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8
景观格局的概念景观格局是指地理空间上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分布关系。
它体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植被、水体、建筑、道路等要素的改变和配置,反映了一定地理区域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结构。
景观格局是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景观种类的数量分布、景观要素的形状与大小、边缘的复杂程度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可以了解到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景观格局的概念在生态学、地理学、景观规划、景观设计等学科领域中被广泛运用。
景观格局的要素包括景观单位、连通性、分布分析、景观矩阵等。
景观单位是指地表上的一个独立单元,如一个湖泊、一片林地、一个农田等。
连通性是指不同景观单位之间的联系,如河流将不同景观单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通的水系。
分布分析是对不同景观单位的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计算指标如景观斑块面积、数量、形状、边缘等,可以得知景观格局的特征。
景观矩阵是由不同景观单位组成的空间结构,反映了不同景观单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景观格局对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景观格局可以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和评价不同景观要素的分布和连通性,可以确定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点区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布局,提高环境质量。
其次,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格局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景观格局有助于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连接路径,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增加生物多样性。
相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会导致生境破碎化、物种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再次,景观格局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景观格局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活质量和人类健康。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景观格局和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和防洪能力。
同时,合理的农田景观格局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1.景观的概念及景观要素概念:目前,地理学中对景观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景观动态。
综合起来,对景观可以作如下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常见的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偶见的附加结构。
2.斑块的定义及斑块类型斑块的定义: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班块类型:依据成因机制可分为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1)环境资源斑块一种相当稳定且与干扰无关的斑块,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或资源的不同,斑块内的生物与周围机制有所不同(如沙漠中的绿洲、火山口处的天池、海洋中的岛屿)特点:斑块寿命较长、斑块内的物质周转率较低2)干扰斑块(主要由机制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自然干扰(泥石流、雪崩等)人为干扰(干扰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往往难以预料,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不同)3)残存斑块残存斑块的成因与干扰斑块刚好相反,是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如:火烧后留下来的小片植被、免遭蝗虫灾害的植被。
特点: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残存斑块很难保持未受干扰前的基质状况4)引进斑块当人们把生物引进某一地区时,就产生了引进斑块。
它与干扰斑块相似,小面积的干扰可产生这种斑块。
在所有情况下,新引进的物种,无论是植物、动物或人等,都对斑块产生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1)种植斑块一农田、人工林、高尔夫球场等,都是在基质上形成的种植斑块。
在种植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转速率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2000年12月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
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容和新特点。
研究畴研究对象和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围和发生的频率。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1.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计算各种指数,对景观的面积、形状、分布和连通性等进行描述。
常用的指数包括斑块面积指数、数量指数、边缘密度指数、形状复杂度指数等。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的整体特征,并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比较。
2.分级分析法
分级分析法是一种将景观格局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的方法,它能够揭示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
通过对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和形状等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景观格局数据。
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等的影响。
3.空间模型分析法
空间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对景观格局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包括斑块扩散模型、斑块连接模型和斑块生长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景观格局对种群扩散、基因流动和景观连通性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
4.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空间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它将景观格局与其他环境变量进行集成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GIS软件对景观格局数据进行处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景观格局与环境
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GIS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之,景观生态学的四种分析方法,指数分析法、分级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共同揭示了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1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显著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斑块成因:①景观异质性②自然干扰③人为活动斑块分类:①干扰斑块②残存斑块③环境资源斑块④引进斑块斑块大小不同,反映的物种、物质和能量不同。
斑块面积的大小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
一般而言,斑块中能量、矿质养分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物质能量和养分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高于大斑块。
大斑块内的物种,尤其是高营养级上的动物种类,一般比小斑块内高。
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斑块生态意义1. 大斑块保护水体或湖泊水质连接溪流网络为内部种提供生境是范围大的脊椎动物核心生境和避难所是通过基质扩撒的物种的源为多生境物种提供近似的微生境具有近自然的干扰方式,许多物种的形成与进化伴随着这种干扰并且需要这种干扰在环境变化时,减缓物种火绝2. 小斑块为物种扩散及内部种灭绝之后的中心殖民提供生境和踏脚石边缘种的物种密度咼,种群多基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能降低侵蚀,并为捕食者提供隐蔽场所是小生境物种的栖息地能保护分散的小生境和稀有物种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首先,斑块的形状对生物的扩散和觅食有重要意义。
其次,斑块的形状不同,其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会不同。
第三,斑块形状能够指示物种的动态及生存条件的空间变化。
第四,斑块的形状在样地调查中也很重要。
不同形状的样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
斑块的生态学意义:⑴栖息地斑块是景观的基本单元,一个斑块作为最基本的生态系统为某种生物种群提供适宜的生境,成为该种群的栖息地。
⑵源⑶汇⑷ 屏障⑸通道斑块动态:㈠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化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斑块动态是景观变化的一部分。
㈡斑块化特点⑴斑块的可感知特征斑块的可感知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内容、持续时间及结构和边界特征。
1景观概念: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3尺度推绎通常是指把信息从一个尺度转译到另一个尺度上4景观格局概念: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景观格局好似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的尺度上作用的结果5斑块概念:是外观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9斑块动态:斑块结构是指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
干扰、环境资源的异质性以及人为引进都可能产生生物斑块。
斑块化普遍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
森林、农田、草地、湖泊等生态系统通常镶嵌在一起,形成景观,而每一景观内部又由大小、内容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斑块组成。
许多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都由斑块和斑块动态来决定,斑块动态是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核心概念。
13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14河流连续体概念:从河流到河口,生态条件逐渐变化,存在生态梯度。
18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25景观破碎化过程定义:是指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30斑块的基本原理:①斑块大小原理②斑块形状原理③斑块数目原理④斑块位置原理31廊道的基本原理:①廊道数目原理②廊道构成原理③廊道宽度原理④廊道连续性原理32景观镶嵌体的基本原理:①景观阻力原理②粒度大小原理③景观变化原理33整体格局原理:①集中和分散相结合②必要格局原理34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①自然优先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持续性原则④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⑤综合性原则2对景观的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而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具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边界,这个地域空间范围是由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④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⑤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⑥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河流生物响应研究进展3赵彦伟133 汪思慧1 于 磊1 李 敏1 张 远2(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流与海岸带环境创新基地,北京100012)摘 要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会造成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河流生物响应研究受到重视。
本文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河流生物的影响途径,归纳了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河流生物响应研究中选取的指标、方法和研究尺度,总结了主要研究结论。
最后,从研究指标和尺度选取、监测点布设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河流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尺度中图分类号 S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10)6-1228-07Respon ses of r i ver organ is m s to wa tershed l andscape pa ttern change :A rev i ew.ZHAOYan 2wei 1,WANG Si 2hui 1,Y U Lei 1,L IM in 1,Z HANG Yuan 2(1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Envi 2ronm ental S i m ula tion,School of Environm ent,B eijing N or m a l U niversity,B eijing 100875,Chi 2na;2R iver and Coastal Environm enta l R esearch Center ,Chinese R esearch A cade m y of Environm en 2tal Sciences,B eijing 100012,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0,29(6):1228-1234.Abstract:W atershe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can induce the alterati on of the community com 2positi on,structure,and functi on of river organis m s .T o study the res ponses of river organis m s t o this change is the focus of river ecol og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ays that watershe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ffects river organis m s,su mmarized the research indicat ors,methods,and scales,and the main conclusi ons in p revi ous studies .Some suggesti ons f or future research about the choices of research indicat ors and scales and the arrange ment of sa mp ling points were p r oposed .Key words:watershed;landscape pattern change;river organis m s;index of bi ol ogical integrity;scale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9006)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8ZX075262001和2008ZX072092009)。
由于景观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景观的整体结构是逐渐改变或保持稳定的,而组成景观的空间组分受到干扰或者破坏就会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如果风险评价能准确把握住风险影响的受体范围及受体的危害状况,就能准确的找到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因素。
此外景观具有镶嵌结构,镶嵌结构由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构成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其中若干空间要素(廊道、障碍和高异质性区域) 的组合,决定了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或运动,这有利于风险评价中准确捕捉到干扰对景观中结构、功能的影响。
正是由于景观是一种有凝聚力的、重复出现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土地镶嵌体,因此是景观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适合的评价单元。
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产生的生态影响具有区域性和累积性的特征,并且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上。
景观本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对象,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因而景观成为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适宜尺度。
景观格局影响生态学过程(种群动态、动物行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生理和生态系统过程等),因为格局与过程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可以通过研究空间格局来更好地理解生态学过程。
因此,基于景观格局进行生态风险分析,可以综合评估各种潜在生态影响类型及其累积性后果。
景观的空间格局是若干生态过程与非生态过程长期作用的产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影响着干扰的扩散和能量的转移,尤其是景观中某些具战略性的结构退化或破坏将对整个区域生态坏境产生致命的影响。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同的景观类型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完善整体结构和功能、促进景观结构自然演替等方面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同时,不同景观类型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也是不同的。
目前表征景观格局的指数有多样性指数、镶嵌度指数、距离指数及其景观破碎度指数等。
本研究在基本判别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景观结构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并通过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经验关系,建立景观格局指数与区域生态风险之间的定量化表达,借助空间统计学空间化变量的方法,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
生物多样性的中性理论与多样性格局何芳良 胡新生(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 可更新资源系)1. 引言为什么在一个群落中有的种稀有,有的种丰富?为什么物种不可以等同稀有或等同丰富?设想在一个群落里有10个等丰富(e qual abundance)的种,这个群落能长期维持下去吗?不能的话,是什么因素决定物种的去与留?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物种能够共存?这些问题听似很简单,但它们恰是非常基本和根本的生态学问题。
生态学家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去寻找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为在生态学中控制实验只有在极其有限的条件才有可能,因此根本无法回答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复杂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学家多所采用演绎的方法,即先去建立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应该预测某种现象(或格局),然后比较这种预测到的现象是否与实际观察一致。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从格局推导过程的方法。
生物多样性研究所遵循的就是这种方法,即从生物多样性格局去推测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所要强调的是从格局到过程的推论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弱点,因为格局到过程通常不具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格局可以由不同的机制(或过程)产生。
所以,所提出的理论只可能仅仅是观察到的格局的一种产生机制,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这个问题不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特有问题而是困扰整个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普遍问题。
与许多生物多样性一样理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从格局推测过程的理论。
它的核心是一套有关生态群落构建的无效假设模型 (n ullmodel; Hubbell 1997, 2001)。
它的目的是去认识和理解生态群落构建的基本规律(community assembly rules),即物种共存的机制。
虽然中性理论被认为是一个无效假设模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含有生物学过程。
与此相反,中性理论包含了很丰富和基本的生物学过程。
顾名思义,“无效”二字来源于“中性”假设。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
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39卷第13期2019年7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13Jul.,2019
http://www.ecologica.c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0374,41771202);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6A180022);河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2015049)
收稿日期:2018⁃06⁃21; 网络出版日期:2019⁃04⁃17∗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syding@henu.edu.cn
DOI:10.5846/stxb201806211354卢训令,刘俊玲,丁圣彦.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9,39(13):4602⁃4614.LuXL,LiuJL,DingSY.Impactofagriculturallandscapeheterogeneity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13):
4602⁃4614.
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
卢训令1,2,刘俊玲3,丁圣彦1,2,∗1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4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摘要:农业景观是人类生活所需资料的最主要来源地,农业景观及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是影响人类福祉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系统梳理了景观异质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指出:(1)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会强烈的影响着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但总体上更关注了空间异质性,对于时间和功能异质性的研究仍需加强;(2)尺度效应、大尺度上景观背景的差异、种间差异、营养级联效应等会对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综合的、交互的影响效应。未来区域农业景观中如何通过景观构建和管理措施的施行来确保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持续稳定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内容的研究:景观异质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功能上的影响效应及其阈值的探讨;跨尺度、多因素、多物种类群与多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及其交互作用;不同生物类群和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景观异质性提高与有效生境面积下降及其引起的生物随机丧失间的权衡等问题。关键词: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尺度效应;时滞效应;种间差异;营养级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