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汪曾祺小说特色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
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
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
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
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
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
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
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
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 (1)确实如此。
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论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点汪曾祺的作品,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具有反复欣赏、品味的价值。
欣赏的是什么呢?是语言,是汪曾祺那炉火纯青的白话汉语。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
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一再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几篇著名散文。
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和五四后的旧白话有很大不同,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让我们来感受这些精美的汉语语言,领略他那些平淡作品中激动人心的力量吧。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具有某种纯形式的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语言的文学性缺乏敏感的人,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便是大可怀疑的。
而要懂得什么是白话汉语之美,要品味白话汉语最高的文学性,汪曾祺不可不读。
在《自报家门》中,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语言象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象水,是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重于在一句中“炼”出一个光彩的字,或者热衷于在一篇之中“炼”出几个耀眼的句,都不是一种最高的追求,都难免失之于矫情、做作。
好的文学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在作品整体中,在前后的文气相接中,却读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汪曾祺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语言境界。
汪曾祺并不无意于“炼”出那种奇崛的字句,他字字句句都那么寻常、甚至土气,但一句一句地读下来,却感到真是“一句也不能少”。
这当然不是说,在品味汪曾祺作品时,就没有那种特别有味道的句子。
实际上,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常会碰到这样的句子,并且每每要玩味再三。
这说明对于语言魅力,他是有意追求的。
但汪曾祺作品中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却并不具有“奇崛”的特性,也并不能脱离整个作品而存有,假如把它从前后文中抽离,仍然是寡味的大白话。
以汪曾祺小说为例,汪曾祺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特殊的语言魅力。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
作品以淖(nào)泊为背景,描绘了淖泊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独特情感。
本文将从词语、形象、色彩和义四个方面,试析《大淖记事》中的文学之美。
我们从词语方面入手。
汪曾祺在小说中的用词非常巧妙,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比如在描写淖泊的自然景观时,他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大风吹沙尘埃,带起漫天的尘土和土石”,“夕阳如血染天际,山上的松树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等等。
这些词语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淖泊的大自然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那种神秘而壮丽的景象。
我们谈谈小说中的形象。
在《大淖记事》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如淖泊地区的居民、动植物、建筑和风景等。
主人公铁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忠诚而坚韧的人,对家乡和亲人充满了感情,同时也承载了淖泊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汪曾祺还用了很多风景、动植物等形象来衬托人物形象,比如用“白鹭”、“荷塘”、“风车”等词语,强化了淖泊地区的自然特色,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看看作品中的色彩。
汪曾祺在《大淖记事》中,善于用色彩来烘托情境和气氛。
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他用了大量色彩丰富的词语,如“金色的沙丘”、“红色的夕阳”、“碧绿的草原”等等。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使小说的描写更加生动鲜明,而且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享受。
汪曾祺还利用不同的色彩搭配,突出了不同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用“幽暗的灰色”描绘了铁柱的内心孤独和无助,用“鲜红的血”表现了生死悲凉。
我们谈谈小说中的义。
《大淖记事》通过对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细致描绘,融入了深刻的人文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主人公铁柱的坚韧与忠诚,作者传达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并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作者对淖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展现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于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仿佛感觉到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生活的记忆和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他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和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和气质是倾向于和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他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于是,我们只在他的少数作品里看到些许锋芒和嘲弄,比如《讲用》。
而他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是一派自然与随和,有的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和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和佛教清规,却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和生命的欢娱。
评价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值得称赞,以下是24个中文句子评价他的语言特色:
1.汪曾祺的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
2.他的文字流畅而清晰,句子简短有力。
3.汪曾祺的句子铿锵有力,引人入胜。
4.他的语言富有情感,让人读来心生共鸣。
5.汪曾祺善于捕捉生活中微小的细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6.他的语言节奏感强,让人读起来有种纵情于文字的感觉。
7.汪曾祺的文字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
8.他的语言生动形象,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描绘的情景。
9.汪曾祺的语言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令人捧腹大笑。
10.他的语言幽默生动,令人无法抗拒地沉浸其中。
11.汪曾祺的语言细腻入微,不失真实感。
12.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
13.汪曾祺的句子简洁有力,富有修辞手法。
14.他的语言节奏感强,让人读来有一种流畅感。
15.汪曾祺的语言中融入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增添了鲜明的色彩。
16.他的文字中透露出智慧和阅历的痕迹。
17.汪曾祺的语言中隐约带有一种乡愁,令人怀念故乡。
18.他的描写独特而鲜活,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19.汪曾祺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
20.他的句子简短有力,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21.汪曾祺的语言真实而质朴,给人一种亲切感。
22.他的描写细腻入微,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情感的细节。
23.汪曾祺的语言富有生活情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4.他的句子流畅清晰,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意义。
汪曾祺作品的语⾔风格1.流畅⾃然的语⾔阅读汪曾祺的⼩说,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作品的特点,那就是语⾔的朴素⾃然。
李振鹏曾说过:“汪曾祺的⼩说创作,极⼤部分是以他的故乡江苏⾼邮地区三四⼗年代乡镇⽣活为素材的。
时代的久远,地域的局限,本来会使⼈有点隔膜感,然⽽读过他作品的⼈,⽆论南北,⽆论⽼幼,却都有⼀种既陌⽣新奇⼜熟悉亲切地现实感。
”[1]他认为汪曾祺的作品之所以会让⼈有这种熟悉亲切地现实感,是因为汪曾祺创作的语⾔是平淡朴素⽽⼜⾃然的,⼈们能够轻易读懂他的⼩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汪曾祺认为语⾔是具有流动性的,他的作品语⾔具有显著的⽔性特征,他既注重单个句⼦上的锤炼,也注重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句话来总结汪曾祺锤炼作品语⾔的经验,那就是⽂⽓在句、段之间的贯通,这些丰富的经验在他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阅读汪曾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说,读者⼏乎感觉不到⼩说的语⾔运⽤了夸张、双关等具有技巧的修辞⼿法,就连作家们最常运⽤的⽐喻⼿法,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也极少被使⽤,这样不加修饰的语⾔让他的作品如同清⽔芙蓉⼀般去掉了所有的繁杂和浮夸,只留下⽔⼀般的纯净明快、⾃然流畅,如果细细品读,就会让⼈感到余味绵长。
如果说语⾔是⽓质的外化,那么汪曾祺的作品语⾔就好⽐被⽔磨练洗刷过的⽯⼦,⼲净圆润同时⼜赏⼼悦⽬。
汪曾祺在六⼗多岁时创作了《⼤淖记事》、《受戒》等著作,在创作之前,他所经历过的漫长⼈⽣历程让他对社会和⽣活都有了独属于⾃⼰的深刻感受,⼈⽣路上的坎坷不平让他参透了⼈⽣,从⽽拥有了平淡的品性,这样的品性渗透到他的作品中,就内化成了作品语⾔独特的⽔性特征,这种⽔性的特征让他的作品语⾔在拥有如⽔⼀般流动⽓韵的同时,⼜拥有了清⽔芙蓉似的⼲净,还具备了如同落花流⽔般沉静的⽓质。
2.⾏云流⽔的散⽂化结构汪曾祺⾃⼰曾经说过,“严格意义上的⼩说有⼀点像⼭,⽽散⽂化的⼩说则像⽔。
”[2]他所创作的⼩说正有着⾏云流⽔般的散⽂化风格,呈现给读者的是散漫连贯⽽⼜舒缓的叙事特征。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以《受戒》为例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为广大读者群所喜爱。
其文学创作语言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语言文化的记录、传承,在文学作品里,作者擅于散文化的笔调勾勒一幅幅民间风俗画,充溢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中国味儿".其小说创作充分利用民间生活语言,语言白话到极致、随意而为、直白通俗,却又不显得粗俗、浅薄、简陋。
其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鲜活,更有通常只有文学性语言才能达到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种俗白平淡与雅致惊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以《受戒》为例,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于1980年,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10月号上。
[1]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的耳濡目染为他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受戒》中描写的明海(小明子)出家的荸荠庵也是有迹可循的,抗战期间战事日紧,汪曾祺曾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受戒》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思想等都是要以文字为载体的,都是通过语言特色传达出来的。
简析《受戒》语言特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语言描写作者不急不缓、随意而为,不矫揉、不造作.就那样自然而然地交代待着,不厌其烦地交待着,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受戒》从开始交待荸荠庵名字的由来、明海出家的原因、明海学做和尚、荸荠庵里的和尚和日常琐碎事务、明海与小英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明海受戒等,作者都一一交待清楚,小说也就结束了。
事务巨细,一一说明.如:“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作者:周幼丽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独特而有个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艺术张力与弹性。
他个性化的用词,使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方言、口语词的广泛运用;拟声词、叠音词的活用;精准与表意劲道的实词。
关键词:汪曾祺词语运用准确简练个性化小说
汪曾祺小说产生巨大影响,倍受青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独特而有个性的语言。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和巨大的艺术张力,使得其小说形成意境深远的格调,具有一种越嚼越香的魅力,能给人持久的回味。
研读汪曾祺的小说,其小说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潜力和巨大的艺术张力与弹性,让我们回味无穷,他个性化的用词值得探究。
一、方言和口语词的运用
在具体创作中,汪曾祺充分挖掘民间口语和方言的特点,借用方言、口语含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特点,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囊括其中,既精准又简练,还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活情感。
如:
阳城的草都被踏倒了。
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岁寒三友》)
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
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受戒》)
方言语汇“滑溜溜”,使人们能够形象地联想到鞋底叫秋草浓汁磨后的情态,也从侧面烘托了陶虎臣放焰火场面的精美和盛大,以及大家争相拥挤着去观赏的情景。
《受戒》运用“梳上头了”“这一头的好头发”等民间口语,“滑溜溜”“格挣挣”等方言,民间口语和方言的掺入,不仅朗朗上口,还直观准确地刻画了小英子姐妹俩出彩的形象。
二、拟声词、叠音词
拟声词虽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
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极其善用拟声词,通过描摹事物的声音来增强文章的形象感,给人们以直观地感受。
如:
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
风吹着庄稼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
(《看水》)
阅读这段文字,文字的形象感直接传到受众心里,让读者进入他模拟描绘的世界。
“活活活”流水的声音,“沙拉,沙拉”叶子吹动的声音,直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此种语言描绘,既富于音乐感,也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
通过准确而得当地的运用拟声词,把富于情感的声响直接传达出来,赤条条地显露给读者。
叠音词,是重复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
汪曾祺小说中有大量的叠音词,而且这些叠音词的运用非常的灵活,不拘于常规,有个人的创造,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独特而鲜明,具有积极地意义。
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
(《岁寒三友》)
从这段引文直观地感受到汪曾祺使用叠言的老练与纯熟。
简单地两句话,却安排了四处叠言。
从形式上看,使句式整齐,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
内容上,增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
“白蒙蒙的热气”表明了热气的浓厚;“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说明这种气味已经雕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来来往往”“亲亲热热”,把农闲时人们聚到一起,叙说家长里短的闲适场面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地陈列在读者面前,作者抓住了叠言的神与骨。
2.3其他实词
汪曾祺小说中运用的词汇丰富而精练,恰到好处地描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使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他笔下描述的人物性格、说话、动作各具特点,十分富有特色。
他运用的实词,极富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从一些简单的实词中,就能透析出丰富的情感。
如:
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
(《大淖记事》)
一个简单的发音和缓的“匀”字,就能让读者感受到女挑夫步伐的稳健,她们的老成与干练,继而读者就能感受到女挑夫步伐上的节奏美。
汪曾祺小说实词使用的准确性,往往还体现在写景状物上,这些实词,能够惟妙惟肖、神态毕现,准确的表现事物固有的形态,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
(《鸡鸭名家》)
一个“紧”字和一个“贴”字,就准确精当的表达了鸭子在受到惊吓之后,原本蓬松的羽毛迅速收拢、紧紧地贴在在身上的一系列动态过程,惟妙惟肖的展示了鸭子收缩羽毛的景象。
读
者根据作者流动的语言,在头脑中想象并勾勒一幅美妙的鸭惊收羽图。
仅两个字,表达效果出乎意料。
汪曾祺的语言十分巧妙,看似运用的是一个词,实则把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生活情感都囊括于其中,把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事物的形态、发展变化以及自我对生活的理解都包裹在内。
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情感和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