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基因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670.00 KB
- 文档页数:11
6 Wester P,Radberg J ,Lundgren B ,et al .Fact ors ass ociated with de 2layed adm issi on t o hos p it al and in -ho s p it al delays in acute stroke andTI A :a p ros pective,mult i cen t er study .Seek -M ed i cal -At t enti on -in-Ti m e Study Group [J ].Str oke,1999,30:40-48.7 S chroeder E B ,Rosa mond WD ,Mo rris DL ,et al .Det er m inant s of u s eof e m ergency m edical s ervices in a pop ulati on with stroke s ymp t om s :t he S econd Delay i n Accessi ng Str oke Healt hcare (DAS H II )Study [J ].Stroke,2000,31:2591-2596.8 W ang S,N i u S,Wang Y,et al .Evaluation of the fact ors lead i ng t odel ay fr om str oke ons et t o arrival at ho s pi t al [J ].Zhonghua Nei Ke ZaZhi,2002,41:728-731.9 孙辉,易军安1院前急救中救护车空返率分析[J ]1中国误诊学杂志,6,6(3)5 严春泽,李亚玉,范双1城市社区脑卒中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与实施[]1中国全科医学,6,() 宋治,郑文,谷绍娟,等1构建脑卒中发病定性预测系统的理论与方法[J ]1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619.12 The odore H,Staub L.Acti vati on of e m ergency m edical services f o r a 2cute s troke in a nonurban populati on [J ].Stroke,2000,31:1925.13 傅瑜,樊东升,张远景,等1急性脑卒中的就诊延迟因素研究[J ]1北京大学医学报(医学版),2003,35(3):299-302.14 李筠,买尼沙买买提,王晓妍,等1吐鲁番维、汉、回三民族脑卒中发病特点分析[J ]1中国全科医学,2005,8(23):1956.15 沈友权1老年脑卒中182例分析[J ]1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06.16 周帮绪,彭一杰,宋洪源1脑卒中患者易患人群分布及高危因素形成分析[J ]1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2):226.(收稿日期3;修回日期)(本文编辑王如美)论著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 A I 1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张丽娟,王秋红,汤春生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052761206);河北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课题(04148)作者单位: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张丽娟);河北医科大学病生教研室(王秋红);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汤春生)通讯作者:张丽娟,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E -m ail :lijuan35@si na 1c om 1cn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K A I 1蛋白表达与其临床分期、转移及复发的关系。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解析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对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形成过程,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I. 癌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发生癌基因突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癌基因是指在正常细胞中的突变后,使其失去对细胞分裂和凋亡的正常调控能力,导致细胞无法受到抑制,进而恶性生长形成肿瘤。
常见的癌基因突变包括TP53基因、BRCA1/2基因、RAS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生长信号的异常传递、凋亡信号的抑制以及DNA损伤修复的异常,从而推动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
II.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与肿瘤发生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肿瘤抑制基因在正常状态下通过抑制癌基因的活性、维持细胞的正常周期调控以及修复DNA损伤等方式保持细胞的稳定与健康。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肿瘤抑制基因可能会被突变、缺失或甲基化等方式失活,从而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抑制功能,癌基因的异常活化,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III. 遗传突变与非遗传突变对肿瘤发生的影响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还与遗传突变和非遗传突变密切相关。
遗传突变是指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子代的突变,如家族性肿瘤相关基因突变;非遗传突变则是指在个体的细胞中发生的、不传递给后代的突变,如环境因素引起的DNA损伤等。
遗传突变和非遗传突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遗传突变和非遗传突变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细胞的DNA损伤累积、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等,推动肿瘤的形成。
IV. 微环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内的分子机制有关,还与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密切相关。
肿瘤微环境是指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其分泌的各种信号分子等所组成的环境。
这些细胞和信号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等。
同时,肿瘤微环境也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增加抗药性等方式对肿瘤发生起促进作用。
循环DNA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包含着一个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信息。
而在肿瘤转移中,一种特殊的DNA称为循环DNA(circDNA)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循环DNA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话题。
一、循环DNA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循环DNA是指一种由几个核苷酸组成的小环状DNA分子,通常大小在200~400bp范围内。
循环DNA最早在1977年被发现,当时它被看作是一种稀有的异常现象。
但随着科技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发现循环DNA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中,在肿瘤转移中,循环DNA的作用尤为重要。
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这个过程极为复杂,需要细胞克服许多生理和生化障碍。
循环DNA参与到了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从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循环DNA可以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在肿瘤细胞分裂和死亡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细胞外DNA(cell-free DNA),其中包括了一部分循环DNA。
这些DNA进入了血液循环中,并携带着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信息。
这些特异性信息可以被肿瘤细胞用来诱导免疫细胞对其进行误判。
免疫细胞被欺骗后,就不会攻击这些肿瘤细胞,从而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其次,循环DNA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需要适应新的生理和生化环境。
这个适应的过程需要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自身的基因表达来实现。
循环DNA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循环DNA可以被肿瘤细胞吞噬,并在肿瘤细胞内部产生影响。
通过介导转录因子或表观修饰酶的表达,循环DNA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侵袭能力,从而增强其侵袭能力。
最后,循环DNA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需要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长和增殖。
循环DNA可以帮助肿瘤细胞完成这个任务。
循环DNA可以进入肿瘤细胞中,并与核内DNA发生杂交。
表观遗传学如何诠释人肿瘤转移microRNA的新作用创新学院生工081 吕金洋 175081004关键词:转移;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s;DNA去甲基化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表观遗传学药物肿瘤表观遗传学介绍目前认为肿瘤是一种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疾病。
遗传改变本身并不能解释发生于肿瘤细胞内复杂的异常现象。
表观遗传学与遗传学相结合,为更好的阐明所有恶性肿瘤的进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目前,表观遗传学被定义为不依赖DNA序列变化的基因活性的可遗传改变。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参与基因调控、发育和癌变的两种主要的表观遗传学事件。
DNA甲基化对于维持正常哺乳动物细胞的正确表达模式是必需的,并有利于确保基因组印记的建立和X染色体失活,其中CpG二核苷酸是DNA甲基化的主要位点。
而且,重复的基因组序列大量发生甲基化,这样可以阻止由内寄生序列复活产生的染色体易位、基因不稳定和基因破坏,从而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
此外,DNA适当的甲基化对某些基因的种系特异性表达(如MAGE家族成员)和组织特异性基因的沉默(如maspin)也是必需的,沉默基因在相应的细胞类型中不表达。
有趣的是,DNA甲基化发生于复杂的染色体结构中,而且组蛋白尾的修饰可影响DNA 甲基化。
现认为组蛋白是基因活性的动态调节因子,它们主要受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SUMO(小分子泛素样修饰体)化等翻译后化学修饰的影响。
简言之,某些组蛋白的修饰(如组蛋白乙酰化)与转录活性相关,而另一些修饰(如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提示染色质的聚集与失活。
组蛋白密码假说认为染色质特定区域的表达状态取决于组蛋白修饰的特定组合。
但是,鉴别所有可能的组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使问题更复杂的是,DNA 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以精确的交联作用调控基因表达,这一过程涉及若干不同的蛋白质和复合物。
所有这些调节通路更增加了我们所研究的表观遗传学的复杂性。
doi:10.3969/j.issn.1671-1971.2010.04.023骨肉瘤是源于间叶组织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骨的恶性肿瘤的首位。
随着手术、放疗以及化疗水平的提高,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肺转移。
骨肉瘤的肺转移涉及一系列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瘤成功地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的存活、定居转移灶、浸润周围的组织、转移灶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的生长等[1]。
因此,成功转移的肿瘤细胞必然有别于非转移的肿瘤细胞。
近年来随着肿瘤转移基因调控下的多阶段、多因素、多步骤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发现并证实与肿瘤转移过程高度相关的基因已成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因为基因研究不但使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肿瘤转移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及其产物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的靶点或观察肿瘤患者预后、转移的指标。
治疗现状和面临难题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
按照加拿大每年50~75例和美国1000例新发病例计算,中国每年有6000~7000例新病例。
骨肉瘤好发于骨增长时期,起病时无典型临床症状,极易与外伤或生长痛混淆,恶性程度高,早期极有可能发生肺转移,死亡率高,是家庭的灾难,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在20世纪70年代化疗出现之前,肢体骨肉瘤虽然以截肢为主,但80%的患者仍不可避免的死于肺转移。
1979年美国纽约纪念医院癌症中心的Rosen提出了新辅助化疗概念,成为骨肉瘤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辅助化疗强调大剂量术前化疗消灭潜在的全身微小转移灶,根据术后病理化疗后组织坏死率指导术后化疗,因此保肢代替了大部分截肢,就诊时无肺转移患者五年生存率也由20%升高到50%~60%。
但近30年来,骨肉瘤的治疗没有大的突破,就诊早期出现肺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20%;就诊早期无肺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且25%~50%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了肺转移。
・30 t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Nov.2006 Vo1.13 No.1l 鼻咽癌患者初诊证型的肿瘤转移 相关基因活性表达特性 田道法 ,刘书静 ,曾亮 ,何迎春 ,刘宇勤 ,江志超 (1_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长沙410013)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初诊证型与其鼻咽病灶癌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活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 41例经病理确诊的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其鼻咽病灶活检标本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nm2 3-H1和 VEGF 活性水平,分析nm23-H1、VEGF 基因表达活性与初诊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气阴两虚型组鼻咽原发病灶活检 标本nm23-H1表达明显低于另2组,而VEGF 表达则明显高于另2组。鼻咽癌颅内侵犯型的原发灶瘤组织中肿瘤转 移抑制相关基因nm23-H1呈低表达。结论 气阴两虚型鼻咽癌初诊患者的鼻咽原发灶瘤组织中nm2 3-H1表达下 调,VEGF 表达上调,与该证型增大的颅内侵犯趋势和预后不良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关键词:鼻咽癌;颅内侵犯;初诊证型;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中图分类号:R7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06)1 1-0030.03 An 明 凼OR the Dlfeamflal E】田聃咄Clulra ̄of M曲_sI lil唱G蚰麓lII the NI嘲Iph曩ryn _l PI恤ary cl哪删 嘲嘲ofUntr ̄ted NPC Csses with DIfmtPatterns TL Dao-fa ,LIU Shuqing ,ZENG Liang,et al f1.Hunan University of TCM,Changsha 41000Z China:2.Hunan Cancer Hospital,Changsha 41001,3,ChinaJ A=1b|hd:dbJ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erential expressing characters of metastasis—relating genes in the nasopharyngeal primary cancerous tissues of untreat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NPC)cases and the patterns in the term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CM)manifested by these patients. k曲哪dbI Forty one untreated NPC cases included were diferentiated for their own patterns respectively at first and biopsys were made to take tissue samples from the nasopharyngeal mass ofthem for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VurtheriTlore,expressing level determination of metastasis—relating genes nm23一H1 and VEGFl65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se sample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expressing activity of these genes with their firstly diferentiated pa ̄ems respectively.R栅Ih The expressing level of nm23一H 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biopsied tissue samples of nasopharyngeal primary focus among the untreated NPC cases with a pa ̄em of dual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than those with the other two kinds of pa ̄em.while the expressing level of VEGF165 was in a reverse way to mat of nm23一H1 in its activity expression among these cases、】vim the same kind ofpa ̄em fP<0.o5).Moreover,the expressing activity ofrim23一H1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biopsied tissue samples ofcases with the clinical type ofintracranial invading than mat ofthe other two clinical types.Cukdmlem The activity ofnm23一H1 is expressed in a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way while that of VEGFl65 expressed in a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way in the nasopharyngeal primary focus ofNPC cases with a pa ̄em ofdual deficiency ofQi and Yin.These expressing characters of metastasis—relating genes in the nasopharyngeal primary cancerous t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creased tendency ofintracranial invading potentiality and the pathogenesis ofpoor clinical prognosis among this kind ofcases. 町w时dI:nasopharyngeal carcinoma;intracranial invading;untreated cases’pa ̄ems;tumor metastasis—relating genes 为深入了解鼻咽癌初诊证型与鼻咽病变颅内侵犯潜能相 关性的分子机制,我们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nm23~H1、VEGF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678,30572408);国家研 究生教育与学位中心基金项目([2003】46号08);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基金(02—03JP29);湖南省“十五”重点 学科建设项目(2001) 在表现不同中医证型初诊鼻咽癌患者鼻咽病灶组织中的表达 水平进行了检测,进而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变颅内侵犯潜能的 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湖南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初诊鼻 咽癌患者,确诊前3月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和其他特殊治疗。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是指由生物体内某种细胞大量增生、失去正常功能并无法受机体调控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基因突变、细胞生长因子、信号途径、细胞周期调控等多个分子机制的参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分子层面探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一、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内某些细胞的基因DNA序列发生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是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变基因,它们影响了细胞的生长、修复和凋亡等功能,并使得细胞不受机体的控制而产生异常的增殖和转移。
一些肿瘤家族中的基因变异也被证实是致癌基因的一部分,例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它们突变会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等遗传性肿瘤。
二、信号途径在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因突变以外,信号途径是控制肿瘤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细胞内的信号途径是由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可以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特别是在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信号途径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
肿瘤细胞的信号途径被异常激活,使得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正常平衡被破坏。
例如,Ras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这种现象在人类癌症中很常见。
因此,研究信号途径的异常调控对于治疗和预防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细胞周期调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分子层面上,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胞周期是细胞从分裂到再分裂的一系列生物学事件的过程,包括DNA复制、细胞分裂和分化等过程。
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周期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CDK)的激活与否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发生了变异和改变,使得细胞的生长失控并分裂不受限制。
在现代治疗中,靶向细胞周期调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疗法,有望成为治疗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有效手段。
总之,分子机制是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家对肿瘤的深入研究,分子机制的逐渐解析将为肿瘤治疗开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