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建立
- 格式:pdf
- 大小:91.39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行政的精神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是指政府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行政的精神即是指在行政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理想、价值观和原则。
公共行政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更体现在行政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中。
公共行政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
1. 公共利益至上公共行政的精神之一是公共利益至上。
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公共利益是最高的准则和目标,一切行政行为都应围绕公共利益展开。
在公共行政中,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应当坚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为社会大众谋取最大的福祉。
2. 法治原则公共行政的精神还体现在法治原则上。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公共行政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在公共行政活动中,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3. 服务意识公共行政的精神还表现在服务意识上。
公共行政的本质是为民务实、为民服务,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在公共行政活动中,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应当紧紧围绕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改善社会治理能力。
4. 透明度和问责制度公共行政的精神还体现在透明度和问责制度上。
透明度是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要求,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应当做到信息公开、决策公正、执行公平,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行政活动能够清晰透明、可监督。
同时,建立健全的问责制度是公共行政的重要体现,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责任,接受监督、检查和评估。
5. 创新精神公共行政的精神还包括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行政也需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
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应当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积极推动行政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变革和更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现代行政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进取: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重新寻求和确定基本价值标准,重新选择宏观公共政策,以及进行
制度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政府优劣的基本标志。
2.追求卓越:这是一种行政精神,表现为政府的工作动机、工作意愿和工作状态。
它涉及两种相互
联系的价值取向,即效率与效果。
3.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主要标志之
一。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必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创新发展。
4.法治精神:这是依据法律治理政府机关以及公务人员的“权力”而非管制公民的权利,依据法律治
理行政机关做出的行为而非管制公民的活动。
5.理性精神:这要求政府进行合理的权衡、理智的取舍、客观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在不同价值之
间找到各自的分量,对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作出必要的选择。
6.契约精神:这将成为新时期新政府新的风向标,它能让政府实现“一诺千金”,成为实现中国梦的
重要因素。
7.公信精神:“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政府的基本要素。
以上是现代行政精神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可能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
论公共行政精神的构建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而面对现阶段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必须要改革政府执政方式。
这一方面需要从政府内部自身进行不断地变革,另一方面也要从社会内部发力,尤其是要注重基层的作用。
但这些变革的发生总是需要有一定的与现代化政府相契合的执政理念与社会民主氛围,一种具有公共意识的行政精神。
关键词公共行政精神构建制度公共行政精神是美国为解决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做出的对行政执政方式的重新思考,其核心价值在于强调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它的提出对于后续政府的改革确立了规范的伦理导向.在我国当今社会大转型期,由于社会处于急剧的断裂重塑阶段.各方主体利益纠葛过多,矛盾冲突加剧.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只有运用价值依归得当的执政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而现代公共行政精神的确立在这一过程中明显的尤为必要.一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与表现(一)内涵“公共行政精神是指一个国家或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共同认可的行政理念和长期形成的行政风貌,是行政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行政理论的最集中体现和行政实践的本质反映,是行政理论的最集中体现和行政实践的本质反映。
”1公共行政精神的创立者弗里德里克森则指出,“公共行政是建立在价值与信念基础上的,同精神这个概念描述这些价值与信念是最合适不过了。
对个人而言,公共行政的精神意味着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
”可以说,公共行政精神指的是一种行政理念及行政人员在执政过程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性的价值考量。
它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无形的伦理约束,其中一方面涉及到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这要求他们具备民主、公正、为民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涉及到公众,他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要有参与意识,要寻求民主的需要以及对政府行为的关注性与敏感性。
(二)我国现阶段的表现“我国公共行政伦理精神大体有公仆精神、民主平等精神、崇尚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忠于职守与忠于国家的精神等构成。
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10期(下)总第383期管理世界·Management World公共行政,即现代政府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自身的管理途径实现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
作为公共行政体系的灵魂要件,公共行政精神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行政的宗旨、目标和运行模式。
公共行政精神本应是公共行政题中之义,然而在我国,公共行政精神同日常的行政行为长期脱节,在倍受忽视中走向衰微。
一时之间,公共权力滥用现象普遍;“政府本位”思想泛滥;公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关怀弱化。
脱离了公共行政精神,公共行政将蜕化成为一种纯粹的统治手段,失去其本真的人文关怀。
一、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公共行政是建立在价值与信念基础之上的,用‘精神’这个概念描述这些价值和信念是最合适不过了,对于个人而言,公共行政精神意味着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的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
”从这里出发去理解公共行政精神,笔者认为公共行政精神是公共行政过程中所秉承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公共行政人员之中存在的一种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致力于改善公共生活和建构公共秩序,以营造适于公众生存与发展的品质。
公共行政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和信念,是一国的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在长期的行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政理念。
这种价值是将公共利益摆在首位,追求公共利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这种信念是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组织,服务公众,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的信念。
由此观之,公共行政精神主要包括社会公平、民本精神、法治精神、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
二、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实际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用“政府行政”代替“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忽视的同时,公共行政精神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一)公正精神缺乏,社会公平无法彰显。
深受管理主义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在理论上提倡政府部门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寻找一种既适用于企业又适用于政府部门的普遍管理理论,研究重点长期放在管理技术和方法上,过度强调行政效率,忽视了价值方面的研究。
在实践中片面追求效率至上的价值目标,忽视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其他特殊价值的实现,造成收入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的不良后果。
缺乏公正精神,社会公平无法彰显,公共行政精神也就无从显现,如若长期如此,公共行政的价值导向就会发生严重偏离,届时不仅政府行政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行政实践也将无法顺利开展。
(二)民本精神和法治精神滑坡。
受传统行政模式的影响,政府在行政中往往倾向于单向支配,无视公民的个人利益或者否认这些利益的正统性,对公民的意愿和要求漠不关心,这种行政模式加大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隔膜,公共行政中民本精神被淹没。
另外,随着企业化的管理方法在我国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中的推行、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发展,公共行政在效率的驱动下缺乏对“公共”特性的反思、认同和内化,致使市场等价交换的法则侵人到公共行政生活之中,公共权力成为少部分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法治精神严重滑坡。
(三)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淡漠。
我国历次行政改革过多关注权力调整、职能配置、机构与人员裁减等形式上的问题,忽视了政府角色的改革与优化,公共行政的服务理念被长期压制,服务功能萎缩,政府以社会“主子”和“监工”而自居。
同时我国政府公务员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官老爷”思想,整个行政管理体系以政府为中心,强调政府管理的权威性,不勤于与群众交往,很少考虑公众的实际需要,责任意识淡薄。
在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缺失的情况下,公共利益势必受损。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暴力执法、恶性拆迁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行政精神中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三、现阶段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建立现阶段是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公共行政领域追求公共利益、改善公共行政实践、寻求善治、维护社会正义、推进民主行政等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公共行政精神的彰显。
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精神乏弱的困境,必须重塑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民本精神、法治精神、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在我国建立公共行政精神。
收稿日期:2011-10-10作者简介:李会林(1988-),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建立李会林(浙江财经学院行政,杭州310018)摘要:公共行政精神日益衰微是当代政府行政中的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评判和重塑公共行政精神,有利于引导整个行政体系作出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本质要求的系统变革,增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根据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具体实际,应从社会公平、民本精神、法治精神、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这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公共行政精神。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精神;建立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20-0001-021(一)树立公正精神,关注社会公平。
建立公共行政精神,首先要树立公正精神,将社会公平引入公共行政的价值目标体系,倡导公平取向的行政模式,以“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
”公正精神意味着政府所提供的社会福利和机会应尽可能大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的分配;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平等、公正地对待当事人,排除各种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见的因素。
首先,实现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做出行政决定、命令中一视同仁;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尽可能做到非人格化,并且大力倡导公正、抑制自我的行政精神,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其次,保证行政程序的公正性。
行政过程必须要有法定、公开、公正的程序,并且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去运作,克服行政过程中利益偏离和目标取代现象。
最后,法律和制度应当共同承担责任。
大量的社会公平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来实现,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为价值目标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制度化的不公正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民主行政,彰显民本精神。
政府的公共权力来自人民主权的让渡,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因此公共行政必须彰显民本精神,坚持以民为本。
公共行政只有建立在民本精神的基础上,充分综合和表达民众的利益和意志,才能树立行政权力和行政决策的权威,使民众主动接受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实现民主行政。
在我国推进民主行政,彰显民本精神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支配的行政模式,构建参与式行政模式,鼓励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在公共行政中,重视公民的行政参与,发展参与式行政。
政府要以公民为本位,从一切包办的格局和支配地位中退出来,倡导合作、宽容、诚信的精神,重新配置权力,实现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其次,以协商、讨论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为主要手段,加强公民、社会团体与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政府要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建设,完善行政咨询、行政监督制度,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保证公民的利益表达及时得到回应。
在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中,公共行政的民本精神便得以彰显和提升。
(三)坚持依法行政,培养法治精神。
依法行政是克服我国传统“人治”行政模式的巨大惯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公共行政中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改变法治意识淡薄治理现状的重要途径。
坚持依法行政,培养公共行政的法治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在公共行政中培养起法律至上的意识:尊重法律、践行法律,积极保护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
不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更不允许以会代法、以文替法、以权压法。
二要公平公正行使公权。
在行使公权时,行政人员必须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行政诉讼监督、行政复议监督、层级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保证公权行使的制度化、法律化和公开化。
三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法律至上的意识固然重要,但在行政过程中也要以人为本,这也是法治精神的题中之义。
在公共行政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当维护和保障人权。
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带头尊重每一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形成维护人的尊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四)构建服务政府,塑造服务理念。
公共行政的服务理念是实现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转变、克服“政府本位”思想的关键。
虽然我们早已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却没有真正塑造起服务理念。
政府服务理念的塑造依赖于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即构建服务政府,确定政府新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服务理念的塑造。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应该加快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重塑政府角色,政府必须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以社会和公众为中心,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政府不仅具有通过拟定政策文件而服务于政治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执行政策和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惠及公民。
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理念与企业为顾客服务的理念绝不能等同,政府服务理念应该深深植根于民主、平等、主权在民的信念,这样才能塑造起公共行政精神中的服务理念。
(五)培养责任意识,建塑责任精神。
“行政为民”就是要对公民负责,然而在实际的行政过程中,对公民负责,维护公共利益,远没有成为公共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公共行政责任精神严重缺失。
公共行政的责任精神意味着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应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首先,政府要承担来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对所有公民及其代表机关承担政治责任。
政府是公民权利的忠实代表和有效维护者,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违法失职或不当行政时必须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
其次,经法定程序进入行政体系的公职人员,一旦确立行政职务关系,就当承担相应行政责任:履行职务,不失职;遵循权限,不越权;依照法律行使职权,不滥用职权;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避免行政失当等。
此外,应该通过制度途径保证政府负责。
即在责任制度框架下,使政府的责任制度化,以此防止政府行政权力的僭越和滥用,保证政府的公正与廉洁。
当前“问责制”在中国所引起的广泛关注,也正说明了我们在公共行政中责任意识的淡漠以及建立公共行政责任精神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曹振华,闫越.行政精神[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4]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李建兵.略论转型时期公共行政精神的嬗变与重塑[J].兰州学刊,2004,(5).[7]张雅勤.民主行政视野下“公共”行政精神的修复与重塑[J].行政论坛,2006,(3).[8]刘少枫.公共精神———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2).[9]张传叶.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塑造[J].沈阳大学学报,2010,(1).[10]曹淑芹.公共性、社会公平、责任意识与服务理念———重塑公共行政的精神[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4).[11]张秋立.公共行政的精神[J].长沙大学学报,2006,(6).[12]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5,(1).[13]黄冠军,吕元礼.公共行政精神回归的时代背景、内在要求及路径依赖[J].长沙大学学报,2007,(4).(责任编辑:袁凌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