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表情符号(emoji)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交网络、在线聊天和电子邮件等交流工具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表达形式。表情符号以简洁、生动的图形方式表达情感,具有语言无法传达的感染力和戏剧化效果。然而,表情符号的表达和解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相关的跨文化问题。

1.表情符号的文化符号

表情符号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符号。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和喜庆,但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爱情或危险。同理,在东亚文化中,蒜头所代表的意义十分讽刺而贬低,但在西方文化中蒜头则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2.表情符号的人种差异

表情符号的各个符号,颜色和表情要素中,都存在严重缺乏跨种类与文化包容性的困境。例如,一个眼皮低垂、笑起来的表情符号在亚洲文化中意味着“害羞”,而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蔑视”。另外,当表情符号使用的是“黄皮肤”时,很容易被解读成娱乐、夸张和滑稽的形象,而有些人认为这是对东亚人种的歧视。

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表情符号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产生差异。例如,在日本的社交文化中,微笑的程度十分重要,过度的微笑往往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美国的社交文化中,微笑通常被视为友好和亲切的表达方式。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可以将常用的表情符号精简为代表性的几个符号,例如“喜欢”、“笑脸”、“流泪”、“愤怒”等等。

2.了解对方文化

在跨文化交流中,尽可能了解对方的文化,避免用一些对于对方来说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适的表情符号。

3.适当地表达感情

在跨文化交流中,尽量做到适当地表达感情,不要过分夸张或忽略掉了自己的情感,以此避免造成误解和不适。

三、结合实例深入理解

1.文化的挑战

在某一次汇报过程中,我和外教合作完成了一个PPT。在完成过程中,我使用了一张

绿色的BG作为PPT的背景。然而,当外教看到这个背景时对我说,“你是杀人犯吗?绿色的背景在我们这里代表‘绿帽子’夫妻,我认为你并不愿意表达这个意思。”我当时有些

尴尬,但后来理解了彼此文化的不同。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流中,

可能会因为文化习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而这种误解可能会导致交流双方的不适。

2.情感的传达

在一次和外国客户的邮件交流中,我使用了“抱歉”、“感谢”等表情符号来表达我

的情感。客户则在回邮件中用了“ ”和“ ”等表情符号来回应我。通过这次邮件交流,我们可以看到,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感传达方式,但需要注意表

情符号的跨文化差异。

四、总结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注意遵循文化差异的原则,在应用

中加以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发挥出表情符号的巨大优势。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题目: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 Nonverbal behavior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countries, eth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 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Gesture language almost anywhere with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scend the lan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language. 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t more signs are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meanings,wave、vertical thumb、“V”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in.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手势语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gesture 手势语(gesture?language)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 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候说千万句好听的 作为铺垫引出一个重点,但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可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手势语既有其同一性,更有其特 殊性。手势语的使用有习俗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必须要小心使用,不然 就会引起冲突。下面举出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1.翘大拇指(?thumb up?) 翘大拇指的意思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干的不错,一切顺利、非常 出色等类似的信息。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常常会做出这 个手势表示认同鼓励。但竖大拇指的这个手势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 洲部分地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对开过来的车竖大拇指他的意思并 不是夸赞司机车技好,而是竖大拇指用来表示请求搭车;篮球比赛中,裁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表情符号(emoji)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交网络、在线聊天和电子邮件等交流工具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表达形式。表情符号以简洁、生动的图形方式表达情感,具有语言无法传达的感染力和戏剧化效果。然而,表情符号的表达和解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相关的跨文化问题。 1.表情符号的文化符号 表情符号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符号。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和喜庆,但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爱情或危险。同理,在东亚文化中,蒜头所代表的意义十分讽刺而贬低,但在西方文化中蒜头则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2.表情符号的人种差异 表情符号的各个符号,颜色和表情要素中,都存在严重缺乏跨种类与文化包容性的困境。例如,一个眼皮低垂、笑起来的表情符号在亚洲文化中意味着“害羞”,而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蔑视”。另外,当表情符号使用的是“黄皮肤”时,很容易被解读成娱乐、夸张和滑稽的形象,而有些人认为这是对东亚人种的歧视。 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表情符号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产生差异。例如,在日本的社交文化中,微笑的程度十分重要,过度的微笑往往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美国的社交文化中,微笑通常被视为友好和亲切的表达方式。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可以将常用的表情符号精简为代表性的几个符号,例如“喜欢”、“笑脸”、“流泪”、“愤怒”等等。 2.了解对方文化 在跨文化交流中,尽可能了解对方的文化,避免用一些对于对方来说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适的表情符号。 3.适当地表达感情 在跨文化交流中,尽量做到适当地表达感情,不要过分夸张或忽略掉了自己的情感,以此避免造成误解和不适。 三、结合实例深入理解 1.文化的挑战

跨文化网络交际中的表情包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c19186221.html, 跨文化网络交际中的表情包分析 作者:陈纪荣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的交际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 变化,视觉化的网络表情包也日益流行起来。表情包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一套新的流行话语表达体系。那么表情包在跨文化网络交际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在跨文化的网络交际中是否也存在着表情包使用的差异和误解,如何在跨文化的网络交际中使用好表情包,是文章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跨文化;网络交际;表情包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百度贴吧推出表情日报,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 CCTV-4)《中国新闻》等多家电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标志着表情包文化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表情包的创新和流行不仅依赖于当前各種社交媒体和群体性传播平台的崛起,更是得益于网民的自我表达愿望和主体性的增强,从而使得表情包这一网络文化现象和类型日益壮大起来。 一、网络表情包的兴起 表情包是一种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利用图片来表达交流的一种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流行文化。这类图片的内容以搞笑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网络流行的社会心理。 随着gif技术的推出,动态表情的出现成为表情符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2006年12月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学生王卯卯创作出的“兔斯基”系列动态表情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动态表情包。动态表情包突破了静态表情的局限性,即只是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强调和模仿,动态使得表情包具有了更强的叙事性和动作表现力,也更为夸张搞笑、幽默诙谐。总的来说,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静态到动态、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现象。 二、表情包在跨文化网络交际中的差异和误解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信息冲击力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从这一公式中可以看出,在非言语交际中,表情语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人体语言之一。当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时会有面部表情之间的交流,会流露出藏在言语背后的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最真实的情感、态度。面对面的交流是言语、表情、肢体动作联合传达含义的,但是在以计算机和文字为中介的网络人际交流中,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是缺席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际的效果,使得一些微小的、意义模糊的、只能通过动作表情传达的含义无法传达,表情包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网络交际中充当了非言语行为的角色。

跨文化交际中面部表情交流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面部表情交流简析摘要: 本文讨论了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重 点分析了面部表情的不同文化含义及应用。旨在使读者通过对非语言交际中的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的进一步了解,减少或者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误解和不便。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面部表情;文化差异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vital role that facial expression play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ocusing on the use of facial expression. this paper first provides a defini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then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n it presents the readers a clearer idea about cultural variations of facial expression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avoid unnecessary misunderstanding. key words: nonverbal behaviors; facial expression; cultural variation an analysi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ocus on facial express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ⅰ. introduction as the globalization goes deeper and deep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it is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它探究了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行为和符号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短,我们需要更多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 行交流。非语言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非语言 交流的类型、意义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进行探讨。 一、非语言交流的类型 1.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非语言符号,包括面 部表情、手势、姿势等。不同文化对于身体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差异,比如,某些面部表情在某些文化中表示喜悦,在另一些文化中却 表示困惑。 2. 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某些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被视为礼貌和尊重,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 为挑衅。 3. 身体接触:身体接触是非语言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握手、拥抱等。不同文化对身体接触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 际中需要注意遵循对方文化的习惯。 二、非语言交流的意义 1. 表达情感:非语言交流可以辅助语言交流,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 达情感。比如,一个微笑可以传递友好和喜悦的情感,而一个愁容则 可以表达担忧和不安。

2. 增强交流效果:通过非语言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 图和观点。往往情感、慰藉和信息会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更加直接地传 达给对方。 3. 反映文化差异:非语言交流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 过观察和学习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 价值观。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1. 语言障碍:虽然非语言交流可以弥补语言障碍,但是在跨文化交 际中,语言仍然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语言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 沟通障碍。 2. 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交流的理解和运用存在较大 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避免因误解而引发冲突。 3. 社交规范:不同文化对于社交规范的要求和习惯也存在差异。在 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社交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身体语言、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强交流效果,并 且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而,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存在着语言 障碍、文化差异理解和社交规范等挑战。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现代通讯方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日常聊天 和社交媒体中,表情符号可以以简洁直观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意义。但是,这些表情符号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文化中对表情符号的使用差异,并探讨如何在跨文 化交际中有效地使用表情符号。 背景 表情符号最早出现在日本,由日本电子邮件系统“Docomo”的员工在1990年代初期开发。这些符号最初被用于传递情感,如笑脸、哭泣和 生气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情符号被引入到智能手机和社交媒 体中,并成为现代通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差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因为表 达方式是基于文化和语言的,这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会产生很 大的差异。当人们之间用对方不熟悉的表情符号进行交流时,将产生 误解和混淆。 表情符号的跨文化使用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探讨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使用差异。

1.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表情符号的使用方式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和图像表达感受和情感是很常见的事情,在社交媒体和 短信中使用表情符号来传达情感和意义也非常普遍。而在中国文化中,情感和意义通常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的,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情 感并不是主流。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很多表情符号在中国并不常见,这可能导致 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出现障碍。 2. 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 作为表情符号的发源地,日本在使用表情符号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化 特点。日本文化中充满了表情符号和动画图像的元素,十分注重细节 和情感的表达。相比之下,美国文化的表情符号使用更加直白和简洁,往往是面部表情的缩影。 此外,日本文化中的表情符号可能会包含一些特殊的含义,这些含 义在其他文化中不一定会被理解。举个例子,一个双手举起的小人符 号在日本被认为是庆祝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它可能被误解为是 一种恭敬或崇拜的符号。 3. 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 在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中,对表情符号的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欧洲文化中,表情符号和文字一样,被视为传达情感和意思的一种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全球各地,表情符号的使用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然而,不同的文化在表情符号的使用上还是存在差异的。最常见的表情符号之一是笑脸。在大多 数文化中,笑脸都被视为一种友好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亚洲某些国家,比如日本,笑脸 却被解读为一种礼貌和谦虚的表情。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是,日本文化对于羞涩和客气的 认可非常重视。 此外,一些表情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太阳眼镜和脸红的 表情在西方被解释为酷或开放的标志,而在东亚国家则会被认为是搞笑和无害的表达方式。同样,一些表情符号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带有不同的负面含义。例如,非洲的一些部 落中,表情符号中的戒指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攻击性的象征。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表情符号的使用也需要格外注意。在一些高度礼仪和礼貌的文 化中,过于夸张的表情符号可能会增加交际障碍,并被误解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因此,在 使用表情符号时,应掌握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并尽量避免使用与文化价值观不符的符 号。 最后,表情符号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一些跨文化交流中,表情 符号可以成为一个沟通桥梁,它可以代替语言上的障碍,更快更直接的传递信息。但是, 如果双方的表情符号理解存在差异,则有可能导致误解和交际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地位,在使用表情符号时要掌握对方的文化社交背景,尽可能 准确传达信息,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困难。 总之,表情符号已成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沟通方式。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差异,但在适当的情况下,它可以很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因此,必须重视表情符号在跨文 化交际中的差异,更好的利用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表情符号已经成为现代社交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表情符号来传达情感、展示个性、增加表达的准确性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差异,表情符号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着一些 差异。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表情符号的意义和解读在不同文化中是有所差异的。一个表情符号在一个文化中可能 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表达方式,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西方国家中,笑 脸符号通常表示开心、幽默或友善,而在一些亚洲国家,笑脸符号可能被解读为不礼貌或 轻视。当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表情符号时,需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背景,避免因为对 表情符号的误读而产生误解或冲突。 表情符号的选择和使用也受到不同文化的规范和习俗的影响。一些国家对于表情和情 感的表达更加克制和内敛,因此在使用表情符号时更加保守。而在另一些国家,人们更加 直接和开放地表达情感,因此在使用表情符号时更加多样和丰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 会使用大量的表情符号来增加对话的趣味和表达的准确性,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可能 更倾向于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而较少使用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 习俗和规范对于使用表情符号的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 不同文化对于表情符号的态度和使用频率也存在差异。一些文化认为表情符号可以帮 助传递情感和理解对方的意思,因此在交流中使用表情符号是受欢迎的和常见的。而在另 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注重面对面的沟通和语言表达,对于表情符号的使用则比较保守。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合理使用表情符号,避免给对方造成困扰或 不舒服的感觉。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意义和解读、选择和使用方式以及态度 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避免因为对表情符号的误读而产生误解或冲突,保持开放和尊重的心态,以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准确性和效果。

大学生表情符号的使用偏好研究

大学生表情符号的使用偏好研究 大学生表情符号的使用偏好研究 引言: 在现代社交网络上,表情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工具,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表情符号的使用更是充斥在他们的各类社交软件和聊天工具中。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对表情符号的使用偏好,并探究背后的原因,以期加深对大学生沟通习惯与交流模式的了解。 一、大学生表情符号的普及程度 现如今,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使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这些平台都提供了丰富的表情符号供用户选择。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对表情符号的普及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不仅如此,在实际交流中,大学生会倾向于使用表情符号来传达情感,虽然无法肢体表达,但通过表情符号可以更加直观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大学生表情符号的使用偏好 2.1 常用表情符号 大学生在使用表情符号时,首选的往往是一些常用的符号,比如微笑、流泪、生气、害羞等。这些表情符号不仅简单明了,容易被理解,而且代表了大多数情感状态。此外,各个社交平台的表情符号库也会不定期更新与季节、节日相关的表情符号,这样的表情符号在特定情境中更容易引起共鸣。 2.2 动态表情符号 动态表情符号,即动态的GIF图,是大学生们喜欢使用的另一种表情方式。较传统的静态表情符号而言,动态表情符号更加生动活泼,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在搞笑情

境下,大学生可能会使用一副逗趣的动态表情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开心和幽默。 2.3 自定义表情符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允许用户自定义表情符号,大学生们在使用表情符号时也更加喜欢使用个性化的、自定义的表情符号。这些自定义表情符号往往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社群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更容易引起共鸣,并且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个人的情感和态度。 三、大学生表情符号使用偏好的原因 3.1 表达情感的便捷性 大学生表情符号使用频繁的一个原因是其便捷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时间紧张,交流效率也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迅速准确地传达情感,避免了繁琐的语言表达过程,从而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3.2 非语言信息的丰富性 表情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工具,能够丰富和扩展交流的信息量。在一些表达复杂情感的场合,大学生往往通过使用表情符号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表情符号所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可以加强沟通的效果,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情感。 3.3 社交文化与表情符号的契合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群群体,具有自己的社交文化和特点。他们在使用表情符号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社交文化相契合的符号,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交群体,并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表情符号使用偏好的研究可得知,大学生对表情符号的普及程度非常高,他们通常偏好使用常用、动态和自定义的表情符号。大学生之所以如此偏好使用表情符号,与表达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表情包文化英译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表情包文化英译 作者:张莉 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面的不断增广,如何准确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特有的表情包文化成为紧迫的话题,本文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以傅园慧表情包“洪荒之力”为例,通过探索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析其官方英译本及网络英译本,从而在表情包文化英译方面得到一定的启示,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表情包文化;跨文化交际;“洪荒之力”翻译 一、引言 “洪荒之力”作为网络新词,首次走红于2015年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紧接着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使出“洪荒之力”,配上呆萌表情,饱受西方媒体关注。本文以“洪荒之力”为例,从其渊源出发,通过分析其官方英译本及网络英译本,探讨了表情包文化的英译策略,从而实现真实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表情包文化与“洪荒之力” 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从1982年最早的ASCII字符组成的表情符号,1994年Unicode 字符编码,到后来1999年经典QQ表情,再到现如今的网民自制表情包,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元。 “洪荒之力”虽为网络新词,但“洪荒”之意历史远久。“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荒”本义指长满野草的沼泽地,也有广大、久远之意(百度百科,2017)。从《千字文》排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看,意思是天地一开始处于混沌状态,犹如一团玄奥浑浊之气。《辞海》(1979)解释“谓混沌、朦昧的状态,也指远古时代”。中国地震台网给出解释:“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状态,特指远古时代,地球形成之后的早期状态。就东西方上古神话传说来看,中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西有“诺亚方舟”。而宇宙混沌蒙昧的“洪荒”之态又与关乎宇宙起源的物理学“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以及现代宇宙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虽然傅园慧口中的“洪荒之力”和“洪荒”的原义并无直接关系,但“洪荒”一词文化内涵及其丰富,上涉天文,下涉地理,关乎神话,关乎宇宙源起,而今,又成为广受追捧的表情包为人类个体使用,带有一种夸张和搞笑的语气。用来表达个人超乎想象的努力。 三、“洪荒之力”英译策略分析

面部表情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面部表情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王焱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5期 摘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文字交流与非文字交流。身体语言是一种重要的非文字交流方式。由于文化的多元化,肢体语言也不同。身体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然而,如今关于身体语言与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个领域研究不完善、不系统。本文通过分析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的不同含义,探究身体语言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 面部表情中西方文化差异关系 社会学家的研究显示,世界上的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均具有各自的风格。在不同国家人民的交流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大量的困扰和麻烦,因此,理解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避免麻烦或冲突。身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能够清晰地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从身体语言的一个分支——面部表情,着重研究面部表情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 一、身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辞典》(杨镇明,1995),身体语言是指通过人的四肢运动或身体姿势的改变来展示人的所感所想。 人类学家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或一个集体的全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包括将一群人联系到一起或区分开来的所有的社会实践。 Peck(1998)认为,文化是被一个群体共同接受和认可的行为方式。这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所需要学习的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这是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的学习行为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这些定义,文化属于特定的某一个民族或群体。文化和身体语言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实践。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交流方式并非只局限于语言。身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表情、手势或其他姿势,我们都可以向对方传达信息。比如微笑和张开手臂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悦,挥舞手臂表示再见,等等。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这些姿势所对应的含义是接受的。但在某些文化中,同样的身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

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摘要] 从符号学的视觉下分析跨文化交际,是一种较为科学且贴近英语教学 本身的方法。因此,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问题,就应该回归语言和非言语作为一种符号本身的形式和内涵来进行探讨,才能对语言和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差异性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才能有效地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避免因这种差异性而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 符号跨文化交际语言非言语差异性 人类在面临着文化交流活动的多样化和新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环境地域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心理因素差异、社会规范差异等原因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种种障碍。所以,本文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内涵、特点以及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差异性,以促进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概念阐述 1.关于符号学 (1)奠基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aaure,1857~1913年)。索绪尔是杰出的现代语言学奠基人和结构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指出:“语言是一个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每个符号都有它的‘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两重性质。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印象,所指即概念。”他认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声音印象,所以语言符号纯粹是心理的。这一观念导致了符号学(semiotics)的创建。 (2)发展者。几乎与索绪尔同期,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查尔士•皮尔士(Charles S.Peirce,1839~1914年)也独立提出了符号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符号学的理论。他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符号活动包括计数符号的运作,都是逻辑运动,符号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依据一定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规范对符号所作的解释或认知,赋予符号以生命,并以符号为工具发展了人类自身智慧。作为符号的解释者的人,既然是社会人,那么他必须遵循社会共同体的规范,遵循社会共同体给符号的一种规定,因而决定了符号解释者对符号解释的不自由。 (3)成熟者。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1and Barthes,1915~1980年)。罗兰•巴尔在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符号学的,使得符号学逐渐走向成熟。巴尔特符号学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