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应用 2
- 格式:doc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4
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北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卫星导航系统。
它的定位原理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涉及到卫星发射信号、接收器接收信号和信号处理三个主要过程。
北斗卫星系统由一组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分布在地球的不同轨道上。
每颗卫星都携带有高精度的原子钟,并向地球发送特定频率的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器接收并进行处理。
在接收到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后,接收器就可以进行定位。
接收器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的传播时间来确定信号从卫星到接收器的距离。
这个距离是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伪距,它是通过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时间的乘积来计算得出的。
由于信号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所以可以根据传播时间计算出距离。
然后,接收器接收到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后,可以利用三角定位原理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三角定位原理是通过测量接收器与至少三颗卫星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具体而言,通过测量接收器与三颗卫星的距离,可以得到三个球面,这些球面的交点就是接收器的位置。
由于每颗卫星上都携带有精确的时间信息,所以接收器可以根据信号的传播时间来确定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接收器可以通过信号处理来提高定位的精度。
信号处理包括信号的滤波、时钟校正、多路径抑制等。
这些处理可以减少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误差,并提高定位的精度。
总结来说,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接收器通过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和计算距离,利用三角定位原理来确定自身的位置。
同时,通过信号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航空导航、车辆定位、物流管理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北斗卫星的应用原理是什么1. 简介北斗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研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北斗卫星系统利用卫星定位技术,通过空间分布的卫星和地面接收设备,提供高精度的全球定位服务。
本文将介绍北斗卫星的应用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应用原理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原理主要包括卫星发射、信号传输和用户接收三个环节。
2.1 卫星发射北斗卫星系统的卫星发射是指将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上,以覆盖整个地球的特定区域。
北斗卫星使用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空间,卫星在空间中按照规定的轨道运行,保持一定的高度和角速度,以确保覆盖范围和精确度。
2.2 信号传输北斗卫星通过载有导航信息的无线电信号将数据传输给地面接收设备。
北斗卫星系统采用多个卫星形成星座,利用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相互测距和时间同步等技术,实现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用户接收用户接收是指利用接收设备接收卫星发送的信号,并解析其中的导航信息。
北斗卫星系统的用户接收设备可以是卫星导航终端、导航芯片或者其他相关设备,能够接收并处理卫星发送的信号,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导航功能。
3. 应用领域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交通运输北斗卫星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北斗卫星的定位和导航功能,可以实现车辆和船舶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提高交通流量管理和安全性能。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用于车辆调度和监控,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能力。
3.2 农业北斗卫星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农田管理和渔业管理。
利用北斗卫星的定位功能,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和监测,包括农田的施肥、灌溉和病虫草害的防治。
同时,在渔业管理中,北斗卫星可以提供船舶定位和渔场分布的信息,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
3.3 公共安全北斗卫星系统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和灾害防护。
在应急救援中,北斗卫星可以提供紧急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定位信息,实现救援资源的快速调度和分配。
北斗定位原理北斗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定位原理是基于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通过计算接收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接收设备的位置。
北斗定位原理的实现主要包括卫星信号的发射、接收设备的信号接收和处理、位置计算等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北斗定位原理的第一步是卫星信号的发射。
北斗卫星会不断地向地面发送信号,这些信号包含了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信息。
这些信息是通过卫星上的高精度原子钟来确定的,保证了信号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卫星会以特定的频率和编码方式发送信号,接收设备需要能够准确地接收和识别这些信号。
接下来是接收设备的信号接收和处理。
接收设备会接收到多颗卫星发送的信号,然后通过内置的接收机对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
接收机会记录下每颗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计算设备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信号处理的过程中,接收设备会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解调等操作,以确保接收到的信号质量良好。
接收设备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给计算设备,计算设备会根据接收到的多颗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和卫星位置信息来计算接收设备的位置。
这个计算过程是基于三角定位原理的,通过计算接收设备和多颗卫星之间的距离,最终确定接收设备的位置坐标。
计算设备会使用复杂的算法来进行位置计算,考虑到信号传播延迟、大气层影响等因素,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北斗定位原理是基于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通过计算接收设备和多颗卫星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接收设备的位置。
这一原理的实现需要卫星信号的发射、接收设备的信号接收和处理、位置计算等多个环节的配合和协调。
北斗定位系统的推出,为我国的导航定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定位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信号的全球定位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它的定位原理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和时间测量原理。
在北斗系统中,至少四颗北斗卫星以不同的轨道分布在地球上空,每颗卫星都会发射信号,包括其自身的位置和时间信息。
接收器接收到来自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后,会计算每颗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差,并通过三角测量原理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三角测量原理是利用三个已知位置的卫星信号和接收器的距离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类似于实际生活中使用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原理。
此外,北斗系统还利用了时间测量原理来提高定位的精度。
北斗系统中的卫星都会同步发射时间信号,接收器通过接收到的卫星时间信号来计算卫星信号传播的时间差,进而确定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利用多颗卫星的传播时间差,接收器可以计算出自身与各颗卫星的距离,从而实现更为精确的定位。
在实际使用中,北斗系统通过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差异,根据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复杂的算法计算得出接收器的三维位置坐标,包括经度、纬度和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北斗系统在进行定位时,还会考虑到误差修正和多路径效应等因素,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是基于卫星信号的三角测量和时间测量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和运营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它由一系列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终端组成,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需要经历三个基本过程:卫星发射与轨道部署、导航信号发射与传播、用户接收与处理。
1. 卫星发射与轨道部署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卫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具备全球定位能力。
这些卫星按照特定的轨道进行部署,以实现对全球的覆盖。
卫星包括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们通过发射入轨并控制轨道姿态,确保系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
2. 导航信号发射与传播北斗卫星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导航信号,包括定位和授时信息。
定位信号主要通过导航星座中的多个卫星传播,传播过程中会经过大气层的影响而略有延迟。
北斗系统建立了地面监测和辐射校正站,通过实时监控并校正延迟误差,提供更精确的导航信号。
3. 用户接收与处理用户终端设备接收到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后,通过接收天线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得到带有定位信息的信号。
然后,用户设备通过解码和处理这些信号,计算出自身的具体位置坐标。
用户可以通过北斗定位终端设备、手机APP等方式实现定位和导航功能。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定位方式,包括单点定位、差分定位和动态定位。
单点定位使用单一接收机进行,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精度;差分定位则通过引入测量基准站的改正值,提高定位的精确度;动态定位则适用于需要实时更新位置信息的应用场景。
除了基本的定位功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还可以提供精准的时间同步服务。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授时信号,用户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时间信息,满足各行业对时间同步的需求。
比如,金融交易、电力系统调整等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都可以借助北斗系统来实现精准的时间同步。
总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一项集卫星发射与轨道部署、导航信号发射与传播、用户接收与处理为一体的系统。
北斗定位原理
北斗定位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定位方法,利用北斗卫星系统中的多颗卫星提供的信号进行定位。
北斗系统由一组卫星、地球上的控制中心以及用户终端组成。
北斗卫星通过发射射频信号,用户终端接收到这些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卫星的位置信息,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北斗定位主要采用了两个技术,即时间差测量和卫星信号测距。
时间差测量是通过接收多个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记录下这些信号的到达时间差,然后使用这些时间差和卫星的位置信息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卫星信号测距是利用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来确定用户终端与卫星的距离。
由于卫星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是通过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表示的,因此利用信号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可以计算出距离。
通过测量多个卫星信号的距离和时间差,可以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北斗系统中有多颗卫星,这些卫星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因此用户终端可以同时接收到多颗卫星发射的信号,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北斗定位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并利用时间差测量
和卫星信号测距等技术,计算用户终端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并最终确定用户终端的位置。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是指利用北斗卫星系统,通过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交互,实现对接收机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的确定。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卫星信号传播原理、接收机信号处理原理和定位算法。
卫星信号传播原理是指北斗卫星系统向地面发送电磁波,接收机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并解码,从而得知卫星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
接收机信号处理原理是指接收机对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处理,包括信号解码、数据解析、卫星位置计算等。
定位算法是指通过计算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差异,再结合卫星位置信息和地球椭球体参数,求解出接收机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的实现离不开北斗卫星系统的支持,北斗卫星系统是由一组卫星和地面控制系统组成的,通过导航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交互,实现对接收机的定位和导航。
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交通运输、精准农业、海洋渔业、地震监测等领域,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 -。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原理与应用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出行时可以使用导航系统帮助我们找到目的地,或者在农业、林业等领域中,利用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定位和作业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原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等。
不管是哪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原理都是类似的。
我们以GPS为例进行讲解。
GPS系统通常由24颗卫星、地面控制站和GPS接收器三部分构成。
卫星会以高速绕着地球运转,定时向地球发送信号,接收器会接收这些信号,并计算出它们从卫星开始发射到接收器接收到的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时间来推算出接收器所在的位置。
这个过程的计算原理是三角测量法,也称为距离测量法。
接收器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后,会计算信号的传播时间,并观测到当前接收器到卫星的距离。
如果卫星的位置已知,则可以计算出接收器所在的位置。
不过,由于GPS信号的传播速度很快,如果只通过一个卫星来进行定位,精度会比较差。
所以,需要同时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并使用三角测量法对这些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位置。
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军事领域早已广泛应用,并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1.导航和地图应用在交通出行中,人们通常会利用导航和地图应用来寻找目的地。
只要打开导航软件,输入目的地的地址,GPS接收器就可以获取到周围多颗卫星的信号,并通过计算后得出最准确的行驶路线和引导信息。
2.运动健身和运动数据分析在跑步、骑行等运动中,人们也会使用GPS来记录自己的运动路线和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运动轨迹和消耗的卡路里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运动和健身。
3.农业、渔业和林业等领域应用在农业、渔业和林业等领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导航定位是指通过利用卫星信号和接收设备,确定接收设备的位置信息的过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由一组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终端组成,可以提供全球覆盖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本文将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的定位原理与方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空间定位原理、时间定位原理和测距定位原理。
空间定位原理是指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的卫星信号,确定接收设备在空间中的位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多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每颗卫星都会定时发射信号。
接收设备接收到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后,通过对卫星信号的处理,可以确定设备所处的位置。
时间定位原理是指通过接收卫星信号的时间信息,确定接收设备的位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卫星都有精确的原子钟,它们以同步的方式发射信号。
接收设备接收到卫星信号后,通过比较信号的发射时间和接收时间的差异,可以计算出信号传播的时间,从而确定设备的位置。
测距定位原理是指通过测量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确定接收设备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卫星会向接收设备发送精确的时间信号,接收设备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传播的时间差,可以确定设备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通过测量多颗卫星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设备的具体位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单点定位和差分定位。
单点定位是指通过接收设备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仅使用设备自身的信息,计算出设备所处的位置。
这种定位方法适用于一般的定位需求,但由于误差的累积和信号干扰等因素的存在,其定位精度一般较低。
差分定位是指通过使用附近已知位置的参考站的信息,对接收设备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差分定位通过比较参考站和接收设备的测量结果,消除了误差的影响,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定位。
总结起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与方法包括空间定位原理、时间定位原理和测距定位原理,以及单点定位和差分定位方法。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并运营的一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系列卫星在轨运行及地面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来实现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等功能。
北斗卫星系统由组成系统的空间部分和地面部分共同构成。
空间部分主要由一组位于地球轨道上的卫星组成,这些卫星按照一定的轨道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以实现对地球全球的覆盖。
地面部分包括控制中心、测控站和用户终端等组成。
在工作过程中,北斗卫星通过接收地面控制中心发送的导航信息,将其储存后通过导航信号进行广播。
用户接收到信号后,通过接收机解码、测量和计算等过程,获取卫星的导航信号,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定位计算。
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基于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测距原理。
接收机在接收到多颗卫星的定位信号后,通过测量卫星信号传输的时间差和发射卫星的位置信息,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自身的位置。
北斗卫星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数米甚至亚米级别,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天线高度、卫星的遮挡、信号传播延迟等。
因此,在使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时,需要注意避开遮挡物,提高信号接收质量,以获得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总体来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将定位信息从卫星传输到用
户终端,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它在交通、测绘、农业、物流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将卫星发射到地球轨道上,利用卫星向地面用户发送电信号,达到了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通信系统的目的。
具体来说,北斗卫星系统分为地面控制系统、卫星系统和用户终端三个部分:
1. 地面控制系统:它通过对卫星和地面中心站的监控和控制,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卫星时钟和轨道参数的精确性。
2. 卫星系统:它由一组位于地球轨道上的北斗卫星构成,发射电信号给用户终端。
3. 用户终端:它是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设备,通过接收来自北斗卫星的电信号,计算出自身的位置信息。
总体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跟踪卫星。
用户设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并测量卫星信号的传输时间和相位,通过三角定位以及多色信号处理等算法,计算出用户设备与卫星的距离。
第二步是计算位置。
用户设备在跟踪到足够数量的卫星后,通过解算多元方程组,估算出自身的位置信息。
这个位置信息可以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也可以在
外部位置服务提供商的支持下获得。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介绍及应用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
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在北斗一号的基础上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但其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完整构成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类似于GPS和GLONASS的全球导航系统。
一.研发背景1.重要的战略意义战略意义一: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载体战略意义二:是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战略意义三: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战略意义四: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生命保障。
战略意义五:是增强武器效能,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命脉v战略意义七:是我国履行航天国家国际责任的需要。
战略意义八:对提升中国航天的能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2.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不足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和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不言而喻。
同美国的GPS相比。
有其独特之处,如其具有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但总体来看,北斗一号存在明显不足:1.定位原理:北斗一号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定位系统的原理
北斗定位系统的原理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发射的信号来测量地面接收装置的位置和时间,从而确定接收装置的具体位置。
北斗卫星系统主要由卫星、控制中心、用户接收机和支持设施等组成,通过卫星与地面接收装置之间的相互通信,实时精确定位用户的位置信息。
北斗卫星发射的信号包括导航信号和辅助信息信号,通过地面的用户接收机获取这些信号并处理,再利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用户的位置。
这个过程包括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测距、计算卫星与用户的位置以及余弦定理计算用户位置等步骤。
北斗定位系统的实现依赖于卫星的数量和分布范围,目前北斗卫星已经覆盖全球,可以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同时,北斗卫星系统还支持差分定位、导航、时间同步、高精度测量和通信等多种功能,可以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农业、气象、地质勘探等各个领域。
北斗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一、北斗通信系统的原理北斗通信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它由一组北斗导航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终端组成。
北斗导航卫星以地球同步轨道(GEO)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为基础,提供全球覆盖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北斗通信系统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向地表发射精确的信号,提供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
北斗导航卫星以一定的轨道参数和频率向用户终端发送导航信号。
北斗导航卫星的数量和布局决定了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
2.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是北斗通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中枢,负责对北斗导航卫星进行控制和监测。
地面控制站通过与卫星进行通信,对卫星进行轨道修正、时钟校正和系统管理等操作,保证北斗系统的稳定运行。
3.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是北斗通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它可以是手机、车载终端、手持终端等。
用户终端接收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解算和处理,实现定位、导航、通信等功能。
二、北斗通信系统的应用北斗通信系统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1.交通运输:北斗通信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北斗系统,可以实现车辆的定位和导航,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优化路线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北斗通信系统还能实现车辆的监控和调度,提供实时的车况和行驶信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2.物流管理:北斗通信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通过北斗系统,可以实现货物的实时定位、追踪和监控,提高物流运输的可视化管理水平。
北斗通信系统的导航和定位功能还能为物流企业提供车辆调度、路径规划等服务,优化物流配送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3.农业生产:北斗通信系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
通过北斗系统,可以实现农田的精确测绘和土壤环境的监测,提供科学的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种植指导。
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北斗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它的定位原理是利用多颗卫星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通过卫星和地面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交互,来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信息。
在北斗卫星系统中,有两种类型的卫星,一种是地球同步卫星,另一种是地球非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GEO)是处于地球赤道附近的轨道上,它们的轨道周期恰好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因此它们相对于地面固定不动。
地球非同步卫星(MEO)则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既包括倾斜轨道,也包括近地点和远地点离地球赤道较远的轨道。
北斗卫星系统利用这些卫星的分布来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当用户需要定位时,接收机会向所有可见的卫星发送信号请求。
北斗卫星接收到信号后,会将接收时间和卫星位置信息编码成导航信号,通过卫星广播发送回地面。
接收机会接收到多个卫星的导航信号后,根据接收时间和卫星位置信息来计算出自身的位置。
北斗定位的核心原理是基于三边测量原理和时间测量原理。
三边测量原理是指通过接收到至少三颗卫星的导航信号,可以确定接收机与这些卫星之间的距离。
利用三边测量原理,可以将接收机所在的位置确定在一个球面上。
而时间测量原理是指根据卫星发射导航信号和接收机接收这些信号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时间,从而得知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为了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北斗卫星系统采用了差分定位技术。
差分定位是指将一个已知位置的接收机作为参考站,与待定位的接收机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纠正待定位接收机的位置偏差。
通过差分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定位的精度,特别是在误差积累较大的情况下。
除了定位功能,北斗卫星系统还提供时间同步功能。
北斗卫星系统的每一颗卫星上都搭载了高精度原子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时间信号。
用户可以通过接收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来获取卫星发射信号的时间信息,并与本地钟进行同步,从而实现时间的精确同步。
总之,北斗卫星的定位原理是通过多颗卫星的分布和接收机和卫星之间的信号交互,利用三边测量原理、时间测量原理和差分定位技术,来计算接收机的位置信息。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其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四颗(两
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
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
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
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
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
度日前约20ns。。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
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2007年4月14日,第三、四颗是备用卫星。2008年北京
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
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
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
段(接收)。 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
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
消息)和授时。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其工作原理如下: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
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
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
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
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
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北斗一号‛
的覆盖范围是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的心脏地区,上大下小,
2
最宽处在北纬35°左右。其定位精度为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
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每
小时540000户。
双星定位不同于‚多星‛定位,‚一代‘北斗’只用双星定位,比GPS等
投资小、建成快,‛范本尧说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也对一代‚北斗‛的技术
路线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定位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代‚北斗‛可称‚中国的GPS‛。‚我国发展二代‘北斗’不会采取一步
3
到位的方式,也不会停掉一代,另外发展二代,‛范本尧说,‚我们会在一代
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卫星数,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体水平。‛这位将继续承担
二代‚北斗‛设计工作的科学家说:‚二代‘北斗’可以称为‘中国的GPS’,
不过它仍然会比GPS多一个通讯为发展我国二代‚北斗‛的关键技术提供了
准备。范本尧举例说,此次定位的‚北斗‛一号备份卫星上新装载了用于卫
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够参照其他星,把自身位置精确定格在几个厘米的
尺度以内。这颗卫星已定位成功,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而可靠的。这样,当
我们不断发射新的卫星构建二代‚北斗‛体系时,众多卫星就会找准自己的
位置,构成符合标准的网络。此外,‚北斗‛一号的3颗星寿命都是8年,专
家正不断研究,预计下一次发射的卫星寿命就能达到10年左右了;而目前
GPS卫星的寿命都是12年左右,GLONASS卫星的寿命则是3到5年。
北斗卫星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地面控制中心向卫星I和卫星II同时发送询问
4
信号,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
信号,并同时向两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
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申请的服务内容进行相
应的数据处理。对定位申请,中心控制系统测出两个时间延迟:即从中心控
制系统发出询问信号,经某一颗卫星转发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定位响应信号,
经同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和从中心控制系统发出询问信号,
经上述同一卫星
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响应信号,经另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
由于中心控制系统和两颗卫星的位置均是已知的,可以由上述两个延迟量计
算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
户处于一个
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
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
值,又知道用户处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因此,中心控
制系统利用数值地图可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并与相关信息或通信
内容发送到卫星,经卫星转发器传送给用户或收件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
授时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
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已建成的
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
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