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审美与旅游简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景观美学:旅游景点通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吸引游客。
在自然景观中,山、水、森林、沙漠、湖泊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而在人文景观中,建筑、文化、历史遗迹等元素则展示了人类文明的魅力。
2. 体验美学:旅游不仅是欣赏美景,更是一种体验。
游客通过亲身感受和参与,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品尝当地的美食,甚至与当地人交流,都可以让游客获得独特的体验。
3. 文化美学:旅游景点通常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
文化美学关注的是景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例如,一些古建筑或历史遗迹,是某个时期或某个文化的代表,游客可以通过欣赏这些景点,了解和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4. 生态美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保。
生态美学关注的是旅游景点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
一个好的旅游景点应该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不仅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5. 情感美学:旅游景点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情感美学关注的是游客在游览景点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可能会让游客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或对历史的敬畏感;而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则可能会让游客产生宁静、愉悦的情感。
总之,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需要综合考虑景观、体验、文化、生态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感受景点的魅力,游客可以获得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
旅游审美原理旅游给人们带来的最大乐趣之一是去远方探索,不断发掘新的审美价值。
旅游审美原理指的是去旅游的目的,即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探索、发现、赏识、评价和感悟,从而满足人类审美需求和审美欣赏的过程。
这个原理既支持着观点,又包含了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理解。
有学者把审美活动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要素探索、探索审美价值、赏识审美价值和评价审美价值。
要素探索是一种大胆的探索,涉及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发现,而不受外界的限制,有时甚至会采用一定的主体性。
探索审美价值则是在发现过程中对审美价值的感受和识别,也就是探索视觉上独特的美感,从而得出审美价值判断,提高对审美价值的了解。
赏识审美价值是观点的真正发挥,在这个层次中我们不仅会针对景观的独特性、审美价值,还会结合大量技术、手法创作,从而实现极致的审美价值,这也充分地反映了艺术家对审美价值的理解。
最后的评价审美价值更像是赏识的过程,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社会观点,对旅游体验和景观进行评分,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审美价值的认可。
旅游审美原理更多的是引导我们去观点自然文化景观,去发现、赏识、感悟它的审美价值,让它能更好的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内涵,从而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有充分的了解,尊重自然文化景观的原貌,在解读旅游景点的同时,也认识到它所承载出的文明历史,将艺术家对审美价值的理解,借助于技术手段创作出出色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赏玩景色的同时,也能欣赏它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
此外,当我们深入理解和发掘旅游审美原理的同时,也应该尊重自然文化景观的原貌,不要破坏它的环境,也不要削弱它的美感,这样才能让它让人们长久的拥有和享受。
综上,旅游审美原理将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审美价值探索、赏识和评价,以及尊重自然文化景观的原貌,融入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有助于提高旅游者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了解和审美欣赏,让人们能够获得独特、非凡的旅行体验。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景点的学科,旨在从美的角度来鉴赏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旅游美学的视角来鉴赏某一旅游景点,并对其景观、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旅游景点的美。
某一旅游景点位于大自然之中,景致宜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游客们放松身心的绝佳场所。
首先,该景点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浩瀚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以及优美的湖泊。
这些自然景观充满了力量感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宏伟。
此外,景点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阳光和海风的抚慰,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祥和。
这种自然美让人们摆脱了都市的喧闹和压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除了自然美,该旅游景点还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游客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首先,该景点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古代王国的疆域,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
这些遗迹包括古老的城堡、寺庙和古老的街道,它们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其次,景点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表演,如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种历史文化的融合使得景点更具特色,给人们带来了对古老文明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此外,该旅游景点还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
在景点内部,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巧的雕塑和壁画。
这些艺术品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同时也让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美的感受。
此外,在景点周围的村庄和城市中,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当地艺术家的绘画、手工艺品等。
这些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景点的艺术氛围,还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该旅游景点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有着丰富多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其自然美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历史文化元素让人们了解到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艺术表现则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
在这个景点,游客可以体验到身心的放松和心灵的愉悦,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简述旅游活动的审美内涵学号:0818020101 班级:08旅1 姓名:余航摘要:旅游审美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今的游历。
现代意义的旅游有着全新的内涵,它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产业。
无论是客体的开发、主体的审美行为,还是导游,都是经济行为,没有钱是不能旅游的。
人们越富有,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旅游;就旅游目的而言,旅游者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并非所有的旅游者都是为了审美才去旅游。
古人中有的人游历是为了做学问,有的人是为了遁世,有的是因官场不得志,有的人是做官被贬被罚;现代人中有的人是想轻松一下而投入大自然,有的人是为了看看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有的人是为了寻找知识,有的是为了寻觅发财梦;更何况不同处境不同身份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各有不同的审美眼光。
关键词:旅游审美、物我关系、内涵正文:一旅游活动是人对物我之间和谐关系的主动寻求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
通俗地说,旅游活动就是人们所说的“玩儿”的一种,是游玩,是消闲,是消遣,是娱情、娱乐的一种方式。
从理论上讲,旅游活动就是人对物我之间和谐关系的主动寻求。
人在旅游过程中,爬上山峰、坐上游船,感到愉悦,这就构成了人与山水之间的一种和谐,也就是客体“物”与主体“我”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人走进庙宇、面对神佛,心中产生一种敬慕与崇仰的感觉,这也构成了物我(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与心理上的和谐关系。
所谓主动寻求,是说这种物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同于人们在平日生活当中时常也可能产生的那种和谐关系。
旅游是人的一种主动活动,是寻幽访胜,是寻奇探异,是寻新鲜、求刺激,所以说是主动寻求。
这里所说的物,是指人在旅游活动中观赏的或参与其中的对象,或者说是人作为旅游主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客体)。
这种审美对象主要是指山水风光、园林建筑、寺庙祠宇、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以及旅游主体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如游泳、漂流、滑冰、滑雪、滑沙、滑翔、划船、骑马、打高尔夫球等以及其他竞技类活动等。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观光活动,旅游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旅游景观作为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探讨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旅游景观对人们心灵的吸引力。
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可以分为自然美和人文美两个方面。
自然美指的是自然景观所具有的美感,如山水之间的和谐、色彩的丰富以及自然界的奇迹等。
而人文美则体现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景观上,如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往往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魅力。
和谐与平衡的追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在旅游景点中,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景观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比如,山水之间的曲线、大小适中的建筑物、群鸟在湖面上翩翩起舞等等。
这种和谐与平衡的追求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独特性与新奇感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之二是独特性与新奇感。
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使得独特的景观成为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世界上的自然奇观、特殊的建筑风格或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新奇感和视觉上的刺激,使旅途更加有趣和激动人心。
色彩和光影的运用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之三是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色彩和光影是景观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
在自然景观中,如日出、日落时的夕阳、星空中的繁星等,都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人文景观中,如建筑物的照明和灯光秀等,都能够给景观增添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参与感与互动性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之四是参与感与互动性。
相比于单纯的观赏,参与感和互动性是旅游景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例如,人们可以在自然景区中进行徒步、攀岩、水上运动等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
在人文景观中,人们可以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节庆等,与历史文化互动。
这种参与感和互动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景观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结论旅游景观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
王善理2007级旅游管理
古今审美与旅游简析
【摘要】审美和旅游,这两个看起来关联并不是十分大的东西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说法呢?通过对我国各个时期旅游和审美文化的具体讨论,探索那些我们以前很少注意到的细节和内容,我们将给出一个答案。
【关键词】审美旅游关系古今
【正文】
古今以来,我国的艺术有着无与伦比的成就,古时无数名人大家的各种作品无疑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成果,值得我们欣赏和了解,而我今天要讨论的就是这些艺术与旅游的关系,确切来说就是获得这些艺术作品灵感的那些审美观念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1. 古代的审美和旅游
我国古代的艺术与审美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具体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态度,而这些一方面来源于对于所处时代的理解,而另一方面就是所见所感,可以说见闻即感受,而这见闻往往就是旅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不同时期的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我们一般谈论艺术审美都不约而同地从先秦谈起,这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更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大成时期,无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这个时期显示出来是对于人生境界和对美的追求,孔子以绘画喻礼,《吕
氏春秋》《淮南子》都谈到了音乐,而《礼记·乐记》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而我们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为了编纂这些美学著作,必然不能是仅仅地去空想,在那个消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寻求这样一种知识,无数士大夫经常外出寻找素材,而外出的各种收获往往也都能给他们的美学研究提供巨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先秦时期的士大夫出游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学研究。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其思想自由和解放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制高点,不管是竹林七贤又或是大小谢都展现出了清逸灵秀的风格,又或是恣意狂言,尽皆体现出了时代的,而另一方面政治上的混乱导致了无数士大夫开始抛弃从政的道路,转而寄情山水归隐山林,或酒或歌,阮籍的《酒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绝唱《广陵散》,无不体现了那种寄怀天下而不得的抑郁与无奈,进而寄情山水以求安慰。
这个时期的士大夫出游,往往基于一种逃避和寻求解脱的心情。
唐朝的美学是我国美学的另一个高峰,而在唐朝的不同时期则体现了不同的美学风格,初唐的积极向上,盛唐时期的气象宏大,晚唐的苍凉和无奈尽皆值得玩味。
初唐与盛唐的美学更加注重于描绘唐王朝的富庶与天朝王土的宏大景象,当然也不乏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分子,在唐王朝四海安平的情况下,人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享受和体验不同的生活,这与我们现如今的旅游有着很大的相似点,但不同在于其仍集中于上层贵族,这样一批人往往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仅以李白来说《蜀道难》《梦游天峔吟留别》等作品将其体现地淋漓
尽致。
晚唐的衰败是一个王朝的叹息,更是无数文人的暗殇,杜甫活在这个时代,更是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数信息。
三吏三别的叹息,是杜甫在流离期间对世事的感慨,也让我们认识这个时期的人们,而我们也可以以杜甫为缩影看到这个时期文人的境遇,颠沛流离,满眼苍夷,这个时期的出游是无奈的,被动的,更是一种悲惨的逃亡。
宋代是我们的另一个认识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继承了魏晋及唐朝的特点,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可以说宋人的艺术是没有生机的,这个时候开始的宫廷文人和画家,一系列的艺术创作虽有豪情却不够疯癫,虽有工整却又太过规范,没有那种我们可以赞赏的绝美所在,而与之对应是游历的泛化,士大夫出游已经成了一种享乐,一种以文会友,把酒言欢的游娱,或许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样一种游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正如我们对于之前几个时期的出游来看,这个时期的的出游明显在目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娱乐化的趋势,人们不再是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出游,而是纯粹的为了出游而出游,这样一种转变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出游的堕落”。
元朝的艺术我们只能用惨淡二字来形容,较之宋朝其风格更为拘谨,且在元朝高压统治下,文人艺人遭到打压,致使这时期的作品多数为怨愤之音,其美学价值不免大打折扣,而这一时期的出游受到了统治者的限制,例如海禁和夜禁等,从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出游极大的减少。
元朝时期的审美和旅游都可以说是一个惨淡的时期,这对于一个在我国历史上及其统一的时期中算是一个怪异的特例。
明清时期的艺术较之元朝有着极大的解放,但依旧是极其封闭的统治致使这一阶段的艺术风格仍旧倾向于保守的风格,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部分文人艺人效仿“魏晋之风”,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唱出了不同的曲调。
但所谓个性之人毕竟是少数,并且缺乏自由宽容的审美文化,这一时期终究没能回归到思想解放自由的时期。
而与之相反的是,这一时期的出游却极其盛行,人们纷纷外出游历,而这一时期的驿站达到了空前繁盛的时期。
这种情况却也不难理解,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人们出游更加简洁方便,而同时期的审美却出现了停滞的局面,由于八股文的盛行,文人往往醉心功名,美学也大都被认作副业,难以有大家产生,此时期的审美和出游呈现出了分离的趋势。
2. 近现代的审美和旅游
而到了近代,自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属以后至新中国成立,社会遭遇了极大的冲击与变革,西方文化大量充斥了当时的文化氛围,此时中西文化的互相冲击是空前的,而西方的审美伴随着西方的经济强势涌入了中国,在这一段时期内我们基本都是按照西方的审美观与旅游观在行动,即追求体验和放松相结合的方式,主张通过实地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旅游效果,而旅游也成为了获取审美体验的一种方式,即二者的同一化。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经济水平的欠发达,旅游业一直处于一种无法运行的状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才从外交手段变成真正的盈利的行业。
而这一阶段的旅游和审美呈现了一种复杂的状
态,即外部的无关性和内在的不可分割性。
首先,就外部无关性来说,旅游越来越趋近于大众化,而大众化旅游带来的不然结果就是商业化与通俗化,旅游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趋于世俗和大众口味,或者就是“雅俗共赏”,商业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所考虑的不再是旅游所追求的意境和美好,而更加在意利润和成本,在意的是如何最大化游客群体,而非旅游的审美意义。
而另一方面来说,旅游又绝对离不开审美,没有美感的旅游吸引物是无法成为吸引游客的工具的,这就要求旅游必须参照美学的各种标准,力求旅游可以吸引游客,进而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但是,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的目的和形式出现了更多的变化,人们出行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某些方面,而更加趋于个性,趋向于追求个人的特殊需要,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审美的变化也是十分明显,各种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在我们面前不断出现,并且旅游和审美正逐步统一,而这种统一不同于近代西方旅游文化的地方在于通过旅游活动获取审美体验,即单方面地由旅游推进审美的发展我国当前时期的旅游和审美体现出的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大众化旅游与审美,其大众化的受众与多样化的内容使其可以满足更多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而这与我国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史分不开的。
网络文化的盛行是新生的事物,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巨大信息载体的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存各种旅游信息及审美观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实现了对旅游资源和审美的个性配置,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线路或者项目进行
旅游,而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旅游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传播给全世界的其他人。
在网络时代,人们选择旅游更加体现出主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旅行社包销的团体旅游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3. 结论
我国古今以来的审美和旅游活动除明清外总能显示出极大的相
关性,即使在新中国刚成立旅游业从无到有的特殊时期下,依旧能够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提醒我们,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抓准时间和背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切实可靠的联系。
总体来说,旅游和审美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会有着不同的表现,这需要我们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从而得出最切合实际的关系,并且结合实际内容和载体的不同,体会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美学散步》宗白华
《网络旅游信息消费的几个特点2010》郭媛媛
《简析中国古代旅游与西方的差异》秦永洲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