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英教授治疗痛经经验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183.40 KB
- 文档页数:2
傅金英教授八珍汤加减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秦侯林王改换八珍汤是传统中医经典名方,治气血两虚证的要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傅金英教授运用八珍汤加减治疗女性的经、孕、产、乳等症,取得了较好疗效。
标签:八珍汤;气血两虚;妇产科疾病八珍汤是传统中医流传下来的药方,首载于元代沙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因其中八味药皆乃益气补血药中珍贵之品,故名八珍。
至明代,大医家薛己在其著作《正体类要》中将此方(《瑞竹堂经验方》中八珍汤)药物剂量略微调整后,常用于治疗外伤失血过多所致气血皆虚者[1]。
该方由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8味中药组成,是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的复方,方中八味药是益气补血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全身各系统很多急、慢性疾病所致的气血两虚之证,应用本方均可达到气血双疗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于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周流,气血“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灌溉一身”,只有气血充盈,才能保证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2]。
八珍汤是女性调养身体的美容圣品。
笔者导师傅金英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教育及科研工作多年,擅长诊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妇科肿瘤等疾病,在妇科经、孕、产、乳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常用八珍汤治疗女性经、孕、产、乳诸多疾病,现介绍如下。
1药物组成八珍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现常用党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2病案举例21月经后期病患者宋某,女,27岁,职员,已婚,未孕。
2015年11月初诊。
自诉月经2月余未来潮,患者平素月经不规律,周期1~2月,经期5~7天,量少,色暗,有少量小血块,无痛经史,自觉乏力。
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体态微胖,舌淡,苔白,脉沉细滑。
测妊娠试验阴性;血红蛋白含量为113g/L;盆腔彩超提示:右侧卵巢似多囊样改变,内膜厚约10mm;内分泌检查示:LH/FSH=26,T、E2未见异常。
傅金英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经验总结王小莎;傅金英;李瑞丽;郭淼;张艳垚【摘要】目的探讨傅金英教授治疗妇女绝经前后诸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傅金英教授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结果傅金英教授认为本病涉及脏腑为肾、肝、心、脾脏,易致血虚、血瘀;治疗方法主要为补肾疏肝、健脾养心、兼以养血活血,同时注重调畅七情.结论傅金英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疗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4【总页数】3页(P33-34,37)【关键词】绝经前后诸症;傅金英;中医药疗法;情志调养【作者】王小莎;傅金英;李瑞丽;郭淼;张艳垚【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中医院妇科学,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中医院妇科学,河南郑州45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潮热汗出、烦躁易怒或情绪低落、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等诸多证候。
中医古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症中[1]。
该病的发生始于40岁,历时短至1~2年,长至10~20年。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致使该病的发病率提高,年龄提前,且有不断增高趋势,直接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傅金英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妇产科临床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傅金英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1 傅金英教授对绝经前后诸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可知女性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以肾气盛衰为主导,七七之年,正值妇女绝经前后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而致本病的发生。
第17卷第14期·总第310期2019年7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后,口已不干,饮水及尿量减少,易饥感消失。
继服前方7剂后,畏寒怕冷减轻,半身不遂明显好转,已能由一人搀扶下床活动。
监测血糖降至10mmol/L左右,尿糖及酮体阴性,继服药治疗1个月,能扶杖于室内活动。
按语:本证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其特点是具有阴阳两虚的表现,除本例所见症状外,偏阳虚者还可见肢肿欠温,夜尿频多,甚则二便失控,舌暗淡体胖苔白或白腻有剥脱;偏阴虚者还可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烦躁失眠,舌瘦质暗红少苔等症状。
其治疗大法是滋阴壮阳,熄风化痰通络。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酌加钩藤、全蝎、僵蚕等平肝熄风之品。
若阴虚偏重,有虑桂附辛燥,可改用肉苁蓉、葫芦巴等,壮阳而不伤阴。
3讨论王明福主任认为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亦是逐年增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有其独特的发病基础及病机特点,虽然中医目前对其病机认识并不是完全统一,但多数医家均认为消渴病久,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王师依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病机。
因此,临床应在辨证的前提下,注重益气活血法的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郑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8,30(1):100⁃102.[2]李希言,高士清.中风与糖尿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317.[3]高彦彬,赵慧玲.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中医辨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3):47⁃49.[4]王明福.消渴并发中风的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1991(10):17⁃18.(本文编辑:张文娟本文校对:任绍林收稿日期:2019⁃01⁃04)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潮热汗出、烦躁易怒或情绪低落、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等诸多证候。
傅金英教授治疗妊娠恶阻经验浅析笔者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探讨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胃虚弱型恶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
傅金英教授认为,治疗脾胃虚弱型恶阻应以健脾益气、和胃止呕、理气消食为主,并以此为法辨证施治,临床收效明显。
标签:妊娠恶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妊娠剧吐”[1]。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恶阻候》首次提出恶阻病名,并指出“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夹之,而有娠也”。
明确提出素体不足,又感受风冷兼之有孕系本病的主要原因。
若妊娠早期仅有恶心择食、头晕,或晨起偶有呕吐者,为早孕反应,不属病态,一般3个月后逐渐消失。
本病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肝胃不和、气阴两虚等型,而以“脾胃虚弱型”多见。
傅金英教授擅长诊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妊娠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在妇科经、带、胎、产各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见解。
现将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的经验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谓:“妊娠呕吐恶食,体倦嗜卧,此胃气虚而恶阻也”。
傅金英教授亦认为脾胃虚弱是妊娠剧吐的本证。
素体脾胃虚弱,受孕后血聚子宫以养胎,子宫内实,冲脉之气较盛。
冲脉起于胞宫隶于阳明,冲气循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反随冲气上逆而发为恶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的输布依赖于脾气的健旺,脾气虚痰饮内停者,痰饮亦随之上泛而呕恶。
胃气虚易致气滞,气不下行而发呕逆。
表现为恶心、呕吐频繁、厌食、甚者食入即吐。
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乏力,头晕,甚至胎元不固。
2治则治法傅金英教授认为本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病情严重者,应下胎益母。
临床上常表现为面色萎黄、恶心、呕吐清涎、纳差、乏力。
治疗当健脾益气、和胃止呕、理气消食为主。
采用综合治疗,以口服中药为主,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并给予心理指导,从而缓解症状,使其顺利妊娠。
傅金英教授治疗产后缺乳经验举隅作者:王改换秦侯林刘慧霞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6期【摘要】整理并总结傅金英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经验。
傅教授认为气血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养血通乳为主,可有效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缺乳;气血虚弱;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34-01傅金英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主要从事妇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笔者有幸跟师侍诊,亲聆教导,受益颇多,现将傅金英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产后气血虚弱型缺乳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汁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1]。
正常情况下,产后3天,由于胎盘激素的影响,乳房开始分泌乳汁,初始乳汁量少、质稀、色淡黄,以后逐渐增多、质稠、色白[2]。
母乳是任何其他乳类和代乳品无法替代的,母乳喂养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母婴之间的感情,且通过婴儿吸吮乳汁还可以刺激母亲子宫收缩来达到降低产后出血、减少卵巢癌及乳腺癌的疾病发生率等作用。
因此,对产后缺乳要尽早加强护理,通过疏通乳络,来确保新生儿有充足的母乳喂养。
中医学认为缺乳的主要病机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
中医妇科学将缺乳归为产后病之一。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乳少或止方论》谓:“ 妇母乳汁,乃气血所化,若元气虚弱,则乳汁短少,初产乳房欣胀,此乳未通,若累产无乳,此内亡津液[3]。
《景岳全书·妇人规》:“夫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
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之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
”《傅青主女科·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化》云:“夫乳乃气血之所化生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生,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4]。
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经验目的:总结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的经验。
方法: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来探讨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
结果:傅金英教授认为脾虚湿热型带下病应以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为主,内治法与外治法综合运用,临床疗效佳。
结论: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经验独到,疗效颇佳,值得推广。
标签:带下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带下”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广义带下是对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的总称。
狭义带下分为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
生理性带下是指女子生而即有,从阴道流出的一种黏性液体,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及妊娠期量增多而无其他不适。
病理性带下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同时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有时可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
带下病病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冲任之脉既起于胞内……冷则多白,热则多赤,故名带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
临床上类型较多,正如傅山所言,可分为白带下、黄带下、青带下、黑带下、赤带下等[2]。
而以湿热下注型黄带下最为多见。
导师傅金英教授,擅长诊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带下病等疾病,在妇科经、带、胎、产各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见解。
现将导师对带下病的认识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正如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所言,导师亦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而湿邪又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外感六淫湿邪、热邪所致;内湿可因肾虚气化无力、水液内停,肝郁侮脾,脾虚湿盛等肾、肝、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带下病的主要病机为湿邪(包括外湿和内湿)侵及任督带,水谷精微不能化精血反聚为湿[3],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而脾虚湿热型黄带下多因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水湿郁久化热,湿热扰于下焦,使任脉受损、带脉失约,黄色、粘稠、腥臭带状物从阴道滑出。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期出现下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腰酸背痛、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常见于青年女性。
导师治疗痛经的临证经验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下面是我对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的总结。
1. 中药治疗导师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常用的方剂有舒经活血丸、将军护心丸、逍遥丸等。
在选择中药方剂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判断,如寒症和燥热症等,然后结合药性和药味进行配伍,以达到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效果。
2. 针灸治疗导师常用的针灸疗法有取穴出血、艾灸等。
在经前期进行取穴出血时,常选择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的出血,达到活血化瘀、舒经止痛的效果。
艾灸则是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性刺激穴位,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缓解痛经的症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导师在治疗痛经时,常常结合中西医的理论进行综合治疗。
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中医辨证,然后再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运用中药、针灸和西药等方法,从多个方面同时治疗痛经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
4. 生活调理及心理疏导除了药物和针灸治疗,导师还重视对患者的生活调理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减少对痛经的刺激。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
在治疗中,导师主要运用中药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生活调理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痛经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个体化的综合考虑。
傅金英教授治疗宫腔残留经验总结傅金英教授治疗宫腔残留病症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确切。
其认为妇人宫腔残留多“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化瘀”,佐以对症治疗,并注重患者情志、劳逸、饮食起居的调护。
标签:傅金英;宫腔残留;经验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FU Jinying about the Treatment of Intrauterine ResidueSONG ZhijieFU Jinying△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Abstract:Professor Fu Jinying has been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uterine residue for many years. Professor Fu Jinying thinks that the woman of intrauterine residue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treated by Buqi Huayu,accompanied by symptomatic treatment,and pay attention to patients with emotional,work,daily life nursing.Keywords:FU Jinying;Intrauterine Residual;Experience傅金英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妇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从事与妇科相关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傅金英教授在运用中医药诊疗宫腔残病证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傅金英教授治疗宫腔残留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宫腔残留指人工流产术后部分胎盘残留,也可能有部分胎儿残留,现在发现也可能是部分蜕膜组织[1],宫腔残留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远期并发症,如感染、宫腔黏连、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2]。
傅金英教授治疗产后发热经验举隅中医药治疗产后发热有独特优势,傅金英教授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以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取得了明显疗效。
标签:产后发热;傅金英;中医药治疗;生化汤产后发热作为产科常见病症,其病因较多,以产褥感染为主,但也包括生殖道以外的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
产褥感染发病率为1%~7.2%[1],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可见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多伴有虚汗出、神疲乏力、头晕或头痛、纳眠差、小腹疼痛、恶露异常等症状,临床上应积极防治。
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产后发热的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有研究[2]表明,抗生素可影响乳汁分泌,并对胎儿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中医药辨证论治产后发热副作用小,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独特优势。
傅金英,女,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妇科学科主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
从事与妇产科专业有关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擅长诊治月经病、妊娠病、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产后病等疾病。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导,受益良多,现将傅教授治疗产后发热经验介绍如下。
1 产后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关于产后发热的最早论述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并指出了据手足寒温、脉象判断产后发热的转归。
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感染邪毒、入里化热;外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瘀血停滞,营卫不通。
尤以感染邪毒最为严重,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傅教授认为产后发热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关系密切。
因分娩、手术用力耗气,或失血过多,耗伤气血,加之术后禁食、哺乳使产妇气血阴血不足,所以虚为产后发热的主要病机。
胞宫余血浊液排出受阻易生瘀滞,即“产后多瘀”。
此外产妇孕期易滋补太过生成痰湿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致气血生化乏源。
产后百脉空虚,血室正开,邪毒乘虚而入,直犯胞宫,正邪交争,而致发热;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入里化热;感受外邪,营卫不和;瘀血内阻,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越均可导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