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壕吏

石壕吏

石壕吏
石壕吏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学案

内容《杜甫诗三首》时间 2010-10-23

主备: 李锋审阅:初二语文组班级姓名

教师寄语: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主要实词,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3.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熟读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热身(做一做,记一记,你一定能过关)

1.、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3、学法指导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

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第一课时

一:自主先学:(用心研读教材,你一定能行)

自学指导一

1. 请同学们试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及不会读的句子。

2、查工具书解决字词并积累在下面。

3 听录音,标出朗读节奏。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4、小组合作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好。学生互相评议,从节奏、语调、情感等

方面加以点评。

5、再自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疏通文意。将译文中遇到的疑难用

红笔勾画,先在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自学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

(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吏呼一何怒一何:

(2)老翁逾墙走逾:走:

(3)急应河阳役应:

(4)独与老翁别别:

3.翻译下列诗句。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困惑(自学中遇到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在下面)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先学(用心灵去呼唤知识)

自学指导、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把握主旨、写作方法及语言特点。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诗歌的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4、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小组内一名同学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并思考: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5、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6.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交流。)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选材组材特点,学习写作技巧技法。

1、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三、展示点评:(重点展示疑难问题)

1、针对本组展示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组内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2、组长定本组参加展示的学生。本组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做好替补回答的准备。

3、非展示学生要认真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纠错、质疑、补充、点评。

四、总结提升:(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简单扼要地写在下面。)

五、检测拓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

必做题:(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过关!)

(1)这是一首诗(体裁),以为顺序,事件是:

(2)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老妪力虽衰。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3)翻译下列句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一句()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②揭示战争灾难深重的句子是:

③道出老妇家境贫寒的句子是:

④“听妇前致词”中“听”者是:,“妇”致词的对象是:

。“致词”包括三方面内容:、

、。

选做题:(试一试,你是最棒的。)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思考题:(恭喜你!已经完成当堂任务!你是最棒的!加油!)

石壕吏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孤的命运将会怎样?

作业:(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

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出处或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过程与方法: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安史之乱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了小题。 1、这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主要人物是谁?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3、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4、官吏最终抓到人没有? 四、全班齐读,深入理解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为什么捉人还在夜里? 2、两个主要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用原文的话回答) 3、思考妇人交代了几层意思? 4、自请服役时老人心理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小组讨论,并回馈。 五,听录音,大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之一。 (一)1、听课文录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个著名的播音员,你在听他朗读时,注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 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 3、梳理故事情节:学生结合板书,用箭头连线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 4、齐读诗歌,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再写吏的残暴蛮横,而是从老妇的致辞中暗示出来。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_望岳_春望_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⑼有孙母未去(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 ..苦。 ..怒,妇啼一何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石壕吏 练习题 精选 复习-石壕吏练习题

期末诗歌复习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字词解释 1、投.() 2、逾.() 3、走.() 4、一何 ..() 5、一何 ..() 6、前致词 ..() ...() 7、戍.()8、附书 9、长已矣 ...()11、请.()12、应.()...()10、乳下孙 13、犹得 ...()..()14、绝.()15、泣幽咽 二、常识与赏析 1、杜甫,字,又称、,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他的作品被誉为。本诗选自。 2、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 3、近体诗从形式上分为、、。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 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完整版)石壕吏精选复习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字词解释 1、投.() 2、逾.() 3、走.() 4、一何 ..() 5、一何 ...() ..() 9、长已矣..() 6、前致词 ...() 7、戍.() 8、附书 10、乳下孙 ...() 11、请.() 12、应.() 13、犹得 ..() 14、绝.() 15、泣幽咽 ...() 二、常识与赏析 1、杜甫,字,又称、,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他的作品被誉为。本诗选自。 2、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 3、近体诗从形式上分为、、。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 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 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

【佳作精选系列】杜甫的诗词大全

杜甫的诗词大全 杜甫的诗词大全 发布时间:2019-11-18 古典诗词鉴赏之杜甫篇——《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杜甫——《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挂者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赏析: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赏析:杜甫54岁时携带全家离开成都,在乘舟东下途中与了这首诗。 杜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导读:《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以下是“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诗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 《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 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 759 年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 因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 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 吏”中的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 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 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 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 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 是诗的主要部分, 它以老妇的对话为 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 首先陈述了战争夺 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

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 老人主动请求应役。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 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 妇人的媳妇。 为了保全儿媳、 孙子, 老人才被迫应役的。 末尾四句, 是诗的尾声, 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诗都是客观 的描写,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 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 妇的哀求,把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二)采用虚实 结合的写法, 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 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 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 目尽显,诗歌 也显得含蓄凝练。 (三)细节描写的运用, 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 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 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鉴赏要点】 [1]名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细节描写 真实生动。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诗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阅读学习。 石壕吏原文阅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原文翻译: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原文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 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

杜甫诗精选

杜甫诗精选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之一 梦李白二首之二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寄韩谏议 古柏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兵车行 丽人行 哀江头

哀王孙 月夜 春望 春宿左省 有悲往事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蜀相 客至 野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登楼 宿府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咏怀古迹五首之二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八阵图 江南逢李龟年 登兖州城楼 禹庙 绝句 清江 曲江对酒 秋兴 秋兴 秋兴 秋兴 夜宴左氏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首 北征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洗兵马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梦李白二首之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二首之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唐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标签: 译文注释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

杜甫《石壕吏》诗词赏析

杜甫《石壕吏》诗词赏析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 念shu的第四声 10.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 作者: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改写石壕吏600字精选作文

改写石壕吏600字精选作文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新三板后继了改写石壕吏600字精选作文,欢迎阅读。 改写石壕吏600字精选作文【一】眼看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冷风吹着,我不禁打了寒战,我要马不停蹄得赶路了,我模模糊糊看到前面有一个村庄,走上前一看原来是石壕村。我也筋疲力尽,就在这住下吧。我选了最东头的一户人家,从房子的外观看出来这个村子其实不富有。 等到了深夜,听见有人气冲冲的在敲门,老妇人说:“老伴你从墙头走吧,我来应付他们。”老头说:“好的,你自己也小心点。” 官差的叫喊声越来越响,连村子里的狗也跟着叫起来了。妇人的哭声是多么的痛苦 妇人背驼得很厉害,那个拐杖也看起来那么憔悴了,妇人面色惨白,-缓缓地向前走着,眼神飘离说:“我有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到其中两个儿子都是因为新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就永远停止了”。官差大声嘶吼着,仿佛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别磨磨唧唧的,赶紧叫一个人出来。”老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悲切地说:“家里再没有男人了,就我一个老婆子还有一个还没断奶的孙子,和他的母亲。你就不要再为难我们一家子了。我们家现在因为没有男人,家里今年的收成也没有以往的多了。进进出出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人虽然身体衰弱,但是说起这几

句话来都不骄不躁的,老妇人为了这一家子今晚就要和官差回营去。还能赶上做早饭。 夫人无奈的和官差走,到了深夜,没有人讲话的的声音了,等到了天亮的时候,诗人和那个老头一边握手一边道别,并告诉他老妇人被官差抓去当做饭的了,登时老头充满笑意的脸变得生硬,缓缓地走进屋去。 改写石壕吏600字精选作文【二】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流亡到投宿到一个名叫石壕镇的地方。天刚黑,远远的听到有一阵呼喊声。认真一听,原来是两个公差在抓人服役。那家老头见势不妙,便翻墙跑了。 “蹦蹦蹦”,“快开门!”官吏的叫喊恶狠狠的。一个扶着拐杖的老妇人出来了,打开门,迎接两位公差。公差一边张望一边问:“怎么叫了这么久才开门?快说家里有没有男人?我劝你不要说谎,不然要了你的老命。”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公差说:“唉!家中有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当兵,一个儿子捎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也就是我的另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室中再无男人。”公差听了继续逼问老妇人:“你说的可是实话!”老妇人连连点头。公差扭头正准备走时,屋中传来一阵啼哭声,公差一听,回头叫住老妇人,对老妇人大吼:“你不是说里面没人吗?怎么会有啼哭声?”老妇人慌忙答复:“里面只有一个小孙字。”公差听了说:“有小孩就一定有他的母亲,快把她交出来。”老妇人拖住公差的手:“有孙子在喝奶,所以她妈妈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整的衣服,所以不能出来见人!”公差一听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壕吏原文及翻译 篇一:壕吏原文、译文、注释 原文 暮投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怒! 妇啼一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子。因为有小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壕村:今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 9.戍:防守; 念shu的第四声 10.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省孟县,当时唐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