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与健康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6
饮食营养与健康第一篇:饮食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的饮食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营养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复杂的西式快餐、高油脂、高盐分、高热量普遍存在,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且还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饮食营养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能够使人体健康地生长发育,并对预防很多慢性病、保持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饮食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遵循“多样化、适量、平衡”的原则,注重搭配,吃全谷物、粗粮、蔬菜、水果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减少糖、盐、脂肪的摄入,并要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这样才能达到营养的均衡。
此外,饮食的时间和节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该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比如炸鸡和烤肉等制品。
饭后,不要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总的来说,饮食健康、营养均衡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尝试吃得更健康,这样才能让我们拥有健康、愉快的生活。
第二篇:营养健康与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治疗方法都更为重要,而饮食营养正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不仅仅是保持健康,适当的饮食还能预防或控制一些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
营养均衡的饮食对于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尝试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而减少糖、盐、脂肪及加工食品的摄入。
此外,要记得适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制定计划并坚持实施是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你可以每周计划出你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帮助坚持每天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我们还应该避免烟酒、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压力、保持情绪舒畅。
饮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食物是人体能量来源的重要渠道,不仅仅是能够维持生命和提供能量。
正确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预防一系列疾病。
然而,与健康在一直找到正确的平衡之间找到最佳的饮食方法是一种艰巨的任务。
现在,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便利的饮食方式,我们需要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健康。
一、了解各种营养素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营养素的摄入。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各种营养素的作用,以便在饮食中适当地增加它们。
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细胞和组织需要它们以产生热量。
脂肪是另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应该注意吃一些健康和不饱和脂肪酸,以防止心血管疾病。
蛋白质是身体细胞和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则起到维持正常身体功能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和高纤维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有助于防止便秘并保持肠道健康。
此外,应该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因为它们拥有的大量糖分会造成身体脂肪堆积或者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人们也应该使用更多的低脂肪和低热量食品来保持健康体重,从而减少患肥胖症或糖尿病的风险。
三、了解食物的来源我们应该了解食物的来源,理解该食品如何生产和加工。
盲目的使用转基因或农药严重污染的食品不利于健康。
食品应尽可能地清洗和加热以杀灭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在烹饪时避免超过食品沸点的温度。
四、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饮食计划自己饮食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到年龄、生理需要和个人喜好等因素。
例如,成年人需要每天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老年人需要摄取更多的钙和维生素D。
在制定自己的饮食计划时,还应考虑到体力活动的程度以及身体健康的状况。
五、适当的运动对健康的贡献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加速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体型,提高心肺功能和防止心血管疾病。
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摘要: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着重讨论了食品安全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自我保护的策略。
引言:食品安全是指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和营养需求的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存和消费环节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然而,由于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各种因素的干扰,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公众的健康带来威胁。
一、食品安全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或传染疾病,给公众的健康带来重大风险。
其次,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到公众的心理健康。
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担忧,增加人们对食品的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到公众的心理健康。
此外,食品安全问题还可能导致社会稳定的动荡。
当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时,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存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还应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执法力度,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使人们在购买和食用食品时能够更加理性和科学地选择。
同时,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减少人为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三、消费者自我保护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消费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首先,消费者应保持警惕,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选择有品牌信誉和检测合格证明的产品。
饮食与健康教育教案7篇优秀教案的详细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节奏,为了确保教学目标达成,撰写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饮食与健康教育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饮食与健康教育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开展实践调查活动,了解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建立健康的饮食理念。
2、寻找身边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并通过探究,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3、通过调查、分析,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锻炼独立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能力。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关于饮食与健康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一组画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什么地方?麦当劳、肯德基店你们喜欢吃这里的食品吗?让学生说说一说吃过哪些食品。
2、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店都是国外加盟的联锁店,所以这里的的食品我们有时也统称为洋快餐。
如果经常吃洋快餐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什么影响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适当评价。
预设: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癌症祸患长期危害的根源在于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三高膳食。
高热量。
洋快餐的整体原料构成为高热量特点。
如面包基料为高精度白面,因为加工精度高,使小麦原粮中的大部分于人体有益的营养健康成分丢失了。
根据面粉营养价值与加工精度成反比的科学理论,洋快餐基料中的白面粉,对人体的重点生理效应在于热量的问题。
人类营养史表明,长期过于精食者,易引起冠心病、糖尿病、动脉血管硬化和心肌梗塞等。
高脂肪。
洋快餐中的油炸工艺使大量脂肪润到食物中,这使得食物的脂肪含量猛然增大。
土豆,原本脂肪含量小于1%,但因土豆膨胀大,油炸后可达40%左右的脂肪含量。
而洋快餐中有些肉中的动物脂肪,主要为饱和脂肪酸,含有较多胆固醇,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疾病等。
高蛋白。
洋快餐的突出特点是:消费牛肉等动物肉。
肉类的特色又在于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
饮食与健康的调查报告5篇饮食与健康的调查报告篇1一、调查背景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要求愈来愈迫切。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为了解大家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看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展开了关于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
1.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保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重建信用规范市场秩序。
也希望让青少年学习并掌握食物与营养,食品与健康等知识,从小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时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引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形成“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2.时间:7月15日-------8月1日3.地点:三信超市,银座商城,学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摊。
4.对象:食品安全。
5.方式:实地调查,上网调查。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1.过程:(实地调查)(1)三信超市我们小组去了三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是70%,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是90%,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0%,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是90%,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96%。
(2)银座商城在银座商城,我们的组员调查到: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是80%,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是96%,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是90%,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96%。
(3)学校附近的小店而在学校附近的小店,我们惊讶地发现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竟只有50%,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有65%,有保制期的食品有7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有70%,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85%。
(4)街旁的地摊在街旁的地摊上,我们惊呆了。
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竟只有15%,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有10%,有保制期的食品竟然只有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有5%,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10%。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我们的饮食习惯决定着我们的健康状况。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则可能导致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饮食,并努力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一、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是指摄入适量的各种营养物质,确保身体得到全面的滋养。
我们的饮食应该包含五大类食物: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食物、奶制品和粮油食品。
主食是我们每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我们所需的能量;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水分,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蛋白质食物可以提供肌肉生长所需的营养;奶制品富含钙质,有利于骨骼的发育;粮油食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脂肪,维持了我们的体温。
只有合理地摄入这五大类食物,并保持其比例适当,我们才能获得全面的营养。
二、节制饮食节制饮食是指不过量摄入食物,保持适度。
过量摄入食物容易导致超重和肥胖,从而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尽量避免大量食用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减少肥肉、油炸食品和糖果的摄入量。
同时,在饮食时要尽量细嚼慢咽,使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感受饱腹感,从而减少过量进食的可能。
三、多样饮食多样饮食是指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以获取多种营养物质。
每种食物都含有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如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
通过摄入多种食物,我们可以摄取到更全面的营养物质,降低单一食物导致的营养缺乏风险。
此外,饮食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保持口味的新鲜感,提高饮食的趣味性,使人们更有可能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四、适量喝水水是维持生命运行所必需的重要物质,也是健康饮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适量喝水有利于保持体内的水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血液循环。
每个人的饮水需求不同,一般来说,每天大约需要摄入八杯水的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饮水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合理调节。
总结起来,饮食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升。
人们更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离健康更近。
现在健康问题与营养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只是追求温饱,而是要吃得有营养,有助于健康。
那么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人体之所以能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让我们有活力地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活动,这些都是营养的功劳。
那我们又是从哪里获得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营养呢,对,主要是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获取的。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需的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 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目前已知, 人体所需的40 余种营养素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五谷类;2、脂类, 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物(食用油、脂肪、坚果类) ;3、蛋白质, 主要来源于鱼、肉、豆、蛋、奶等;4、维生素, 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5、矿物质, 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6、水, 主要来源于饮料、汤;7、膳食纤维, 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这些营养素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独特功能。
下面就举几个我们比较熟悉、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来说明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无机盐无机盐在我们的人体中按量的大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无论是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对我们的身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常量元素:钙,人体钙总量70 一1 400 9 , 磷总量40 0 一80 09 。
钙主要存在于骨和牙齿、血清中, 缺钙易发生拘楼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症, 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
每天应补充800 m g 的钙。
钙的食物来源以奶及奶制品为最好,奶类不但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补钙的良好来源。
含钙量高、吸收性也好的食物首推乳类。
蛋黄和鱼贝类含钙很高,泥鳅、蚌、螺、虾皮含钙也极高,植物性食物以大豆类制品、硬果类食物(如花生仁、核桃仁),海产品如鱼类、虾皮、海带、紫菜,带刺骨制成的鱼松、肉松。
第四章 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 合理营养 A型题 1、 C 2、D 3、B 4、B 5、 C 6、B 7、A 8、 B 9、C 10、B 11、D 12、B 13、D 14、B 15、 D 16、B 17、 C 18、 B 19、B 20、B 21、 B 22、D 23、C 24、 D 25、 C 26、A 27、C 28、A 29、C 30、A 31、D 32、A 33、A 34、B 35、B 36、B 37、D 38、B 39、D 40、B 41、C 42、B 43、D 44、B 45、A 46、D 47、D 48、D 49、A 50、D 51、B 52、A 53、A 54、B 55、D 56、B 57、B 58、C 59、B 60、B 61、D 62、B 63、D 64、D 65、C 66、A 67、D 68、D 69、C 70、C 71、A 72、A 73、D 74、B 75、A 76、B 77、C 78、A 79、C 80、D 81. A 82. C 83. C 84. A 85. A 86. B 87. C 88. B 89. A 90. D 91. A 92. B 93. C 94. B 95. D 96. B 97. B 98. A 99. C 100. C 101. B 102. C 103. C 104. B 105. C 106. A 107. D 108. B 109. C 110. C 111. D 112. B 113. A 114. C 115. B 116. B 117. A 118. C 119. D 120. D 121. A 122. A 123. D 124. D 125. A 126. D 127. 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对 10、对 11、对 12、错 13、对 14、对 15、对 16、对 17、对 18、对 19、对 20、对 21、对 22、错 23、对 24、对 25、错 26、对 27、错 28、对 29、错 30、对 31、对 32、对 33、对 34、对 35、错 36、错 37、对 38. 错 39. 错 40. 错 41. 错 42. 对 43. 对 填空题 1、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 2、推荐摄入量(RNI)、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UL) 3、蛋氨酸 4、大豆蛋白质蛋氨酸 5、淀粉 6、B 7、铁 8、蛋白质互补 9、多不饱和脂肪酸 10、血红素铁 11、碱 12、糊粉层、胚乳 13、估计平均需求量(EAR)、推荐摄入量(RNI) 14、水、身体活动 15、五 16、1200mL 17、6g 18、20mg 19、25mg 20、35mg 21、奶 22、缺铁性贫血期 23、卵黄高磷蛋白 24、佝偻病 骨质软化 骨质疏松 25、植酸 26、甲状腺素 27、骨质疏松症 28、维生素C 29、叶酸 30、排泄率 31、排泄率 32、吸收障碍 33、摄入不足 34、抗氧化 35、络合 36、 大豆蛋白质 37、 组氨酸 38、 优质蛋白 39、 植物油类 40、 干瘦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41、 淀粉 42、 2000 43、 胃 44、 水肿型 45、 10% 46、 7kcal 47. 慢性病 48. 估计平均需求量(EAR)、推荐摄入量(RNI) 49. 能量、各种营养素 50. 混合系数或折合系数 51. 大规模的营养调查 52. 急性营养不良、慢性营养不良
名词解释 1、 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之比。 2、 通常是指某种食品中所含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3、 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4、 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有效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 5、 能满足某一特定人群(性别、年龄、生理状况)中50%个体对某营养素的需要量。 6、 能满足某一特定人群(性别、年龄、生理状况)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对某营养素的需要量。 7、 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8、 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9、 是在RD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个营养水平指标: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0、 人体中1%的钙,有一部分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以离子状态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将这部分钙称为混溶钙池。 11、 若该元素的摄入量减少到低于某一限值,会导致一种重要生理功能的损伤,该元素是机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的组成成分. 12、是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3、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测定生长发育中的幼小动物摄入1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14、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 15、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 16、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它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 17、氨基酸评分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是目前被广为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的关系。 18、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 19、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20、当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越接近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就越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如动物性蛋白质中蛋、奶、肉、鱼等,以及大豆蛋白均被称为优质蛋白。 21、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统称为膳食纤维。 22、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生理状态的动态过程。 23、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能量。这种因摄食而引起能量的额外消耗称食物热效应。 24、是用于维持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是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25、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26、合理膳食又称为平衡膳食,是指能够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27、50g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与同一个体摄入50g 碳水化合物的标准食物(葡萄糖)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之比。 28、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统称为膳食纤维。 29.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30. 是运用各种手段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人群或个体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基本方法。 简答题 1、 ① 蛋白酶抑制剂(PI):会抑制蛋白质的降解; ② 豆腥味:脂肪氧化酶降解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物; ③ 胀气因子:由大豆低聚糖引起;植酸: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 ④ 皂甙:苦涩味不良分为因子大豆异黄酮: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⑤ 大豆甾醇:有降血压等作用; ⑥ 植物红细胞凝集素(PHA):能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2、 答:①大豆含有35%~40%的蛋白质,是植物性食品中含蛋白质最多的食品。②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质较为缺乏的赖氨酸。③大豆所含脂肪量约为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为85%,且以亚油酸最多。④大豆中含25%~30%的碳水化物,其中只有一半可供利用,而另一半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可引起腹胀。⑤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硫胺素和核黄素等营养物质。 3、 答:INQ=(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的供给量)/(所产生能量/能量供给量) ; INQ=1,表示食物的该营养素与能量含量达到平衡;INQ>1,表示该食物该营养素的供给量高于能量的供给量,故INQ≥1为营养价值高;INQ<1,说明此食物中该营养素的供给少于能量的供给,长期食用此种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的不足或能量过剩,该食物的营养价值低。 4、 答:(1)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一般来说,食品中所提供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该食品的营养价值越高; (2)营养素质量:质的优劣体现在营养素可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越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 (3)加工烹调影响:合理加工课改善感官性状、有利于消化吸收;不合理加工使营养素损失或破坏; (4)食物抗氧化能力:食物中含抗氧化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 (5)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用来评价食物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 (6)抗营养因子:食物含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及含量。 5、 答:(1)防止食物霉变或被其他微生物污染。(2)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用量。(3)施用钼肥。(4)增加维生素C等亚硝基化阻断剂的摄入量。(5)制定标准并加强监测。 6、 答:1)经过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2) 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3)对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4)食品添加剂摄入人体后,最好能参与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被破坏或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