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 格式:pdf
- 大小:223.04 KB
- 文档页数:21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左传》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从史学、文学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
非圣人谁能修之?” [1] 书中称孔子为圣人,可见它是推崇孔子思想的,据《汉书?艺文志》:“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由此看出,《左传》在记事的过程中也对儒家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诠释,它通过大量的历史场景、人物对话的描写,还有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其中伍子胥形象,更是《左传》典型人物中的突出者,儒家所倡导的忠孝等核心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左传》对伍子胥形象的塑造《左传》作为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对武子胥相关史事作了真实的记载,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中,伍子胥事迹的主要情节都可以得到印证,但《左传》在叙述伍子胥的史事的过程中,运用了较高的文学艺术技巧来塑造其形象,具体表现在典型性材料的选择和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上。
《左传》中伍子胥的史事散布在昭公二十年、昭公三十年、昭公三十一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中,这六处事迹形断神连,截取了伍子胥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个片段:逃亡、复仇、劝谏、死去,对他的人生经历作了非常完整的叙述。
《左传》中比较典型的人物还有很多,如晋赵盾、楚沈尹戌、郑子产、吴公子季札等,作者都只叙述了他们人生轨迹中某段典型的言行片段,都没有像写伍子胥那样选择典型材料连续地去写完其一生。
另外,《左传》在叙述伍子胥人生的这四个阶段的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伍子胥的人物形象,其忠孝智勇的典型性格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由于伍子胥形象塑造的成功,后来的《韩非子》《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著作都受其影响,它们在《左传》的基础上对武子胥的事迹不断进行艺术加工,使伍子胥的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与鲜活。
二、《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特点及其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对于伍子胥,后人中大多为其忠孝、勇敢、智慧而高度赞扬,战国时屈原曰:“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较作者:王胜柃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伍子胥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展现了伍子胥有识有谋、赤胆忠心、结局悲惨的特点,不同的是,《左传》偏足智多谋的形象,《国语》偏忠贞刚烈、爱国为民的形象,《史记》偏忍辱发奋的复仇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侧重表现伍子胥尽忠为臣的形象,而汉代以孝治天下,血亲复仇思想盛行,轻生重气、崇尚名节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加上司马迁受个人遭遇的影响,《史记》中的伍子胥从忠臣形象演变成了“复仇者”的代表。
关键词:《左传》《国语》《史记》伍子胥形象比较一.《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相同之处《左传》《国语》《史记》中都记载了伍子胥力谏夫差一举灭越和冒死谏夫差弃齐灭越的事,显示了伍子胥的睿智横溢和赤胆忠心。
吴国在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国,利欲熏心的吴王夫差欲允许勾践求和,只有伍子胥识破了勾践求和背后的险恶用心,极力劝说夫差一举灭越,体现了伍子胥的深谋远虑。
他劝谏吴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平王使人召二子,伍子胥识破计谋,说:“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1]4525足见他的聪明睿智。
夫差和阖闾不同,阖闾是个贤能的君主,勤俭节约,爱军爱民,对伍子胥言听计从;而夫差放纵逸乐,昏庸无道,亲信谀臣,所以向夫差进谏面临着很大风险。
伍子胥也知道多次进谏会引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毅然冒死进谏,将生死置之度外,足见他的赤胆忠心。
另外,三本典籍中的伍子胥,结局都十分悲惨,他反复劝谏却得不到采纳和重用,最后导致杀身之祸。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王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让他白杀,伍子胥死前说:“树吾墓板,板可材也。
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
盈必毁,天之道也。
《吴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和成因《吴越春秋》从伍子胥出奔吴国,举兵伐楚和勾践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灭吴的两个方面来讲述吴越争霸的史实。
它继承了《史记》《左传》的人物塑造艺术,不仅直接借鉴了其中某些人物的言行,而且对其升华改造,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活灵活现。
《吴越春秋》中有很多人物,如慷慨相助、淡泊钱财的老渔夫,不辨忠奸、愚妄好色的吴王夫差,三令五申、军令如山的孙武,奸诈狡猾、自私自利的伯�海�勇猛过人、机智聪明的要离,都各具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则是伍子胥,作者不吝笔墨,从语言、动作、神色和心理等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使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窃酱呵铩分形樽玉愕男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奇人关于伍子胥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史记》,司马迁专门为他列传,叙述他出奔吴国、复仇报恩的事情,荐孙武整治军队、西破强楚、入楚复仇。
为报阖闾知遇协助之恩,伍子胥后期尽忠职守、强言直荐,却为谗臣所害,与夫差发生尖锐的冲突,最后被夫差所杀。
伍子胥智勇过人,他的聪明才智可与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媲美。
《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记载:“子胥披头散发,在街上行乞。
”伍子胥特意将自己装扮得如此怪异,为的就是吸引吴国善相者将他引荐给吴王,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为父兄复仇的目标,可见他足智多谋,善于寻求时机展现自己。
在楚平王欲诱捕二子时,伍子胥占课知为大凶,必被加害。
据伍子胥之言,“推知此课为甲子日巳时丑将,玄蛇后合,辰申午戌,甲子戌申,财戊合,子庚午后,兄丙寅虎,空虎常玄,丑寅牟辰”,故伍子胥有“君欺其臣,必欺其子”之语。
伍子胥预测有杀身之祸,因此果断地没有随兄长前往郢都,为日后的复仇保存了实力,由此可见伍子胥有占卜技艺和预测吉凶的能力。
忍辱复仇的烈丈夫伍子胥的家人被楚平王杀害后,从此伍子胥进入疯狂的复仇之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一位“烈丈夫”展现在读者眼前。
伍氏三世为楚忠臣,后来因为伍奢对楚平王昏庸无道,亲小人而远贤臣的为君之道甚为不满,强言直谏,遭到囚禁。
《吴越春秋》浅析作者:杨恒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主要分析了《吴越春秋》的体例、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借此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吴越春秋》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吴越春秋》的体例人物形象塑造历史观作者简介:杨恒(1981—),青海师范大学2006级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方向:古代诗文和诗文批评。
一、《吴越春秋》的体例《四库总目提要》说“《吴越春秋》犹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
”陈忠凡先生发挥《四库》认为“《吴越春秋》为汉晋间说部。
”杨伯峻先生在编撰《春秋左传注》亦沿用四库说法认为“近小说家言”《隋书·经籍志杂史序》曰“自秦掇弃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除秦、项之事。
又有《越绝》相成以为子贡作,后汉赵晔又为《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为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
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
灵献之时,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之。
是后群才敬慕,作者甚重,自后汉以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有志,而体制不经。
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隋书·经籍志》不仅定义了《吴越春秋》的性质,而且定义了杂史的概念,给一个明确的范围限制了书的内容。
开启后代对杂史的定义如:《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引《宋三朝志》亦曰“杂史者,正史、编年以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实多逸闻,言过其实”认为杂史的出现因为“灵献之时,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之。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吴越春秋》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探析作者:李丹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在语言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韵散相间、音韵和谐,尤其是韵语的使用,在人物对话、祝辞、论说之辞、叙事状物之辞等处大量出现,使作品语言音律和谐,极具美感。
这种独具韵味的语言形式使作品增添了音乐性和韵律感,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吴越春秋》语言形式散语韵语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是一部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列入史部的载记类,认为其“词颇丰蔚”[1],语言独具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形式是作品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吴越春秋》的语言纵横漫衍,语汇丰富,行文韵散相间,音韵和谐,让作品充满独特的韵味,充分展现了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整体看,《吴越春秋》叙事多用散文杂言,句式多为四、六言的短句,较少长句,长短相间,具有参差错落之美。
如卷一《吴太伯传》,主要是追述吴国的祖先,叙说太伯从周原出奔荆蛮从而建立吴国的经过,行文所用皆为散语短句。
虽是杂言,但其中一半为四、六言句式,最长的一句也不过10字而已,其语言可谓长短错落,凝练生动。
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则多用韵文,形式优美,表意凝练,更富有韵律,凸显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行文的韵散相间,不仅使人物抒情言志更精练,而且丰富了文章的语言形式。
虽然《吴越春秋》行文多为散语短句,但其中多处运用整齐的韵语。
正是韵语的使用,才使作品语言音律和谐,极具美感。
《吴越春秋》韵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对话《吴越春秋》人物对话所使用的韵语形式主要为四言韵语,整齐划一,韵律优美,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渲染环境气氛有重要作用。
如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中楚平王派使者去诈召伍子胥兄弟时,兄弟二人的对话全为四言韵语:尚乃入报子胥,曰:“父幸免死,二子为侯,使者在门,兼封印绶,汝可见使。
”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
伍子胥列传性格一句话概括
伍子胥的性格是通过多角度刻画的。
他头脑清楚,看问题尖锐,深知应父之召必然俱死,故弃小义而雪大耻。
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宝剑送给渔父的感恩报德的一面;也有因时机不成熟,到乡下种地以韬光养晦的一面。
当然,他丝毫没有忘却复仇的心志,他向公子光推荐专诸就很说明问题。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克制忍耐成大功,抱负远大,有极强洞察力。
他多次规劝吴王伐越,分析形势,指陈利害。
虽遭伯嚭谗言诬害,但他的形象越显得光明磊落了。
伍子胥又是智勇双全的人物。
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新的高度。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概,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
《吴越春秋》的文学特征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吴越春秋》的文学特征。
你知道吗,这书里的人物刻画那叫一个精彩!就像咱们身边那些性格鲜明的朋友一样。
比如说越王勾践,那坚韧不拔的劲儿,能屈能伸的胸怀,让人又敬佩又心疼。
还有伍子胥,忠诚、悲愤,他的形象活灵活现,仿佛能从书里走出来站在咱们面前。
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得很呐!一会儿是激烈的战争,金戈铁马,让人紧张得手心出汗;一会儿又是柔情蜜意的爱情故事,哎呀呀,真是让人的心跟着七上八下的。
而且它的语言,也特别有意思。
不是那种文绉绉、让人听不懂的,而是很生动、很通俗。
就好像作者在跟咱们面对面唠嗑,把那些古老的故事一点点讲给咱们听。
还有哦,书里好多细节描写,真的绝了!比如说描写一场宴会,那桌上的美食、人们的穿着打扮,都能让咱们感觉到仿佛自己也在现场,正闻着那饭菜香呢。
啊,《吴越春秋》就像是一个装满了精彩故事和有趣人物的大宝库,每次打开都能有新的惊喜,让人越读越上瘾!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来跟大家讲讲《吴越春秋》的文学特征,可有意思啦!先说这书里的人物,那可真是各有各的特色。
像夫差,一开始雄心勃勃,后来又变得昏庸糊涂,这人物的转变写得特别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人性的复杂。
还有美女西施,不只是长得美,她的智慧和勇气也让人佩服得不行。
再说说情节,那叫一个曲折离奇!一会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桥段,一会儿又是宫廷里的勾心斗角,感觉比电视剧还精彩。
每次读都像是在坐过山车,心情跟着起起伏伏。
还有它的写作手法,巧妙得很呢!有时候用夸张,把一场战斗写得惊天动地;有时候又用对比,让好人更好,坏人更坏。
读起来那叫一个过瘾!语言方面也是亮点多多哟!既有古朴的韵味,又能让人明白易懂。
就好像是一位古代的智者,用亲切的话语给咱们传授着历史的经验。
另外,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一个个故事,把吴越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展现了出来,让咱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吴越春秋》更感兴趣啦?。
悟读《江上》——深挖人心理深层的奥秘小说是特别有情绪的,它不同于诗歌的热烈,不同于散文的率性,小说的情绪常常比较内敛、深沉,深沉的情绪能给读者强烈的冲击。
小说主人公情绪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读者只有感知到这些变化的情绪,才能进一步走进小说。
孙绍振在《经典小说解读》中认为小说的目的就是“深挖人心理深层的奥秘”,也就是要理解人的情绪,探究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本文试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为例,从伍子胥曾经的遭遇、当下的处境以及作者的用意三个角度深度探究其心灵世界。
一、了解伍子胥曾经的遭遇,理解“真实的生命”的内涵孙绍振说:“一切人物都是其他人物感觉中的人物,就是平常的,也因为感觉的特异,变成独特的、陌生的。
”曾经的特殊遭遇使得一个人的感知出现错位,他的“变异”了的感知,使他对生命中出现的人、事、景的理解具有了独特性,卧轨前的安娜如此,逃亡路上的伍子胥也是如此。
《江上》开篇写道:“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伍子胥在这时的心理感受是获得真实的生命。
这令人费解,如果我们读者或者文中其他人物看到昭关以外的山水,虽各有各的感受,却很难产生“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这样的异质化心理。
这异质化心灵感受源自伍子胥曾经的独特遭遇。
面对昭关风景,一般游客只会拍照留念的时候,伍子胥却觉得自己“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我们可以推断,伍子胥在过去应该是处于“不真实的生命之中”,处于不受自己控制的生命之中,处于生命忧患与苦难之中。
这个推断在《伍子胥》的其他文本中得到证明。
《江上》前一章《昭关》写道“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
……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这是写他的生命遭遇封锁,就像紧密的网包围着,他常会遇到抓捕他的士兵,死亡的影子紧跟着他。
《江上》原文跟着解读了“真实的生命”——“这里再也不会那样被人谈讲着,被人算计着,被人恐惧着了”,《江上》之后的《延陵》中伍子胥回忆曾经的遭遇:“城父和昭关那样沉闷、荒凉……太子建家里和宛丘下那样地卑污、凶险。
冯至《伍子胥》名词解释
摘要:
一、伍子胥的背景介绍
二、伍子胥的文学作品
三、冯至对伍子胥的评价
四、伍子胥的形象与冯至的作品
正文:
一、伍子胥的背景介绍
伍子胥,名伍员,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本是楚国贵族,因家族遭遇政治迫害,逃亡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要的政治人物。
在吴国,伍子胥协助吴王阖闾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使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二、伍子胥的文学作品
伍子胥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在史书中的传记,如《左传》、《国语》等。
这些作品记录了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在文学史上,伍子胥被视为春秋时期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冯至对伍子胥的评价
冯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对伍子胥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伍子胥》一文中。
在这篇文章中,冯至赞扬伍子胥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四、伍子胥的形象与冯至的作品
冯至的《伍子胥》一文通过讲述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塑造了一个坚定、勇敢、智慧和正直的政治家形象。
在冯至的笔下,伍子胥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春秋时期楚国方城之外县公群体角色的变迁——以沈尹戌、沈诸梁父子为研究对象黄佳川【摘要】春秋时期,楚国在汝、颍两河流经的方城之外区域推行县制.同时,该区域的楚国县公群体也随着县制的推行进程而日渐成长.以沈尹戌、沈诸梁父子为代表的方城之外县公不仅在政务上开始拥有自己的声音,也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突破了旧有县公职务的限制.而这种角色的变化也使得方城之外县公这一群体与楚国中央的贵族产生对立.从种种迹象看来,方城之外的县公群体已经成长为楚国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7)006【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县公群体;方城之外;沈尹戌;沈诸梁【作者】黄佳川【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先秦史书上所指的方城之外地区,即是淮水以北、方城山以东的汝、颍两河流域①对于方城之外地区的定义,详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石泉先生的《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一文(该文收于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342页);或参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徐少华教授的《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一文(该文收于氏著《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第140页)等。
楚国自楚文王时期进入该地域后,由于该地域的原有诸侯国(如陈、蔡、许等国)地位重要且与中原大型诸侯关系密切,楚国在此地以保留原有诸侯国为主,实行间接统治的政策。
楚庄王时期,楚国曾短暂地在方城之外推行县制。
随着吴国这一外部势力的崛起,庄王之后的楚国更为加紧方城之外地区县制的推行,于是方城之外地区的楚国县公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时脱离单一的军事职能而开始倾向多方面发展,并在楚国的政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楚国的县制,学界已有较多的论述,大多是对县制的整体探讨②对于楚国县制的研究,可参考李玉洁著《楚史稿》一书的第五章《楚国的县制》、第十五章《官僚政治的出现》(《楚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74页,第212页);童书业著《春秋左传研究》第一卷“楚之县制”节(《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67页)。
2013年3月学术交流Mar.,2013总第228期第3期Academic Exchange SefiM No.228No.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试论《吴越春秋》的叙事时序李相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吴越春秋》基本上采用顺叙,按照故事的时序加以叙述。
全书的分卷、各卷的叙事,都遵循这个原则。
对于前代史传文学作品相关材料的利用,往往将原作中的时间倒错加以整理,按照顺序的线索进行编排。
《吴越春秋》的倒叙,分为同故事和异故事两种类型,而以后者居多。
《吴越春秋》的预叙,有补充预叙和重复预叙之分,其中人物语言预叙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划分为五类,即占卜、解梦、相术、推断、托梦。
【关键词】《吴越春秋》;顺叙;倒叙;预叙【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3)03-0187-05任何叙事作品都包含着两重时间,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叙事时间(又称叙述时间)则指事件在叙事文本中再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叙事时间是对故事时间的一种变形,没有这种变形,叙述就无法进行。
研究叙事时序,就是对照事件在故事中的顺序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呈现的顺序之间的关系。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往往不一致,热奈特称之为“时间倒错”14,它有倒叙和预叙这两种形式。
没有时间倒错则是顺叙,即顺时叙述。
《吴越春秋》以顺叙为主,但有些部分出现时间倒错。
本文拟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从叙事时序切人,来阐释《吴越春秋》的叙事时间模式。
一、J愤叙《吴越春秋》基本上采用顺叙,按自然时序叙述故事,先发生的事件先叙述,后发生的事件后叙述。
《吴越春秋》叙事的顺序性,可/,A几个层面确认。
首先,从宏观上说,《吴越春秋》的分卷是按自然时序进行的,即以世系为线索分卷:今本《吴越春秋》全书十卷,前五卷可称为《吴春秋》,按吴国世系讲述吴国历史,从开国一直写到亡国,分别为《吴太伯传》、《吴王寿梦传》、《王僚使公子光传》、《阖闾内传》、《夫差内传》。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姓名:李培志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东汉散文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东汉散文的类别和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东汉散文类别
教学难点东汉散文概况
教具和媒体使用板书,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
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
(90分钟) 引入新课
讲授内容
政论散文
说理散文
历史散文
叙事散文
小结
思考题和参考书目
5
5
10
10
15
35
5
5
板书设计
东汉散文
一、政论散文
二、说理散文
三、历史散文
四、叙事散文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