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院审理工伤赔偿与第三人侵权竞合案件问题的解答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正文:----------------------------------------------------------------------------------------------------------------------------------------------------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2010年7月1日)一、关于工伤保险赔偿案件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竞合的处理原则我们认为,在第三人侵权引起工伤事故的情形下,会产生两种赔偿请求权,一是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二是工伤职工向第三人提起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两种请求权的权利基础和归责原则不同,工伤赔偿请求权基础是劳动者因发生工伤事故获得的一种社会保险利益,工伤保险损害赔偿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社会保险性质;而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是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致害而取得,侵权损害赔偿实行的是民法的填平原则、过错原则和过失相抵原则,侵权损害赔偿的损失包括财产性损失及非财产性损失,其性质属于私法领域的赔偿。
故在劳动者人身权受到第三人侵害的同时又被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如劳动者分别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及申请工伤保险赔偿仲裁的,对于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和不服工伤保险赔偿仲裁裁决提出的请求,法院应分别依法作出判决。
同时,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履行了相应赔偿义务后,可就劳动者已实际获得的重复的赔偿部分取得追偿权。
此外,法院应在判决书中明确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享有的追偿权和侵权损害赔偿或工伤保险赔偿各重复赔偿项目的具体数额。
二、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中具体赔偿项目如何认定对于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中具体赔偿项目的确定,目前审判实践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浅析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责任关系【摘要】劳动者在工作中因第三人侵权而发生工伤的,依据工伤保险的规定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同时按照民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受害的劳动者还可以向第三人主张侵权赔偿。
这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责任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立法和司法解释模糊,导致实践中工伤保险机构和法院处理案件的标准不一。
所以,对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责任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伤保险;第三人;侵权责任一、相关概念工伤是工伤事故的简称,是雇工制度相伴而生的,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伤致残或死亡,造成暂行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家属有权根据法律从国家或者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法》第36条规定: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通俗地说就是指企业和其他组织(雇主)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由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基本保险。
德国《劳工伤害保险法》开创了社会保险模式的工伤保险制度,使职业伤害赔偿成为社会保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责任的关联与区别因第三人而发生的工伤事故,遭受工伤的工人以民事侵权来请求企业经营者给予民事赔偿,也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法请求工伤认定,然后向工伤保险机构请求给予工伤保险赔偿。
工伤保险和第三人侵权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关联英国著名的社会保险专家奥加斯(ogus)认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侵权制度的缺陷所致的,工伤保险是从侵权赔偿法发展而来的。
工伤保险和第三人侵权赔偿都是工伤侵权的损害救济,两者的功能是对工伤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的赔偿,以填补劳动者在工伤事故众所遭受的损害。
从其渊源来看,侵权赔偿的历史源远流长,侵权赔偿发展到工业革命后,工伤侵权案件频发,工伤保险从侵权赔偿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专门的一种侵权赔偿制度,并且跨越了私法范畴,成为社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民法院关于对“统⼀第三⼈侵权⼯伤赔偿案件裁判标准”问题的答复最⾼⼈民法院关于对“统⼀第三⼈侵权⼯伤赔偿案件裁判标准”问题的答复最⾼⼈民法院《审理⼈⾝赔偿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条和《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中规定,均认可了第三⼈侵权⼯伤赔偿,受害⼈可获得双份赔偿的原则。
最⾼⼈民法院作出(2006)⾏他字第12号答复,是对这⼀原则的重申。
在最⾼⼈民法院有关此问题的解释出台以后,社保部门的同志和⼀些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应当采取补充补偿模式。
为解决此问题,全国⼈⼤常委会在起草《社会保险法》过程中,曾就此问题组织了论证会。
社保部门和部分学者的意见是,此类问题的赔偿应当为补充模式。
即发⽣⼯伤后,受到第三⼈侵权的⼯伤职⼯可同时主张侵权⾏为损害赔偿和⼯伤保险给付,但其最终所获得的赔偿或补偿,以实际损失为限,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害。
理由有⼆:⼀是⼯伤保险具有补偿功能,侵权损害适⽤于填平法则,采取补充模式符合公平原则。
⼆是采取补充模式所有受到⼯伤的职⼯补偿待遇是基本相同的。
如果因第三⼈侵害⼯伤可以得到双份赔偿,将会造成⼀般⼯伤的待遇与因第三⼈造成的⼯伤待遇相差太⼤,产⽣新的不公平。
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因第三⼈侵害⼯伤可以得到双份赔偿。
其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是⼯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构成⼯伤应享受相关待遇,同时没有规定第三⼈侵权⼯伤应当扣减第三⼈赔偿部分,也没有规定⼯伤基⾦或⽤⼈单位追偿权。
各地地⽅法规的补差规定违背上位法⼯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是侵权损害填平法则难以适⽤于⼈⾝损害赔偿,⽣命健康⽆法⽤⾦钱来衡量,不存在填平问题;三是不论项⽬是否重复,多得⼀份或数份(侵权赔偿,责任保险,⼯伤待遇)也不为过,况且法律没有限制当事⼈可以重复获得赔偿(补偿),不存在公平问题。
⼀些律师还提出,受到⼯伤的职⼯打民事官司要花费很⼤的⼈⼒和⾦钱成本。
如果把打官司的成本除去,受到⼯伤的职⼯即使打赢官司,扣除成本后所多获得的利益是⾮常有限的。
试论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赔偿请求权竞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工伤事故与民事侵权同时发生的案件,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或上下班途中遭受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害而造成职工人身损害的情况,由此引发工伤事故与民事侵权纠纷的竞合。
在此情况下,劳动者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而产生多个请求权,一方面根据劳动法律关系而产生工伤保险赔付请求权,另一方面根据民事侵权法律关系而产生民事侵权赔偿请求权,进而导致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
但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此类案件中的请求权问题规定尚不明确,各地方在执行中缺乏统一认识,加之法律工作者亦对此有不一致理解,故在案件处理和受害劳动者损害赔偿问题上往往产生分歧,于是就出现了劳动者是可以获得双重赔偿,还是只能获得工伤保险或民事赔偿中的一种,还是在获得工伤保险后,可以就民事赔偿不足的部分请求赔偿,还是先获得民事赔偿,再由工伤保险对不足部分补足等争论,严重影响了法律制度价值的实现。
本文将通过对工伤保险赔付和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实证分析,借以厘清这两项请求权的实现方案。
一、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立法分析掌握立法针对某类社会关系的调整规范,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下面,笔者将就我国关于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赔偿的立法现状加以分析:(一)我国工伤保险立法进程。
工伤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新中国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
1951年政务院颁行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企业负担工伤保险费的基本制度,工伤保险实行单一救济模式。
1957年,卫生部制定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将职业病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1994年的《劳动法》也明确规定要建立工伤保险制度。
原劳动部于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将工伤保险纳入社会统筹,将工伤保险纳入强制的社会保险范畴。
该《试行办法》采取了两种救济模式:对企业而言,其一旦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即免除其工伤赔偿责任和侵权责任,采用的是取代模式;而对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则采用责任竞合模式,即遵循了不重复享受权利,不能获得双重赔偿的原则。
遇到劳动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第三人侵权致工伤与民事赔偿探讨作为劳动法理论纷争和现实问题的关注焦点,第三人侵权所致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之关系及其处理的意见分歧由来以久。
这些分歧不仅涉及工伤保险和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还涉及受害职工的赔偿请求权问题。
各国学理和立法上对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之间的关系处理,大致分为四种模式:一是取代模式,二是选择模式,三是兼得模式,四是补充模式。
我国学理上的主要观点有两者兼得双赔说、工伤保险补足说、工伤保险主导说等三种,而国家立法以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则均对此问题进行了回避。
那么,如何在理论上厘清和辩明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实务上对两者关系和受害职工请求权进行协调和处理?同时,在制度上又是否需要对相关权利义务进行补足和完善?本文将围绕此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分析。
一、第三人侵权所致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两者之间不得重复,但得补充(一)“兼得双赔说”的理论观点和地方立法实践值得商榷“兼得双赔说”认为,在第三人侵权所致的工伤事故中,受害职工既可以接受民事侵权行为法上的损害赔偿救济,还可以同时接受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保险给付救济,也即可以获得双份利益。
此种观点的优越性体现在最大限度地维护受害职工利益,这在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标准均偏低的情形下尤为突出。
在地方立法实践中,《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第22条曾规定了“双赔制”,在当时有效遏制了工伤事故频发的状况。
这样,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角度上讲,“兼得双赔”的观点是存在一定积极意义的。
“兼得双赔说”的观点赖以成立的理由和逻辑在于:工伤保险关系与民事侵权关系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而由此产生的两种权利义务关系并无必然关联,所以保险经办机构和侵权人分别各自承担赔偿责任,受害职工也因此而产生了两份赔偿利益。
这一观点在论及用人单位侵权所致工伤保险关系处理时也有反映,如认为《安全生产法》第48条和《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中所述内容即是指可以重复请求赔偿,并作为第三人侵权工伤事故中双赔兼得的立法基础。
“单赔补差额”还是“双赔”?——关于工伤与第三人侵权赔偿竞合问题分析卢振虎【摘要】<正>由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或工亡)的赔偿,对权利人是实行双份赔偿,还是采取补充补偿模式,社会各界对此的争议较大。
《工伤保险条例》并未规定权利人在获得民事赔偿后不能再获得全额工伤保险的赔偿。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工伤保险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不长,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各级各地工伤保险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关于因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保险赔偿与第【期刊名称】《天津社会保险》【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第三人侵权;工伤保险;补偿模式;竞合问题;权利人;民事赔偿;实施时间;司法机关;社会保障制度;保险经办机构【作者】卢振虎【作者单位】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工伤保险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2.616由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或工亡)的赔偿,对权利人是实行双份赔偿,还是采取补充补偿模式,社会各界对此的争议较大。
《工伤保险条例》并未规定权利人在获得民事赔偿后不能再获得全额工伤保险的赔偿。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工伤保险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不长,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各级各地工伤保险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关于因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竞合处理问题,在实践中就有关法律适用上认识和执行不尽一致。
本文旨在对这一争议法律问题进行浅析,以便于政策制定部门尽快统一意见,减少行政争议。
原劳动部于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28条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遵循了不重复享受权利,不能获得双重赔偿的原则。
但是,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2010年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均未对此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各地在制定《条例》配套办法时,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社部给予的指导意见是应当坚持“促进制度公平,损失填平补齐”的基本原则,即实行“单赔补差额”的原则,相关待遇不能双重享受。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一、基本案情原告张某在工作过程中遭受工伤,同时因同一事故遭受人身伤害,既可依照《工伤保险条例》享受相关工伤保险待遇,又可依法请求人身伤害赔偿。
张某在选择赔偿项目和数额时,存在工伤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之间的竞合。
二、审判实务分歧对于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情况下,劳动者如何选择赔偿方式,审判实务中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认为,应优先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即劳动者应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再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最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劳动者应书面声明放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若劳动者未作出放弃声明,则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
观点二认为,应遵循“填平原则”,即劳动者在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后,可以再向侵权人主张不足部分。
在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劳动者无需作出放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声明。
三、解答意见对于上述问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认为,在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情况下,应遵循“填平原则”,即劳动者在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后,可以再向侵权人主张不足部分。
具体理由如下:首先,《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旨在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
该法并未禁止因同一事故遭受人身伤害的受害人获得双重赔偿。
因此,劳动者在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后,有权再向侵权人主张不足部分。
其次,《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并未规定劳动者在申请工伤认定时必须作出放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声明。
若要求劳动者作出放弃声明,则违反了民事权利的自主处分原则。
此外,要求劳动者作出放弃声明还可能侵犯其合法权益,导致其无法获得充分救济。
最后,《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并未规定劳动者只能选择一种赔偿方式。
在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情况下,劳动者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赔偿方式。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伤害的情况日益增多。
工伤侵权竞合问题也随之而来,即劳动者在同一事故中同时受到工伤和侵权的双重损害。
工伤侵权竞合的法律规定涉及到劳动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法律领域,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工伤侵权竞合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工伤侵权竞合的概念及特点1. 概念工伤侵权竞合是指劳动者在同一事故中,既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条件,又符合《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责任条件,导致劳动者同时享有工伤赔偿和侵权赔偿两种权利的法律现象。
2. 特点(1)双重损害:劳动者在同一事故中同时受到工伤和侵权的双重损害。
(2)双重权利:劳动者既享有工伤赔偿权利,又享有侵权赔偿权利。
(3)法律规定复杂:工伤侵权竞合的法律规定涉及劳动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三、工伤侵权竞合的法律规定1. 劳动法相关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致残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伤残津贴;因工死亡,其遗属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遗属抚恤。
”2. 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3. 工伤侵权竞合的处理原则(1)优先原则:在工伤侵权竞合的情况下,劳动者应当优先享受工伤赔偿。
(2)补充原则:劳动者在享有工伤赔偿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法主张侵权赔偿。
(3)限制原则:劳动者不得重复主张工伤赔偿和侵权赔偿。
4. 工伤侵权竞合的具体处理(1)确定赔偿主体:工伤侵权竞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作为侵权主体,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确定赔偿范围:工伤侵权竞合的赔偿范围包括工伤赔偿和侵权赔偿两部分。
(3)确定赔偿标准:工伤赔偿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侵权赔偿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执行。
关于⼯伤和第三⼈侵权的责任竞合问题因第三⼈侵权造成的⼯伤,劳动者可以同时向⽤⼈单位和侵权⼈主张权利,并同时得到⽤⼈单位和侵权⼈给予劳动者的⼯伤待遇和赔偿吗?店铺⼩编马上为您介绍。
关于⼯伤和第三⼈侵权的责任竞合问题《最⾼⼈民法院关于审理⼯伤保险⾏政案件若⼲问题的规定》第⼋条职⼯因第三⼈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政部门以职⼯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伤决定的,⼈民法院不予⽀持。
职⼯因第三⼈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政部门已经作出⼯伤认定,职⼯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付⼯伤保险待遇的,⼈民法院应予⽀持。
职⼯因第三⼈的原因导致⼯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付⼯伤保险待遇的,⼈民法院不予⽀持,但第三⼈已经⽀付的医疗费⽤除外。
由此可见,⼯伤与第三⼈侵权竞合时,受伤职⼯可以享受双重赔偿。
济南市中级⼈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企业职⼯在执⾏职务时因第三⼈原因受伤,⼀⽅⾯可依侵权⾏为法向加害⼈请求损害赔偿,另⼀⽅⾯可依据⼯伤保险的规定请求保险给付。
请求⽀付⼯伤保险待遇和请求侵权损害赔偿,⼆者由于请求权基础不同,归责原则和权利保护范围不⼀样。
前者适⽤⽆过错责任原则,后者则适⽤过错责任原则;前者不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后者则可以。
前者不适⽤混合过错,后者则适⽤过错相抵。
由于存在以上区别,对于两者如何适⽤,在审判实践中存有争议。
第⼀种意见认为,应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尊重其选择权,即劳动者可向任何⼀⽅主张权利。
但是不得向双⽅同时主张权利。
第⼆种意见认为,根据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损害赔偿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条的规定,依法应当参加⼯伤保险统筹的⽤⼈单位的劳动者,因⼯伤事故遭受⼈⾝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民法院起诉请求⽤⼈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最高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20条裁判规则•第三人侵权致劳动者损害,劳动者是否有权同时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侵权赔偿——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构成工伤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享有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因第三人侵权享有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
二者虽然基于同一损害事实,但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之中,互不排斥。
劳动者具有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职工和人身侵权的受害人的双重主体身份,有权获得双重赔偿。
附: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与朱厚昆、锦州宝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锦州缔一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再审民事判决书再审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住所地:上海市闵行区。
法定代表人:徐建国,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祝跃光,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周新全,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朱厚昆,男,汉族,1965年10月22日生,农民,住辽宁省兴城市。
委托代理人:赵勇,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锦州宝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住所地: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
法定代表人:徐国瑞,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米华荣,该公司法律顾问。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锦州缔一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住所地: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
法定代表人:耿利,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张崇江,该公司法律顾问。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菱公司)因与朱厚昆、锦州宝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地公司)、锦州缔一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缔一公司)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一案,不服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锦民一终字第00678号民事判决,向本院申请再审。
本院于2014年3月21日作出(2014)辽审三民申字第269号民事裁定,提审本案。
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三菱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朱跃光、周新全,朱厚坤的委托代理人赵勇,宝地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米华荣,缔一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张崇江到庭参加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4.9.1 第八条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根据上海法院判例,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同时构成工伤,需要请假治疗时:1.首先,应由侵权人根据责任认定书确定的责任份额或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包括赔偿劳动者误工费(即实际减少的收入,以应得收入为标准)。
2.如果获得的赔偿少于工伤待遇,再由工伤基金和用人单位根据工伤保险法规分别支付工伤待遇。
例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停工留薪期工资,但是,支付时应当扣除侵权人已支付的误工费;当然,如果用人单位在侵权人赔偿误工损失前已经支付了停工留薪期工资,则用人单位不能向劳动者主张返还,侵权人可以在应支付的误工费中主张扣除。
一般地,停工留薪期不超过12个月,除非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鉴定委员会确认,方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劳动者被评定伤残等级后,即使停工留薪期未满,用人单位也可以停止支付其停工留薪期工资,因为劳动者开始享受伤残待遇。
3.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要治疗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请病假,由用人单位支付病假工资,同时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12333回答员工要求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时,应当先行向用人单位提供证据证明其无法获得误工费;用人单位支付后,有权向侵权责任人追偿其按侵权责任份额应当承担的部分。
具体依据为:《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2013.1.1第四十五条(与其他赔偿关系)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由第三人支付工伤医疗费用。
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作者:张楷理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9期【摘要】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伤事故频发,工伤保险应运而生。
在第三人侵权引发工伤事故时出现了工伤保险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由此出现了多种救济模式的探讨。
通过分析四种不同的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以替代模式为基础辅之以特殊的选择模式是符合公平原则的。
【关键词】工伤保险赔偿;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救济模工伤事故在现代社会已然无法避免,一般来说,工业事故和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人身造成的损害习惯上被称为工伤。
现实生活中,劳动者遭受第三人人身侵权损害的情况也不罕见,典型事例就是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
此时出现了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两种不同性质的赔偿制度,在适用时两者的关系如何,本文由此出发,通过介绍国外涉及工伤保险和侵权损害的四种救济模式,并结合我国已有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在遵循公平原则基础上,得出如下观点: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并存时,应当以选择模式为基础辅之以补充模式。
一、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区别要确定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首先要分析两者的差异。
而后者在第三人侵权事故中主要体现为人身损害赔偿。
工伤保险赔偿是依法应当参与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遭遇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时依法享有获得一定赔偿的制度。
人身损害赔偿是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的受害人及其近亲属享有的,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权利。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性质不同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从劳动法的范畴还是社会保障法的范畴来看,它均属于公法性质。
基于其公法性,工伤保险是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具有法定性及国家强制性,即工伤保险的条件及赔偿标准均由法律明文规定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而人身损害赔偿属于民法的内容,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私法性质。
基于其私法性质,它以民事关系为前提,是平等主体之间意思自治的结果。
关于⼯伤赔偿与其他⼈⾝损害赔偿竞合情形下若⼲法律问题⼯伤损害赔偿与其他⼈⾝损害赔偿竞合情况下的若⼲法律问题第⼀,从程序⽅⾯⽽⾔,受害⼈在选择通过⼯伤途径进⾏损害救济之后,还能否同时或者另⾏主张通过⼀般的⼈⾝损害赔偿寻求救济?换⾔之,即在诉讼程序上,受害⼈在选择⼯伤损害赔偿提起诉讼并获⽀持后,其另外再以实际造成其⼈⾝损害的第三⼈为被告提起⼀般⼈⾝损害赔偿之诉的,⼈民法院能否以“⼀事不再理”为由⽽不予受理?第⼆,从实体⽅⾯⽽⾔,受害⼈在选择通过⼯伤途径进⾏损害救济之后,如果其以实际造成其⼈⾝损害的第三⼈为被告⽽提起⼀般⼈⾝损害赔偿之诉且被⼈民法院受理的,则在实体上,该受害⼈的相应诉讼主张能否被⽀持?其相应的诉讼请求是得以全部获得⽀持还是其仅得在前⼀⼯伤诉讼未提起诉讼或者未被全额赔偿的范围内获得⽀持?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拟通过两个⾓度进⾏分析,以寻求⼀种既有相应的法学理论上的⽀撑、同时⼜符合现⾏法律关于⼯伤职⼯权益保护⽅⾯之⽴法精神的解决之道。
第⼀个⾓度是通过对⼯伤损害赔偿制度之发展、归责原则、中外法学理论对⼯伤损害赔偿与其他⼀般⼈⾝损害赔偿发⽣竞合时的若⼲适⽤法律的模式等问题的考察与梳理,为我们实际解决前述问题寻找理论依据或⽴法思路。
第⼆个⾓度是通过对我国职⼯权益保障制度的历史沿⾰、各个不同阶段所采⽤的保护⽅式等的考察,为我们处理前述问题寻求⼀种实践的法理来源。
基于实际案例的考察:⼯伤损害赔偿和其他⼈⾝损害赔偿竞合情形下如何进⾏法律适⽤案例1:李某于2001年10⽉进⼊⼀五⾦制品有限公司从事装配⼯作,该公司没有为李某参加社会⼯伤保险。
某⽇上午9时许,李某在上班途中发⽣交通事故,经送医院抢救⽆效死亡。
李某家属⾃⾏垫付了李某住院期间医疗费和门诊费。
2005年3⽉28⽇,李某的死亡被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因⼯死亡,2005年1⽉25⽇,交警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李某在事故中负同等责任。
2005年2⽉4⽇,李某家属与交通事故的另⼀肇事⽅签订《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李某在该起交通事故中承担30%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分享转载复制地址转播到微博转载自天下太平2011年04月08日21:52 阅读(0)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字体:中▼小中大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你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死亡的亲属在获得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
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此复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死亡的亲属在获得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请示2006年8月16日(2006)新高兵法行示字第1号最高人民法院:我院审理秦永东不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工师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职工工伤保险待遇行政决定上诉一案,涉及因第三人造成工伤死亡的亲属在获得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的问题,因审理中意见不一,特向贵院请示。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上诉人(原审被告)兵刚建工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秦永东,男,汉族,35岁,新疆福达贸易有限公司职员,住乌鲁木齐市建设西街90号1号楼4单元401室。
二、案件的基本情况2004年12月31日,秦永东的妻子张秋丽(生前系新疆兵团建工师昆仑工程建设总公司宏正造价事务所工程师)出差到沙湾县地税局做完工程决算审核后,乘坐该局的车返回乌鲁木齐市的途中,因该局驾驶员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张秋丽死亡。
经交通事故管理部门认定,驾驶员应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上海高院关于审理工伤赔偿与第三人侵权竞合案件问题的解答一、关于工伤保险赔偿案件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竞合的处理原则
我们认为,在第三人侵权引起工伤事故的情形下,会产生两种赔偿请求权,一是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二是工伤职工向第三人提起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两种请求权的权利基础和归责原则不同,工伤赔偿请求权基础是劳动者因发生工伤事故获得的一种社会保险利益;工伤保险损害赔偿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社会保险性质;而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是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致害而取得,侵权损害赔偿实行的是民法的填平原则、过错原则和过失相抵原则,侵权损害赔偿的损失包括财产性损失及非财产性损失,其性质属于私法领域的赔偿。
故在劳动者人身权受到第三人侵害的同时又被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如劳动者分别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及申请工伤保险赔偿仲裁的,对于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和不服工伤保险赔偿仲裁裁决提出的请求,法院应分别依法作出判决。
同时,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履行了相应的赔偿义务后,可就劳动者已实际获得的重复的赔偿部分取得追偿权。
此外,法院应在判决书中明确办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享有的追偿权和侵权损害赔偿或工伤保险赔偿各重复赔偿项目的具体数额。
二、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中具体赔偿项目如何认定
对于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中具体赔偿项目的确定,目前审判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我们认为,对于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案件,还是应当考虑工伤和侵权案件两种不同赔偿制度的特点和功能。
经过对两种赔偿制度所确定的赔偿项目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中相同并存重复的项目主要有这样一些,即:工伤保险赔偿中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误工费)、医疗费、停工留薪期间的护理费和生活护理费(侵权损害赔偿中的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外省市就医食宿费(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外省市就医住宿费和伙食费)、康复治疗费(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康复费、康复护理费、适当的整容费、后续治疗费等)、辅助器费(侵权损害赔偿中的残疾辅助器具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被抚养人生活费)、丧葬补助金(侵权损害赔偿中丧葬费)等费用,我们认为这些项目如果重复赔偿,则违反了民法的填平原则和实际赔偿原则。
故对上述项目,采取同一赔偿项目按照就高原则进行认定的方式来处理比较合理。
“就高原则”是指上述侵权损害和工伤保险相同并重复的赔偿项目,按照各自的计算标准,确定两者之中数额较高的作为劳动者应获得的赔偿数额的计算原则。
三、关于劳动者在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就重复赔偿项目按照就原则已获得全额赔偿的,劳动
者是否还可在工伤保险赔偿案件中主张复复赔偿的问题。
我们认为,法院在审理工伤保险赔偿案件中,如查明劳动者在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已就相同
并重复的赔偿项目按照就高原则获得足额赔偿,按照民法的填平原则,劳动者仍在工伤保险
赔偿中主张赔偿的,法院主予支持。
四、关于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向劳动者行使追偿权,法院如何处理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劳动者分别通过诉讼或仲裁,就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中的重复赔偿
项目获得复复赔偿的,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在扣除按照就高原则确定的劳动者
应获得的赔偿数额后的剩余部分进行追偿,但其追偿的数额不得超过其实际支付的复复赔偿
项目的总数。
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行使追偿权的案件由各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部门处理。
五、关于用人单位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如何进行处理的问题
我们认为,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但劳动者已被认定为工伤的,用人单位
仍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分别提起侵权损害赔偿或工伤赔偿仲裁、诉讼的,可参照本解答有关规定处理。
六、关于外来从业人员发生工伤保险和侵权损害赔偿竞合诉讼,法院如何处理的问题
我们认为《上海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是针对本市外来从业人员的特别规定,在
具体计算工伤保险待遇时有其特殊性,但其处理原则可参照本解答有关规定执行。
七、本解答自2010年7月1日起适用
2010年7月1日之前已受理的案件不适用本解答。
上海高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一、重复赔偿项目对照列表
工伤侵权
原工资福利误工费
医疗费医疗费
护理费(停工留薪期间)生活护理费护理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伙食补助费
交通费交通费
外省市就医食宿费外省市就医住宿费、伙食费
康复治疗费康复费、康复护理费、适当的整容费、后续治疗费辅助器具费残疾辅助器具费
供养亲属抚恤金被抚养人生活费
丧葬补助金丧葬费
二、兼得项目对照列表
工伤侵权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赔偿金
一次性工伤补助金死亡赔偿金
三、专属项目对照列表
工伤侵权
伤残津贴营养费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精神抚慰金
陪护人员住宿费、伙食费二0一0年六月二十二日。