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案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9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重要知识点总结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
6.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7.建设法治中国有哪些要求?(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8.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3)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9.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分别是什么?(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0.如何厉行法治?(1)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篇:【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归纳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法治的作用(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法治的要求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好要求实行善治。
4、什么是良法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5、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依法行政的意义(=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
(2)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9、怎样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1)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能力目标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内涵、要求及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价值、对社会生活的意义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重要知识点总结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3.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和总目标分别是什么?(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6. 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和宗旨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7. 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要求分别是什么?(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8. 如何厉行法治?(1)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一.学习目标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自主预习1.法治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法治,意味着。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和 ,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符合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
法治建立在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
3.国家重视法治建设的表现有哪些?(我国改革开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是什么】(1)党的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党的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怎么样】(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的领导、人民、有机统一。
三.重难点探究(人治与法治)阅读教材P46页“阅读感悟”,结合人治与法治的含义,对比两者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是二者都是治国的方式,不同点如下。
阅读上述文字和表格,结合已有的认知,说一说:国家治理的最佳方式是人治还是法治,阐述你的理由。
四.小试牛刀1.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把罚款限额提升至2000万元;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对食品安全犯罪增加了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广告法修订草案明确界定构成虚假广告的四种具体情形……这有助于()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让人们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③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④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三.人治主张治理国家和社会主要依靠贤能(贤人和智者),即优秀的、有智慧的、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人治无限夸大圣人明君的作用,把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完全寄托于执掌最高权力的人。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提纲)【一句话必背】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5.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6.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7.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
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8.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0.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问答题梳理】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①实行良法之治。
②实行善治。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国家?(要求)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要求)①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②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③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十六字方针)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社会?(要求)①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 课时夯实法治基石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意义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Th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框凝聚法治共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主要介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现状及任务,旨在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框题,第二框题“凝聚法治共识”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一框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如何形成全民共识,推动法治进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到法治共识的重要性,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法治的认识仍较为片面,把法治简单理解为法律的存在和执行,缺乏对法治精神的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法治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治共识的含义、形成过程和意义,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提高学生践行法治的自觉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治共识的含义、形成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共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凝聚法治共识。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治共识的含义、形成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共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治共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共识在构建法治国家中的重要性。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1 夯筑法治基石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