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_七年级地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天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
“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
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与其生活、学习以及活动息息相关。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有了一定的热情,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仍然需要教师的调动。
需要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联想、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懂得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懂得看天气预报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解析法,归纳出天气与气候的相关地理知识。
2.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种经济活动,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为后面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
(2)难点认识并区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相似的天气符号容易混淆学生,风力与风向的表示符号也需要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情景渲染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二)学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一)天气1.概念2.描述3.特点(二)气候1.概念2.描述3.特点(三)天气预报1.卫星云图2.天气符号八、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
以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与本节课有关的课标要求是: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要素——气候的研究。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共有四节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天气与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气候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
为后面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应教材共4页,天气部分有3个自然段,4幅情景插图,气候部分共有2个自然段,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共4个自然段,两幅插图,1个阅读,此外,文后的活动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三、学情分析学生具备看图的基本素养,天气和气候学生也亲身经历过,天气预报所包含的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且内容简单,这些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其自主探究。
空气质量信息的查询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这部分需要教师解释。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分辨天气和气候。
2.会获取天气信息:认清天气符号、看懂卫星云图、关注空气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1.师友合作甄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记忆天气符号。
2.小组合作探究某些天气的某些活动是否妥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保护空气质量、低碳环保的理念。
五、本节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和辨别天气与气候、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看懂天气符号。
六、本节难点以考点来看,本节课的难点是辨别天气与气候;以课标要求来看是学会获取天气信息并服务与个人生活。
七、教法及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讲授法、问答式谈话法、观测法、问题解决法。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观测、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3.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知识点。
6.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和气候。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本节课是学习这一章节的基础。
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可以对天气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课堂上可以设置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学生初次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相关概念,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近似概念,同时设立课堂活动,能够及时吸引学生兴趣,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地理教案-世界的气候[课题]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的]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分。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亲密关系。
3.学会阅读简洁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洁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教具预备]1. 近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
2. 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
3. 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
4. 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导入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同学自己来叙述所看到的景象。
老师协作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掩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冷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患病着灾难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把握气候变化规律,始终是人类熟悉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究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板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老师叙述:提问:1. 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总结回答:(视当天的天气状况而定)厦门的气候特点?总结回答:长夏无冬,秋春相连。
2. 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板书)一、天气在屏幕中打出课文中早晨上学所遇到的四种天气状况不同感受。
老师提问:每天早晨,当你背上书包走出家时,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同学回答:天气状况。
老师总结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详细状况。
如晴、雨、气温凹凸、风力大小。
特点:多变。
什么是气候呢?(板书)二、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稳定性。
提问:两者的区分是什么?(同学争论)老师总结:1.时间长短不同。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天气与气候七年级地理说课稿天气与气候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说课稿天气与气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三、说学法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四、说教学程序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气候》(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气候的定义、分类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气候变化和气候现象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通过互动和探究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导入新课。
2.气候的定义与分类:讲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通过示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通过地图和图像进行展示。
4.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5.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气候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挑战。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从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及开学后自己衣着的变化入手,贴近生活,导入课题“天气和气候”。
方案二:同学们,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在开幕式上有绚烂的烟花燃放,因此,现场的观众最担心哪方面会影响到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及烟花的燃放?(学生回答)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7页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1)对比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3)“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当地有利的天气还是气候?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个性化修改【探究问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教师精讲点拨】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从各自反映的大气状况的时间长短及变化大小分析,联系日常生活中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理解。
【探究结论】天气气候区1、短时间的2、多变的1、较长时间(多2、变化不大(相对学习任务(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1、自主学习:阅读P57第三框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解决以下问题:(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2)回想你观看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读图4-2,说一说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3)记住图4-1中的主要天气符号,绘制你最喜欢或是最难识别的天气符号。
地理教案-[第四章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_七年级地理教案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㈠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1] [2] [3] 下一页教学目标1、了解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主要城市,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特点;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和农产品。
2、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读图问题: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通过读图,强调位置、组成的重要性,为学生对下面有关印尼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物产和经济状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概述了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这种比喻与它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紧密相关。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热带海洋中,由13000多个大小岛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这些岛屿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为热带雨林景观。
印尼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但爪哇岛有由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部分介绍了印尼的人口状况,这是印尼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印尼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居第四位。
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约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1/5在苏门答腊,其他岛屿丛林密布,人口稀少。
全国有100多个民族,几百种语言。
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华人和华侨多分布在沿海各城市。
“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介绍了印尼丰富的物产,这对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一、首先围绕着印度尼西亚图回答问题: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从而,概括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明确印尼的自然特征。
然后,提问印度尼西亚的另一重要自然特征,多火山、地震及原因。
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组织学生阅读“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了解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状况。
三、通过读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尼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
通过前面对印尼自然环境的分析,让学生自己说出印尼应出产哪些农产品,老师补充。
总结印尼的经济状况: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四、最后让学生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
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本节内容的思路是: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分布→物产→经济状况→主要城市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领土的构成人口众多,分布不均主要的矿产和农产品。
【教学难点】成为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的原因【教学工具】“印度尼西亚简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印度尼西亚的风光图片【教学过程()】(导入)大家知道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它源源不断地向身体提供氧气,如果它丧失了作用,人马上就会死亡。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被誉为是世界、特别是南太平洋的一叶“肺”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板书)第四节印度尼西亚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读印尼简图)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个纬度带?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本区的气候以哪一种为主?植被以什么为主(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
属于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热带雨林)2、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岛屿?并用红线描出(130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
主要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岛3、说出印度尼西亚的相对位置?说说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东亚和西欧、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板书)1、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2、位于东亚和西欧以及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风光图片)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风光图(讲述)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及其两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于雨。
各岛树木葱绿,花开四季,各岛相连,使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
印度尼西亚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很多人前往旅游。
(板书) 2 多火山、地震“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提问)印度尼西亚位于哪三大板块之间?(太平洋、印度洋和欧亚大陆)(讲解)由于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全境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有活火山77座。
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阅读)组织学生阅读“人类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回答(1)印度尼西亚有人口_______(2)居世界第_______位(3)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 ,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板书)二、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读图)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在什么地方?(总结)印尼的石油、天然气、锡、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石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东南亚首位。
(板书)三、矿产和植被(提问)受气候影响,印尼的农作物应以什么为主(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总结)印度尼西亚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它的经济状况如何呢?印度尼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印尼有那几个主要城市?(板书)主要城市请大家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两个城市,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