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数量存在有限性及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加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配置不合理,配置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并存,使得人地关系出现巨大的矛盾,严重限制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经济方面论述,提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可持续利用

1 引言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源,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土地资源对人类的特殊意义,决定了人类对土地资源不断探索、不断开发与不断利用的关系。人类很久就开始了土地利用的历史,土地利用现状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综合因素的综合表现,其利用方式、状况与管理的优劣都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矛盾。加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农村土地低效利用并存。人类对土地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区域性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严重限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耕地数量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最后要实现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与时倶进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解决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土地可持续利用: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其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一定形式的土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保持一定的永续性,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经济可行性、生态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2.1.1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一是使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我国大量建设项目基本采用粗放式的外延扩张方式,大量占用了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加上城市用地制度并不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圈地之风盛行,大量的房屋和楼宇崛起。另外由于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完善,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农田被征用来建设。另外,很多村民进城务工,土地被撂荒、闲置。2001年至2010年,我国近10年共减少耕地1.5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20世纪50年代为0.2 hm2,60年代为0.16hm2,70年代为0.13hm2,80年代为0.09hm2,90年代为0.08hm2,2000年降至0.07hm2,预计2023年将降至0.05hm2。

2.1.2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土地利用率低主要存在公共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撂荒。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与“圈地”过于容易,用地成本偏低相关,使得土地开发利用集聚不足。耕地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存放的耕作方式,比如一个地区的稻田可以收获两季,但是本地农民只中了一季,大大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除此之外,不少农民因种植收益低而让耕地撂荒。

2.1.3 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不适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是退敌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质量退化方式与人类土地利用不合理有关,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质量下降。土地质量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盐渍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污染。由于灾害,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不合理的土地经营、重用轻养,农村的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外,人为的滥砍滥伐,不合理的放牧、不合理的开垦使得土壤水土流失与沙漠化严重。生活工业废水废渣不加处理随意排放、农业不合理的施药,使深受污染的土地不断增加。

2.2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

在我国的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不完善土地市场的存在,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属于市场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属于市场运行失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地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成熟的土地市场拥有完善的市场结构体系和市场运行要素,并拥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虽然己初步建立,但是结构体系仍不完善,发育不完全。一是没有建立科学完整的地价体系,基准地价不完善,没有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使土地市场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地价管理制度不健全,土地交易缺乏规范、有序的环境,招标、拍卖制

度化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土地市场交易透明度较低,土地价格的市场信息极不流畅。因此市场运行的自我联系、反馈、调节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2)土地使用“双轨制”造成的隐形市场,干扰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当前城市土地市场行政划拨土地与商品化有偿使用土地并存,由此带来土地流通中的隐形市场,干扰市场运行的规则。获得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为获得更高的利益,擅自将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放入土地市场交易,因为其本来获取的土地成本低,在市场交易价格也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干扰市场秩序。在实际房产炒作中,多数房地产商并不从政府寻求出让土地,而是以各种名目,如联营、入股等形式从土地自发交易者手中寻求土地供给,不仅影响国家土地供给计划,也扰乱了市场正常交易规则和秩序,使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

(3)城乡土地二元制造成隐形交易不断,扰乱市场。国家规定我国农村集体用地通过征收,转变为国有用地才能够入市流转。人们看到国有建设用地流转价格高昂,但是分配给征收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个人的补偿却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始出现了自发性流转,实践中便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且无序的隐形市场,因为集体土地的使用避免了土地出让金,所以很多土地开发盯上集体土地,这就对正常市场交易的土地供应者造成冲击,扰乱土地市场。

(4)外部性的存在常使城市土地均衡量大于社会最优量。所谓的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的情况。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是指那些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这些作用有可能是有益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前者称之为外部经济性,后者称之为外部不经济性。土地开发利用的外部性是十分明显的。合理的农地保护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部分体现不到农地保护和利用者身上,从而使市场调节下对农地的保护量小于社会最优量。而增加城市土地或其他非农建设用地造成耕地数量锐减,从而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也未由责任者来负担,这又使得理性的人对农地的占用大于社会最优量。这样,城市土地的市场均衡量就必然大于社会最优量。

2.3 土地资源配置政府失灵

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对其进行干预提供了依据。政府既可在培育土地市场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也可在弥补市场缺陷(失灵)方面有较大作为。但我国的历史同样证明,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失灵)过程中常会出现失策,有时其损失甚至大于政府干预前市场缺陷所造成的损失。究其原因,除了土地管理工作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内在经济学原理的客观作用。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政府行为与公众目标不相一致导致政府失灵。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国家则是无数个个体集合,不可能有着无数个人直接行使所有权限。在显示中,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只能有代理人—政

府或具体说处于决策地位的行政官员来实施。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就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政府机构有其自身的利益,当他们的追求的目标并不与公众目标相一致是,他们制定的运行标准往往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与机构成立之初的目的产生偏差。公众监督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机构内部标准与公众目标的差距。但是,公众观察政府机构的行为是要付出成本的,公众不容易相当清楚地了解政府机构的行为。政府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好处,从而使资源配置处在某种低效率状态。

(2)在我国现实中,土地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来实施的。地方政府作为介于中央政府与土地经营者之间的特殊层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了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或上级政府的指令,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阻止耕地的浪费和破坏,以尽量完成指标;另一方面,又常常表现出地方经济“守护人”的身份,对某些非法占地亮绿灯,以“促进”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地方各级政府对土地进行开发和配置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为了地方利益或政绩或是自身的私利等等各方面的利益而出现的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建设用地短期化和功利化现象非常严重。一些地方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在土地出让中违法批地用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越权批地、擅自下放土地审批权等,严重扰乱了土地供应市场秩序,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体现政绩的需要,不顾用地状况、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状况,在规划上“贪大求洋”,大搞广场热、大学城热、开发区热等,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而且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负担。

(3)政府直接参与土地经营,容易造成政府角色“错位”,造成新的不公平。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提高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经营城市土地”的基本宗旨在于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一个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竞争使用土地的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而当政府借助行政手段来参与到土地市场竞争、进行土地经营时,政府既当制订土地市场规则的“裁判员”,自身又直接参与到土地市场的经营中,扮演“运动员”的角色,自己购买自己定价的土地。这样实际上就是强化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职能,使政府以一个垄断者的身份参与土地经营,对土地拥有优先购买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种优先购买权即是一种垄断权,是违背市场经济的行为,这种特权使其他任何土地开发企业都无法与其竞争。这就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现象,违背政府干预初衷。

(4)时间上的外部性使城市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最优配置的要求。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部分收益或成本要在未来才能表现出来,而当前无法享受或不必承担。例如,如果耕地保护不力,城市建设过程中占用了大量耕地或导致了耕地质量下降,未来人或当代人在未来就会挨饿,或者付出其他重大代价,这就是城市建设中向未来延伸的外部不经济性。但是这些活动对当前无害或小害时,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往往会被加剧。例如,人们在进行非农建设时,占用和浪费大量耕地后备

资源,由于并不减少当前的耕地数量,对目前来说,其外部不经济性并不明显,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造成的损失将逐步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首先追逐的是当前利益最大化,消费者首先追求的是当前效用最大化,政府则因标榜政绩而竭力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因此,这种外部性往往不会被政府所削弱,反而会被加剧。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3.1 树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观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土地退化

彻底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土地危机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风气。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自觉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实施土地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为征费对象,收缴生态补偿费,用于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促进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随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生态重建规划方案是必要的、迫切的。通过工程、生物、农业等综合措施,对那些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率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改良、治理、建设,防止其继续恶化,因势利导,不断向良性循环的道路转变。

加大对农业种植方面的投入,加强三农建设,对农业种植加大补贴,对抛荒土地进行相应的惩治。还可以在产权制度和各种经济诱导机制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投入,防止土地退化。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加入土地利用的指标,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3.2 制定科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控制,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根据市场供需状况,遵循“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原则,从紧编制土地供给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必须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发展目标、市场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并且运用法律的、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将城市中各类存量土地包括划拨土地和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供应,通过量化分析确定增量土地与存量土地一体化的供地计划,严格规定供地位置、数量以及供地时间,并遵循“先存,后增量”的原则,最终达到宏观调控总量的目的。

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充分发挥地租地价的调节功能,形成与城市土地价格水平相适应的用地结构,最大限度地增大土地利用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

挖掘城镇的内部潜力,农村居民点向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适度开发小城镇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节约土地。

开发后备荒地资源,复垦废弃地,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监督与实施。不仅耕地占补的数量一致,同时注意质量上的一致。不能站好地不劣地,应该尽可能使用条件差的地用于开发建设。

3.3积极培育完善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有限期使用制度。改变土地供给方式的“双轨制”,取缔土地交易的隐形市场。一方面,对增量土地要强化土地出让的竞争机制和透明度,健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给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机会,由市场决定投资者,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提高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明确土地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所有权方面,要强化中央政府的国有土地所有者地位,正确处理和界定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之间土地产权关系。在使用权方面,要明确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土地使用权能与土地价格一致的用地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特别要保证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安全和长期收益权的稳定。

土地制度的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使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试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3.4建立约束和调控机制,规范政府行为

改革土地管理体制。增强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力度,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土地利用上的短期行为。必须规范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行为,避免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局面。政府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仅限于用在公共生产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的用地,如公共道路建设、公益景观建设、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的用地,对于这部分城市用地,可由政府制订地价。而政府用于商业用途的土地必须按照市场方式获得。同时,必须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理。可采用任命机构与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本部门上下级官员之间签订合同书的方式,将未来一定时期内被任命官员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计划、资金运作,以及相应任务完成的奖罚条例等制定成合同形式。同时赋予这些合同以法律效力,加强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和考核,杜绝土地管理中的各种不法行为。

建立调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一种少占或者不占耕地的经济约束机制,是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

建立和完善法制约束机制。我国土地法制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土地立法仍不完善、部分立法滞后、执法难的问题仍很突出。保护耕地要重视立法,用法律形式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章明确下来。要加快“耕地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出一套土地规划、用途管制、加强监控的法律制度体系,如建立健全农用地转用许可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公示制度。

推行可持续利用决策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但需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而且还要

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政策,评估土地利用与管理政策对土地可持续用的影响,评价其是否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3.5加强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政府在制定政策或对市场实行干预的过程中,缺乏某种社会监督机制来监督其政策执行或干预的效果,容易导致政府干预的偏差或引起外部不经济性。建立政府干预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政策有利于纠正这种偏差。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建立有关组织,使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在政府、规划专家、开发商和使用者的协商下进行,以避免对社会和环境利益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魏晓.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

钱文荣.中国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政府缺陷与用地规模过度扩张[J].经济地理.2001,21(4):457-458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1

袁丽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6,(9):7-8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持续】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持续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之专题五崇左市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送审稿) 崇左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二〇〇七年七月

目录

1 研究目的意义与任务 目的意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目的意义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也就决定了它战略性的特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来指导如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 由于崇左市成立不久,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刚起步,目前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崇左市作为广西乃至全国通往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等。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预计将来土地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决定性驱动因素。因此,土地是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政策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崇左市是一个边境贸易城市,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崇左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集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如何使土地利用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引言: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特别是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因此土地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关键词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合理布置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1.区位条件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中东部,介于北纬34°07′—35°08′,东经118°24′—119°55′之间,北与山东省毗邻,南以灌河与盐城、淮安市接壤,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部与徐州市相连。 2.土地利用现状 截止2005年底,连云港市土地总面积749990.4公顷,其中农用地521176.5公顷,建设用地157866.8公顷,其他土地70947.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49%、21.05%和9.46%。 2.1农用地:耕地383528.6公顷,园地16041.8公顷,牧草地0.17公顷,林地21078.0公顷,其他农用地100526.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1.14%、2.14%、近0.00%、2.81%和1 3.40%。全市耕地资源质量较好,主要分布于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境内。 2.2建设用地:城镇用地20175.3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3212.69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06.40公顷,采矿用地470.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2 3.2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4601.80公顷,盐田30587.80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630.9公顷,特殊用地957.8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69%、8.31%、0.09%、0.06%、0.86%、 4.61%、4.08%、0.22%和0.13%。城镇工矿用地集中于市区和县城区,农村居民点市域内散布。 2.3其他土地:自然保留地53919.6公顷,水域17027.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19%和2.27%。自然保留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域东部地区,水域市内广泛分布。 二.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需求量预测 1.自然社会经济发展 连云港市下辖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新浦、海州、连云三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472.18 万人,城市化率为36.28%,其中市区人口70.17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56.9 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0.5:44.2:35.3。 2.用地需求量预测 2.1到202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45.3公顷,其中到201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78.2公顷。 2.2到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2226.4公顷。其中,到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1)

四川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童左贵 310106349181 指导老师:冯超群 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我国国土辽阔,从北纬53.30至4.15,南北跨49个纬度;从寒温带至赤道带,从东经73.40至135.20,东西跨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直到欧亚大陆的中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从土地利用的类型的分布来看,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若把我国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部分,即从大兴安岭起,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盐池、永登和湟水谷地,到青藏高原东南划一界限,该线东南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农、林、渔业集中的主要产区,土地垦殖系数较高。东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该线西北部,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及草原,为我国主要牧区,垦殖系数低。 从我国地形情况来看,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相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随着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总结起来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国家选定十四个试点城市最先开始规划修编工作。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总结上轮规划的不足。因此,各地纷纷在规划前期研究中设立实施评价专题,并结合地区实际,按照规程设立其它专题,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状态,没有十分成形的做法。第二阶段,国办发32号文件。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5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围绕落实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各地纷纷开始按照32号文件的要求开展六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四查清、四对照”工作。32号文件出台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必须在规划修编之前,严格按照国办发32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第四阶段,做好 实施评价工作。由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被国务院驳回,目前各地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进程放缓,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完善规划的前期研究。因此,各地均开始结合“四查清、四对照”认真完善规划实施评价及各专题。通过对以上各个阶段的回顾,可以看出本轮规划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落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上。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 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做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1]。因此,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应该是在时空上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土地潜力挖掘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先行研究,它是对土地利用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进行宏观统筹的策略。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靳晓雯 欧名豪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理念与我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范式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建议。关键词: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规划 RecognitionoftheStrategicStudyontheLandUse JINXiao-wen,OUMing-hao (CollegeofLandAdminis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andusestrategicstudyimplication,theideaandthemodelof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thepaper describessomeinsufficientandquestionsabout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andproposessomesuggestiontomakeourcountrylandusestrategicstudyconsummated. Keywords:Landusestrategicstudy;landuseplanning 第6卷第5期2007年10月 Vol.6No.5Oct.,2007 广东土地科学 GUANGDONGTUDIKEXUE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0:17:11.1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郑素英 [导读] 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邢台县国土资源局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发展,有必要注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强化,并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工作。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加强管理,并确保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及纠纷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比如,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颁布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由此可见,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实现优化,本课题围绕“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为有效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总结起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措施如下: 1.1完善非法占地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存在较大的复杂性,相关法律法规有《土地利用年限规划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土地管理法》为例,其中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可非法转让土地,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提前规划[2]。”从这一明文条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对非法占地管理的态度非常坚决。然而,此类明文条例并没有对制裁方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使非法用地管理的实效性弱化。因此,需在非法占地管理过程中,既明确态度,又能够做出明确的惩罚处理措施,确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处理工作的有据可依。 1.2对法制监督机制加以强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法制监督机制的强化。一方面,在患者能够土地资源管理执法工作人员在政治责任方面的意识态度,使其监管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实行全面监督措施,并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动态巡查责任制度的完善构建,根据所在区域进行合理配置,并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于每一区域委派巡查负责人,使土地巡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区域;并且,还有必要注重区域巡查工作期间的相关考核制度,对巡查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2.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土地用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下面从整体规划思路和规划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2.1整体规划思路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需做好严格的规划工作,确保整体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一步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方案执行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需将土地实质类型、审批权限以及阶段程序等作为参考指标,确保规划工作的完整、有效。以建设公共用地的规划为例,人口集中分布于城市,住宅集中分布于社区,加工产业集中在生产基地,这种规划方案能够体现合理性及科学性,使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2.2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技术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注重有效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此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能够获得技术的支持,进而顺利、有序地开展。比如在建设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工作中,其编制涵盖了土地指标、图件以及空间数据等,针对这些土地信息,需及时更新,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这种情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工作获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为管理工作带来风险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利用GPS技术和GIS技术等,使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支持。 3.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的强化 除上述规划管理思路方法以外,还有必要对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进行强化。具体强化措施如下: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越愈紧张,这样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后备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低洼地与盐碱地这样的常年限制土地资源,均具备较大的农业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在农业开发工程中,需将水利开发作为核心,对适合农作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及开发,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土地开发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使水土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3.2水土保持工作的强化 基于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避免盲目开发,需注重开发工作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例如:对于>15°的坡地,便需禁止开垦成为农田,需做好退耕还林以及还草等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封山育草等规划工作,避免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强化[3]。 4.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认识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强化,需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在土地资源规划工作中,需明确整体规划思路,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信息管理系统、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此外,还有必要做好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的强化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等。此外,本人认为,还有必要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充足的资金,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从而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样的一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 1、土地过垦,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7.6%,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短缺。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用地等都面临着开发利用粗放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2、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肥力下降,土地环境退化 关于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情况,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蔓延、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3、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l/4。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工矿城建民房挤占耕地,致使耕地资源锐减。 4、用地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用地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95.68%,非农业用地仅占4.53%。而且农用地中耕地占14.21%,牧草地占35.27%,林地占20.35%,园地占0.79%。其中耕地、林地比重较低,牧草比重较大。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土地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近些年来全国普遍兴起的果园热、桑园热、鱼塘热,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占用许多高质量的宝贵耕地,而且个别地区由于产、运、销不配套,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24;改回日期:2007-09-24 作者简介:李睿璞(1982-),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信息系统研究。 摘 要:以长沙市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三次产业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 了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将分析结果与三次产业比重结合综合说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从长沙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措施。关键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战略;灰色关联度;长沙市中图分类号:F301.2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08)01-057-04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李睿璞,马才学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城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供给,作为产业的发展依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城市三次产业的土地利用应以地租的高低与土地集约度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也是土地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过程,这使得土地资源朝着结构合理、利用节约的角度发展[1] 。土地经济学相关著作中已经从空间区位因素论述了一些理想化的用地分区与布局,我国学者也用区位论原理从宏观角度出发就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作了研究 [2,3] 。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 资源一方面通过农用地流转获得;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工业用地逐渐退出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以退二进三、置换土地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4]。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战略入手,就现状出发找出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为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提供建议与指导。 1产业结构现状 1.1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长沙市第一产业将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农 业产业带,形成百里优质水稻、 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布局为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工业一直是长沙市产业发展的“跛脚”,目前以工程与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首,建设一批工业高科技园[5]。长沙市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52.04亿元,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49.5%,比2000年增长了77%,以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长沙市经济的主导[6]。 1.2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长沙市统计年鉴中产业结构数据[7]作出三次产业产值趋势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94年以后,第一产业增长趋势较为平缓,而第二 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强劲。长沙市三次产业的发展与内部调整的脚步逐渐加快。 三次产业比重从二、一、三到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比例结构进行演化,1994年以后三次产业增长迅速,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远远超出第一产业。 第25卷,第1期 2008年2月15日 Vol.25,No.1Feb.15,200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anagementofLandandResources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及其可持续发展 院系名称: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3级 班级:175132 学号:20131000919 学生姓名:阿茹瀚 指导教师:周学武朱江洪渠丽萍 2013年12月20日 目录 摘要-------------------------------------------------3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4 我国土地利用的特点------------------------------------8 三.我国土资资源利用的问题-------------------------------9 四.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12 五.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14 参考文献------------------------------------------------ 23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阿茹瀚指导老师:周学武朱江洪渠丽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1000919 【摘要】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其基本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产量、草场生产率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却令人担忧,耕地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简要分析,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一.土地的功能 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二、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 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 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一)理论核心 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赋税论》 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国富论》 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①土地公有制②因地制宜③综合效益④逐级控制⑤动态平衡⑥集约利用⑦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理解概念的要点 ①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③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防护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防护 摘要:土壤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在人类社会的建立、繁衍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关键砝码。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但是动植物生命的支持系统,还是固液态废物的堆放地和人居住及活动的基础,对动植物繁衍和人类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土地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中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现状,对我国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一些相关耕地保护措施。 关键词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立法 一、现状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1】。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2】。10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0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052年下降了一倍多。1052-10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3】。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土地污染严重 土地污染是指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的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4】。据统计,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年总量达6.5亿吨【5】,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继续加重,水、空气、土壤污染十分突出,环境不安全隐患增多【6】。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与规划已经被党中央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大量的乡镇企业与产业园区在农村落户,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了普遍使用与推广,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使农村的发展与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相统一、相协调。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地方各级政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经济建设的时候,农村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