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原电池教学设计438200 湖北省浠水实验高中姚加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通过格林太太的图片,病症,引出原电池课题.问题与思考:格林太太的病因是什么?能为她开个处方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探究一】将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问题讨论一】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Zn + 2H+ = Zn2+ H2↑【实验探究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用一根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问题讨论二】我们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铜片上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体?H元素原来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从氢离子到氢气,氢离子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得到的电子是谁失去的?锌失去的电子是怎样转移到铜片上去的?怎么验证你的猜想?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细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实验探究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在导线中接入一电流计【问题讨论三】仔细观察电流计指针有什么变化?探究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H2SO4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猜测.CuZnH2SO4原电池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电极及电极反应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①。
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作电极②。
要有电解质溶液③.要形成闭合回路.作者简介:姚加兵,男,32岁,湖北省浠水实验高中高三年级组长。
高三年级化学把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2005年全县“新课堂教学秩序大赛”中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县“十佳教师”光荣称号!。
创新教学法: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教案设计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教案设计现代社会一直强调创新,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教学法的创新是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而教学法的创新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借助先进技术和科学原理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一种新的创新教学法——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教案设计。
一、原电池原理简介原电池是指由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电池,是著名科学家奥斯蒙德·理查德揭示了化学反应与电能转化之间本质联系所提出的概念。
原电池由两个电极和一个电解质组成,两个电极之间通过电解质相互隔离,但是电解质中有离子可以在两个电极之间传递。
当两者之间有外电路相连时,离子将在电极之间传递,从而产生电流。
二、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教案设计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教案设计,可以实现课堂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池的原理和电能转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1.实验项目设计在教案中可以设置实验项目,通过让学生亲自搭建并操作电池的方式,实现对电池的原理和电能转化过程的深入了解。
例如,可以设计让学生探究使用不同金属和电解质时电池的输出电压变化的实验。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电解质,并记录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进而分析电池输出电压的变化规律。
2.教学案例示范通过教案设计和案例示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具体的医疗仪器、电子玩具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案例来说明电池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理解电力的来源、运用和使用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电池原理的理解。
3.合作学习实践通过合作学习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和实验室设备,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利用原电池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设计和报告撰写等方式,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优势,提高合作能力和学术实践能力。
WORD整理版2013年邵阳市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素养大赛教学设计评比《原电池》教学设计模块: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题: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授课人:李峰屹(绥宁县第二中学)时间: 2013年12月16日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设计绥宁县第二中学李峰屹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以铜锌单液电池模型为载体,简单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以双液电池模型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随之,第二节《化学电源》则在此基础上介绍实用化学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单液电池模型到双液电池模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完成对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的认知跨越。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完整的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桔子电池实验活动体验建构原电池模型的过程;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的关键作用;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2、教学策略设计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与模型建构相结合:3、教学用品: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设备、灵敏电流计、导线、原电池容器两个、铜丝、铝线、铜片、锌片、盐桥、培养皿、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氯化钠溶液、桔子、滤纸、吸管若干(仪器药品按4名学生一组准备)。
原电池教学设计天津市大港第一中学卜占军原电池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解剖原电池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组成,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
⑵形成原电池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⑴经历原电池设计和原理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⑵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和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⑵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原理难点:原电池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三、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一位叫伏打的科学家吗?是他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就连叱咤风云的拿破伦都曾三次聆听他的演讲。
这一发明引起了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节就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探寻原电池的奥秘吧!板书:第二节原电池大家看一个演示实验:用电流计测电池的电流(电池的正极接电流计的正极)请同学们观察电源的正负极和电流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简单的电路图如图所示------此时教师在黑板的右上角画出电路图。
教师引导:指针偏转---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干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的最常用的电池,它的组成如何?我们从组成入手进行探究。
探究一解剖干电池(学生活动三分钟左右,教师巡视)解剖完后请你说出干电池的组成(进一步提示黑色物质是二氧化锰和碳的混合物)播放原电池的组成:碳棒(正极),锌筒(负极),二氧化锰,氯化铵(浓缩的电解质溶液)。
问:电解质溶液能导电吗?非电解质呢?请根据干电池的组成并模拟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利用桌面的仪器和药品设计组装原电池并探究形成条件。
-===Zn2+ 2e -===Cu 装置举例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 一 节 原 电 池【教学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重点)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重点)【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设计铜锌原电池两种方案的对比,加深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重点)2. 正确书写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3. 会设计简单原电池。
(重点)【教学设计过程】一、单液原电池提问 1:复习原电池的定义。
提问 2: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练习电极反应式书写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二、双液原电池提问 3:双液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电极反应锌片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 -2e铜片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Cu2++ 总电极反应式为:Cu2++Zn===Cu +Zn2+3. 构成条件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做负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思考与交流】:对比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的原理和优缺点。
三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问题导思】①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极是正极还是负极?②若某电极在反应过程中增重,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小结】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有哪些?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中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
若给出一个总方程式,则可根据化合价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某一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该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反之,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则该电极溶解,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走向核心素养化学深度学习——“从原电池到化学电源”教学案例周峰邓甜发布时间:2021-11-28T10:42:13.19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月上作者:周峰邓甜[导读] 化学的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是一种高阶思维的理解和认知,电化学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与化学电源是是电化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以“ 单液原电池—双液原电池—隔膜电池—化学电源”作为教学主线,学生自主构建原电池与化学电源的关联,情境线和实验线联动,以任务驱动学习,在主动构建电化学认知模型的同时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高阶思维得以体现。
合肥一六八中学周峰邓甜 230061摘要:化学的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是一种高阶思维的理解和认知,电化学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与化学电源是是电化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以“ 单液原电池—双液原电池—隔膜电池—化学电源”作为教学主线,学生自主构建原电池与化学电源的关联,情境线和实验线联动,以任务驱动学习,在主动构建电化学认知模型的同时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高阶思维得以体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原电池;化学电源 1.问题的提出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考化学的热点。
反观电化学日常学习,学生知识机械的记忆电极反应,电解质中离子的迁移方向等,未能深入的理解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电池结构等革新对电池发展乃至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亟待帮助学生形成在实际环境中抽离出电化学模型的方法,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2.基于深度学习的案例设计思路怎样的设计既能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又能实现迁移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提升学生从电池理论模型到工业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等技术素养。
本节课在充分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的基础上,以化学电源的发展为教学主线,情景素材和探究实验双线联动,“重演”电池发展过程,精心设计问题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汲取前人智慧、领悟思想方法、把握本质规律。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必备6篇中学化学教学设计1一、案例展示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课题:原电池课型:新知识教学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二、案例的分析“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
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
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
(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
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1.测查工具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
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
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教案一: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2. 掌握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 了解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锌片、铜片;化学实验器材:容量瓶、浓硫酸、导线、灯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通过展示一节电池,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Step 2:讲解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展示和解释原电池的构造,即两个不同金属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2. 说明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即金属离子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
3. 解释电池内部的电流产生机理,即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导致电子的自发转移。
4. 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产生电流。
Step 3:进行实验1. 准备好锌片、铜片和浓硫酸,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浓硫酸中,接上导线。
2. 在电路中加入一个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Step 4:展示原电池的应用1. 介绍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闹钟、遥控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这些应用中的工作原理。
Step 5:总结归纳1. 和学生一起总结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强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Step 6:课堂练习教学延伸:1. 通过观察不同金属的自发氧化反应速率,引入电动势的概念。
2. 展示其他类型的电池,如干电池、锂电池等。
教案二:原电池的应用举例及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2. 了解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锌片、铜片;化学实验器材:容量瓶、浓硫酸、导线、灯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通过展示一节电池,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对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
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方法:通过原电池的原理,简单电极反应式和形成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评价反思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提出假说并验证假说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原理和电解质知识之后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综合升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必修阶段化学教学的制高点。
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在必修阶段对上述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不够到位的,给这节课内容的教学带来了不小困难,同时这节课本身也属于高中知识的难点,学生的逻辑能力,抽象思维的层次还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想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组织上要多花点心思。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不断的交互作用,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认识的基本过程,也是由实践的感性认识→归纳总结后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的飞跃过程。
基于这一思想,结合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师应努力的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一定的学习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自主归纳。
四、教学组织的基本策略和方法1、情景创设:根据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金属和酸反应的知识,通过实验演示锌、铜分别和稀硫酸的反应,以及锌、铜用导线连接之后现象的差异,当学生无法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解决新问题时就会自然的产生认知冲突。
2、实验探究;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就会急切的对问题提出猜想,这个时候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实验探究者,通过自身努力进行交流、合作,完成对猜想的验证,形成对新信息的重新建构,实现对原有经验的加工和改造。
3、总结归纳: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需要对所有获得的新信息,取得的新经验进行取舍和配置,要在一系列的实践工作的探究之后归纳出一至两点对解决问题相关的结论和方法,共同讨论,辨别,形成对探究问题的客观反应。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优秀3篇高二必修一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1、什么是原电池?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提问】什么是原电池【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片段。
本节的内容是原电池,包括原电池装置的设计原理、设计意图、本质及构成条件。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在必修模块中只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看,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所以本节课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再探究和延伸,同时也是对化学能与其他能量之间转化的补充,是建立电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在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进一步对电化学知识进行深入讨论,所以本节课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在知识结构上原电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生活和社会角度来看,电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电池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电池工作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电化学知识对生活生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1、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把氧学前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 能量转化的原因 ······· 学中知识 原电池 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构成条件学后知识化学反应原理 ·······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讨论。
2、物理中已经学过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的移动能够产生电流可以产生认同,但又对不借助于原电池装置的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流产生存在疑惑。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1一、探究目标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二、探究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一、原电池实验探究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步骤现象1、锌片插入稀硫酸2、铜片插入稀硫酸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问题探究】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学生:Zn+2H+=Zn2++H2↑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
必修化学电源教案优秀7篇必修化学电源教案篇1(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一、原电池对比铜锌原电池与直流电源或干电池的实验,得出有关的电极名称,电流流动方向,电子流动方向等。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 Zn - 2e = 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 + 2e = H2↑(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较不活泼金属),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较活泼金属)。
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原电池组成: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中学只局限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
原电池形成电流的条件: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闭合回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
说明:教学软件不能代替教学实验,不过可以在总结时用演示教学软件。
[练习]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标出电极名称,写出电极反应。
二、化学电源(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文献检索,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涉及过多内容,局限于教材即可)1、干电池家庭常用电池。
常见的是锌-锰干电池。
如图:2、铅蓄电池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
铅蓄电池的构造是用含锑5%—8%的.铅锑合金铸成格板。
PbO2作为阳极,Pb作为阴极,二者交替排列而成。
电极之间充有密度为1.25%—1.28%gcm-3的硫酸溶液。
3、锂电池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锂作为负极,技术含量高,有质量轻、体积小、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寿命长等优点。
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分析,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会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3。
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掌握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技巧与方法。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3.原电池工作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装置现象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极名称Zn电极—负极Cu电极-正极得失电子失电子得电子电子流向流出流入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电极反应Zn-2e-===Zn2+Cu2++2e-===Cu 式总反应式Zn+Cu2+===Zn2++Cu盐桥在原电池中有何作用?若撤去盐桥,电流表的指针如何变化?[提示]盐桥的作用:利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使两个半电池中的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若撤去盐桥、电流表的指针会不发生偏转。
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如:在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3.设计原电池(1)电极材料的选择.负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材料.正极一般选用活泼性比负极差的金属材料或石墨等惰性电极。
(2)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若是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只烧杯中进行,则左、右两只烧杯中的电解质溶液应与电极材料具有相同的阳离子.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CaO+H2O===Ca(OH)2是放热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
(3)原电池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2.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A.Fe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B.工作一段时间后,两烧杯中溶液pH均不变C.负极反应:2H++2e-===H2↑D.工作一段时间后,NaCl溶液中c(Cl-)增大D[该装置是原电池.A项,在该原电池中Fe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项,工作一段时间后,左边的烧杯中会含有大量的Fe2+,溶液的pH减小,右边烧杯中的H+不断放电产生氢气,因此烧杯中溶液pH会逐渐增大;C项,负极反应是Fe-2e-===Fe2+;D项,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由于Fe2+不断进入溶液,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盐桥中的Cl-会进入该烧杯溶液中,则该烧杯溶液中c(Cl-)增大。
2024年初中化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描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能够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教学难点(1)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理解原电池中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电流表、烧杯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图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池无处不在,如手机电池、电动车电池等。
那么,电池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二)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实验一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再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并连接电流表,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结果。
实验一: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明显现象。
实验二: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实验二中,锌片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生成氢气。
这个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讲解原电池中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
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离子:氢离子向铜片移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移动。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验探究,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稀硫酸
正
教学反思:
教材处理的比较好,使教学内容和结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不断地设置启发,学生也积极地配合,课堂气氛较好,语言处理的清楚流畅,让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开拓事业面。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课堂练习也按预定时间完成。
本节内容适合设计成由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实践,这样可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个人体验,多方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带动其知识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