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编排课件(一)——收视率数据在节目编排与评估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410.50 KB
- 文档页数:25
第四章社教类电视节⽬课件第四章社教类电视节⽬的策划与编导第⼀节社教类电视节⽬的分类电视社教节⽬是电视节⽬中对观众进⾏社会教育、⽂化教育的⼀类节⽬样式。
这类节⽬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化知识的传播之中。
题材⼴泛,节⽬设置、编辑、播出⼿法灵活多样,是集中体现电视特⾊和电视台⽔准的⼀类节⽬。
电视社教节⽬往往设置固定的专栏和节⽬主持⼈,注重与观众的交流,吸引观众参与节⽬,调动各种艺术⼿段,进⾏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让观众在兴⾼采烈中陶冶性情,提⾼思想情操,获得多⽅⾯的知识修养。
电视社教节⽬还有引导社会舆论,调节平衡社会情绪,在全社会养成⼀种终⾝教育观念等作⽤。
它⽐较全⾯系统地担当了电视传媒所具有的“新闻窗、百花园、知识库、服务台”等多种社会功能。
电视社教节⽬包含着多种门类,有知识性节⽬、服务性节⽬、对象性节⽬、课堂教学性节⽬等等。
但这些门类的划分也都存在着⼀定的模糊度,⼀、按功能划分有知识性节⽬、服务性节⽬、对象性节⽬、课堂教学性节⽬等等(⼀).知识性节⽬社教节⽬突出的作⽤是向受众传授维系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承担起个⼈社会化的功能。
这⼀作⽤⽐较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政治、经济、⽂化、科技等各类知识性节⽬中。
政治、经济知识性节⽬内容⼀般都⽐较严肃,政策性⽐较强。
但它作为电视传媒的⼀个组成部分,不宜采取直接说教的⽅式,⽽应选⽤⽣动、鲜明的事实作为宣传的依托,进⽽有理有据地进⾏宣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时”“法制园地”等。
⽂化知识节⽬题材⼴泛,天⽂地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
有的致⼒于观赏性,寓知识于⼭光⽔⾊之中;有的侧重于竞技性,在吸引观众参与的智⼒竞赛中传道授业解惑,像“世界各地”“⼈与⾃然”“迎⾹港回归知识竞赛”等。
科技知识节⽬既有介绍各类应⽤科学技术知识,直接为实际⽣产部门服务的;⼜有展⽰各门学科的最新成果,介绍国际科技动态,让观众⽿⽬⼀新,开阔思路的。
中央电视台的“科技苑”、湖北电视台的“科教天地”、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贵州电视台的“科幻电影与未来时代”系列⽚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社教科技节⽬。
收视率分析之“从一到十”郑维东 龙长缨现今与电视有关的各方各面都非常重视收视率数据。
无论频道、节目还是广告,离开收视率,就像杆秤缺了准星,做不成交易,搞不好经营。
但收视率又不仅仅是准星,单纯表述观众数量的多寡,它还能构成一个相当复杂的“度量衡“体系,帮助我们把握市场、诊断问题、辅助决策、指导发展。
对这个体系的解构与运用,我们称之“收视率分析”。
本文说的收视率分析之“从一到十”,含义是把收视率分析的基本脉络与方法通过从一到十的系统化的整合,让从事收视率分析的各位能整体把握并易于提纲挈领。
这个“从一到十”的整合同时也集成了CSM多年来在服务客户服务市场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的一些重要成果。
简单地说,收视率分析的“从一到十”即是:一个基点,两个市场,三个维度,四个层次,五种关系,六个问题,七类分析,八项指标,九种技术和十大判断。
下面分而述之。
一个基点:观众本位是收视率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在应用收视率数据进行市场分析、节目评价的时候,观众本位观念至关重要。
电视收视市场有着独特的供方和需方,电视频道提供节目的播出,是市场的供方;电视观众从频道收看节目,这是需方。
如果我们把电视节目看成是一种产品,那么,电视观众就是这个产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者。
电视节目产品的有关生产和经营都围绕着观众的消费需求而展开。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如何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制作和编播消费者喜爱的电视节目,更是目前各电视经营实体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另一方面,收视率数据本身是对观众收视行为的事实反映,利用收视率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就必须从收视行为的发生者——观众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观众的收视量、收视结构、收视规律,来探求观众电视消费需求的内容、品味、结构,从而指导电视频道/节目的生产和经营。
两个市场:收视率主要服务于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分析与应用观众与电视频道/节目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以节目评价、节目编排和制作为中心的“收视市场”部分,观众与广告时段、广告产品之间的互动,则又形成了以广告媒介投放为主要内容的“广告传播市场”的一部分。
IPTV用户数据的分析与应用IPTV也称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它是数字化的产物,本质上是在TCP/IP协议基础上推出的一项宽带增值服务。
本文对数据挖掘的概念及应用方式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技术在IPTV用户数据分析上的应用。
标签:数据挖掘;IPTV;用户营销IPTV也称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它是数字化的产物,本质上是在TCP/IP协议基础上推出的一项宽带增值服务。
互动性和实时性是IPTV最大的特点,传统的电视只能被动地接收节目,因为它是单向广播的。
而IPTV是双向的,不仅提供广播,同时还有点播的功能,能够实现互动性。
IPTV的双向性,使得用户需要观看某一个节目时,必须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形成了IPTV独有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收视数据。
从海量的IPTV收视数据中,挖掘那些电视台感兴趣的、有用的、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和可能有用的模式或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用户数据作用,是本项目的目的所在。
由于数据量巨大,用普通的分析查询方法很难实现预定目标,所以,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又称为知识发现,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
通俗地说,数据挖掘可以定义为:按企业既定业务目标,对大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
简而言之,数据挖掘就是在大数据量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
与传统数据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是在目标明确而考察问题不清楚时对数据进行探索;而传统数据分析则是根据用户已知的情况对所关心的业务指标进行查询、分析。
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评估发展趋势研究
赵桂玲;苏祎成
【期刊名称】《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年(卷),期】2016(033)00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电视节目收视率评估的意义,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同时阐述了电视媒体和相关部门加强电视节目收视率评估方式的创新,客观公正的评判电视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为我国大众奉献出优秀的电视节目.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赵桂玲;苏祎成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50;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4
【相关文献】
1.探析仿真模型在电视收视率评估中的应用——基于NetLogo电视收视率评估仿真模型构建 [J], 江岩;杜玉泉
2.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影响因素探究——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J], 李柯君
3.收视率在电视节目评估与广告运作中的误用 [J], 张天莉;张晓
4.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评估发展趋势研究 [J], 赵桂玲;苏祎成;
5.电视媒介研究对电视节目编排的影响电视收视率和电视节目系列论坛之二 [J], 王兰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节目收视率分析报告一、引言电视节目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受众观看人数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分析,可以了解观众对不同节目的喜好、收视习惯和观看趋势,为电视台制作及调整节目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报告将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洞察观众的选择和喜好。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本次分析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主流的电视调查机构,通过对抽样观众群体的收视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了该时间段内不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我们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该时间段内观众的真实收视情况。
三、总体收视情况在本次分析的时间段内,共有XX个电视节目同时播出,吸引了超过XX万观众收看,整体收视率为XX%。
其中,收视率排名前三的节目分别是:节目A、节目B和节目C,收视率分别为XX%、XX%和XX%。
四、收视率高峰时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本次分析的时间段内,收视率高峰时段为XX:XX-XX:XX,这段时间内观众人数最多,整体收视率达到了XX%。
在这个时间段内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节目D,收视率达到了XX%。
五、不同类型节目收视率对比根据数据统计,将电视节目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得出了各类型节目的收视率情况。
其中,类型一节目的收视率最高,达到了XX%;类型二节目的收视率为XX%;类型三节目的收视率为XX%。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节目的收视率,可以发现不同类型节目受众的喜好和观看趋势。
六、各频道节目收视率对比根据数据统计,将电视节目按照不同的频道进行分类,得出了各频道节目的收视率情况。
其中,频道一的收视率最高,达到了XX%;频道二的收视率为XX%;频道三的收视率为XX%。
通过对比不同频道的收视率,可以了解观众对不同频道的偏好及观看习惯。
七、收视率调整建议通过对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分析,可以为电视台制作及调整节目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
根据本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收视率调整建议:1. 根据收视率高峰时段的分析,电视台可以考虑在这段时间段内放置更加吸引观众的节目,以进一步提高收视率。
重要的收视率数据计算公式1.到达率(reach,%),指在特定时段内至少收看1分钟、5分钟或15分钟的总接触人数占总体电视推及人口的百分比。
某特定时段收看某节目的总人数. 到达率(reach,%)= ------------------------------------------- × 100%总体推及人口例11.1有效到达率对于一套插播的广告计划而言,到达率(覆盖率)一般设定的条件是看过一次就算完成。
但在实际的广告投放效果评估中,业界通常认为,观众仅看到一次广告不可能形成深刻印象、有效记忆和促成购买行为。
因此,提出有效到达率概念——“N + 到达率”。
N表示次数。
业界通常的指标是3次,即“3 + 到达率”。
公式:1.2平均到达率(AvRch,%或千人)指在特定时段内平均每天符合到达条件——至少1分钟——的接触总人口占总体电视推及人口的比例。
特定时段收看某节目的总人数AvRch,% = ------------------------------总天数 × 总体推及人口例21.3周平均到达率(AvWkRch %或千人)指在某个特定时段内平均每周符合到达条件的接触总人数。
这个指标经常用来描述一个大型的长时间播放节目收视的升降起伏的变化过程。
特定时段收看某节目的总人数AvWkRch,% = ———————————————总周数 × 总体推及人口例32.覆盖率(cover,%)指特定的媒介计划(广告投放计划)实施时所能达到的不重复观众人数,用百分比或千人表示。
即某特定时段收看某节目或频道的总人数。
★★到达率和覆盖率都是时间上的截面指标,考察特定时段内观众收看某一频道或节目(或某一广告计划所能覆盖)的不重复的人数(或占观众总规模的百分比),反映了接触媒介的受众规模和媒介计划的传播的广泛性。
★到达率和覆盖率虽然在本质上含义相同,但称谓的不同反映了概念表达的主客体关系的不同。
地方电视台节目编排技巧雷霆【期刊名称】《新闻前哨》【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81-82)【作者】雷霆【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正文语种】中文如今各大电视台对观众的争夺已到了白热化程度。
曾是被动地接受媒体发布新闻和信息的观众,其收视口味已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讲究,对播出的节目稍有不满,他们便转换频道,而对于节目编排人员来说,更是煞费苦心。
他们一方面要注意保留自己的特色和形象,另一方面要迎合观众的胃口。
因此,在确保节目质量的前提下,节目播出时序的编排是否得当,对确保收视率、树立电视台在观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非常重要,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在资金、技术和人力都不如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的情况下,其栏目的投入没有任何优势,如何能在本地域占据一定的优势,就需要我们在节目编排上下番功夫。
虽然电视节目的编排对电视节目收视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电视节目的内容本身却是不可忽视的,中国有句名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好的表达了编排与电视节目本身内容之间的关系,电视节目质量为电视节目的编排提供了便利,电视节目的编排就是对电视节目本身进行内容和形式处理的终端角色,意味着将电视节目各个要素最终融合在一起,变成电视节目成品的过程。
因此,在电视节目生产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电视节目编排的需要,这不仅对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本身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电视节目编排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明确目标观众收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编排策略。
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节目播出中如果前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很高,接下来的节目就会得益于此,反之就会受到影响。
利用好这种“接力”效应,安排接下来播出的节目一定要仍然适合这部分观众收看。
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电视观众在收看完一个节目之后不急于更换频道,维持住频道的整体收视率。
定时播出、收视惯性策略。
就是将某一节目安排在每天同一时间或相隔数天的同一时间播出,依靠这种播出的连续性、统一性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培养观众良好收视习惯,形成目标观众的收视期待,从而培养自己的目标受众。
收视分析报告1. 简介收视分析是通过收集观众收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电视节目的观看情况和受众喜好的一种方法。
本报告将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对最近的某个时间段内的收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数据来源本次收视分析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是通过市场调查公司在大范围收集的样本数据。
该样本数据包括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背景等多个群体的观众。
数据采集方式包括问卷调查、用户电视观看记录等。
3. 数据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3.1. 收视率分析收视率是衡量某个时间段内节目受众数量的指标。
我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内每个节目的收视率,并绘制了收视率的统计图表。
下图为某个时间段内的节目收视率排名:节目名称收视率节目 A 12%节目 B 10%节目 C 8%节目 D 6%节目 E 4%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该时间段内,节目A的收视率最高,达到12%,而节目E的收视率最低,仅为4%。
3.2. 受众群体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节目的受众群体特征,包括年龄分布、性别比例、职业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对一些节目受众群体特征的汇总:3.2.1. 年龄分布•节目A的观众主要分布在25-34岁年龄段,占比35%。
•节目B的观众主要分布在35-44岁年龄段,占比40%。
•节目C的观众年龄分布较为均衡,各年龄段观众占比相对平均。
3.2.2. 性别比例•节目A的观众中,男性占比55%,女性占比45%。
•节目B的观众中,男性占比60%,女性占比40%。
•节目C的观众中,男性占比50%,女性占比50%。
3.2.3. 职业背景•节目A的观众中,白领职业占比50%,学生占比30%,其他职业占比20%。
•节目B的观众中,白领职业占比40%,学生占比35%,其他职业占比25%。
•节目C的观众中,白领职业占比45%,学生占比25%,其他职业占比30%。
3.3. 喜好分析基于观众的收视数据,我们还进行了节目喜好的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编排课件(一)——收视率数据在节目编排与评估中的应用【总编室】2009-6-2 陈海华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收视率数据在节目编排与评估中的应用——央视索福瑞商务总监安平信第一部分:收视率在节目编排中的应用一、节目科学编排的目的和作用首先来看,节目编排的界定——再认识。
其实节目编排大家已经经历了很多,尤其是在现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之下,这个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的收视率报告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包括农村,它总的收视(收听)的时间改变不大,总的收视曲线的形状几乎也没有改变,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大家收看电视的总体规律和习惯已经养成了,或者说是比较相同的。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有太多的频道,全国有两到三千个主频道,包括地市的,这里面就会有高有低,大家在一个框架的情况下,相对的相互运动,如果你不好,我就跑到那边去,他不好,我又跑到这边来,这样就产生了竞争。
那大家都知道,我们在量上,用收视率来衡量,竞争实际是看你能争多大的蛋糕来吃。
那我们觉得,有了市场竞争之后,很多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观众和听众的手里,他们想看哪个频道就看哪个频道,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想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这样我们就产生了对编排的再认识,我们发现编排在里面体现的作用越来越大。
那么要编排,我们就又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电视剧,安排在几点播最好呢?再一个,播几集最好呢?这里面和我们的成本、时间、编排都有关系,尤其是竞争频道。
那么这里面我们还要强调一个东西,能不能把我们制作的栏目,把我们购买的优秀的栏目和电视剧,能不能把我们现在所有重播的东西组合的最好,也就是做到我们观众收看时间的最合理化与最大化。
那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些,因为很多东西它的隐性是很强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在想,把一个节目从一个时段挪到另一个时段,或者把一个节目从一个频道挪到另一个频道,它的收视率就发生了变化,那这里面就跟我们合理编排节目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我们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做一道丰盛的大餐,我们该怎么配菜?怎么配料?怎么上菜?怎么突出我们的首道菜?怎么凸显我们最有特色、最有风味的一道菜?这就是一个“菜单论”。
其实它的意思就是说,虽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同样是大师傅炒的菜,因为油盐等,炒出来就会不一样。
那么它最后的结果就是说,它不是像汉堡一样,做好之后,在美国吃、在中国吃、在埃及吃,在哪吃味道都差不多,就像麦当劳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而我们就不同了,根据我们的地区,根据我们的地域,根据我们的文化,根据我们的人口结构,根据我们的经济收入,再来进行编排,编排出的结果,它的收视习惯是完全不同的,这里面就复杂的多了。
所以,我们就提供了这样的“大餐”来让大家进行选择,当然,这里面也增加了难度。
尤其是“厨师”的水平,观众的口味,每个人都不一样。
很多的节目,在北方不错,在南方不行;在华北不错,在华南不行。
就比如《新闻联播》,在华东和华南都不行,但是它在西北、东北、西南都是非常不错的。
这个就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编排的模型。
1、兼容性2、习惯培养3、控制观众流4、可持续利用节目资源5、拓宽诉求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模型的框架。
这里面我们要抓住几个重点,比如说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把我们的节目时间和编排,与观众的日常生活轨迹兼容在一起。
这一点,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但不太容易做到。
比如:早餐时段(新的一天,活力、信息)行车时段(交通信息、音乐)傍晚时段(孩子放学后看电视的主要时段)黄金时段(全家人一起娱乐休闲的时段)深夜时段(成年人收视偏高的时段)其实很多的电视台没有把早餐时间利用起来,包括很多收视率不错的电视台。
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说了半天,你谈到原因,还是说不容易改变。
包括很多电台,早间这样的黄金时间,不是把自己最好的节目放在里面。
给大家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它在新闻频道、一套、二套,还有四套,都是同时推出最新的新闻栏目,它们自己之间通过最大的竞争,在地方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那大家可能会说,他们的新闻好看、大,其实不然。
从新闻来分析,地方的新闻并不比它拿市场做份额的可能性低,只是有的时候,地方上没有去做。
那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其它几个时段就更好理解了,大家都没有好好利用。
其实这里存在的问题是,电视台(电台)开发时段的尝试比较少,顺应观众(听众)的现象又比较强、比较多。
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大家都在晚间黄金时段播电视剧,或者说大家都在早上最黄金的时段播交通新闻或者播路况等,那大部分的电视台(电台)做改变都是采用的“顺应”——“因为是这样,所以我就这样”。
其实,我们可以从中摸到一些规律,从编排来讲,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一直来都被我们所忽略,或者说大家也觉得比较迷茫。
因为大家也许在某种程度来讲,做的专业性的东西比较多,我看了看,今天来的人大部分都和节目编排有关系。
那在这里也提一下,广告部,它和编排的关系是什么呢?还有技术部?技术和编排又是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一点是,频道和台里的领导,他们和编排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基本上,电视台都是领导制,领导在编排上大部分是不让的,就是你要拿出编排方案一定要让我领导知道,让我来断定这样可不可以。
其实这个很可怕,它最主要的方向和战略都是不对的。
◆我们再来看——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竞争的态势下,大家认准一个频道收看的可能性不大,基本上在某一情况下,大家认准3到5个频道。
如果你的频道经常改变编排策略,使观众无法达到一种收看的习惯,那就麻烦了。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告哦。
最早的时候,美国有一个牌子叫“高露洁”,它是做牙膏的。
它当时进入中国以后,它有一个广告投放指标——叫“纯收视点”,英文翻译过来叫“毛频点”。
意思就是总收视点的累加。
比如说,我在成都地区,总人口是350万人口,1%的人口就是3万5千,“高露洁”的广告要打600个点,就是600%的收视率。
一天内做不到,就不断累加累加,累加3个月,这样就贡献了600个点,广告公司就根据专业机构或者权威机构提供的这个数据来算钱。
那么“毛频点”有一个公式:毛频点=观众(听众)的到达率×观众(听众)暴露的频次。
国际上有一个“三次击中法”,就是说,我有一个广告,如果让观众看到三次,那基本上就已经记住了。
那“高露洁”当时达到的暴露的频次是80,那为什么要暴露80频次那么多呢?因为当时中国的牙膏很多,有中华、蓝天、黑妹等各种系列,当时“高露洁”进入中国,它希望改变中国人刷牙的习惯。
那大家知道,有一种现象,我总爱抽一种牌子的香烟,我总爱喝一种牌子的酒水,穿一种牌子的衣服,使用一种牌子的牙膏,这是一种慢慢形成的习惯。
那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了,习惯的培养对电视频道是相当相当的重要。
“高露洁”就是用最多的暴露频次,反复的去打扰你、烦你,同时通过促销、活动等方法,最终让你把牌子给换了。
大家看,现在“高露洁”的广告还多吗?对,不多了。
它已经基本上把观众的习惯改的差不多了。
不是说“高露洁”的广告失败了,而是它现在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那我们作为频道来讲,已经养成了的观众习惯,我们只要在内容上进行加强就好了,大家都知道:观众(听众)的到达率×观众(听众)的频次=总的收视点,但观众(听众)的到达率×观众(听众)的忠实度=收视率,这才是我们要的东西,这是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忠实观众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是“控制观众流”,这个就更难了,那么怎么来控制,如何来做,这跟编排的关系就更大了。
那我们先来看什么是顺流、入流和溢流。
这是每一个频道每天要做的。
顺流:最大化从本频道前一个节目流向后一个节目的观众规模;入流:最大化从外频道流入本频道的观众规模;溢流:最小化从本频道流向外频道的观众规模。
如果我们以中央台来讲,就是要以最大的程度防止其它的兄弟台把我们的观众拿走,你能不能看不了我的一套,就看我的二套,看不了我的二套,就看我的三套,三套不好,能不能看我的八套,这就是控制总体观众流。
而作为频道来讲,我的频道的观众流就是,你看完我的新闻能不能看我的电视剧,你看完我的电视剧是不是可以接着看我的晚间综艺,这就最好了。
那这样就跟编排的关联越来越大,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面的技术和要求越来越高了。
所以就衍生出众多编排策略。
我们看有横向编排策略和纵向编排策略。
这个我们一会再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接下来说“可持续利用节目资源”。
节目资源,广播还好一些,它的制作成本等各方面,目前来说比电视的成本低,电视的成本非常的高,无论说我们做栏目,还是做新闻,或者是购买电视剧或者一些栏目,都花了相当的成本。
就比如说,我前阵去了无锡,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那里拍过《水浒》、《三国》等,为了拍一个电视剧搭建这样的景,我们不论后来收没收回成本,但可以看出,做电视,它的投入成本是很高的。
那说到可持续利用节目资源,就是你这个节目完成以后,你的影视基地可不可以继续保留,你这个节目的连带产业是不是可以继续保留。
比如《武林外传》,做完我觉得这个节目不错,我可不可以做动漫行业,可不可以做书籍,或者其它等等方面。
那作为电视台来讲,我可不可以重播节目,重播的效果是不是很好。
还有,我的节目资源是不是只需要稍改一下,就能获得好的市场效果,这都是我们电视台现在关注的问题。
那我认识一个卫视的领导,他之前就跟我说,即便一个卫视的广告创收有10个亿,那也是微利,大部分的钱还是砸到购买节目上了。
那对于一个创收只有3到4亿的卫视来讲,就很难生存下去。
因此,对于可持续的资源的利用,今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节目编排——拓宽诉求拓宽诉求就是最大化目标观众群体对本频道、频率的需求。
专业频道和付费频道的发展,虽然让观众向更多媒体渠道分流,单渠道可能获得的观众规模减少,但对采取任何经营模式的频道、频率而言,观众规模依然是回收成本和实现盈利的基础。
广播(汇聚):针对大众共同的感觉和兴趣窄播(分散):针对个性化的口味和需求比如说,你问一个农村人,你认为最好的栏目是什么?他说,我认为最好的栏目是“养蜜蜂”。
那你要是问我,我会说是“人与自然”。
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窄播。
广播和窄播满足了现代人“归属于特定群体”,同时又“保持个性独立”的心理需求;虽然窄播是媒体的重要发展趋势,但“窄”同样需要一定规模的注意力来支撑。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四步模型”。
评定收视率的几大因素中,有三点比较重要。
一是电视和广播的信号覆盖;二是你的节目内容,里边包含了编排;三是频道、频率的节目和品牌。
那对于节目编排来说,节目的选择、编排和推广也是“三驾马车”。
那对于单位的一把手来说,这三个方面是一定要知道的。
那时间关系,我们简单介绍哦。
关于节目选择。
其实节目选择,说白了就是“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