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2)及答案(清风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9
《苏武传》要点解析与学法指导一、要点解析1.运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传主形象。
(1)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通过与张胜的对照,突显了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2)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以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作对比,衬托出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有如冰炭不能相容。
(3)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在与李陵的“泣下霑衿”的对照中,突显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2.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法指导1.辨明传类,准确解读。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
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
《苏武传》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字词梳理】一、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二、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三、词类活用1. 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 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 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四、特殊句式1. 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第12课苏武传那个独抱节杖望断南飞雁的大汉使节是你吗,苏武?荒漠广袤,哪里才是故土?磐石坚,草枯黄,岁月在你的额上写下沧桑,漠北的风在你的眼中刻下凄凉。
你日复一日地长叹,回应你的只有身边无知的群羊。
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
泪水涟涟,痛不欲生,忍辱负重,历尽艰辛。
但你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住节杖,守住大汉的尊严。
让我们一起学习《苏武传》,了解不辱使命、威武不屈的苏武吧。
1.走近作者2.背景解读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
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
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灵,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
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
武帝时,汉朝凭借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派使节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
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分别为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3.相关知识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始创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
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都属于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虽包举数朝,仍属断代史范围。
编年体、典志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4. 文化常识【北海】在匈奴北境,即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例如: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例如: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例如: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第12课苏武传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战马,将斗志向异域敌方传达;他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莲花,将圣洁在世人心间播撒。
他就是苏武。
青草年年绿,绿了千万年;牧歌悠悠唱,唱遍大草原。
秦时的明月,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已经不见。
多少英雄伟业,已被猎猎朔风吹散,而一个牧羊人的歌声,却永留人间。
摒弃浮华,静享高雅,让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我们的心弦,让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在千古传唱的正气之歌中感受催人奋发的力量吧!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
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匈奴单于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
先是派卫律出场,以死刑相逼,以荣华相诱,苏武皆不为所动,他痛斥卫律,义正词严。
后又派李陵前来劝降,道家破人亡之惨,述同病相怜之切,析汉朝天子之昏,言辞不可谓不恳切。
然而苏武忠诚似海,意志如山,让变节故友羞愧难当。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运用角度]“忠诚”“顽强”“抗争”“不屈”“奉献”“诱惑”“得失”“取舍”“个人与国家”等。
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1 15.《苏武传》导学案(二) 高一语文必修四 编写人:姚丽娟 学习目标: 1. 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3. 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 走进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书·霍光传》) 1.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霍氏秉.权日久 秉:执掌 B.天下害.之 害:陷害 C.客有过.主人者 过:拜访 D.威震主者不畜. 畜: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奢则.不逊 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B.①而.又行以逆道 ②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C.①于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①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②凡四方之士未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B.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 C.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D.唯陛下察之.。 2
4.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身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无使(霍氏)至亡。 B.向使(您)听客之言,不费牛酒。 C.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霍氏)宜防绝之。 D.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徐福)居焦发灼烂之右。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之右,众必害之——一个人地位在别人之上,大家一定忌恨他。 B.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再修一个弯取的烟囱,把柴草移到远处 C. 灼烂者在于上行——被火烧的皮肉焦烂的人坐在上座 D.向使福说得行——假如徐福的主张能够实行 6.选出全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 ) ①霍氏奢侈 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③霍氏秉权日久 ④徐生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乘 ⑥福独不蒙其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应该不让臣子生活奢侈,并且不让他们长时期秉权。 B.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C.在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封赏。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意是应该重视那些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四、 作业布置: 思考讨论: 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你认为呢?
导学案二答案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B(害:痛恨,忌妒) 2.A(表顺承,就) 3.D(这件事,余代霍氏) 4.C 5.B 6.C(④、⑥与霍氏被诛无关)
7..B(是另外一人上书朝廷,而徐福是在霍氏被诛之前上书皇上抑制霍氏的。) 3
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得死。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此人也就是背叛天道。他的地位比别人高,大家一定忌妒他。霍氏掌权很久了,忌妒他的人很多了。全部人都忌妒他,而他又背天道而行,不等待死等什么?”于是上疏皇上说:“霍氏宽裕昌盛,皇上您即使想厚待他,应当适时抑制他,不要让他最后到死亡的地步。”上书三次,才听到。 后来,霍氏被杀,而告发霍氏的人都被封官。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个探望主人的客人,看见他家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了些柴火。客人对主人说:“改为弯曲的烟囱,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主人没理他。不久主人家果真失火,邻居们一起救火,有幸使火熄灭。于是主人杀牛备酒,感谢他的邻居。身上烧伤者在上座,剩下的各按他们的功劳就座,而独独不邀请说改烟囱为弯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假使当初听了那客人的话,不用牛、酒,最终可以使火患没有。如今按功劳而邀请宾客,提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移走的人没有得到奖赏感谢,却把焦头烂额的人作为上宾吗?”主人于是醒悟而邀请他。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化,应当防止杜绝他。假如按福所说的做,那么国家不用分割土地出卖官爵,大臣死,叛乱等事都不会发生。往事既然已经发生,唯独徐福一人没有蒙受皇恩。希望皇上明察——重视徙薪曲突的方法,把它放在焦发灼烂之人的上面。”皇上于是赏福帛十匹,之后任他为郎。 宣帝刚被立为皇上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皇上心理害怕他,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光任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面对,感觉安全在身旁。一直到光死去。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威严震主的人不能活。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4 16.《张衡传》导学案(一)
高一语文 编写人:祁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张衡。 3、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5
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历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该书既具史家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西汉)的《史记》、班固(东汉)的《汉书》、范晔(南朝宋)的《后汉书》、陈寿(西晋)《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2、张衡简介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他的抒情小赋为赋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他的诗是我国七言诗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学习过程】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