近似于东北-西南走向,①为武夷山西北坡。此季节为冬季,①坡为迎风坡。
②坡山麓地带气温较高,山顶气温相差不大,故山麓到山顶的冬季温差①<>
2.冬季西北坡受冬季风影响,冷空气密度大,下沉,使暖空气抬升,形成逆温,选项A正确。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解析:1.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0~12千米属于对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高度间的
大气层属于平流层,55千米以上属于高层大气。读图分析可知,臭氧层主要分布在15~45千
米的高度,属于平流层。故选B项。
2.臭氧层能强烈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的浓度降低,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故选C
项。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10; 8; 2.10
解析:1.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 6°C„ 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出现
逆溫现象,则逆溫结束的条件是Ts
到10T:与气溫日变化曲线上的交点,再看此交点在橫坐标上的位置,可找出时间约为8时
2.依据本问给出的条件和第(1) 问的计算结果,可得出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宄选在10时以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