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诸要素之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提高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那么,什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呢?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明确道德判断标准,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价值和利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环。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同时,思想道德教育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帮助他们理解人生的真谛,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充实。
3.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先进文化成果,使他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
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4.民族意识教育发扬民族传统与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民族意识是国家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增进人民间的团结和联系。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加强民族教育,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提高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
5.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的一个要素。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
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设计更优质的教学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更丰富的知识和内容中学习成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包括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文化素养、民族意识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何为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育形式。
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充满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思政教育的意义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任务的体现,更是培养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首先,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
其次,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首先,政治理论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法律知识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最后,职业道德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风格。
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课堂教学、校本教材编写、社团活动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政治理论和价值观,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其次,校本教材编写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科特色,编写与思政教育相对应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丹文(程代国)思政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定的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于一定集体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满足人们希望提高思想道德和实际思想道德还不够完善的矛盾的一门科学。
当然,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
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历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使用是十分随意而不精确的。
因此,在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何为“思想政治教育”。
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是可以使用归纳法,即从社会现象出发来确定其研究的对象和实质,二是要注重把握语言逻辑和语义的结构。
本文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由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组成。
单从构词角度看,“思想”、“政治”和“教育”三个关键词似乎是平等的,而事实上,这三个关键词有主次之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思想”;而政治与教育都与一定的思想有关联:“政治”是指政治思想:“教育”是指思想的教育。
因此,“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所在。
许多学者对“思想”的含义进行过界定。
例如张蔚萍、李永恒对《说文》中“思想”二字进行了词源考察:思,睿也,绎理为思;想,冀思也,希冀;思想一般表示思量、想念的意思。
如“仰天长叹息,思想怀故乡”。
此外,也有学者从从词性来考察,即将思想区分为作为名词和作为动词的思想,认为作为名词的思想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体系或者指人的理性认识的结果,作为动词的思想是指人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西方也有很多的学者考察过思想的内涵。
例如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在其《思想录》中就论述过“思想”,他认为“思想”是和本能相对应的存在,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其独特的思想。
而在《新英汉大词典))“思想”对应的英文词条包括thought, thinking, idea, ideology。
所谓的thought即指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所获得的想法、观念、意向等;thinking则指人思维的过程;idea表示想法、概念;ideology则是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意识形态性,也具有客观性、社会现实性。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与物质生活过程决定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目的性,受到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关系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
物质生产力与物质生活方式的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的进步,创造并提供着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动力。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根源,就是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角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形成、发展的物质需求、物质基础与物质动因。
一、社会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根源”意为事物的根本、源头,它既是事物产生、形成的本源,也内蕴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即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变化、发展的根本、源头。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源的追索,必须立足唯物史观。
实践是联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物质世界是实践的基础。
而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人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根源于人的实践。
实践既是理解一切人类行为与社会过程的密钥,也是把握人的思维以及一切精神活动之根源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自觉改造的实践活动,是用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尤其是社会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来塑造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
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精神活动和思想上层建筑的鲜明特点。
但是,这改变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尤其是改变不了其赖以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具有物质性、现实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人为主体和以客观对象为客体的自觉活动,具有目的性、主体性等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思想教育包括集体主义教育,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思政教育的先导。
2、政治教育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常识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思政教育的核心。
3、道德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这是思政教育的重点。
4、心理教育包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积极及时的心理辅导,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是思政教育的延伸。
4、理想教育包括人生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坚定信念。
理想教育应当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和科学信仰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5、纪律与法制教育包括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和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
要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勇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服从国家和集体的统一意志并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进行带有控制性质的作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的定义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对教育对象施加可控性影响,而不是按照个人或有小部分人组成的小集团的要求去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必须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切不可随意的、盲目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人员。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诸要素之关系
摘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突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三者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又具有各自的特征。
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21世纪新型人才的思想、政治、道德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其所含要素各自的内容有哪些?通过对这三种教育各自质的规定性的研究,可有效说明它们相对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和相互之间的不可替代性。
1.思想教育,即培养思想素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其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教育和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思想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它不仅要解决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问题,还要解决主观如何符合客观的问题。
前者是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问题,后者是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主观的思想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不但要形成反映客观世界的思想观念,而且要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因此,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活动,是提高人们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教育活动,是认知性教育活动。
从目前我国思想教育的状况来看,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关键是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础工程,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着重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2.政治教育,即培养政治素质的教育。
它是指一定利益基础上的政党或政治集团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态度,进而培养政治能力的教育。
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国家观为核心的政治知识、政治观点教育和
政治价值观念教育,包括国家观、政党观、阶级观、民族观、人权观、民主观、法律观、权利观等内容。
从层次上看,它包括政治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教育,包括政治心理引导、时事政策和政治规范教育等。
其中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端正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形成和发展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发展要求和政治共识。
它帮助人们选择和确立一定的政治方向,具有明显的表达和实现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政治倾向性。
3.道德教育,即培养道德素质的教育。
它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培养道德行为能力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从内容的层次结构看,它包括伦理学层次的道德思维、道德价值和伦理思想教育;从内容的因素看,它包括伦理道德知识、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教育。
由于它以传输道德信条及道德规范为主,故称之为规范性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必须在社会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并通过教育使之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道德指南。
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不仅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可以相互区别开来,而且彼此之间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联系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
把握这种联系,不仅能促进各种教育力量的发挥,而且还能形成指导正确、重点突出、基础牢固、相互推进的教育发展格局。
1.思想教育是根本,这是由教育的内容和作用所决定的。
思想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其内容既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涉及思维方式,并形成一个观念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世界观作为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总的看法,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制约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因此,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可以促进人们价值意识的觉醒,向人们传递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标准,从而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以此来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能力和人们对理想、信念以及信仰的追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凝聚与稳定。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言,思想教育是根本。
2.政治教育是主导。
政治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最紧密,它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表现。
因此,它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往往处于灵魂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制度和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一般来说,其他意识形态都受政治意识形态的支配,并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
对人们进行政治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通过政治教育,可以向人们传播整个社会主导性的政治观和民主法制观念,以此来维护整个社会及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在新时期,加强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
3.道德教育是基础,这是由道德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时间上看,道德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从有人类社会那天起,就有道德的存在,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从空间上看,其作用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一切时代,而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无论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学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有道德的表现。
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存在,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都在不同程度地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因此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其次,道德是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这个角度去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离开了个人的实践,道德的作用就无从发挥,因而道德具有个人实践性。
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看,人们具有一定的道德对认识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要使人们养成道德习惯,培育道德品质,就必须在人们履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个人实践,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
因而,相对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而言,道德教育是基础。
由此可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通过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怎么教[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2]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