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核心提示: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国脉电子政务网整理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具体内容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方正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方正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方正县打造哈佳中段副中心城市的构想编制的,是我县“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强县”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县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方正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推进“生态山川、魅力侨乡”建设,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6亿元,年均增长1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5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9亿元,年均增长20.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分别实现70亿元和2897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9倍和13.3倍。
三次产业结构由38.1:17.3:44.6调整到32.7:27.1:40.2。
二、城乡交通体系格局初步形成。
以同三高速公路、哈同路、铁通路、讷鸡路、方伊路等为主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辐射的“二横二纵一射”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横跨松花江的讷鸡路与同哈路、同三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形网络布局,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全县完成通乡公路建设10项95.3公里;通村公路67项453.1公里,全县高等级路面连通的乡镇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8个, 高等级路面建设里程达602.6公里。
全县67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
三、城区承载力进一步加强。
实施北拓战略,初步构建起中等城市骨架。
依托行政中心北迁,拉动了县城北部的城区开发。
交通、供水、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05万平方米。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10•【字号】黑政发[2012]23号•【施行日期】2012.04.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黑政发〔2012〕23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黑龙江省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黑龙江省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为做好“十二五”时期我省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和《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一)“十一五”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8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5%以内。
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城乡就业人数达到1932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83.1万人。
“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1.3∶19.439.3,与“十五”期末的462133相比,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有较大提升。
2.积极就业政策逐步完善,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我省相继制定实施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制定实施了“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重点人群统筹就业,特别培训提高技能,加强服务促进就业”等政策措施,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稳定了就业局势,并为我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2011.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
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
区”和“十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
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
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
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切
实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充分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快
的发展速度、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
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
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
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
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
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
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
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坚持共享发展。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紧密
衔接,与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衔接,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
趋势和条件,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市场
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重
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向北开发开
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北方地区生态屏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打下坚实可靠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使“十二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在优化
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
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
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非
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均达到4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居
民消费率达到36%。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果,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十大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资
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能力大幅提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矿产、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支
撑作用明显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5万亿,基本形成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
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经济管
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不
断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际交流合作大幅度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
增长14.4%;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资源消
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耕地保有量保持116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草原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三化”
面积下降。
——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
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
距。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到10.5年,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
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使“十二五”成为我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
总人口控制在389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与经济发展同步,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
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