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诊【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 格式:pptx
- 大小:611.90 KB
- 文档页数:20
【手诊诊疗】中医手诊的精髓,老中医亲自传授,手诊系列之掌型与疾病的关系手诊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诊断学科。
在东西方医学中都可以找到研究痕迹和成果,手诊在当代已经成为专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生活。
中医手诊的概念就是指通过人体手的纹路形态、变化、规律等方式,对人体器官的演变作出推理的一种防治辅助手段。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有诸于内,必行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
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
《灵枢·经脉篇》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废话少说直入正题先给大家一个中医手诊的口诀(很实用),对照下面两张图结合口诀。
胃脾胆肝小心中,大肺膀胱肾小史。
高烧惊风及三椎,全在拇指反应点。
胆肝结石和发炎,失眠多梦食指显。
左右头痛高低压,就在中指一二三。
肠肺神炎吐癌症,无名指上反应全。
膀肾石炎糖尿瘤,小指上下都出现。
感冒便燥头麻晕,气管耳聋指节间。
中道疾病离坎线,要知死门在坤边。
大肠有病坎上寻,上下腹痛找兑乾。
乏肝硬大巽上下,生殖妇科腕中见。
心脾癫痉湿淋前,尽在艮震地纹圈。
脸上的纹是可以看病的,额上、眉间、唇边的皱纹变化、与内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把面纹、掌纹结合起来观察,可以进一步提高诊病的准确性。
脚掌上的皮肤特点和手掌上是一样的,所以观察脚掌上的纹也可以看病,只是脚上的神经系统没有手上丰富和反应灵敏。
脚掌的微循环也没有手掌丰富,而且皮肤也比手掌上的粗糙,观察起来极不方便,但在足底按摩治疗运用足穴压痛法诊病的还是很多的。
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手的神经反应直接传到大脑,大脑的指令也可以直接迅速的传达到手上。
手与脑之间有精密的协调功能,手的活动直接调动着脑的思维反应。
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较高,它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这种丰富的末梢神经活动对掌纹的生成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掌形与疾病所谓手型,即手掌的外型特征。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四诊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进行全面的病情诊断和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是指将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具体内容。
望诊: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在望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神、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等,以获取有关身体状况的线索。
另外,眼底的观察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气等来判断病情。
在闻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及时判断是否存在哮鸣音、湿罗音等异常。
此外,闻诊还包括对患者的语气、声音的观察,通过患者的表达来了解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其病情、病史和病情变化等信息。
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有耐心地向患者询问病情,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疼痛的性质等。
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睡眠质量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得出初步的诊断和判断。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肌肉等来判断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腹部、肌肉等来判断其有无肿块、压痛等。
四诊合参:四诊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联系、相互印证。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以确定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舌苔发黄、脉象偏缓等,可以初步判断为气虚血瘀型疾病。
然后通过闻诊听到患者有气喘、咳嗽等症状,进一步确认气虚血瘀的证型。
再通过问诊得知患者常感疲乏、思虑过度等,最终确定为气虚血瘀型。
最后通过切诊触摸到患者的脉搏细弱无力,进一步印证了气虚血瘀的证型。
总结:中医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手诊与面诊(1)
手诊与面诊在中医理论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两者都是中医诊断的手段之一。
下面将从手诊与面诊分别介绍其特点及应用。
一、手诊
手诊是通过手部感觉器官与病人相接触,了解病人体表的变化,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切来确定病因和病情。
手诊的特点是便捷、灵敏和直观,通过触摸和摸索,可摸到不同的脉象、不同的反应,诊断较为直观。
手诊包括脉诊、舌诊、目诊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脉诊。
脉诊的方法包括按、推、抟、撮等,通过感觉脉搏的频率、力度、长度、宽度、深浅等变化来判断病情,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手诊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应用于一些疾病的初步判断,包括感冒、发热、咳嗽、头痛等常见病。
二、面诊
面诊是指通过观察病人面部、口唇、齿龈、舌苔等部位的变化,来确定病因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面诊的特点是直观、全面、准确,通过观察外表面的变化,可以发现阳证和阴证,从而诊断疾病。
面诊应用于很多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一些内科病。
如肝病、胃病、心脏病、肺病等,都有明显的面部表征。
例如,面色黄色可表肝郁,面糊浊可表湿邪,面色青紫可表心病等。
总体而言,手诊与面诊都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手诊主要应
用于初步诊断,通过触摸和摸索,摸到不同的脉象和反应,判断病情
及病因。
面诊起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口唇、齿龈、舌苔等部位的变化,排除假阳、假阴,找到真正的病因和内在
关系。
两者相结合,可以完成非常精准的中医诊断。
【中医知识】中医手诊图谱(上)【中医知识】中医手诊图谱(上)(图一)小小得一对手掌“泄露”身体得健康“秘密”。
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得健康信息可以直接从视觉中得到,手掌可以直观地反映诸多健康信息。
80%以上得常见并多发病均可以直接通过手诊获得。
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随时照瞧,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或抹去身上得“污点”,观察手掌气、色、形态得变化可以及时了解内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望闻问切”就是中医得四诊,在替患者把脉得同时,可以对患者手掌得气、色、形态进行系统得、有目得得观察,以了解患者得健康情况。
(掌部区域与脏腑对应图二、五) 中国古老得《黄帝内经》以为: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得通路,其功能在于:行血气、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因脏腑通过经脉、络脉、皮部与体表建立了联系,所以脏腑得功能活动与气血盛衰,可以从皮部反映出来。
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得“有诸内,必形诸外”得意思。
在诊断上就可以从人体外表得变化表现出来如:面色、舌象、体表得寒热等测知内在脏腑得功能状况。
脸上得纹就是可以瞧病得,额上、眉间、唇边得皱纹变化、与内脏疾病得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得关系,把面纹、掌纹结合起来观察,可以进一步提高诊病得准确性。
脚掌上得皮肤特点与手掌上就是一样得,所以观察脚掌上得纹也可以瞧病,只就是脚上得神经系统没有手上丰富与反应灵敏。
脚掌得微循环也没有手掌丰富,而且皮肤也比手掌上得粗糙,观察起来极不方便,但在足底按摩治疗运用足穴压痛法诊病得还就是很多得。
手掌就是末梢神经得集中区;手得神经反应直接传到大脑,大脑得指令也可以直接迅速得传达到手上。
手与脑之间有精密得协调功能,手得活动直接调动着脑得思维反应。
手掌皮肤得敏感度较高,它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得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这种丰富得末梢神经活动对掌纹得生成变化有着不可低估得作用。
如果微循环畅通,皮肤得到充分得濡养,掌纹就会显示出协调均匀得色泽。
四诊★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一)望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
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
(二)望色⒈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⒉病色•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
•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3)黄:主脾虚、湿•萎黄:脾胃气虚•黄肿: 脾虚湿盛阳黄:湿热证阴黄:寒湿证(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面色晃白: 属阳虚•面色苍白: 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 肾阳虚•面黑干焦: 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三)望形体1.肥胖—痰湿体质干瘦—多火体质2.浮肿水肿证臌胀证3.瘦瘪恶病质疳积证(四)望动态1.动静•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2.咳喘•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手诊学一:什么是手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触觉等,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状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
二:手诊的分类人类认识自然,80%以上信息由视觉获得,无论西医的"视.触.叩.听",还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其"视"."望"均排第一位,因此,现在所指的手诊,主要是指对手部的望诊,这种方法中西方都有,主要分为气色形态,掌纹和手形三大类.注:从医学标准来衡量,真正能称为"手诊手疗"的方法并不多,因为有些方法虽然自称,其实是既不能诊断出疾病也不能够治疗疾病,事实如此。
三:掌纹学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应用掌纹学最早的国家.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制陶者的指纹,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在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纹印迹.早在4300多年前就有"雷纹"掌纹的专用名词记载.战国末期至秦代既以"手迹"作为侦破盗案的物证.1998年10月在西安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拆迁中,共拆迁100多种型号50多万块塔砖,在部分塔砖上有手掌印纹,这也许是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制砖者把掌印作商标.1914年孙中山先生发表<<批释加盖指纹之室义>>一文中就说:"欲防假伪,当以指模为证据,盖指模人人不同,终身不变,无论如何巧做,终不能作伪也."四:掌纹医学发展史用掌纹诊病,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在商朝甲骨文就有掌纹辨病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有辨证统一的地方。
《灵枢》也有诊鱼际纹路之法及爪甲诊病法。
唐代王超《水镜图诀》就介绍过小儿指纹诊病方法。
后又经过中外历代研究者共同探索实践,使它不但可以进行预测诊治生理性疾病,还可以从心理上调节诊治疾病。
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指指纹分析法,并应用于临床和司法系统。
1966年之后,我国一些医院用手纹和足纹特征来识别婴儿,使皮纹学应用于临床。
中医手诊歌诀超详细的手诊教程!教你从手上看出身体状况《手诊歌》手心出汗肺脾虚,指肚泛红血脂高;五指关节青筋暴,末梢循环定不好。
消化吸收看五指,指间有缝肠胃虚;指甲竖棱肝病变,指根凸起大便差。
大鱼际,有深纹,心律不齐易心慌;手腕延伸小鱼际,青筋明显会腰痛。
指甲颜色常泛白,记得补血补肾脏;右手虎口手掌面,定位肝脏快又准。
视力不好有粗纹,有了细纹筋腱差;手心颜色红青灰,胃部定是有疾患。
拇指指根纹理乱,胃部疾病早防范;左手虎口手掌面,脾脏就是好判断。
早晚按揉健身体,口气清新免疫强;女性乳腺看右手,手腕横纹摸两旁。
不平滑,有疙瘩,乳腺增生早预防;食指指甲脑血管,凸棱明显是硬化。
女性痛经和血块,中指指根青筋暴;生殖疾病最难查,男左女右记心上。
中医教你学颜面望诊面诊口诀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手上有四大疾病区“气色形态手诊法”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位,二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