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286.13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
(29.2)2、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
人民不仅是民主法治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29.3)3、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44.1)4、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45.1)5、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即:实施法治的意义)(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45.1)(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会予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7.2)6、法治的要求:(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45.2)(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关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6.1)7、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47相关链接)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7.3)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8.1)10、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个“每一”)(49.1)(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础一、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良法的含义是什么?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3.怎样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有哪些内容?(1)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
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2)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5.法治的意义有哪些?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3.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及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最终结果: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过程与方法】1.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2.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
2.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重点】1.懂得法治的重要性。
2.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难点】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和做法。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2.什么是良法?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新课导入】师: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是法治在保证着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的重要性[活动设计]阅读材料: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问题思考]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教师点拨:(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
(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5)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